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。

  

  所以我个人对密宗的修行方式,始终抱持着「敬鬼神而远之」的态度。因为表面上似较快得力,实际上潜藏了多少的后遗症;却不是我们能预料到的,能控制了的。所以很多修密的人,尤其非跟随高明上师者,修到最后精神却出了问题。

  

  其次,即使肯定现仍有很多高明的上师;但高明的上师,却也不是那么容易亲近的─现代的法王,也都在扮演空中飞人─忙得很,故不容易亲近。而密教的师徒,关系必非常密切─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联络,他才有办法随时指导你。而不像禅宗,待你参破话头后,再印证不迟!。

  

  次第修与增上心

  下面更谈次第修的迂回性。一般人多以为修行的次第乃像建高楼一样,待第一层基础打好了,再建第二层;待第二层基础打好了,再建第三层;如此一层一层往上递高,最后完成了而称为成就。但各位可知道什么是最后的成就?成就到最后,即一切放下也,而非因得到什么才成就。

  

  所以我们当以「有所求.有所得」的心,先求得成就再放下?还是即直接放下而成就呢?因此次第修者,即类似先抱一大堆东西,然后才省悟「当放下才是」,不能直接就放下吗?

  

  所以我常取笑某些修行者,必期造好航空母舰才启航;然航空母舰还未造成时,却已死翘翘了。所以次第修法表象上似很严谨,却难免有「迂回撩绕」的嫌疑。尤其对上根─能直接放下者,岂不太委屈了!

  

  中国禅宗

  所以鸠摩罗什说「秦人好简」,中国人不喜欢既复杂又迂回的事情,而好直接.单纯又有效的策略。所以从中国的民族性,而发展出顿悟的禅宗,应是中国文化特质之所在。

  

  在中国即使是世学,也会欲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用一种方法,即一竿打尽天下,而不要用太多方法。然能用一种方法即打尽天下者,却是上智人,才有的功力。比如中医,若外国人要诊病,要用什么心电图.X光.断层扫瞄.验血.验尿等。而中国人却只要把脉就够了。最初把脉,还说有三部九候,上中下各有其位;而最后又统归于「寸口」,从一个穴位而把全身的病。所以有的人一把脉,就知道对方头部有肿瘤;有的人一把脉,就知道彼已怀孕,而且是男或女。西方医学,到现在才有办法用机器,测试出所孕者是男或女,而中医老早就用把脉的方法,而能确知。

  

  从一个穴位而把全身的病,这可不是每个把脉者,都有的功力;而是得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练习,才能成就的。所以不是懒人,才好学禅;因为要把一个方法,应用得这么精巧纯熟,还是要下功夫的。

  

  藏传的坛卡与中国的泼墨画

  我记得有一位居士,她是学藏传佛教的,跟我说过她的心路历程:最初跟那些来台传法的仁波伽学法,态度还算严谨;但时间一久,混熟了,就没大没小地跟他开玩笑。仁波伽有修行,倒也无所谓。直到有一天这位居士,跟仁波伽回到他的老家─尼泊尔去。当她看到当地的信徒,对仁波伽是多么的尊敬爱戴,她才感叹:她不是学密的根器。因为即使再怎么努力,也没办法对任何上师如此地尊敬爱戴。

  

  而这对我而言,也是「与我心有戚戚焉」。因为对我而言,一定是:「待你说完,我才考虑相信或不相信!」而非「我一切相信你,你尽管说吧!」所以我也早知道:我不是学密的根器。

  

  而在今年当我看过藏传的坛卡后,我更确定:我不是修密的根器。以前虽在书上也看到坛卡,但因是缩版的,所以倒不曾有太大的震撼。而到现场观看后,看到那繁繁复复.仔仔细细的坛卡。说实话,不只要我一笔一笔地画,是不可能;就叫我一笔一笔地看,也不愿意。

  

  我自认为:思考还算严谨,做事也犹精细;可是要我重复再重复的事,便烦得不得了。而那坛卡每天每天一笔一笔地画,至少得画上半年,才能完成。而藏传佛教就是有这种功力,能对一单调的事项,不断地重复再重复。

  

  所以他们在皈依灌顶后,第一种功课,就是四皈依咒十万遍:「南无上师,南无佛陀,南无达摩,南无僧伽」这样重复诵十万次。而十万次后再去跟上师报告说:你有什么体验?如堪验不合格,重来又是十万遍。同样密宗的大礼拜,上师相应法,献曼达等,都是十万遍.十万遍计数的,而不及格者则一切重来。所以次第严谨的结果,是很多人修了一辈子,仍只是在加行位(共外道者)作功夫而已!

  

  于是我从藏传的坛卡,连想到中国的泼墨画,只刷刷两笔就完了;可是这刷刷两笔,却是胪火纯青,从有招变无招才有的功夫。事实上,工笔画虽精细,但要学还有可能,只要你按下心来不厌其烦即可;而要破格而出,却非想学就能学到的。我想西藏民族要学多久,才能学会中国的泼墨画呢?也许永远不可能,因为民族性不一样也。同样中国人要学他们的坛卡,也蛮遥远的吧!至少对我个人而言,唯不可思议也。

  

  下面有另个故事,就是准备一盘沙拉用七把刀。这是中国人到外国家作客的感言:他们为了准备一盘沙拉,竟然动用了七把刀。可能有的是用来切的,有的是用来挖的。他觉得奇怪,我们中国最伟大的厨师,就算作「满汉全席」也只须用两三把刀,为什么你料理一盘沙拉就要动用七把刀呢?如准备一桌菜,不动用七八十把刀才怪哩!所以不同的思考模式,即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典型。西方的思考方式,乃偏用分析与次第,所以西方民族可能更容易接受藏传佛教吧!

  

  而对我们呢?如果你看了坛卡之后,感动得即想去学去画,则你可去学藏传佛教。同样你如也偏好用七把刀来准备一盘沙拉的话,你也合宜去学次第禅观。

  

  顿悟与出离心

  以上已用增上心比喻次第修,其次用出离心说明顿悟法门。我常说:修禅最容易,只要把垃圾倒出去,即了矣!然何谓垃圾呢?即妄想、杂念、无明、业障也。由是,倒垃圾需要有次第吗?不!如果你有能耐,一口气就把它全清出去,故一次就解决了;能一次清理者,即大悟彻底也。反之或垃圾太多,或力气太小,故只能一次清理一些,那也没关系!清一次,就有一次的体悟。于是渐清渐悟,终将亦大悟彻底也。

  

  各位再仔细比较,这两种比喻:一是如建高楼,一层层建上去,故是从「有所求.有所得」里去渐次完成。一是如倒垃圾,有多少便倒多少,却是从「有所舍,有所离」去证悟的。

  

  倒垃圾的比喻是我说的,而在《阿含经》里,亦有另个比喻:截多罗树。以这树是以无明为根本,而繁衍出各式业障.习气,还有种种烦恼苦果。故如果我们有办法能一口气即将树连根拔起,则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。反之,若这棵树太大了,所以我们只能从枝叶开始砍。于是从叶而枝,从枝而干,从干而根,这需要有什么严谨的次第吗?也许大致还有,但不需要那么严谨;反正到最后全砍掉就对了。

  

 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,何能用一套格式即套进所有的众生。对上根人教次第法,有时候不只是浪费时间而已!并且让人失却对三宝的信心。所以就当今的因缘来看,次第禅观未必是最方便的,尤其要修到完全没有妄想.杂念,再来修观证悟,乃太遥不可期了。至少以我的习性和经验,我还觉得顿悟法门比较相应。

  

  总结:禅与密

  其实次第禅观和顿悟法门,亦可说是并不冲突。因为:一.顿悟,还是要以渐修为基础;而渐修,则还是有大致的次第。二.若在修次第禅观的当下,同时又保持着疑情,则便有顿悟的可能。三.若于修次第禅观间,疑情乍起,就改修参禅法门;而不需要继续用原来的修定法门。因为参禅,会比用次第禅观才从定发慧,来得更直接、更有效。所以从上所述,次第禅观跟顿悟法门其实并不冲突;然除非已具足顿悟法门的一些特殊条件,否则次第禅观便不可能转成顿悟法门也。

  

  最后讲到禅与密的关系。我个人对「密」,有另一种定义:所谓密者,乃对机教授也。以众生的根器皆不一样,故得为甲讲的法门,却不能让乙听─因为乙未必是这种根器。(佛法的显理,虽可大家一齐听受;可是对治的修行法门,乃须个别传授。)

  

  然谁有能力去分辨:那个众生需要修什么法门?只有大悟彻底的禅师,才能如实教授;或机锋或棒喝,生杀自在,利钝全收。比如参话头,若不识对方是什么根器,便随便乱丢给他一个话头,结果参了老半天,只如石头一样,根本钻不进去。而有的禅师却只要轻轻一拨,便马上变成疑团。为什么呢?正中下怀而已!所以除非已对当前行者的根器很清楚,知道什么时候该给机锋,什么状况该给棒喝;否则打死了,都不可能开悟的。

  

  因此这种『密』法,乃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。若修证到这种境界的,自然心知肚明,了无疑虑。反之,未修证到这种境界而只依样画葫芦,照本宣科,最后却只自害害人而已。所以我不认为:能教人怎么结印.持咒.观想,便叫做密法。

  

  于是禅跟密的关系,乃:一.因密入禅,从契机而契理也:一个修行人,从对应自己根器的法门启修,这称为密。所以密法,即《大智度论》里的「各各为人悉檀」。而修到最后,成顿悟者,这称为禅。所以是从契机而契理也。二.从禅出密,随宗通而教通:反之,一个大悟彻底的人,能够应不同众生的根器,而别教授,这称为从禅出密,随宗通而教通。宗通是自己的体验圆满了,而教通即随不同的众生,而善巧教化。三.若禅密两通,则自度与度人,皆得圆满:于是若既能从禅里,得到见性的体验;也能从密里,得到教化众生的善巧。则禅密两通,自度与度人皆得圆满也;这何只是大禅师.大密师,必也是福慧具足的佛陀也。

  

  

《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