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

  知與無知

  87.04.12

  ─ 甯爲快樂的豬,或痛苦的蘇格拉底?

  

  引言

  豬真快樂嗎

  無知不是福

  求知的重要性

  蘇格拉底痛苦嗎

  知的苦

  因小知而有的苦

  從苦到不苦

   從少知到廣知

  從求知而向道

  從向道到大智

  從有知到無知

  知的層次

  東西方文明對求知態度的差異

  東西合並

  小結

  

  

  引言

  爲什麼會講這題目?因爲有人曾問我:「甯爲快樂的豬,或痛苦的蘇格拉底?」也就是在人生裏,你要選擇做一只快樂的豬,或者選擇成爲痛苦的蘇格拉底。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到目前還有的掙紮。當時我雖簡單講了一下,但這「知與無知」的問題,其實還牽涉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。尤其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,「知與不知」的矛盾掙紮,必將更爲尖銳。因此我今天乃以這題目,而作更有系統的說明。

  

  豬真快樂嗎

  首先我們來討論「快樂的豬」:你真能肯定「豬就是快樂的嗎?」豬快樂.不快樂?其實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象而已!至少不是豬親口告訴你:它快樂或不快樂?既不能從豬親口得知它快不快樂?退而求其次,我們是否能利用較現代化的儀器,去檢定豬是否快樂?比如用心電圖、腦波圖等。事實上如有人真用儀器去檢定,也未必能確認它是否快樂?因爲豬的反應方式,可能是人所不可思議者。所以「快樂的豬」,只是一般人想當然爾!其實根本未有科學根據。

  

  甚至我們也一向認爲:豬是好吃懶做的。但「好吃懶做」就是豬的本性嗎?各位也許沒有養過豬,但我俗家小時候養過豬,所以我對豬還略有所知。豬,尤其是小豬,若有機會放到豬圈外的話,它還是如雞飛狗跳一般,奔來竄去,非常好動。所以有人還說:小豬很可愛。可是豬長大後,爲什麼卻慢慢形成好吃懶做的模樣呢?這是沒辦法的!因爲豬都被關在豬圈裏─主人不許它亂跑,以亂跑會消耗能量,故肉就長不起來。所以只好把它關在豬圈裏,整天吃睡。于是時間久了,因爲既沒有活動空間,也沒什麼噱頭好搞,故日積月累就變成好吃懶做的德性已!

  

  所以豬未必快樂!尤其我們不要誤以爲:人,能如豬般地吃飽、睡飽,就萬事俱足了。現代人之所以操心勞命,其實多非爲求衣食的供給而已。因爲以目前的經濟形態,衣食的供給早不是問題;而很多人所積存的財産,甚至可幾輩子不愁吃穿,但他還是很辛苦地在工作。所以如以爲:豬能吃飽睡飽,就必快樂無疑。這既不懂豬性,也不懂人性。如將你也圈養在「小套房」裏,雖足衣食之需,就是不許和外界連絡。那你是快樂似神仙呢?還是郁卒得要命呢?恐怕後者爲是吧!

  

  豬,尤其在最後被養胖了,故得押送赴屠宰場時,它真能安心認命嗎?它會想:「既我已吃你們這麼多,總是該還報的吧!」所以就任人宰割嗎?不!牠必拼命地叫,死命地逃。如早知道:養胖後,即將赴屠宰場。則它,甯可不吃,讓自己瘦巴巴的,也總比赴屠宰場好命吧!所以第一個選擇「甯爲快樂的豬?」如果我們理性思考一下,豬根本不快樂呀!所以一般的人:發願來生更爲人者,還占多數;而願意來生成爲豬的?至少我沒聽說過。

  

  無知不是福

  「豬是否快樂?」其實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。因爲豬,只影射著:不學無知的人。(尤其跟蘇格拉底對比時,以蘇格拉底乃代表博學廣知的人,故豬即喻指少學無知的人。)故「快樂的豬」即引喻爲:無知,才能幸福。這是目前很多人解不開的心結。以誤認爲:無知就是褔。所以甯可過著單純.甚至封閉的生活,而不肯積極向廣大的天地.森羅的萬象中去求知求覺。

  

  無知真是褔嗎?爲何從小父母就要我們接受教育呢?不管是古代的私塾或現代的幼稚園、小學等。爲何任一先進國家不但肯定教育的重要性,且在年度的預算中,教育經費皆占很大的比率。所以事實上,不管是古代人或現代人,都已肯定知識的重要性。

  

  尤其對現代人而言,不只得從「已知中受教育」,還得從「未知中更研發」。所以從教育和研究的需求中,大家都心知肚明:求知乃是生命過程中,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
  

  求知的重要性

  故中國有句話說:活到老,學到老。不只小的時候要學,甚至長大了.衰老了,還必須不斷地學習。求知何以這麼重要呢?我簡單歸納如下:

  

  第一.要確認有安全感:既活著,就要有飲食之給。吃不是像小豬一般,別人供給你什麼,你就吃什麼。而是要自己去找,然到那裏找?以及找什麼?便是一門大學問哩!有些東西外表雖鮮豔,卻含有劇毒;有些東西,雖可食用,然應如何料粴,卻又是另一種學問。所以僅就飲食而言,就須具備很多知識。

  

  其次,就居住而言,世上乃有很多地方不夠安全,像懸崖峭壁,或容易發生臺風、地震之類。又比如說建房子,房子當怎麼鸠工庇材,怎麼架構,才合乎力學原理,這又牽涉到太多專業化的學識。

  

  又如在已很熟悉的地方,我們就較有安全感。相反地,若到完全陌生的環境裏,我們就沒有安全感。現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我們就得戰戰兢兢地追隨新的知識,才能確保高度的安全感。甚至真有「外太空入侵」的可能嗎?誰也不確定,可是很多人卻已做了相當防範的工作。所以求知者,乃首爲確定我們的安全感。

  

  第二.還要有歸屬感和成就感:人不只要活著而已,而且要活得有價值,而價值即包括成就感和歸屬感。所以人們不惜花費很多時間,去研究天文.地理.曆史等,乃爲給我們生命某種程度的定位,如知道我是誰?知道我從那裏來?知道我將往那裏去?一切的宗教.哲學.甚至藝術,乃爲更確認我們生命的歸屬感而有。

  

  人,其次要有成就感,活著有什麼價值?這價值就世間人而言,乃是從「事功」裏去完成的,所以中國人乃稱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爲叁不朽。然如我們對自己或對世界,一切無知的話,那從何去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呢?所以爲了確保歸屬感與成就感,人不得不去求知。

  

  所以小而個人的安身立命,包括安全感、歸屬感與成就感;大而整個國家的興衰,民族的昌榮,都與求知有莫大的關連。故一個民族如已不求知的話;則這民族的生命力,早慢慢衰竭了。所以講到這裏,我們可明確得到一個結論:豬不是快樂的,尤其無知更不是福。我相信這一點乃大家本就明白的,所以只簡單陳述一下。

  

  蘇格拉底痛苦嗎

  下面我們再看第二種選擇「痛苦的蘇格拉底」,蘇格拉底真有那麼痛苦嗎?如一般人通稱:在東西方的曆史上有四大聖哲,即孔子、釋迦牟尼、耶稣、蘇格拉底。這四大聖哲的際遇,其實還各自不同。

  

  孔子快樂嗎?不太快樂!我們都知道:孔子也是從小貧賤,但以長而好學故,成就其博學多才。然當他希望理想和抱負能爲君王所用時,卻周遊列國而找不到知音。所以歸回故鄉作教育工作,已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。因此孔子的生命過程裏,終不是那麼快樂。

  

  其次我們看釋迦牟尼佛:即使單從世間法來看,釋迦牟尼佛還是四大聖哲裏命最好的。首先出生就是王子,而王子除在衣食上能得到豐富的供給外,尤其在學習上更得到無比的便利。以既是王子,即准備將來承作國王;故從小就得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訓練。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前,即已精通印度各教派的學說。後來爲了成道,而修了「六年苦行」。但苦行,其實是我們說的;因爲對他而言,爲了一個崇高的目的,而限止自己過比較單純的生活,何苦之有?因此「頭陀」的原意,並非苦行,而是精神抖擻之謂。因爲生活愈單純,精神反更能安住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在經過六年苦行後,終在菩提樹下因夜睹明星而開悟成佛。而成佛後,即開始說法.度衆生。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,能很快得到當世修行者的贊歎和擁護,因此他的教團便日益茁壯。又因爲他是太子出身,所以到各國遊化時,每個國王大臣還都把他尊爲法王.或人王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傳教的過程裏,也都非常順利。雖然在晚年時,因提婆達多的事件,而使教團略受幹擾。但比起其他叁位聖哲,已是最微不足道的了。最後釋迦牟尼佛又能預知時至,而在雙樹林間證得涅槃。所以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來看,他不只是四大聖哲裏命最好的;而且較其他者,簡直有天淵之別。

  

  更其次,我們看耶稣:用基督教的說法,耶稣乃是童貞受孕;但「此地無銀叁百兩」者正不打自招,明其爲「私生子」爾。再從耶稣是生在馬槽中,所以從小必也惡運連連。當耶稣開始傳教時,又與當時的羅馬教派完全不相應。所以最後,我們皆知:耶稣是被釘死在十字架的。所以耶稣的命,也委實太坎坷了。

  

  最後,蘇格拉底聽說娶了一個非常凶悍的妻子,所以曾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:某天,太太又河東獅吼,聒噪不停。但罵了老半天之後,卻看他一點反應也沒有,于是一氣之下便提起一桶水,直對他澆過去。對此,蘇格拉底還能調侃地說:「我早知道,大雷之後必有傾盆大雨!」他確實很幽默,但這幽默其實含藏著多少心酸無奈。蘇格拉底最後也是被捕入獄,而死于非命之中。

  

  四大聖哲討論到目前爲止,西方的耶稣和蘇格拉底,命都不算好。而東方的孔子,則命稍好些;尤其釋迦牟尼佛的命,更是佼佼者。這是規律,還是偶然呢?此其實牽涉到東西文化對「認知」態度上的差異,所以不當只是「偶然」而已!

  

  因此若謂「知道得愈多,也就必然地愈痛苦。」那麼芸芸衆生中,最痛苦的應該是釋迦牟尼,對不對?此既因爲他從小就是太子,故已學到很多世間法;而成佛之後,更有叁明六通。別人已知道的,他全知道了;別人不知道的,他還知道哩!所以如果「知即是苦本」,那麼最淒恻.痛苦.…

《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