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力挽狂瀾 智慧的修煉

  智慧的修煉

  87.3.15

  

  智慧的修煉

  智慧的定義

  樂山大佛

  凝千古的喧囂

  于一心之寂然

  人類學的故事

  智慧的曆程

  佛像的雕塑

   性相二門

  性門

  性相圓融

  修煉的方法

  中道

  永無終結

  小結

  

  

  

  智慧的修煉

  如簡報圖中,大家可看到,有兩個武林高手在那裏練劍。故今天所要講的題目,乃「智慧的修煉」。大家都知道:學佛最重要的,就是得成就智慧;因爲唯有智慧,才能解脫。可是又當從那裏去得到智慧呢?因此我們今天就以此主題來作探討和說明。

  

  智慧的定義

  首先我們講「智慧的定義」。如從傳統的定義說起,像憨山大師所謂:「分別爲識,不分別爲智」。意思是如果我們用「意識心」去思惟分別,而後取舍諸相;便將造業而輪回生死。反之,能不以識心分別,才與智慧相應。故分別爲識,不分別爲智;這乃第一種定義。其次,智慧者,即無煩惱也。故以無煩惱,爲智慧。

  

  就以上的定義,當然不能說錯。可是我相信大部份人,必仍無法從這定義裏,去意會「何謂智慧?」因爲如果沒有分別.沒有煩惱,就是智慧;那最具智慧的,反將不是人,而是那些無生物,如礦石、木頭之類。但真有人將無生物,視爲有智慧嗎?不可能!

  

  樂山大佛

  所以我今天希望能從另個角度,來說明契入「何謂智慧?」。而待定義明了之後,我們也才知道怎麼去修煉。

  

  在我學佛好幾年後,某天,我看到一套書《中國宗教藝術大觀》。內裏有張佛像,我看了,當下似能意會到「何謂智慧?」是那張佛像呢?彼即中國四川的樂山大佛也。以這尊佛像非常高大,有71公尺高,故共花了九十年的時間,才把它雕塑出來。

  

  以此尊佛像非常高大,故有所謂「佛是一座山,山是一尊佛」。然而也以雕像非常高大故,不容易拍照。而我看到的那一張,卻照得還好,上下間並沒有太明顯的失真。這佛像,雕的是彌勒菩薩。

  

  以我在看的當下,竟有蠻深的感觸;于是遂把當時的感觸,寫成一組對句:「凝千古的喧囂,于一心之寂然。」

  

  佛像爲什麼都垂眼閉目呢?有人說:因爲佛法乃內學故,尤其修行特注重于內觀也。然如以這樣來形容菩薩,或許還合宜;因爲菩薩還未得圓滿,所以仍要以內觀修行。而佛,既已證得圓滿的智慧,應已無內外能所的差別;所以當無所謂內觀或外觀。然何以佛又都垂眼閉目呢?好象看,又好象不看;好象知,又好象不知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
  

  凝千古的喧囂

  現首先講「千古的喧囂」,我們常說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。在生命的過程裏,本就有很多變化。小而個人命運的流轉,際遇的得失;大而國家的盛衰,民族的興亡。其實都包括在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裏。所以人從生到死,都不斷在動亂喧囂的事象中打轉─此之喧囂,不只謂聲音的波動,更且指心境的起伏。以人都在千古無常的變化裏,心隨境轉而動蕩不已,故稱爲「千古的喧囂」也。

  

  如古詩曰: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千古英雄人物。以一般人的視野比較小,故只能爲個人命運的好壞曲折而操心憤慨。但如放大視野來看,則即使像秦始皇、漢武帝或唐太宗等,這些千古風雲人物;也不過是在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中,所旋起的一個波折罷了。因此如能從更廣大的視野,來看個人生命的轉折,甚至國家民族的興衰。心反更安然矣!

  

  常謂「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」某些在當下,我們覺得是驚天動地的事;但若過了十年.或二十年,再回頭想的話,就可能稀松平常了。或者雖當事人,必將心濤洶湧;可是就旁觀者而言,卻只是芝麻綠豆事。因此仙書上有謂:「吾見滄海,叁爲桑田」。連滄海都變成桑田了,那你個人的成敗得失,又算什麼呢?

  

  用仙眼,已能「見滄海,叁爲桑田」了;如更用天眼.佛眼去觀,則又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呢?如經典上說:宿命通,可知八萬大劫前後的事。所以對佛而言,那有什麼值得睜眼側目的事呢?

  

  我們不是常說「見怪不怪,其怪自敗」嗎?又如《菜根譚》上也有一句話:「驚奇喜異者,無宏識。」一個人如芝麻綠豆事,都覺得新鮮驚奇;則唯表示他的見識太淺薄了。同樣,如見這個,也喜歡;看那個,也貪著。那你就無知得太可憐了。

  

  所以「凝千古」的凝,是收攝、歸納之意。即既能在事下,看得清楚;又能于事後,更把這些經驗統攝起來,以結晶出智慧。然大部份的人,雖于事情當下很刺激;可是若過叁五年後,他又什麼都忘光光了。故雖有經驗,而無體驗;于是以不能凝故,不成其智慧。尤其在生死輪回之際,聽說皆因喝了「忘魂水」,所以都把前生的事忘得幹幹淨淨。因此雖皆曆千古之喧囂,卻凝不成智慧。而佛有五眼─肉眼.天眼.法眼.慧眼.佛眼,故能凝千古之喧囂,而成永恒的智慧也。而智慧者,即成無分別.無煩惱矣。

  

  如哥倫布曰:我發現新大陸。佛說:新大陸老早有了,只是你到現在才發現而已。所以對佛而言,既沒什麼值得看的事,也沒什麼應當聽的事;看,等于不看。聽,等于白聽。所以智慧的「無分別」,不是不知道,而是雖明達其本來面目(如是因,如是果;法住法位,法爾如是。)卻只是「了不相幹」而已!

  

  于一心之寂然

  前雖再叁強調,要看得多,才能不再驚奇喜異。但只看得多,這還不夠;因爲還得看得透。什麼叫做「透」呢?透,就是能夠覺悟到它的本質。所謂「諸相的本質」,在佛法上已講得很多,如無常、苦空、無我,虛妄不實,夢幻泡影等。我想各位必已耳悉能詳。然而若盡是聽別人說,而自己未曾真體驗到;故只能如鹦鹉學語般地搬弄口舌,終還不免被塵相所迷。所以必真悟得本質,才能安心自在。

  

  人類學的故事

  下面說到一個「人類學」的故事。聽說從前有位大臣很有學問,某天國王問他:「你能不能寫一本有關人類學的書?」他說:「這個還不簡單!」于是回去之後,就開始寫。然而寫了一年,還不滿意。他想:再花叁年,以搜集更完整的資料;再來定稿。可是叁年之後,意猶未盡。最後國王再給他叁年。然而最後交稿時,卻只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四個字。爲什麼呢?因爲前面雖知道得多,卻只是喧囂的表象;而最後參透本質時,竟歸于千古的寂然。

  

  「人生的意義爲何?」我一向對此抱著蠻大的迷惑!爲什麼,人莫明其妙地被生下來;而辛苦老半天後,卻又死掉。這迷惑,既在我未學佛前即有;而學佛後,不管已看多少佛經,卻仍大惑不解。最後我終于了悟到:人類的本質,即是「繼續輪回」而已。爲什麼有「無始無明」呢?爲什麼學佛後,還這麼放不下呢?爲什麼須發「生生世世度衆生」的願呢?因爲衆生的本質,就是輪回的屬性;所以真發出離心者,倒成極端.異類矣!

  

  何以謂「衆生皆有佛性」?在我看來,但亦輪回屬性的另一造作。以若必從「有」中,來肯定修學的信心與意願;其實還皆未參透輪回的本質。所以要講:無常苦空,夢幻泡影,豈不容易?但要有刻骨銘心的體驗可就難了。因此必從「凝千古的喧囂」裏,去煉就「智慧的修煉,端坐紫金蓮」的能耐。

  

  下面再講「于一心之寂然」,此一心者,即如禅宗所謂「安于當下,前後際斷,能所雙泯」者。以若真能安于當下者,即無前後際的差別。既過去的本質如此,也未來的本質如此。所以不只事相的變化,沒有意義;連時間的流轉,也無所謂。所以佛的垂眼閉目,好象看,又好象不看。表情嘛!如說是沈重,卻何沈重之有?可是他又非那種放逸懈怠的樣子。所以爲一切已看穿故,既沒什麼好搔動的,也沒什麼可放逸的。

  

  智慧的曆程

  因此智慧的定義,不當只是不分別,而且要能「從分別到不分別」。前的分別,是指什麼都看盡了;到後的不分別,則因已參透它的本質,故能全然放下,一心寂滅。所以石頭、木頭不可能有智慧,因爲它不曾經由從分別到不分別的心路曆程。

  

  其次,智慧的定義亦可說是:從動心到不動心。以最初的分別,一定得動心的─隨著境界的流轉而去觀察.思惟。但動心,卻不一定即有煩惱。而動心分別到最後參透本質時,即成不動心矣。我相信以「從分別到不分別,從動心到不動心」來定義智慧,對現在人應是較容易理會的。

  

  佛像的雕塑

  下面我們更從智慧的定義,順談到「佛像的雕塑」。在中國,往往把佛像雕塑成福福泰泰的─因爲佛乃福慧雙全者。但福福泰泰的像,卻只雕出福,而未雕出慧。其次,我們看南傳佛像,尤其是泰國佛像,卻把佛雕塑成頭尖銳.身瘿弱的模樣,那是在菩提樹下成道前的佛陀。故只以精進修行來雕塑佛像,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。甚如密教的佛像,神彩奕奕的相當威武,然卻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。

  

  甚至現代還有一位黃映蒲先生,把佛像雕塑成非常天真純潔.快樂無邪的樣子,好象蓮花一塵不染。但天真不染就是智慧嗎?不!天真有時候竟是無知的代名詞─如小孩子般地天真無知.幼稚蒙眬,這竟離智慧更遙遠矣!

  

  其實我們不能怪雕塑家,何以不將佛的智慧雕塑出來。因爲甚至是很多升座說法的法師,你問他「什麼是佛的智慧?」他或將還答得含糊籠統的。故若連智慧的定義,都沒辦法理得很清楚;怎可能把智慧雕塑出來呢?

  

  性相二門

  以上已用一尊佛像和一組對句來說明智慧的定義。其次,我們再用一些佛學的名相和觀念來說明。在佛法上再叁說到「性相二門」。

  

  現首先講相門:相者,即是現象也。諸法緣起.森羅萬象,既不同的因,不同的緣,即會産生現象不斷的變化,不斷的流轉。因此《法…

《力挽狂瀾 智慧的修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