沩山戀夢
87. 2. 8
沩山戀夢
慧寂之智
香嚴之智
世間如夢
無我迷離
動心起念者誰?
別業與共業
學佛修行
一日捕魚,叁天曬網
對治
撥冷水─修不淨或無常觀
點茶來─依聖賢之言,而作理性之判斷
同參道友
總結
沩山戀夢
今天且從沩山禅師的公案,來申論行者的發心。
師睡次,仰山問訊,師便回面向壁。仰曰:「和尚何得如此!」師起曰:「我適來得一夢,你試爲我原看。」仰取一盆水,與師洗面。少頃,香嚴亦來問訊。師曰:「我適來得一夢,寂子爲我原了,汝更與我原看。」嚴乃點一碗茶來。師曰:「二子見解,過于鹙子。」
沩山禅師,有一天竟未到大殿裏去領衆作功課。大家覺得奇怪,老和尚一向不是這個樣子,是否因新春期間訪客太多,他老人家操勞過度。或爲感冒流行,被波及到了。以大家很關心故,就推舉大師兄仰山慧寂代表去問候老人家,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?
慧寂禀承衆意,來到方丈寮後,卻見老和尚仍溺于床上睡覺。慧寂且先向和尚問訊道好。結果老人家一看到仰山來了,竟把身體轉向牆壁去也。
仰曰:『和尚何得如此?』禅宗師徒,有話直說:「老和尚你今天怎麼搞的?日上叁竿,還困溺床上,就已夠莫明其妙的了;我來看你,竟還用背頂我?」既然仰山這麼咄咄逼人,老和尚只好起身告曰:「嘿!告訴你,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,我先把夢境描述給你聽後,你再幫我解析一下,看這夢竟有何征兆?」
結果沩山剛要啓口,慧寂竟搶著說:「師父別急,我且先去提一盆水給你洗臉!」沩山洗完臉後,慧寂是否就跑掉了,公案並沒有講得很清楚。
『少頃,香嚴亦來問訊。』大家推派仰山去問訊,結果等了老久,也沒等到什麼消息。于是香嚴于心不安,便自個過來問訊。老人家一看,又來個香嚴。便也忙著問:「香嚴!香嚴!我剛剛做了一個夢,你師兄慧寂,已幫我解夢了。但我還想再聽聽,你的意見?」老禅師正忙著述說他的夢境,香嚴卻只轉身爲倒一杯茶來。
于是老禅師,總評道:「兩子見解,過于鹙子。」這兩個弟子的見地,乃可比得過鹙子。鹙子是誰呢?就是佛陀座下,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。
慧寂之智
公案到此結束,下面是我的解釋。何以慧寂只爲老和尚提水洗臉,老和尚便誇贊他有智慧呢?其實慧寂這盆水,不只是爲讓他洗臉而已!更且是爲潑冷水、洗腦袋─你少渾了,已日上叁竿,竟還夢話連連,顛目倒四。
常謂:至人無夢。既參禅見性,就不可能再作夢。即使一時正念閃失,業識現行而作起夢來;則既夢醒之後,便當很快回到現實。而你這個老糊塗,不只噩夢不醒,還乞請別人爲你解夢!真是一棒打殺給狗吃算了!所以慧寂禅師的用意,很明確:你且爲自己潑些冷水吧!看能不能早點潑雲見日,以還我本來面目。故慧寂之智者,即爲還留戀夢境的人,直潑冷水。
香嚴之智
下面香嚴的『點一碗茶來』,又是什麼智慧呢?我們知道世間的茶,有清腦醒目的功效。所以很多人爲了熬夜趕工,就以喝茶提神。所以香嚴的意思,也是:你老人家是真糊塗,還是假糊塗呢?好,沒關系!我且幫你倒一杯茶吧。茶既喝過後,就一切清醒矣!
其實沩山禅師真有這麼糊塗嗎?當然不會!但在禅宗裏的師徒關系,便經常是這個樣子:有時候,師父趁其不意,出題考徒弟。有時候卻是徒弟弄巧,出題考師父。這樣考來考去,然後能見到彼此于見地、修持的優勝缺失處,故于法上共所增益。
而這次,沩山禅師利用夢境,來考驗徒衆。結果兩個,都出格過關。所以老和尚乃謂然歎曰:二子見解,過于鹙子。以上是乃就公案的解釋。
世間如夢
下面是對公案的發揮。首先講世間如夢,我們都知道:夢境最大的特征,就是無常幻化。夢境可前一下子在臺灣,後一轉念到美國;既在時間上不必連續,也在空間上突起突落。在境相不斷地變化間,似乎沒有一定的軌則。
而夢境更明顯的特征,便是當你醒過來之後,就什麼都消失了。剛才還夢見黃金一百兩,現卻是兩手空空也。夢見吃了一桌滿漢全席,醒來肚子還正餓哩!所以夢境給人的印象,便是無常幻化、虛妄不實而已!
其實世間的事也是如此,不管是快樂的事或苦惱的事,在境界當下好象非常真實。但等時過境遷後,又覺得虛迷仿忽。或如功名利碌,即使曾一時得之;可是世事無常,不久便得而複失矣!對世間的無常幻化,古人有詩曰:來如朝霧不多時,去如春夢無覓處。所以從無常幻化的世相裏,我們最能感覺到世間如夢。我想這一點,各位應已蠻清楚的。
無我迷離
其次無常,本爲無我也。一個人那時候會作夢,是無法預測的。尤其更沒辦法預設今晚將作什麼夢?所以很多人即使口口念念「夢中相會」,結果卻只各作各的夢而已!所以對于夢境,我們乃更可感受到何謂「無我」!在白天時,我們自以爲可以作主:在何時,當作什麼事。可是晚上作夢即不然,是誰在牽引夢境的起伏呢?不知道,至少不是我!
事實上,世間也是如此。我們不是常歎:不如意事,常八九嗎?所謂「不如意事」,未必便是苦事.壞事。有時候竟是喜從天降也。「他鄉遇故知」爲什麼特別開心呢?正乃不如意事而已!所以又有謂「人算不如天算」。因此從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受中,我們更能體會「何以謂無我?」
動心起念者誰?
于是既相是無常幻化,也性爲無我迷離。那麼作夢的人又是誰呢?或者在無常幻化中,生死輪回的又是誰呢?古來禅宗,常要行者參話頭:參『念佛者是誰?』,參『拖死屍者是誰?』,參『何爲明上座本來面目?』我倒建議你,直接參『作夢者是誰?』或『動心起念者是誰?』不是更直接相應嗎?因爲不管起的是什麼妄想雜念?或竟是何等疑情?豈不都從「動心起念」中去顯現的。所以直參『動心起念者是誰?』當比參其他話頭,更直接了當。
但對我而言,我倒常尋思于『作意者誰?』作意是謂能主導。雖佛法上都講「諸法無我」,可是我們卻明明感覺到有一個我。比如現正講話者是誰呢?不是我!難道是別人嗎?或者風吹來,感覺到冷的是誰呢?不是我,又是誰呢?所以在正動心起念時,都覺得還有一個「我」。那這個「我」,又到底是誰呢?
對這個問題,我想了又想,參了又參,最後才慢慢體會到:其實根本沒有一個動心起念者,一切念起念落,皆只是前識牽引後識而已!比如現看到一個披頭散發的人,就覺得他應不是什麼好人;因爲我們過去的印象中,披頭散發者應不是很正經的人。或者街上的飲食店,或覺得這個好吃、那個不好吃。那好不好吃也是過去的印象,否則你還沒有吃,怎麼知道它好不好吃呢?所以雖沒有一個我,來作意動心起念;但因過去的業識牽引,故現行成當下的意識。
那業識在什麼時候起現行呢?在遇到執著的境界時起現行。所以我們的生命形態,就是過去世的識,牽引著現在世的識;而現在世的識,又牽引著未來世的識。這牽引的過程是通過境界的參與;于是因境界的無常,識便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般,既不斷往前滾,也不斷有新的變化。所以事實上,既沒有一個我,也沒有一個心;只有前識牽引後識,或前業熏習後業而已!
因此在「唯識學」上便有謂: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。若一切唯識所現,而識又從那裏來呢?識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,但在不斷的現行中,又熏習成新的種子。雖種子必種在土壤裏才會發芽,但即使是同樣的種子,因種在不同的地,所長出者還將不同。所以過去的業識種子,因碰到不同的境界,故起不同的現行。而現行過後,又熏習成新的種子。所以生命,便在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」裏不斷輪回。因此作意者是誰呢?終是夢幻一場而已!
所以我們不要自以爲很聰明,書既看得多,點子也出得快,其實只是助長業識的造化而已!如我們再進一步分析,識有前五識.第六識.第七識和第八識。比如看到一朵花,是前五識的作用─主要是眼識。而在看到花的當下,我們會浮現出有關這花的名字和印象,此乃蘊藏在第八識的種子也。其次,覺得它好看不好看,可愛不可愛,這是第六識的現行。而最後我們將對之作什麼反應?大致而言,所有反應都是從「自我中心」去主導的。而這以「自我中心」爲主導的意識,即是第七識。所以碰到任何境界,都是五六七八識,同時起現行的;而現行之後,再各自熏習成新的種子。以上或從業的牽引,或從識的流轉,或從種子的現行熏習,或從八識的緣聚緣散,共成無始的生命曆程。
別業與共業
如講到業,業其實還有個人的別業與衆生的共業。于是從衆生的共業,又會加重個人的別業。比如這個時代的人怎麼想,我就跟著怎麼想,這是衆生的共業影響著個人的別業。對于共業,大部份的人,如魚在江湖中,反不識水爲何物?身心牽連,無二無別,根本不知有共業的存在。有的人雖仍保有個人的思考空間,但很難不與現實妥協。所以共業之下,難有獨醒之人。
所以衆生的夢境,總是前後牽連,了無出期。像後浪推前浪一般,我們很少看到水能倒流。故一般人的生命型態,也都是向前沖,而很少有回顧的時候。所以一個人,即使賺了很多錢,即使事業非常成功,但還跳脫不出這種前業牽連後業的生命型態。故即使世間認爲他成功了,但從佛法看來,他也只還在夢境裏而已!
所以對于世間人,能確知自己是在夢中,就已很不容易了!其次,知道自己在作夢,而還有辦法掙醒過來,這更不容易。我想大家都有「夢魇」的經…
《力挽狂瀾 沩山戀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