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驗:雖知道自己在作夢,也掙紮地要醒過來。可是那夢魇牽引的力量,竟如此蠻強。故常掙紮了老久,才終于醒過來。第叁在夢境醒了,就能當即放下的人,更是絕無僅有。
不管好夢惡夢,在初醒之時,總還夢魂牽系。所以古詩有:打起黃鹂兒,莫叫枝上啼;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她正夢和遠方出征的丈人相會,卻被外頭的黃鹂鳥啼醒了!被啼醒後,她是當感謝這只黃鹂鳥,終不讓我過于沈迷夢境?還是直痛恨這只黃鹂鳥,爲什麼破壞了我的美夢?從詩句看來,顯然是痛恨黃鹂鳥也。
所以從業識牽連的理論看來,衆生真要出離夢境,還沒有那麼容易。
學佛修行
我相信每個人在發心學佛修行之初,大都已能體會到世間如夢,至少覺得這個世間不是那麼真實,所以才要去探究世間的本來面目,要能撥雲霧以見天日,或期待能從夢中覺醒過來。而在學佛之後,尤其是在修行上有體會後,更將覺得世間如夢。但雖從理論或感受,都確認世間如夢;而能于知道是夢後,即翻身下床不再留戀夢境的人,乃太少了!大部份人即使夢醒之後,都將折回夢境裏檢點一下,剛才做的是什麼夢?尤其是好夢的話,更恨不得立刻再回夢中。所以普天下的衆生,能不戀夢賴床者,鳳毛麟角也。
所以很多人,雖已學佛修行了,甚至已剃度出家了,卻總還流戀在世俗的夢境裏。也許過去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,也許曾在愛情的獵場中大有斬獲。于是妄想牽連,魂系舊夢。有的不只魂系舊夢,更且憧憬新夢。爲上半輩子過得不怎麼充實、完美,現在要重新規畫,再創新局。于是舊業牽連新夢,剪不斷,理還亂。或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所以知道人生是夢,這只是一個朦胧的觀念或感受。但能由之而放下者,幾稀矣!
一日捕魚,叁天曬網
所以多年來,不管講經說法或禅修活動,我總有蠻多的感慨:很多人抱怨,法師這麼久不講課了,我們求法心切哩!可是真開課了,第一個請假的可能就是他!他前面造作說謊嗎?也不見得!他可是真想聽課、真想進禅堂用功;然而卻爲貪多嚼不爛,諸般纏綿故,最後總還是回到舊夢裏去。
我相信一個人如有因緣學佛,他多半會想繼續研習下去。但是如其他俗務,不能真放下的話;總還是在人情世故裏打轉忙碌。因此便形成「其他事務都急,只有修行不急」的情勢。公司要你做的事,你不得不急得去做;不然或被辭職。先生要你做的事,你也火急去做;不然家庭會起糾紛。而修行的事,叁天不打坐、五個月不用功,也不會怎麼樣。或者拼命坐叁天,甚至打禅七,回來也不會金光閃閃。所以什麼事情都急,什麼事情都容易有成就感;只有修行的事不急,只有修行的事,最不關痛癢。
其實其他事,真有那麼急切重要嗎?也不過業識牽連,自我套牢而已!如真的跳出來看,那有那麼重要?公司的事不急,大不了換老板而已!課堂的事不急,頂多少修幾個學分罷了。于是爲種種俗務放不下故,修行便成「一日捕魚,叁天曬網」的進度。今天碰到假日,又無預定行程,且去聽經坐禅。如下午臨時有應酬,再向禅堂請假不辭。所以禅修,總像開水還未煮開,就又撒去;而下次且一切重來。
所以其他事項上,不管是世間的事業、家庭等,總會多少有成就。而只有修行,沒有成就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,即使大乘佛法都說「衆生皆有佛性」。我看即使有佛性,也少得可憐─既沒有疑情,也沒有道心,佛性從何顯現呢?
所以用這種心態,想在修學上得力,便不可能也。因爲「一日捕魚,叁天曬網」,所修的功德還抵不過所造的業,你相信嗎?既打妄想的時間比正念多!那以正念來抵銷妄想,必是抵不過也。世間越苦的人,雖越想修行;可是苦者,乃爲放不下故!于是爲放不下故,也不得修行哩!
對治
事實上,沩山禅師並非戀夢賴床,他只是想借機會考考徒弟而已!但世間中不戀夢賴床的,可說是稀有品種!就算學佛修行了,可是過去業識牽連的力量非常大,就像在滾滾長江裏,洪流不斷把你往下沖,不要說回頭,就連站穩都很困難。所以雖想修行,但還脫離不了戀夢賴床的習性,那怎麼辦呢?用慧寂的方法,就是趕快給他潑冷水。而用香嚴的辦法,便是請他喝茶去。
撥冷水─修不淨或無常觀
佛法常謂:衆生乃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,于是從四顛倒的業識而幻現出種種夢境。因此要用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不淨來對治,而這種對治方式,便是慧寂禅師的直潑冷水。于是冷水一撥,種種貪染執著,便皆灰飛煙滅已!
世間人多覺得熱心的人是好人,可是從佛法來看「何謂熱心呢?」因看不清楚,所以才值得熱心。如果真讓他了解諸法實相,是無常苦空不淨的本質;不要說熱心,其必灰心.死心而已!所以在原始佛教中多教修不淨觀、無常觀、無我觀,即以對治因妄識迷離而造化出的夢境。
故除非對佛法有真正的了解,否則世間人多認爲佛法非常消極。爲什麼開口也空,閉口也空呢?因爲佛法的重點不是教人「如何繼續作夢」,而是教人「如何早日夢醒」。所以佛法還是積極的─只是積極于出離夢境爾。而對正夢魇迷離的人,直撥他一盆冷水,不是更直接了當嗎?
過去我因從學禅中,得到一點受用,所以最喜歡與人潑冷水。有位師兄,描述我的方式,有叁個步驟:第一送秋風,以秋風掃落葉,對心存妄想者,先用言語調侃他一下,以期早日回頭是岸。如果不成的話,第二即潑冷水,再用冷言嘲諷;還希望他撥雲見日。如果潑冷水還不夠,第叁便幹脆下冰雹,把它打個稀爛,你想貪著也得不到。學禅的人有時候,乃非常絕情。因爲世間既是幻化的,何必裝模作樣,什麼溫馨關懷.古道熱腸?還是多潑一些冷水,讓他一邊涼快去。
點茶來─依聖賢之言,而作理性之判斷
前面說過:茶能讓我們頭腦清醒,眼睛明亮。所以茶乃代表聖賢之言。聖賢跟豪傑不一樣,古代所謂「一人揭竿而起,萬人響應」的豪傑,其實只爲與共業相應,所以才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。所以說什麼同甘共苦.肝膽相照,都只是感性的呓語。于是爲與共業相應故,還跳脫不出輪回的舊途也。
而聖賢之言即不然。聖賢是站在超然的立場,用純理性的心態來觀待世間,所以能更公正客觀地覺了諸法實相。故聖賢之言,能曆叁世而不移,放諸四海而皆准。所以我們立身處世.修心養性,當多參考聖賢之言。
尤其在此資訊泛濫的時代,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來不及判斷:什麼資訊才是真的?便已深受其影響了。有時候愈是道聽塗說的謊語,愈是流傳的迅速。所以在此資訊時代中,我們乃更須借助古聖賢之言,以作爲判斷評鑒的標准。而聖賢之言,最典型的代表當然是佛書,尤其是禅書。多看聖賢的書,將使我們頭腦清醒一點,眼睛明亮一些。故得衆人皆醉我獨醒,舉世皆濁我獨清;在娑婆苦海中,清心自在。
同參道友
所以今天所講「沩山戀夢」,重點在提醒我們:發心學佛的用心所在。所謂菩提心,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,而覺悟當從那裏覺了呢?從疑情覺悟。而疑情者,即欲從世間如夢的共業中,去出離夢境。故修學的重點,只在不斷地提起夢喻,自求出離也幫他出離。在同參道友中,包括你和我,因爲畢竟都是初學者,很多時候業障現形了自己都渾不知覺。所以要靠大家互相勸勉,互相提醒,而使我們回向正道,回向解脫。
佛法雖講慈悲,但慈悲和智慧是分不開的。如愛作夢的人,幫他順遂夢境,這不叫慈悲。真慈悲是幫他脫離夢境,脫離輪回生死,這才是跟智慧相應的慈悲。所以菩薩道四攝法中的愛語與同事,如認爲愛語,是講他喜歡聽的話,那他喜歡聽的又是什麼話呢?若是順習氣.順生死的話!那麼此之愛語,卻也只是助長生死輪回而已!所以我乃將「愛語」解釋爲:以智慧作基礎,而講對別人有幫助的話。此所謂有幫助,即是從出離夢境而說的。故若對覺悟夢境.出離夢境有幫助者,打也是愛語,罵也是愛語。而時下人所講的愛語,卻也太肉麻了。那同事呢?別人作夢,我也陪他作夢,便是同事嗎?當然不是!其也必從覺悟如夢.出離夢幻中,而了解愛語與同事的真義。
總結
最後我們做個總結:現在是一年之初,新年當然有新的計畫。那麼你計畫的重點是什麼呢?是繼續鑽研人情事故,還是努力于學佛修行呢?我前面再叁講到:很多人雖覺得學佛好,修行重要,但總還不比其他事情急。如果這種心態不改變的話,再怎麼規畫,還只是順生死流而已!
所以在年初,我們得再省思:我當從戀夢的情結,去規畫這一年?或者當從離夢的見地,去規畫這一年?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,非作不可?什麼事情是次要的,可慢慢來!如以禅修活動而言,法師不能不來,所以他必把此排在第一順位,而將其他的應酬全部排除。但對其他參與者而言,禅堂裏多我一個人不多,少我一個人不少,所以我可去可不去。于是既不把它擺在第一順位,而先去忙其他的事;最後總不出一日捕魚,叁天曬網的結局。既所作的功德,抵不過所造的業,結果還是順生死道去。
在禅宗裏常有個問題:當臘月卅日到了時,你該怎麼辦?臘月卅日,即指你這一生壽期已盡,即將命終。這時你要拿什麼去見閻王呢?若修行不得力,則唯繼續生死而已!所以在新年之初,我們要以沩山公案作借鑒,而重新規畫這一年將怎麼過,或這一生將怎麼用?以免臘月卅日到了時,手中毫無憑據,故只得任由閻羅王去擺布了。
現在外道越來越猖狂,而人心越來越亂;故如果這一生不能好好把握修學佛法的因緣,則待下一生便將更沒把握─可能這一生,就是我們學佛最後的因緣。而各位中,年齡或四十歲、五十歲了,一年又一年,時間越過越快。以前等過年,總覺得等了好久才拿到紅包;而現在一晃就是叁年.五年,本來還青青子矜叁十出頭,而現在卻已皓發黃顔四十出頭、五十出頭。算算這一生,還有多少時間,可讓我們這樣蹉跎浪費。
所以要警覺:從不再戀夢賴床而提起修學的正念,使心真安住于菩提道中。既從自己做起,也影響著周遭的人。願大家真在學佛修道上,能安心落實。這即使不奢求有什麼大成就,但至少應得于「不退轉」吧!
《力挽狂瀾 沩山戀夢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