沩山恋梦
87. 2. 8
沩山恋梦
慧寂之智
香严之智
世间如梦
无我迷离
动心起念者谁?
别业与共业
学佛修行
一日捕鱼,三天晒网
对治
拨冷水─修不净或无常观
点茶来─依圣贤之言,而作理性之判断
同参道友
总结
沩山恋梦
今天且从沩山禅师的公案,来申论行者的发心。
师睡次,仰山问讯,师便回面向壁。仰曰:「和尚何得如此!」师起曰:「我适来得一梦,你试为我原看。」仰取一盆水,与师洗面。少顷,香严亦来问讯。师曰:「我适来得一梦,寂子为我原了,汝更与我原看。」严乃点一碗茶来。师曰:「二子见解,过于鹙子。」
沩山禅师,有一天竟未到大殿里去领众作功课。大家觉得奇怪,老和尚一向不是这个样子,是否因新春期间访客太多,他老人家操劳过度。或为感冒流行,被波及到了。以大家很关心故,就推举大师兄仰山慧寂代表去问候老人家,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?
慧寂禀承众意,来到方丈寮后,却见老和尚仍溺于床上睡觉。慧寂且先向和尚问讯道好。结果老人家一看到仰山来了,竟把身体转向墙壁去也。
仰曰:『和尚何得如此?』禅宗师徒,有话直说:「老和尚你今天怎么搞的?日上三竿,还困溺床上,就已够莫明其妙的了;我来看你,竟还用背顶我?」既然仰山这么咄咄逼人,老和尚只好起身告曰:「嘿!告诉你,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,我先把梦境描述给你听后,你再帮我解析一下,看这梦竟有何征兆?」
结果沩山刚要启口,慧寂竟抢着说:「师父别急,我且先去提一盆水给你洗脸!」沩山洗完脸后,慧寂是否就跑掉了,公案并没有讲得很清楚。
『少顷,香严亦来问讯。』大家推派仰山去问讯,结果等了老久,也没等到什么消息。于是香严于心不安,便自个过来问讯。老人家一看,又来个香严。便也忙着问:「香严!香严!我刚刚做了一个梦,你师兄慧寂,已帮我解梦了。但我还想再听听,你的意见?」老禅师正忙着述说他的梦境,香严却只转身为倒一杯茶来。
于是老禅师,总评道:「两子见解,过于鹙子。」这两个弟子的见地,乃可比得过鹙子。鹙子是谁呢?就是佛陀座下,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。
慧寂之智
公案到此结束,下面是我的解释。何以慧寂只为老和尚提水洗脸,老和尚便夸赞他有智慧呢?其实慧寂这盆水,不只是为让他洗脸而已!更且是为泼冷水、洗脑袋─你少浑了,已日上三竿,竟还梦话连连,颠目倒四。
常谓:至人无梦。既参禅见性,就不可能再作梦。即使一时正念闪失,业识现行而作起梦来;则既梦醒之后,便当很快回到现实。而你这个老糊涂,不只噩梦不醒,还乞请别人为你解梦!真是一棒打杀给狗吃算了!所以慧寂禅师的用意,很明确:你且为自己泼些冷水吧!看能不能早点泼云见日,以还我本来面目。故慧寂之智者,即为还留恋梦境的人,直泼冷水。
香严之智
下面香严的『点一碗茶来』,又是什么智慧呢?我们知道世间的茶,有清脑醒目的功效。所以很多人为了熬夜赶工,就以喝茶提神。所以香严的意思,也是:你老人家是真糊涂,还是假糊涂呢?好,没关系!我且帮你倒一杯茶吧。茶既喝过后,就一切清醒矣!
其实沩山禅师真有这么糊涂吗?当然不会!但在禅宗里的师徒关系,便经常是这个样子:有时候,师父趁其不意,出题考徒弟。有时候却是徒弟弄巧,出题考师父。这样考来考去,然后能见到彼此于见地、修持的优胜缺失处,故于法上共所增益。
而这次,沩山禅师利用梦境,来考验徒众。结果两个,都出格过关。所以老和尚乃谓然叹曰:二子见解,过于鹙子。以上是乃就公案的解释。
世间如梦
下面是对公案的发挥。首先讲世间如梦,我们都知道:梦境最大的特征,就是无常幻化。梦境可前一下子在台湾,后一转念到美国;既在时间上不必连续,也在空间上突起突落。在境相不断地变化间,似乎没有一定的轨则。
而梦境更明显的特征,便是当你醒过来之后,就什么都消失了。刚才还梦见黄金一百两,现却是两手空空也。梦见吃了一桌满汉全席,醒来肚子还正饿哩!所以梦境给人的印象,便是无常幻化、虚妄不实而已!
其实世间的事也是如此,不管是快乐的事或苦恼的事,在境界当下好象非常真实。但等时过境迁后,又觉得虚迷仿忽。或如功名利碌,即使曾一时得之;可是世事无常,不久便得而复失矣!对世间的无常幻化,古人有诗曰:来如朝雾不多时,去如春梦无觅处。所以从无常幻化的世相里,我们最能感觉到世间如梦。我想这一点,各位应已蛮清楚的。
无我迷离
其次无常,本为无我也。一个人那时候会作梦,是无法预测的。尤其更没办法预设今晚将作什么梦?所以很多人即使口口念念「梦中相会」,结果却只各作各的梦而已!所以对于梦境,我们乃更可感受到何谓「无我」!在白天时,我们自以为可以作主:在何时,当作什么事。可是晚上作梦即不然,是谁在牵引梦境的起伏呢?不知道,至少不是我!
事实上,世间也是如此。我们不是常叹:不如意事,常八九吗?所谓「不如意事」,未必便是苦事.坏事。有时候竟是喜从天降也。「他乡遇故知」为什么特别开心呢?正乃不如意事而已!所以又有谓「人算不如天算」。因此从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受中,我们更能体会「何以谓无我?」
动心起念者谁?
于是既相是无常幻化,也性为无我迷离。那么作梦的人又是谁呢?或者在无常幻化中,生死轮回的又是谁呢?古来禅宗,常要行者参话头:参『念佛者是谁?』,参『拖死尸者是谁?』,参『何为明上座本来面目?』我倒建议你,直接参『作梦者是谁?』或『动心起念者是谁?』不是更直接相应吗?因为不管起的是什么妄想杂念?或竟是何等疑情?岂不都从「动心起念」中去显现的。所以直参『动心起念者是谁?』当比参其他话头,更直接了当。
但对我而言,我倒常寻思于『作意者谁?』作意是谓能主导。虽佛法上都讲「诸法无我」,可是我们却明明感觉到有一个我。比如现正讲话者是谁呢?不是我!难道是别人吗?或者风吹来,感觉到冷的是谁呢?不是我,又是谁呢?所以在正动心起念时,都觉得还有一个「我」。那这个「我」,又到底是谁呢?
对这个问题,我想了又想,参了又参,最后才慢慢体会到: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动心起念者,一切念起念落,皆只是前识牵引后识而已!比如现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人,就觉得他应不是什么好人;因为我们过去的印象中,披头散发者应不是很正经的人。或者街上的饮食店,或觉得这个好吃、那个不好吃。那好不好吃也是过去的印象,否则你还没有吃,怎么知道它好不好吃呢?所以虽没有一个我,来作意动心起念;但因过去的业识牵引,故现行成当下的意识。
那业识在什么时候起现行呢?在遇到执着的境界时起现行。所以我们的生命形态,就是过去世的识,牵引着现在世的识;而现在世的识,又牵引着未来世的识。这牵引的过程是通过境界的参与;于是因境界的无常,识便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,既不断往前滚,也不断有新的变化。所以事实上,既没有一个我,也没有一个心;只有前识牵引后识,或前业熏习后业而已!
因此在「唯识学」上便有谓: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。若一切唯识所现,而识又从那里来呢?识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,但在不断的现行中,又熏习成新的种子。虽种子必种在土壤里才会发芽,但即使是同样的种子,因种在不同的地,所长出者还将不同。所以过去的业识种子,因碰到不同的境界,故起不同的现行。而现行过后,又熏习成新的种子。所以生命,便在「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」里不断轮回。因此作意者是谁呢?终是梦幻一场而已!
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很聪明,书既看得多,点子也出得快,其实只是助长业识的造化而已!如我们再进一步分析,识有前五识.第六识.第七识和第八识。比如看到一朵花,是前五识的作用─主要是眼识。而在看到花的当下,我们会浮现出有关这花的名字和印象,此乃蕴藏在第八识的种子也。其次,觉得它好看不好看,可爱不可爱,这是第六识的现行。而最后我们将对之作什么反应?大致而言,所有反应都是从「自我中心」去主导的。而这以「自我中心」为主导的意识,即是第七识。所以碰到任何境界,都是五六七八识,同时起现行的;而现行之后,再各自熏习成新的种子。以上或从业的牵引,或从识的流转,或从种子的现行熏习,或从八识的缘聚缘散,共成无始的生命历程。
别业与共业
如讲到业,业其实还有个人的别业与众生的共业。于是从众生的共业,又会加重个人的别业。比如这个时代的人怎么想,我就跟着怎么想,这是众生的共业影响着个人的别业。对于共业,大部份的人,如鱼在江湖中,反不识水为何物?身心牵连,无二无别,根本不知有共业的存在。有的人虽仍保有个人的思考空间,但很难不与现实妥协。所以共业之下,难有独醒之人。
所以众生的梦境,总是前后牵连,了无出期。像后浪推前浪一般,我们很少看到水能倒流。故一般人的生命型态,也都是向前冲,而很少有回顾的时候。所以一个人,即使赚了很多钱,即使事业非常成功,但还跳脱不出这种前业牵连后业的生命型态。故即使世间认为他成功了,但从佛法看来,他也只还在梦境里而已!
所以对于世间人,能确知自己是在梦中,就已很不容易了!其次,知道自己在作梦,而还有办法挣醒过来,这更不容易。我想大家都有「梦魇」的经…
《力挽狂澜 沩山恋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