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也不管自己對法到底懂多少?便急著趕鴨子上架去行菩薩道。結果,不只浪費信衆的時間和佛教的資源,並且更形成心態的偏端和觀念的誤導。故雖美其名爲菩薩道,但本質上卻仍只生死道而已!
住山歲月
我在受戒後,將近一年,即告假而住山去也。住山對行者的修學竟有何助益呢?當然,一般人也能想到:有更充裕.更專精的時間,來閱經或禅坐。然我的體驗,卻不止如此。住山之可貴,乃在能從人群中完全超離出來;所以能用更客觀.更冷靜的角度,來思考一些在人間無法思考的問題。何以在人間而無法思考人間的問題呢?如俗話說:當局者迷。很多事情,原非當局者所能周全思考的。尤其在人間,更夾雜著人間的共業,故更不可能有「出格」的理會。
而在住山的叁年中,我乃能有充裕的時間,既對紅塵往事,也對未來行向,皆作個較精密的反省與重整。而在這段期間,我對出離心,又有一些新的體會。
『若于法有所得,是爲增上慢人。』這原是《維摩诘經》上的一段話,卻再次提醒我對弘法的正確心態。說實話,在我最初發心出家時,還是有蠻強烈的弘法熱忱─以弘揚《中觀》思想爲己任。而經過幾次調整過後,原來的熱忱不是消逝了;卻變成更平淡而無負擔也。
未來佛教之藍圖
在住山將近結束時,我乃寫了一篇長稿〈未來佛教之藍圖〉,把我對佛教過去的蔽端及未來之展望,作了一番架構的重整。很多人老以爲,我只是空想的完美主義者,而根本不知佛教的現實是什麼?但在此文章中,我卻以佛教的經濟爲優先考量,而順次規劃有關教育和人事的問題。
文章寫成了,自己也還得意─大有百丈禅師爲百世立叢林製度的氣概。但遲遲不敢發表,因內文裏對現行的佛教批評太多,怕建設不成,反致毀傷。但在前年,我看到臺灣佛教已惡化到我無法坐視的地步;于是心狠了,就算是快刀斬亂麻吧!即使建設不成,至少不能讓他們繼續猖狂下去。便將之收錄在《禅林風雨》而准備付梓。
結果書未正式出版,即爆發「中臺山剃度事件」。對于此事,大部份佛教徒皆避諱不及,而唯有我對之抱著正面肯定的態度。我想:佛教界,總不得不對此大沖擊而痛定反省吧!
然不管是我的文章,甚至「中臺山剃度事件」,似乎都對佛教界起不了什麼反省作用。他們只是在事發當下,趕快把龜頭縮一縮,以避開鋒芒;而待事過偃旗息鼓了,便又張牙舞爪地忙著勸募建設去也。
道場建設的沖擊
當寫成〈未來佛教之藍圖〉後,我想:待住山期滿後,再回常住與老人家溝通溝通;希望能逐步將此理想落實在現實中。然不意他們卻于同時,買了一大片土地,取名爲「法鼓山」,准備擴大建設;且揭諸理念爲「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。
對于這樣的建設藍圖,我基本上是抱著「不以爲然」的態度。如此勞師動衆,投注了無數的人力.物力,其最後能否真實現最初的期待?我很懷疑!也從沒有人敢保證其必實現。但總是趕鴨子上架,不由得你不賣命。
尤其爲了募款,就得擴大人緣。于是爲了廣結衆緣,更得增辦很多活動─整天披星戴月,催得人仰馬翻。本應是「爲教育而建設」,現倒成爲「爲建設而教育」─許多的弘法活動,大家都心知肚明,其實乃爲募款而說的。而既以募款爲主要任務才說的法,豈能超然.淳善而無瑕垢。
尤有一點,是我所最不能忍受者:本乃「以提升爲目標」,而現竟成「以降格爲代價」!爲什麼須降格呢?乃爲迎合愚癡衆生的需求。所以本來不必辦朝山的,現辦了;本來不必搞什麼佛化婚禮.聯合祝壽的,現也搞了。至于原很嚴謹的禅修活動,現卻被貶爲焦芽敗種的「自了漢」。對于這些道風的改變,直可說是「怵目驚心」呢!
對于道風的改變,我的感受必然比他人更銳利.更震撼─因爲我既當過農禅寺的都監,也是衆所共認的大師兄。然而我能柰何呢?我只能抱著「隔岸觀火」的態度而遠走他方。如因此而說我絕情,我也認了;但絕情不等于絕義。因爲這牽涉到「義之所在」!
發心與否
在目前的情勢下,不只法鼓山,也包括臺灣多數的道場,皆力勸居士們應大發心.多發心。其實,以我所知,衆生本來就常發心.大發心.多發心?以衆生只要還未證得無心境界,必會不斷發心的。只是非發菩提心,而是發貪心.瞋心.癡心.慢心而已!所以我們不能只含糊地勸人發心,如發心把剩菜吃完,發心把工作做完。而是當勸發真正的菩提心。
然而當爲勸募的方便而形成類似官僚體系的運作系統後,必將更逐漸惡化成山頭主義與群衆路線。而當山頭主義與群衆路線的運作方式更成熟了,想要在其中理性或專注地修學佛法,殆已不可能矣。
所以很多人在群衆路線的吆喝.擺布下,爭相發願。然究竟是發「淨願」?還是發「惡怨」呢─輸人不輸陣。所以即使大乘佛法再叁肯定:衆生皆有佛性。但在山頭主義與群衆路線的運作下,卻只道是:衆生皆有奴性而已!
滿街奴才
所以我從不認爲:信衆多,事業大,都能印證其能力高,甚至修行好。因爲能一呼百應者,未必與覺性相應,而多數乃與衆生的共業相應爾。故不必羨慕別人的道場,信衆往來.熙熙攘攘,似道業精淳故風靡而化。其實,不客氣地說:皆只共業的奴才爾─既來投靠者是奴才,也此抄作者是奴才。
因此我還是說:除非在修學上有重大的突破,否則不當奴才也難矣!而古之奴才,還得知「主人是誰?」;但今之奴才,竟連主人是誰?都還不知道,可憐哩!
老來變節
下面再來討論另個變相的菩薩道:
有些人年輕時,壯志英發,骨氣峥嵘;甚至孤慢自負,憤世疾俗。而待年紀大了,卻又變成溫順.和煦和慈悲。這老來慈祥,似乎是世間共認的事實。然何以人老了,自會轉成慈悲和溫順呢?是如前所說:因證入空性,而自引發得慈悲和寬容嗎?我當然不認爲!
然而竟是爲何呢?以我甯可相信,如《論語》所說:「年之既大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于是爲貪得故,爲怕寂莫故,不肯孤守至道而甯可同流合汙。很多年輕時堅守的原則,現一個個毀了。故表面上似爲慈悲,實則只鄙吝而已!我且名之爲:老來變節也。
于是很多師兄弟們便忙著爲我「授記」:「好!你現在正年輕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待你年老了,我看你還變節不變節?」我說:「你們就等著瞧好了!」
也有人道:「你現在之所以這麼說.這麼作者,只是在『自絕後路』而已!」我說:「若不能『自絕後路』者,雲何能『不受後有』呢?」所以你們這些既不肯.也不敢『自絕後路』者,就准備繼續輪回吧!
踽踽獨歸
所以我常以此自我勉勵,也自我警惕:『甯爲踽踽獨歸之行者,勿爲趕場赴筵之明星。』踽踽獨歸者,默默修行而不爲人知。而趕場赴筵者,南征北伐,轉戰千裏;自以爲功業彪柄,其實可能什麼也不是!
信徒的頻頻請法,或稱道叫好,常可能引起我們的錯覺:以爲我所說的內容,必已深深印入他們的心坎底。其實,可能剛好相反,正因爲以前所聽的,早就忘光光了,所以才須一講再講。尤其有些較感性的信徒,他們就是喜歡「看」法師現身,而未必愛聽法師演講。或即使正講時,他們也頻頻點頭歎好;但待離開現場,便又全還給他了。所以須一講再講者,正昭示著:前面都白講了。
真會說法者,或真善聽法者,言下便悟,何待多言呢?所以即使有心弘法利生,卻也不是整天跟那些感性熱情的信徒,混在一塊,才叫行菩薩道。或者天天趕場赴筵,大開法席。這些看透了,都只道是輪回生死中的「海市蜃樓」而已!
供養關系
當然我的意思也並非任何僧衆,皆只照顧自己的道業就行,而全然不必理會弘法利生的事。因爲如前已說:既以叁寶爲衣食,則須在供給與回饋間求其平衡。世間事本來如是,既有權利亦有義務。故並非剃頭換裝後,就可毫不慚愧.毫無節製地接受信衆的供養。
所以即使不以強迫觀念而形成非弘法不可的心理負擔,也應隨緣適力地回饋于佛教界與衆生界。我看很多大廟皆假菩薩道之名,而大肆收刮;真不知他們是否有回饋.有因果的觀念?
我自知生性較爲懶散,故甯可少事無爲而不肯奮勉亢進。所以對于信衆的供養,總力求節製而不敢流于奢侈浮華。因爲我乃發願:祈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;而非生生世世重返娑婆,再續前業。故若透支太多,唯恐披毛戴角還。
當然如我收的供養少,而能利益佛教界.衆生界者多,那倒無所謂。至少我不負債就是,故以下更談弘法的方式。
弘法方式
如果在學養和行持上,已略有基礎;也有心爲弘法工作付出時間和心力者,則進一步須斟酌弘法的方式。
在傳統上一說到弘法,則不出「現身說法」的方式。因爲信衆多喜歡「看」現場秀,故只要現場強滾滾.熱哄哄地,即使大半聽不懂,還是精彩萬分。因此很多老法師.小法師,便不得不強作空中飛人,天天趕場赴筵。而很多佛教團體也以籌備.舉辦超大型的演講法會爲虛榮。
然其實這是非常吃力而無實效的方式,不只籌備.舉辦超大型演講,須動用大筆的人力.物力。且信衆老遠趕來,早已疲憊不堪;有的竟只在嗑睡中混過。又即使當場真聽進去一些,可能回去不久又都漏失了。所以即使場場爆滿轟動,還只是「出巡」或「作秀」而已!
其實,在號稱爲資訊時代的今天。我們早就有更廉價.更實用的工具可用:或者文字,或者聲音,或者視訊。文字即出版著述,聲音即發行錄音帶,而視訊即發行錄影帶或光碟片。以文字爲例,一本書的內容,豈是數場的通俗演講所能涵蓋;而且內容既精練,又易于反複思考溫習。尤其可不受時空的限製而宜隨興就讀;既不必有趕場之累,更不必愁塞車之苦。同樣,錄音帶.錄影帶等,亦有相似的功效。
當然這些資訊的製作過程,雖繁複一些;但事成之後,所能節省下的人力.物力,卻是不可計數也。所以仍值得大家去努力學習和運作的。
法義與情面
但這先決條件,卻是要克服「現身說法」的願習。以若只信衆喜歡「看」現場秀,這還好解決。有的根本是法師自己更惦緬現場秀─必臺下信衆愈多,愈鼓噪得厲害,他才愈神勇─靈感機發,滔滔不絕,渾然忘了時間的存在;所以必一拖再拖,才告終結。反之,獨處靜默時;便無精打彩,意態闌珊。
俗話說「見面叁分情」,所以有情衆生還是甯可見面,而不願用資訊的處理方式。然而情,卻是執著.煩惱.生死的根源。所以當「以法會心」,而不當以情亂法,或以名亂法。
所謂「以名亂法」者,因爲名與實,未必相應。以現場秀,到場的人可見其面.可計其數;感覺上好象踏實一些。而用資訊的方式來弘法,則因不見其面.不聞其聲;感覺上似懸虛一些。或問:你的信衆有多少?答曰:不計其數。「那他們究竟在那裏呢?」「在出版社或網路上。」以這樣的應答方式,你能接受嗎?若不能接受,則只能回到「現身說法」的老套去。
資訊流通
所以要透過現成的資訊管路,以流通佛法。這不只要有某種的專業素養,更得突破許多桎梏的心結。然一旦上路了,則何止于事半功倍而已!
有人曾問:「法師,你那時候建道場?」我說:「早就動工了!」「在那裏?怎麼從未聽說過!」「從臺灣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。」「聽不懂哩!」「『是書所在處,即爲道場』,我寫的書既已出版發行于臺灣.馬來西亞和新加坡;彼不皆是我的道場嗎?又書流通的層面愈廣,即是道場愈擴大也。」
當然我此話,不是欲以出書而自擡身價。而是要說明:用軟體的處理方式,遠比用硬體的處理方式,既迅捷又有無限的彈性空間。蓋廟,既費時又花錢;那天覺得不夠用了,又得加蓋或重建。而資訊的流通,要複製卻是再容易不過的了。
所以目前早已是「第叁波的時代」了,我們怎可像上一輩的人,還整日流連于叢林的舊夢中,只汲汲營營于蓋大廟而不知欲蓋給誰用?既勞民傷財,又汙佛謗法,真是鬼扯的撒旦。
小結
總之,對于菩薩道,一般人總以爲「必發願度衆生者,才是大菩薩。」但其實,真大菩薩─八地以上者,反因爲已無願解脫而不再發願度衆生。
于是言下之意,我是有願,還是無願度衆生呢?好象從頭說到現在,我都是偏說無願。但其實,我還是有願的;究竟還是初發心的菩薩嘛!雖然我的願經過多次的調整後,已淡化多了,但還不至于全無。如果全無,我也不必再行文著書,更不必千裏迢迢到此異鄉國度。在這次的課程中,不敢說必使諸位滿意;但單看近四十張的講義,便知道我還是蠻用心和在意的。
故是否有願,應不是主要的問題。但症結在我們能否透過聞思與修行,而使本來帶有染著的願,洗湅成更純淬.更淨化的願。昨天之所以不惜大動幹戈,將俗謂的菩薩道加以嚴苛的批判者;也只是爲方便將習有的雜染予以消除或減卻。而消除得愈多,或減卻得愈多,才能使個人的修學或正法的弘揚,皆相得益彰。
所以即使發願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,還須掌握以自覺爲中心的原則。然後譬如瓶滿而溢.水到渠成,便能從自覺而覺他。于是即使也說法,也度衆生,卻只「空花佛事,水月道場」而已!雖任運自在而竟全功。
《破繭而出 我對菩薩道的省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