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末法時代應有的警覺
果煜法師講于馬來西亞佛學院 / 釋普翔整理
從正法到末法
末法的定義
定義之二
二障
末法的現象
末法的心態
對治
警覺
從正法到末法
記得,在初學佛時,雖然從某些佛學概論上,即已知道佛教可分正法時期、像法時期跟末法時期。但因對彼還沒有較切身的體認故,所以我還不覺得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。
尤其在接觸中觀思想時。中觀思想對我個人的影響實非常的大─我今天之所以能出家,其實是源于受中觀思想的影響故。說實話,以我的個性,想用一般的宗教情操來感動我出家,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但因于我對中觀的理解,深感覺到如古人所說的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的感受,所以才能提起我出家的意願─以弘揚中觀思想爲己任。于是因于對中觀的體認,我乃更不覺得現在是末法時代。因爲中觀所說的法,即是正法也。
我因中觀的啓發而決定出家後,即到農禅寺跟隨我師父打禅七。而在禅堂用功時,我也肯定禅法絕是正法;尤其在禅修有點體驗後,我更肯定:此還是在正法的時代裏。
所以雖經論上,多謂此爲末法時代,但我猶不覺得。爲什麼呢?因爲若以個人用功而言,只要你根據正確的知見、方法去修行,即無所謂末法時代。
一直到我住山期滿後,因看到整個佛教界及衆生界的種種亂像,我才慢慢感觸到這個時代真是末法時代。從表象上看,臺灣佛教好象發展得很快,既信衆多,又活動頻。可是從實修的角度來著眼,我覺得根本未曾落實過。尤其很多時候,都只在人潮裏鑽動、作秀、賣俏、耍寶。因此看得越多,越覺得這個時代的病越重。我相信各位如也關切到整個佛教界的目前狀況,必也會有類似的感慨。
有人說:二十一世紀將是宗教狂熱的時代。但如果已到狂熱的地步,便絕不是正法。以正法雖可讓我們精進、安定,但絕不至于狂熱的地步。所以我今天所稱的末法時代,不是以時間先後而論的─如經論上所說在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後,應是末法時代。而是從社會的現象,尤其是衆生的心態,來確認此是否末法時代?所以下面,我且定義:「何謂末法時代?」
末法的定義
首先「末」者,猶如枝末。像一棵樹,是從根部延伸到枝幹,再繁衍于末梢。所以當枝末愈分叉越繁多時,便離根本也就越遠。所以當佛教愈傳愈久,愈傳愈廣時,分歧的派別就會越來越多。尤其很多思想或修行法門,皆已慢慢趨入偏端或枝末去矣。有時候,支派間的差異,其實還微不足道;但很多人卻甯愛在這些枝末上計長較短、鑽牛角尖,而尋不著正法。
事實上,我們如用中觀的思想、用禅的理念,甚至用《阿含經》的經義來看,佛法原是非常直接、簡單、明了的;而不像現代人所認定的:猶如天羅地網一般,或者根本進不去,或者進去之後,便浩瀚如海而不辨東西。爲什麼正法應是非常簡單、明了的呢?因爲既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的;而頓悟者,即使從開始出家、雪山修行,到誓願于菩提樹下,過程可以蠻繁複的。但于剎那間所悟的哲理,絕不當那麼複雜才是。
頓悟不是像哲學家,每天想、每天想才慢慢把架構鋪演出來。故如康德哲學或黑格爾哲學,真的很複雜(但複雜,不等于正確或高明。)而頓悟卻只在一念之間,便完全凸顯出來。佛陀之所以說法四十九年,其實也只爲把從頓悟而有的理念或體驗,用不同的角度、言說、方便,來開示給衆生知了,以便尋序悟入佛道。所以修學佛法,其也只是爲契入佛陀在菩提樹下所頓悟的那一念而已!
但佛教何以會變成目前這麼龐雜?所謂叁藏十二部經,甚至十八部派等。我認爲乃源于:
一、依語不依義:既四十九年說法,乃用各式各樣的言語或角度去切入的;故很多人只聽到借用的表象語言,而沒辦法契入佛陀所要昭示的理念。所以如從所欲昭示的義理去看,應是很單純的;反之,從所借用的語言表象來看,就必非常龐雜。
二、見指不見月:這是禅宗常用的比喻。在菩提樹下所頓悟的理念,乃喻爲天上的明月。而所借用的表象語言,乃如標示的指頭。故如能順指頭所示而尋得明月,則只單純一明月而已!反之,卻于指頭上論功夫的話,那豈能不複雜─對東邊的人,向西邊指;在南邊的人,向北邊指;甚至指頭,還有粗細、長短、剛柔之別。
故從指月的比喻,我常說一個人在修學的過程裏有沒有進步,但看是否能把我們最初對佛教,那種既渺茫又龐雜的印象,愈理輪廓越清楚,或愈修也距離愈來愈近也。
可是事實上,很多人就是沒辦法?因爲他們都只看指頭而不看月亮。于是從指頭去看,佛教就有經律論叁藏,有十二部經,有十八部派等。
這十八部派還只是印度的支派。其到中國之後,又有所謂的十宗。而十大宗派裏,在禅宗底下又仍再分臨濟、曹洞等五支。所以事實上,宗派都只有增無減,越分越多。而在未來裏,將會有更多的教派,如草木蔚起。所以如一修學者,只在枝末的教派裏鑽研求進,便絕看不到原始佛教的真面目。
以上謂末法,如樹木從本到末,是第一種定義。其次:
定義之二
「末」即末流,像河流一樣,從最初的源頭慢慢流到中流,最後趨向于末流。相信各位皆知:河流的上、中、下遊,景觀完全不一樣。在河川上流時,雖水量較小,可是卻清純而有沖力;故能形成瀑布、峽谷、幽潭、回漩等。清純而有沖力,乃比喻動機單純而道心堅固也。
而待河川漸至中流或下流後,因既有其他支流的混雜,且爲中流、下流都是人口較密集之地,由是汙染乃會更嚴重。故中流、下流,雖水量增多,但含汙納垢。又河川在中流、下流後,因河床趨向于平緩,故也不可能像上流一般沖擊有力。這乃比喻佛法傳至中流、下流的時代後,雖信佛的人與日俱增;但動機卻已不那麼單純了,尤其道心更不比從前堅固。
在原始佛教─如《阿含經》或《廣律》中,即可知最初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,乃以出世解脫爲唯一目標;故動機非常單純,就如上流的水一樣清純而甘美。而待僧團日漸發展後,就有很多人乃爲「慕名」而來。尤其當僧團又因有國王、將相等的大力護持,所以供養也越來越豐盛了。于是遂使很多人加入僧團的動機已不如當初的清純。
所以在律典上,曾討論過這樣的問題:「爲什麼佛陀最初還未製戒時,成道證果的人反比較多;而當戒越製越完備後,卻反使成道、證果的人比較少?」其實乃爲後期的僧團,已非當初那麼清純爾。
尤其大乘經典上更說:「先以欲鈎之,後令入佛道」。故初入道的動機已非爲法而來也,而是爲貪欲、瞋欲,或其他世間的欲。因此以「先以欲鈎之,後令入佛道」的方便,而吸引衆多人到佛教團體裏,表面上聲勢是壯大了,可是實際上品質卻降低了。這就像下流的河川,雖水量很大,但已含汙納垢,且趨于疲憊。
二障
從前面所講末法的定義裏,即寓有兩種障:一、因「依語不依義,見指不見月」而參不透真正的佛法,所以由于理路不明而有文字障。二、既動機不純而含汙納垢故,即有煩惱障。于是既有文字障,又有煩惱障,那修學佛法,就難以成就了。
末法的現象
下面我們就以目前所已看到的一些現象,來說明何爲末法時代?修學佛法常說有四個次第:信解行證,因此我也從信解行證的角度來說明末法現象:
信
首先講信,很多人之所以皈依叁寶,乃爲尊重信賴佛法僧故也。但很多時候,此「僧」的「衆」,乃非出家衆,而是群衆。這也就說目前很多人之所以學佛,只爲流行或時髦爾;所以爲了流行,你不學還不行哩!于是很多佛教團體也趁機搞群衆運動。那群衆在那裏呢?在馬來西亞的這麼多人中,你真知道每個人在想什麼嗎?當然不可能。故所謂的群衆,乃多是從媒體而得有的印象。
故如報紙或電視每天都這樣報導的話,你便以爲現在人大概都這麼想的吧!所以群衆在那裏呢?乃掌握在媒體的手中。因此當媒體開始以佛教爲對象而大加抄作的話,便有一大群盲從的羔羊來學佛了。
可是這些人真的信佛了嗎?我看是湊熱鬧的成份比較多啦!所以這些人與其說信,不如說不信呢--風吹兩邊倒。在臺灣發生過一連串的宗教事件前,每個人都以手上戴念珠爲時髦,也口口聲聲說他是學佛的,打坐參禅的,看起來好象滿街都是佛教徒。可是中臺事件一發生之後,很多人念珠都藏起來了,也不敢再向人眩耀他是佛教徒。
我聽說某佛教團體有例行的法會,在事件未發生前,參加人數約一萬左右;而發生後呢?乃不到五百也。各位想想,這比例差多少啊?所以我才說:信是表像,不信才是實質哩!如果硬說他有信,則信的只是群衆和媒體也。
故如明天媒體要掀你底牌的話,就趕快逃之夭夭。我相信很多佛教團體,還習尚用媒體的運作方式,來爭取更多的信徒。可是實際上,這倒充滿了危機。
解
這句話也算蠻刻薄的,解非義解、理解,而是肢解也。本來透過佛典上的文句、名相,乃爲了解佛教的義理。也許最初我們只能理得一小部份;然後再從小部份、小部份去慢慢歸納,而得最究竟最圓滿的結論,故稱爲「一切智」。
而現代人卻崇尚「肢解」的技巧,就是把很多名相剖析再剖析,注解再注解,非把名相肢解得支離破碎不可。現所謂的學術研究,往往只在名相、文獻裏鑽;若能鑽出一些名堂,即能成爲一家之言。但他們對佛法真理解了嗎?我想不見得啊!尤其在進入資訊時代後,我相信各位如用電腦者都知道。佛教將來必將《大藏經》收錄在光碟裏,而既入光碟…
《破繭而出 于末法時代應有的警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