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

 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

  果煜法师讲于马来西亚佛学院 / 释普翔整理

  

  从正法到末法

  末法的定义

  定义之二

  二障

   末法的现象

  末法的心态

  对治

  警觉

  

  

  从正法到末法

  记得,在初学佛时,虽然从某些佛学概论上,即已知道佛教可分正法时期、像法时期跟末法时期。但因对彼还没有较切身的体认故,所以我还不觉得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。

  

  尤其在接触中观思想时。中观思想对我个人的影响实非常的大─我今天之所以能出家,其实是源于受中观思想的影响故。说实话,以我的个性,想用一般的宗教情操来感动我出家,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但因于我对中观的理解,深感觉到如古人所说的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的感受,所以才能提起我出家的意愿─以弘扬中观思想为己任。于是因于对中观的体认,我乃更不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。因为中观所说的法,即是正法也。

  

  我因中观的启发而决定出家后,即到农禅寺跟随我师父打禅七。而在禅堂用功时,我也肯定禅法绝是正法;尤其在禅修有点体验后,我更肯定:此还是在正法的时代里。

  

  所以虽经论上,多谓此为末法时代,但我犹不觉得。为什么呢?因为若以个人用功而言,只要你根据正确的知见、方法去修行,即无所谓末法时代。

  

  一直到我住山期满后,因看到整个佛教界及众生界的种种乱像,我才慢慢感触到这个时代真是末法时代。从表象上看,台湾佛教好象发展得很快,既信众多,又活动频。可是从实修的角度来着眼,我觉得根本未曾落实过。尤其很多时候,都只在人潮里钻动、作秀、卖俏、耍宝。因此看得越多,越觉得这个时代的病越重。我相信各位如也关切到整个佛教界的目前状况,必也会有类似的感慨。

  

  有人说:二十一世纪将是宗教狂热的时代。但如果已到狂热的地步,便绝不是正法。以正法虽可让我们精进、安定,但绝不至于狂热的地步。所以我今天所称的末法时代,不是以时间先后而论的─如经论上所说在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后,应是末法时代。而是从社会的现象,尤其是众生的心态,来确认此是否末法时代?所以下面,我且定义:「何谓末法时代?」

  

  末法的定义

  首先「末」者,犹如枝末。像一棵树,是从根部延伸到枝干,再繁衍于末梢。所以当枝末愈分叉越繁多时,便离根本也就越远。所以当佛教愈传愈久,愈传愈广时,分歧的派别就会越来越多。尤其很多思想或修行法门,皆已慢慢趋入偏端或枝末去矣。有时候,支派间的差异,其实还微不足道;但很多人却宁爱在这些枝末上计长较短、钻牛角尖,而寻不着正法。

  

  事实上,我们如用中观的思想、用禅的理念,甚至用《阿含经》的经义来看,佛法原是非常直接、简单、明了的;而不像现代人所认定的:犹如天罗地网一般,或者根本进不去,或者进去之后,便浩瀚如海而不辨东西。为什么正法应是非常简单、明了的呢?因为既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;而顿悟者,即使从开始出家、雪山修行,到誓愿于菩提树下,过程可以蛮繁复的。但于剎那间所悟的哲理,绝不当那么复杂才是。

  

  顿悟不是像哲学家,每天想、每天想才慢慢把架构铺演出来。故如康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,真的很复杂(但复杂,不等于正确或高明。)而顿悟却只在一念之间,便完全凸显出来。佛陀之所以说法四十九年,其实也只为把从顿悟而有的理念或体验,用不同的角度、言说、方便,来开示给众生知了,以便寻序悟入佛道。所以修学佛法,其也只是为契入佛陀在菩提树下所顿悟的那一念而已!

  

  但佛教何以会变成目前这么庞杂?所谓三藏十二部经,甚至十八部派等。我认为乃源于:

  

  一、依语不依义:既四十九年说法,乃用各式各样的言语或角度去切入的;故很多人只听到借用的表象语言,而没办法契入佛陀所要昭示的理念。所以如从所欲昭示的义理去看,应是很单纯的;反之,从所借用的语言表象来看,就必非常庞杂。

  

  二、见指不见月:这是禅宗常用的比喻。在菩提树下所顿悟的理念,乃喻为天上的明月。而所借用的表象语言,乃如标示的指头。故如能顺指头所示而寻得明月,则只单纯一明月而已!反之,却于指头上论功夫的话,那岂能不复杂─对东边的人,向西边指;在南边的人,向北边指;甚至指头,还有粗细、长短、刚柔之别。

  

  故从指月的比喻,我常说一个人在修学的过程里有没有进步,但看是否能把我们最初对佛教,那种既渺茫又庞杂的印象,愈理轮廓越清楚,或愈修也距离愈来愈近也。

  

  可是事实上,很多人就是没办法?因为他们都只看指头而不看月亮。于是从指头去看,佛教就有经律论三藏,有十二部经,有十八部派等。

  

  这十八部派还只是印度的支派。其到中国之后,又有所谓的十宗。而十大宗派里,在禅宗底下又仍再分临济、曹洞等五支。所以事实上,宗派都只有增无减,越分越多。而在未来里,将会有更多的教派,如草木蔚起。所以如一修学者,只在枝末的教派里钻研求进,便绝看不到原始佛教的真面目。

  

  以上谓末法,如树木从本到末,是第一种定义。其次:

  

  定义之二

  「末」即末流,像河流一样,从最初的源头慢慢流到中流,最后趋向于末流。相信各位皆知:河流的上、中、下游,景观完全不一样。在河川上流时,虽水量较小,可是却清纯而有冲力;故能形成瀑布、峡谷、幽潭、回漩等。清纯而有冲力,乃比喻动机单纯而道心坚固也。

  

  而待河川渐至中流或下流后,因既有其他支流的混杂,且为中流、下流都是人口较密集之地,由是污染乃会更严重。故中流、下流,虽水量增多,但含污纳垢。又河川在中流、下流后,因河床趋向于平缓,故也不可能像上流一般冲击有力。这乃比喻佛法传至中流、下流的时代后,虽信佛的人与日俱增;但动机却已不那么单纯了,尤其道心更不比从前坚固。

  

  在原始佛教─如《阿含经》或《广律》中,即可知最初跟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,乃以出世解脱为唯一目标;故动机非常单纯,就如上流的水一样清纯而甘美。而待僧团日渐发展后,就有很多人乃为「慕名」而来。尤其当僧团又因有国王、将相等的大力护持,所以供养也越来越丰盛了。于是遂使很多人加入僧团的动机已不如当初的清纯。

  

  所以在律典上,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:「为什么佛陀最初还未制戒时,成道证果的人反比较多;而当戒越制越完备后,却反使成道、证果的人比较少?」其实乃为后期的僧团,已非当初那么清纯尔。

  

  尤其大乘经典上更说: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。故初入道的动机已非为法而来也,而是为贪欲、瞋欲,或其他世间的欲。因此以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的方便,而吸引众多人到佛教团体里,表面上声势是壮大了,可是实际上品质却降低了。这就像下流的河川,虽水量很大,但已含污纳垢,且趋于疲惫。

  

  二障

  从前面所讲末法的定义里,即寓有两种障:一、因「依语不依义,见指不见月」而参不透真正的佛法,所以由于理路不明而有文字障。二、既动机不纯而含污纳垢故,即有烦恼障。于是既有文字障,又有烦恼障,那修学佛法,就难以成就了。

  

  末法的现象

  下面我们就以目前所已看到的一些现象,来说明何为末法时代?修学佛法常说有四个次第:信解行证,因此我也从信解行证的角度来说明末法现象:

  

  信

  

  首先讲信,很多人之所以皈依三宝,乃为尊重信赖佛法僧故也。但很多时候,此「僧」的「众」,乃非出家众,而是群众。这也就说目前很多人之所以学佛,只为流行或时髦尔;所以为了流行,你不学还不行哩!于是很多佛教团体也趁机搞群众运动。那群众在那里呢?在马来西亚的这么多人中,你真知道每个人在想什么吗?当然不可能。故所谓的群众,乃多是从媒体而得有的印象。

  

  故如报纸或电视每天都这样报导的话,你便以为现在人大概都这么想的吧!所以群众在那里呢?乃掌握在媒体的手中。因此当媒体开始以佛教为对象而大加抄作的话,便有一大群盲从的羔羊来学佛了。

  

  可是这些人真的信佛了吗?我看是凑热闹的成份比较多啦!所以这些人与其说信,不如说不信呢--风吹两边倒。在台湾发生过一连串的宗教事件前,每个人都以手上戴念珠为时髦,也口口声声说他是学佛的,打坐参禅的,看起来好象满街都是佛教徒。可是中台事件一发生之后,很多人念珠都藏起来了,也不敢再向人眩耀他是佛教徒。

  

  我听说某佛教团体有例行的法会,在事件未发生前,参加人数约一万左右;而发生后呢?乃不到五百也。各位想想,这比例差多少啊?所以我才说:信是表像,不信才是实质哩!如果硬说他有信,则信的只是群众和媒体也。

  

  故如明天媒体要掀你底牌的话,就赶快逃之夭夭。我相信很多佛教团体,还习尚用媒体的运作方式,来争取更多的信徒。可是实际上,这倒充满了危机。

  

  解

  

  这句话也算蛮刻薄的,解非义解、理解,而是肢解也。本来透过佛典上的文句、名相,乃为了解佛教的义理。也许最初我们只能理得一小部份;然后再从小部份、小部份去慢慢归纳,而得最究竟最圆满的结论,故称为「一切智」。

  

  而现代人却崇尚「肢解」的技巧,就是把很多名相剖析再剖析,注解再注解,非把名相肢解得支离破碎不可。现所谓的学术研究,往往只在名相、文献里钻;若能钻出一些名堂,即能成为一家之言。但他们对佛法真理解了吗?我想不见得啊!尤其在进入资讯时代后,我相信各位如用电脑者都知道。佛教将来必将《大藏经》收录在光碟里,而既入光碟…

《破茧而出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破茧而出 总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