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后,要搜寻、要复制、要剪贴,皆再方便不过了。以前我们还讥讽某些人写书,是用剪刀、浆糊去拼凑的;而现在更可从电脑里滑鼠一拉就完了!故一下子就可写一本书了。

  

  但是写完之后,你问他:真懂了吗?见木不见林也。虽然我个人也在用电脑,但我蛮了解电脑对修学的负面作用─虽能收集到成堆的资料,而会不到佛法的真理。

  

  下面我且举例说明一般人如何肢解名相。比如说《心经》:『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』真正的重点其实应在「度一切苦厄」。然何以能「度一切苦厄」呢?因「照见五蕴皆空」也。

  

  可是很多人往往只把五蕴的名相,解释得非常详尽,说色有形色、颜色、表色;而颜色又有青黄皂白,甚至再加上现在的光学,什么振幅、波形、频率之类,反正可用很多知识来解释色的存在与变化。受想行识等,也都类似。所以光要把有关五蕴的知识收编起来,便可写一本书矣!

  

  可是释迦牟尼佛之所以「借用」五蕴的名相者,乃为告诉我们既色身是空的,也心识是假的。故重点只在空幻,而非五蕴呀!但很多人即使已能把五蕴分析得这么细腻,而五蕴空不空呢?他倒忘掉了。甚至到最后不只身心不空,甚至五蕴也变成实有的。部派佛教中的三世实有论,就是这个样子。

  

  既连五蕴都空不了,那还能度一切苦厄吗?也许他仍能把苦,更解析成三苦、八苦!讲得天花乱坠、日月无光;但只愈说愈苦,何能度一切苦厄呢?这也是我深深感慨的:目前的佛学课程、讲经法会,皆是用「肢解」的方式来说经,故使众多人越学头越大。「白发空垂三千丈,智慧不向心地生」,既在名相堆里打转而会不到真正的佛法,即是末法也。而名相中又有名相,那就更从枝末到偏端。

  

  行

  

  所谓「行」,乃指意志,就是以自我中心而产生的造作。故真正的修行,即为消除掉这种以自我中心而有的造作。故我乃谓:修行,其实是为修「不行」也。

  

  但在末法时代里,很多人早忘掉了真正的修行,乃为修「不行」。而变成以修「造作、攀缘」为行。故即使表面上似用功得很,可是实际上跟佛法有几分相应呢?

  

  譬如以念佛而求感应与瑞相,以持戒而自我标榜,或虽禅坐而切望种种神秘的经验。这些本质上都是以攀缘造作的心态,而来修行的。所以不管如何精进勇猛,总还不出自我中心的枷锁;故与真正的修行只南辕北辙尔。

  

  何以目前佛教的活动特别多?果真这么精进于修学或弘法吗?大可未必!在农禅寺周日的禅坐会上,本来禅坐很单纯,大家各自打坐,坐完了就回去。但有些人抱怨:似这样坐了老半天,彼此还都不认识,有话没得说;所以应增办一些联谊或座谈的活动。我说:你们这些人打坐,自打妄念还不够,还要公开攀缘造作,真是不知惭愧!可是就目前所看,能待安心作完禅坐的定课,再来联谊的,就已难能可贵了。事实上,很多活动根本就以联谊为素求。

  

  而这些愈以攀缘造作为素求的活动,便愈被标榜为行菩萨道。可怜,这与自觉觉他,竟有何关连呢?

  

  证

  

  最后讲证,于末法时代,很多人乃以「觉受」为证。像刚才所讲的念佛法门,以感应、瑞相而谓自己在念佛上已有工夫。其实有感应,未必有功夫。同样禅坐的人也喜欢追求境界,然有境界只谓你妄心还在而已。在台湾有位号称妙天的居士,他教的禅法,在短时间之内就吸引了上百万的信徒!为什么呢?因为他教导的禅法,每一步都有觉受的印证,既迅速又明确。所以很多自以为是的知识份子,反都相信他这一套。故以觉受为证者,难免落入旁门邪道。

  

  其次,更严重者:乃以鬼通为神通。因神通,乃指一个人经克苦修行而有的特殊能力。若真神通,其实还有「定通」跟「道通」的区别。定通就是指从修定而成就的五神通;而道通者,则有六神通。但在目前的时代里,应该是不太可能真修成神通。甚至在《高僧传》里,真有神通者也不多。

  

  但目前在世面上,似很多人有神通,如他可以帮你导气治病,或未卜先知。这些奇知异能,是什么通呢?我说:但鬼通而已!就是因有鬼神附身,才显现出某种特殊能力。

  

  事实上鬼神附身,可说已到泛滥的地步,所以很多如庐胜彦、清海者,他们之所以神通异能,之能招引大批信众者,唯靠鬼通尔。(我对别人有多少修行?宁可抱持着怀疑的态度。)

  

  最后在证上,又可能:少得为足而为增上慢人。譬如打坐时,以心得初定,而谓为开悟证果。以上从信解行证的修学状况来看,实到处充斥、弥漫着末法现像。

  

  末法的心态

  其次,再从目前的人心状态,来看末法现象。末法的心态,最典型者乃:

  

  一、贪多嚼不烂

  

  譬如说经典,以前要请到一部经典,都是非常困难的;而现在要请一部《大藏经》,大概也没什么困难。尤其当《大藏经》被收录进光碟后,一片光碟可能只要三、五百块钱就可以买回去,就可以拥有一套《大藏经》了。于是满目琳琅,压得喘不过气来;故每部经典遂不得不草草略过。因此古德虽只专研一部经典,便能开悟;而现在即使已拥有一套《大藏经》,却只无明相续,业障深重而已!

  

  再如修行法门,以前一个宗派只教授一种方法,而我们现在禅宗也参,密宗也修,大小显密什么都来。但到最后,却只如鼬鼠五技而穷。

  

  记得在农禅寺的禅三里,有一个人且问我:「你们这儿,除了教数息的方法外,难道不教其他法门吗?」你想:我该回答说:「有啊!我们能教授很多其他的方法,不要小看我们啊!」不!我却回答:「如果你连这个方法都用不好,那我再告诉你其他方法,也是没有用的。」所以贪多嚼不烂,只让我们五技而穷也。

  

  二、欲速则不达

  

  在修行上也希望越快越好。其实求越快越好,本来也不是什么错!像禅宗不是也以顿悟为宗旨吗?可是虽希望快,却只能冀望从「因」上去做工夫,而不能在「果」上守株待兔啊!如虽希望快却不从「正因」里去着手的话,这绝对将成旁门邪道─或靠他力而有鬼通,或以自我暗示的操作技巧而得到一些觉受。如卢胜彦、清海、妙天等,即是善利用此「越快越好」的偏端心里,而大发市利的。

  

  此贪多嚼不烂跟欲速则不达,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。故除非一修行者,既非常敏感,又非常用功;否则也难以超脱在共业之外。以上已描述末法时代种种的偏差现像,故下面再论对治的观念与方法。

  

  对治

  一、向上参究而非向下铺演:这主要是为对治「依语不依义」而有的文字障。譬如一棵树木,要向根干里去逆索,而非顺着树木的发展而到枝末。这样讲也许很抽像,所以下面我用「众生皆有佛性」的文句来说明。

  

  相信从学佛到现在,「众生皆有佛性」的说法,我们至少听过上百遍了。于是因听多了,所以有的人就以为他懂了。然如严谨地追问:什么是佛性?可能就「莫宰羊」了。事实上,很多人对于什么是佛性?可从来未曾仔细想过呀!他们只习于顺着「众生皆有佛性」的前提,而重加敷演:以众生皆有佛性故,吃荤即杀未来佛也。或踩死一只蚂蚁,即等于踩死一尊未来佛。相信大家皆看过类似的说法,但蚂蚁的未来佛,就等于等觉、妙觉菩萨的未来佛吗?当然不是。所以若连「佛性」是什么?都不了解就胡乱推演,岂非三世佛冤呢?

  

  记得在晨曦社学佛时,我就曾问一位学长:「你们都说:众生皆有佛性,可是我从头上找到脚底,从身外找到心内,可还不知我的佛性在那里?」于是这位学长便建议我去看《楞严经》。最后在「波斯匿王观恒河水」的比喻里,我才略理会到所谓的佛性。事实上,以我今天对中观的了解,那时所意会的佛性,还带有某些自性见的成份。但至少我是以「向上参究」的精神,来理会何谓「众生皆有佛性」的。

  

  至于其他文句也都一样,不是光靠查佛学字典就能懂的,而是要向上去思惟、探究,这样才能慢慢从文句的枝末而追溯到佛法的根本。

  

  二、不忘学佛初衷:这主要是为对治因动机不纯而有的烦恼障。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,动机还很单纯。但时间一久!或习性业障现形故,或见异思迁故,而使动机变成很染浊。故于学佛的过程中,必不忘修学的初衷;尤其要掌握「以出世解脱为根本要务」的心志。如此在菩提路上,才能更清纯精进。且在整个佛教团体里,也应变得更和谐才是。

  

  下面再依信、解、行、证的次第,而阐述对治的观念与方法。

  

  信

  

  首先要依法不依人,在佛法僧三宝里,当以法宝为中心。所以我们要不断去追究法的本义、法的所在。而不当只依止于法师或群众的「人」─既不是偶像的崇拜,也不是媒体的羔羊。我们唯有从「依法不依人」的原则里,去建立真正修学的信心。

  

  事实上,真能依照自己理性的判断而去选择信仰的人,其实是不会太多的。大部份人都是靠眷属或亲友的引荐,甚至靠庄严的场面而进入佛门的。若靠人事的辅佐,才入佛门;则在修学的根基上,就不会太稳固。

  

  其次在说法上,也要依法不依人。但很多人虽也这么说,实际上却作不到。为什么呢?因在这个时代里,如你执意必讲正法,反将成为异类;而讲末法者,倒有许多臭气相投的人,能彼此附和。如自古所谓的「举世皆醉我独醒」,你们觉得够孤峻了吧?事实上,若真醒了,倒失去了作梦的权力。故很多人宁可继续作梦,也不肯面对现实。因为即使再贫苦、再颠沛,只要还留得一点幻想的空间,他便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了。所以很多人宁可去做长夜的沉沦,也不肯面对独醒的孤伶。然真学佛者,就是要从觉悟里以明诸法实相。所以必以依法不依人的节操而深入法海之中。

  

  最后是甘为寂寞之人,何以大众皆以「群众」为依归呢?为不甘寂寞尔!所谓寂寞者,有说而找不到人说。然既诸行本来空寂,内既无我,外亦无人;所以恒寂寞千古、千古寂寞也。故你就安于这种寂寞吧!而不必有「心事有谁知」的苦恼与挣扎。事实上,真得法者,岂会寂寞呢?

  

  解

  

  关于从「向上参究」而理解,前已说过,故不重述。其次,由解脱而具解脱知见。解,其实可分两大功夫:一是从思惟而有的理解;一是从修行而有的体悟。只从思惟而得到的解,其如雾里看花一样,好象懂了其实却未真懂;但如是从修行而有的体证,则既深切又透澈,故经典上曰:由解脱而具解脱知见。

  

  行

  

  前已说到,真修行应该是从放下自我的「修不行」去着手的。以自我于过去就像芭蕉一样,不断向外扩展。因此修行者,反其道而行之,却是要向内不断地剥舍。故能剥掉一层,我们的道心、我们的智慧才能成长一分。所以我常笑有些人的修行法门是贴膏药的,哪边痛就贴哪边,最后贴得满身都是药膏,全不像个人了。故我常说:真正的修行,乃如剥芭蕉似的,从剥皮、去肉、折骨,而把我们本有的无明、业障、烦恼慢慢消除殆尽。

  

  因此古德乃曰「但尽凡情,别无圣解」,如古镜一般,你要做的就只是尽心尽力去把污垢除尽而已!而待污垢除尽已,自然就会有光明的显现。

  

  证

  

  前面我们已再三说到:很多人乃以觉受为证。然不管你觉得什么境界?受得什么境界?既有觉有受,即是有心境界。而既仍有心,便绝不是证量。以三法印的无常、无我、寂静涅槃,都必以无心为最终之归究。至于禅宗,当更直谓:无心方为道。因此唯以「无心」为证。而无心者,从那里启修呢?从前面所讲:如内剥芭蕉似的,越剥越小,越剥越趋向于无。

  

  因此《心经》讲到最后,亦是「无智亦无得」。故真成就者,反不当觉得自己已有成就也。所以绝不可从有所求、有所得的心态,来意会修行的果证。

  

  因此真修行唯从「脚踏实地」作起,才能对治前面所讲「贪多嚼不烂」跟「欲速则不达」的偏端。而脚踏实地者,从正见而启发正思惟。正见者,缘起中道的知见;正思惟者,待人应世的中道心态。因此按部就班、脚踏实地者,即是从中道正见中去净化我们的身心也。

  

  从一门深入而门门皆通:在这个时代里,虽也有人提倡一门深入,但因皆就宗派的立场而说的,甚至只就山头的利益而订的。因此愈钻研只愈狭迫、卑鄙而已!

  

  而我所谓的一门深入,乃是从「向上参究」的工夫作起,故能像一棵树,从枝末而逆溯到根本。而本既得固,则干枝末叶皆成全矣。故能从一门通,而门门皆通。

  

  警觉

  观诸社会的种种乱相,最后我要提出一种警觉:来世的学佛因缘,绝不会比现世好。在未来的时代里,应是善知识越来越少,而种种邪说外道愈发猖狂,豺狼当道,群魔乱舞。

  

  因此即使我们下辈子仍能成为人,也仍有心修学佛法;但能听闻得正法的机会,远比这辈子渺茫多了。因此我个人绝不敢奢想:这辈子不成就也无所谓,大不了下辈子再重新开始。下辈子可能就根本没有机会了。甚至种种末法现象,还是在加速铺张的状态;故很难想象在三十年或五十年后,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?

  

  所以我总劝勉自己以及各位,应该好好珍惜这一生能学佛的因缘,而不要因涉足于太多的活动、太多的俗业以浪费时间。必从向上参究的功夫里,去掌握我们学佛的知见,去提升我们的心地法门,这样才不辜负这一生学佛和禅修的因缘。

  

《破茧而出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破茧而出 总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