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于末法時代應有的警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後,要搜尋、要複製、要剪貼,皆再方便不過了。以前我們還譏諷某些人寫書,是用剪刀、漿糊去拼湊的;而現在更可從電腦裏滑鼠一拉就完了!故一下子就可寫一本書了。

  

  但是寫完之後,你問他:真懂了嗎?見木不見林也。雖然我個人也在用電腦,但我蠻了解電腦對修學的負面作用─雖能收集到成堆的資料,而會不到佛法的真理。

  

  下面我且舉例說明一般人如何肢解名相。比如說《心經》:『觀自在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』真正的重點其實應在「度一切苦厄」。然何以能「度一切苦厄」呢?因「照見五蘊皆空」也。

  

  可是很多人往往只把五蘊的名相,解釋得非常詳盡,說色有形色、顔色、表色;而顔色又有青黃皂白,甚至再加上現在的光學,什麼振幅、波形、頻率之類,反正可用很多知識來解釋色的存在與變化。受想行識等,也都類似。所以光要把有關五蘊的知識收編起來,便可寫一本書矣!

  

  可是釋迦牟尼佛之所以「借用」五蘊的名相者,乃爲告訴我們既色身是空的,也心識是假的。故重點只在空幻,而非五蘊呀!但很多人即使已能把五蘊分析得這麼細膩,而五蘊空不空呢?他倒忘掉了。甚至到最後不只身心不空,甚至五蘊也變成實有的。部派佛教中的叁世實有論,就是這個樣子。

  

  既連五蘊都空不了,那還能度一切苦厄嗎?也許他仍能把苦,更解析成叁苦、八苦!講得天花亂墜、日月無光;但只愈說愈苦,何能度一切苦厄呢?這也是我深深感慨的:目前的佛學課程、講經法會,皆是用「肢解」的方式來說經,故使衆多人越學頭越大。「白發空垂叁千丈,智慧不向心地生」,既在名相堆裏打轉而會不到真正的佛法,即是末法也。而名相中又有名相,那就更從枝末到偏端。

  

  行

  

  所謂「行」,乃指意志,就是以自我中心而産生的造作。故真正的修行,即爲消除掉這種以自我中心而有的造作。故我乃謂:修行,其實是爲修「不行」也。

  

  但在末法時代裏,很多人早忘掉了真正的修行,乃爲修「不行」。而變成以修「造作、攀緣」爲行。故即使表面上似用功得很,可是實際上跟佛法有幾分相應呢?

  

  譬如以念佛而求感應與瑞相,以持戒而自我標榜,或雖禅坐而切望種種神秘的經驗。這些本質上都是以攀緣造作的心態,而來修行的。所以不管如何精進勇猛,總還不出自我中心的枷鎖;故與真正的修行只南轅北轍爾。

  

  何以目前佛教的活動特別多?果真這麼精進于修學或弘法嗎?大可未必!在農禅寺周日的禅坐會上,本來禅坐很單純,大家各自打坐,坐完了就回去。但有些人抱怨:似這樣坐了老半天,彼此還都不認識,有話沒得說;所以應增辦一些聯誼或座談的活動。我說:你們這些人打坐,自打妄念還不夠,還要公開攀緣造作,真是不知慚愧!可是就目前所看,能待安心作完禅坐的定課,再來聯誼的,就已難能可貴了。事實上,很多活動根本就以聯誼爲素求。

  

  而這些愈以攀緣造作爲素求的活動,便愈被標榜爲行菩薩道。可憐,這與自覺覺他,竟有何關連呢?

  

  證

  

  最後講證,于末法時代,很多人乃以「覺受」爲證。像剛才所講的念佛法門,以感應、瑞相而謂自己在念佛上已有工夫。其實有感應,未必有功夫。同樣禅坐的人也喜歡追求境界,然有境界只謂你妄心還在而已。在臺灣有位號稱妙天的居士,他教的禅法,在短時間之內就吸引了上百萬的信徒!爲什麼呢?因爲他教導的禅法,每一步都有覺受的印證,既迅速又明確。所以很多自以爲是的知識份子,反都相信他這一套。故以覺受爲證者,難免落入旁門邪道。

  

  其次,更嚴重者:乃以鬼通爲神通。因神通,乃指一個人經克苦修行而有的特殊能力。若真神通,其實還有「定通」跟「道通」的區別。定通就是指從修定而成就的五神通;而道通者,則有六神通。但在目前的時代裏,應該是不太可能真修成神通。甚至在《高僧傳》裏,真有神通者也不多。

  

  但目前在世面上,似很多人有神通,如他可以幫你導氣治病,或未蔔先知。這些奇知異能,是什麼通呢?我說:但鬼通而已!就是因有鬼神附身,才顯現出某種特殊能力。

  

  事實上鬼神附身,可說已到泛濫的地步,所以很多如廬勝彥、清海者,他們之所以神通異能,之能招引大批信衆者,唯靠鬼通爾。(我對別人有多少修行?甯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)

  

  最後在證上,又可能:少得爲足而爲增上慢人。譬如打坐時,以心得初定,而謂爲開悟證果。以上從信解行證的修學狀況來看,實到處充斥、彌漫著末法現像。

  

  末法的心態

  其次,再從目前的人心狀態,來看末法現象。末法的心態,最典型者乃:

  

  一、貪多嚼不爛

  

  譬如說經典,以前要請到一部經典,都是非常困難的;而現在要請一部《大藏經》,大概也沒什麼困難。尤其當《大藏經》被收錄進光碟後,一片光碟可能只要叁、五百塊錢就可以買回去,就可以擁有一套《大藏經》了。于是滿目琳琅,壓得喘不過氣來;故每部經典遂不得不草草略過。因此古德雖只專研一部經典,便能開悟;而現在即使已擁有一套《大藏經》,卻只無明相續,業障深重而已!

  

  再如修行法門,以前一個宗派只教授一種方法,而我們現在禅宗也參,密宗也修,大小顯密什麼都來。但到最後,卻只如鼬鼠五技而窮。

  

  記得在農禅寺的禅叁裏,有一個人且問我:「你們這兒,除了教數息的方法外,難道不教其他法門嗎?」你想:我該回答說:「有啊!我們能教授很多其他的方法,不要小看我們啊!」不!我卻回答:「如果你連這個方法都用不好,那我再告訴你其他方法,也是沒有用的。」所以貪多嚼不爛,只讓我們五技而窮也。

  

  二、欲速則不達

  

  在修行上也希望越快越好。其實求越快越好,本來也不是什麼錯!像禅宗不是也以頓悟爲宗旨嗎?可是雖希望快,卻只能冀望從「因」上去做工夫,而不能在「果」上守株待兔啊!如雖希望快卻不從「正因」裏去著手的話,這絕對將成旁門邪道─或靠他力而有鬼通,或以自我暗示的操作技巧而得到一些覺受。如盧勝彥、清海、妙天等,即是善利用此「越快越好」的偏端心裏,而大發市利的。

  

  此貪多嚼不爛跟欲速則不達,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業。故除非一修行者,既非常敏感,又非常用功;否則也難以超脫在共業之外。以上已描述末法時代種種的偏差現像,故下面再論對治的觀念與方法。

  

  對治

  一、向上參究而非向下鋪演:這主要是爲對治「依語不依義」而有的文字障。譬如一棵樹木,要向根幹裏去逆索,而非順著樹木的發展而到枝末。這樣講也許很抽像,所以下面我用「衆生皆有佛性」的文句來說明。

  

  相信從學佛到現在,「衆生皆有佛性」的說法,我們至少聽過上百遍了。于是因聽多了,所以有的人就以爲他懂了。然如嚴謹地追問:什麼是佛性?可能就「莫宰羊」了。事實上,很多人對于什麼是佛性?可從來未曾仔細想過呀!他們只習于順著「衆生皆有佛性」的前提,而重加敷演:以衆生皆有佛性故,吃葷即殺未來佛也。或踩死一只螞蟻,即等于踩死一尊未來佛。相信大家皆看過類似的說法,但螞蟻的未來佛,就等于等覺、妙覺菩薩的未來佛嗎?當然不是。所以若連「佛性」是什麼?都不了解就胡亂推演,豈非叁世佛冤呢?

  

  記得在晨曦社學佛時,我就曾問一位學長:「你們都說:衆生皆有佛性,可是我從頭上找到腳底,從身外找到心內,可還不知我的佛性在那裏?」于是這位學長便建議我去看《楞嚴經》。最後在「波斯匿王觀恒河水」的比喻裏,我才略理會到所謂的佛性。事實上,以我今天對中觀的了解,那時所意會的佛性,還帶有某些自性見的成份。但至少我是以「向上參究」的精神,來理會何謂「衆生皆有佛性」的。

  

  至于其他文句也都一樣,不是光靠查佛學字典就能懂的,而是要向上去思惟、探究,這樣才能慢慢從文句的枝末而追溯到佛法的根本。

  

  二、不忘學佛初衷:這主要是爲對治因動機不純而有的煩惱障。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,動機還很單純。但時間一久!或習性業障現形故,或見異思遷故,而使動機變成很染濁。故于學佛的過程中,必不忘修學的初衷;尤其要掌握「以出世解脫爲根本要務」的心志。如此在菩提路上,才能更清純精進。且在整個佛教團體裏,也應變得更和諧才是。

  

  下面再依信、解、行、證的次第,而闡述對治的觀念與方法。

  

  信

  

  首先要依法不依人,在佛法僧叁寶裏,當以法寶爲中心。所以我們要不斷去追究法的本義、法的所在。而不當只依止于法師或群衆的「人」─既不是偶像的崇拜,也不是媒體的羔羊。我們唯有從「依法不依人」的原則裏,去建立真正修學的信心。

  

  事實上,真能依照自己理性的判斷而去選擇信仰的人,其實是不會太多的。大部份人都是靠眷屬或親友的引薦,甚至靠莊嚴的場面而進入佛門的。若靠人事的輔佐,才入佛門;則在修學的根基上,就不會太穩固。

  

  其次在說法上,也要依法不依人。但很多人雖也這麼說,實際上卻作不到。爲什麼呢?因在這個時代裏,如你執意必講正法,反將成爲異類;而講末法者,倒有許多臭氣相投的人,能彼此附和。如自古所謂的「舉世皆醉我獨醒」,你們覺得夠孤峻了吧?事實上,若真醒了,倒失去了作夢的權力。故很多人甯可繼續作夢,也不肯面對現實。因爲即使再貧苦、再顛沛,只要還留得一點幻想的空間,他便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了。所以很多人甯可去做長夜的沈淪,也不肯面對獨醒的孤伶。然真學佛者,就是要從覺悟裏以明諸法實相。所以必以依法不依人的節操而深入法海之中。

  

  最後是甘爲寂寞之人,何以大衆皆以「群衆」爲依歸呢?爲不甘寂寞爾!所謂寂寞者,有說而找不到人說。然既諸行本來空寂,內既無我,外亦無人;所以恒寂寞千古、千古寂寞也。故你就安于這種寂寞吧!而不必有「心事有誰知」的苦惱與掙紮。事實上,真得法者,豈會寂寞呢?

  

  解

  

  關于從「向上參究」而理解,前已說過,故不重述。其次,由解脫而具解脫知見。解,其實可分兩大功夫:一是從思惟而有的理解;一是從修行而有的體悟。只從思惟而得到的解,其如霧裏看花一樣,好象懂了其實卻未真懂;但如是從修行而有的體證,則既深切又透澈,故經典上曰:由解脫而具解脫知見。

  

  行

  

  前已說到,真修行應該是從放下自我的「修不行」去著手的。以自我于過去就像芭蕉一樣,不斷向外擴展。因此修行者,反其道而行之,卻是要向內不斷地剝舍。故能剝掉一層,我們的道心、我們的智慧才能成長一分。所以我常笑有些人的修行法門是貼膏藥的,哪邊痛就貼哪邊,最後貼得滿身都是藥膏,全不像個人了。故我常說:真正的修行,乃如剝芭蕉似的,從剝皮、去肉、折骨,而把我們本有的無明、業障、煩惱慢慢消除殆盡。

  

  因此古德乃曰「但盡凡情,別無聖解」,如古鏡一般,你要做的就只是盡心盡力去把汙垢除盡而已!而待汙垢除盡已,自然就會有光明的顯現。

  

  證

  

  前面我們已再叁說到:很多人乃以覺受爲證。然不管你覺得什麼境界?受得什麼境界?既有覺有受,即是有心境界。而既仍有心,便絕不是證量。以叁法印的無常、無我、寂靜涅槃,都必以無心爲最終之歸究。至于禅宗,當更直謂:無心方爲道。因此唯以「無心」爲證。而無心者,從那裏啓修呢?從前面所講:如內剝芭蕉似的,越剝越小,越剝越趨向于無。

  

  因此《心經》講到最後,亦是「無智亦無得」。故真成就者,反不當覺得自己已有成就也。所以絕不可從有所求、有所得的心態,來意會修行的果證。

  

  因此真修行唯從「腳踏實地」作起,才能對治前面所講「貪多嚼不爛」跟「欲速則不達」的偏端。而腳踏實地者,從正見而啓發正思惟。正見者,緣起中道的知見;正思惟者,待人應世的中道心態。因此按部就班、腳踏實地者,即是從中道正見中去淨化我們的身心也。

  

  從一門深入而門門皆通:在這個時代裏,雖也有人提倡一門深入,但因皆就宗派的立場而說的,甚至只就山頭的利益而訂的。因此愈鑽研只愈狹迫、卑鄙而已!

  

  而我所謂的一門深入,乃是從「向上參究」的工夫作起,故能像一棵樹,從枝末而逆溯到根本。而本既得固,則幹枝末葉皆成全矣。故能從一門通,而門門皆通。

  

  警覺

  觀諸社會的種種亂相,最後我要提出一種警覺:來世的學佛因緣,絕不會比現世好。在未來的時代裏,應是善知識越來越少,而種種邪說外道愈發猖狂,豺狼當道,群魔亂舞。

  

  因此即使我們下輩子仍能成爲人,也仍有心修學佛法;但能聽聞得正法的機會,遠比這輩子渺茫多了。因此我個人絕不敢奢想:這輩子不成就也無所謂,大不了下輩子再重新開始。下輩子可能就根本沒有機會了。甚至種種末法現象,還是在加速鋪張的狀態;故很難想象在叁十年或五十年後,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?

  

  所以我總勸勉自己以及各位,應該好好珍惜這一生能學佛的因緣,而不要因涉足于太多的活動、太多的俗業以浪費時間。必從向上參究的功夫裏,去掌握我們學佛的知見,去提升我們的心地法門,這樣才不辜負這一生學佛和禅修的因緣。

  

《破繭而出 于末法時代應有的警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破繭而出 總結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