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結
總結
不存一法現全身
去粘解縛
內攝外延
禅法貧
菩薩道的貧法
香嚴禅師
趙州公案
真空妙有
內攝外延之一
內攝外延之二
內攝外延之叁
內攝外延之四
正本清源
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
廣度衆生
末法時代
資訊時代
自依止、法依止
從作爲一安份修行人的基礎而向上提升
總結
在佛教中,往往把活動的最後一天,稱爲「圓滿」。禅七,第七天就圓滿了;佛七,第七天也圓滿了;而上課上到最後一堂,也皆圓滿也。然各位,你真覺得圓滿了嗎?至少自從我聽得此名相以來,還不知道何以謂爲「圓滿」。
不過如用禅宗的觀念,要圓滿倒很容易─心不分別,就圓滿了。因爲如果我們用「有所求、有所得」的心態去思惟、抉擇,則不過挂一漏萬,故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圓滿。反之,如心不分別取舍,卻能圓滿也。
不存一法現全身
今天講總結,總結就是把前面所講的,再整個提綱挈領而提出一個大原則。各位從聽課到現在,應可慢慢理會到:我從前到後有一貫的大原則。我既用這樣的原則,來展現整個課程的架構;也用這樣的原則,來批判跟此不相應的一切說法與現象。然這原則是什麼呢?就是『不存一法現全身』。
這是古禅詩中的名句。什麼是現全身呢?這身,當不是身體的身,而是法界身─以法界爲身,能夠展現出法界的森羅萬象。簡單講,就是能夠得到圓滿的意思。
雖世間人也都追求圓滿,可是往往用擴張的方法以求圓滿,好求更好,多求更多。而擴張,又是通過分別取舍而進行的。然既有的要,有的不要,矛盾、對立,分別、取舍的心還在,怎可能得到真正的圓滿呢?
所以佛法,尤其是禅法,卻反其道而行之。沒錯,都要求得圓滿,但反其道者卻是從不存一法─即消除心中原有的分別心、對待心。于是因不取不舍,或一切包容,反才能得到真正的圓滿。因此,這整個課程的架構,都是根據這原則而來展現的。現在,我們且從這原則,再回省到前面所說種種課程。
去粘解縛
譬如前曾說:修行的要則,乃去粘解縛。因爲所謂「不存一法」者,要從那兒修才能不存一法呢?事實上,衆生從無始以來就有很多無明業障。故要相應于不存一法的境界,不是說一說、想一想,便得相應的。而是要從把我們本有的無明業障,一個一個地去對治消除;而消除到最後,既一切執著窐礙都消散了,這才能相應于不存一法的境界。
所以從去粘解縛的原則,我說:衆生學佛,應發什麼心呢?我乃強調出離心與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謂求覺悟之心,以若真覺悟到空性,自然就能出離。而出離者,即是從消除一切無明業障,而能證得不存一法的境界。何以我不奢言慈悲心?因爲不與空義相應的慈悲心,往往只會增加衆生的粘縛。
同樣講:出家形象的重點。我也不強調克苦修行或弘法利生,而是強調:要出『一切有』的枷。因爲若不能從消化本有的執著而來修行,則克苦修行而欲有所得、有所證,反成爲粘縛之所在。因此,出家者,即是出粘縛之枷也。
由是說到持戒,我不強調持戒的功德,也不誇張犯戒的罪過。因爲功過者,乃是世間最粘縛之所在。我乃強調:欲達成目標故,而去行持與這目標相應的行爲。而目標者即是以去粘解縛爲手段,而達成解脫的目的。因此,持戒的大原則,還是不出出離心與菩提心。
再者講到修定,很多人把修定的法門講得很多,有各式各樣的觀法;甚至在過程中,詳細說明其不同的次第與現象。我認爲:這反會增加衆生的執著。所以,我甯可用一句話,就打翻過去。何謂修定?離開方法,就是魔境。方法是什麼?皆不重要,不管念佛或數息都沒關系!但最重要者乃一心一意地去用方法,尤其不要在任何覺受或境界上作工夫。而這也是因應去粘解縛這大原則而說的。
同樣講到智慧,我強調要先出世再入世。或者說修證的原則:觀相見性。觀相的目的不是要把每個相看得很清楚,而是要看到相的本質乃虛妄不實,而能見性出離。最後講到菩薩道,我再叁強調:不能用強迫的觀念而形成菩薩道的行願,真正的菩薩道,乃是從證得空性而自然展現出大悲的心量、大悲的行爲。相信各位聽到這裏,對去粘解縛的大原則,應已非常清楚。
內攝外延
同樣對于修行,乃又有另一原則可以說明:就是內攝外延。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擴張,而是向內去收攝;而收攝到最後,自然能展現出外延的境界。因此這次上課的所有章程及整個架構,其實都是從這兩個大原則去貫穿的。
然雲何而得內攝呢?其由去粘解縛而得內攝也。因爲即使我們觀念中,也知道當內攝;但若還有很多執著放不下者,便不可能內攝也。所以要內攝,還是得先作好去粘解縛的功夫。于是如能內攝到究竟,就自然能展現出外延來,而外延的極致者,即成就大圓滿的法界身。
相信,各位聽課聽到現在,應對這樣的理念,已能掌握清楚。所以我的課,共講幾堂還不是最重要的,但在過程裏能夠慢慢把綱領抓住了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我不希望像很多人講課,講得天花亂墜,故大家都在霧裏看花,只見木而不見林,不知道最後法師所要申述的重點是什麼。我講課,重點一向非常凸顯明確。
禅法貧
所以,根據這「不存一法現全身」或「去粘解縛」的大原則,我們當可以了解禅法修行的特質。在中國佛教往往有此一說:禅法貧,密法富。關于密法,爲什麼是富?我到目前爲止,還不清楚。但就禅法何以稱爲貧?倒是可清楚無疑。蓋貧者,乃從去執而無心也。
因爲衆生著有,所以才會有很多業障煩惱;而修行就是要慢慢從這些「有」裏去消除。于是愈消除,就愈貧也;而貧到最後,乃能證得無心境界。雲何謂僧衆爲「貧道」呢?以貧爲道,或者以舍爲道。故明朝有位憨山大師,乃再叁強調「歇即菩提」。歇即是放下,放到最後,便能證得菩提境界。
因此,我們也可以說:真正的修證,很簡單『從舍而得』─必舍才能得。得于什麼?得于覺悟、證果、解脫或圓滿。如原始佛教中常說的「證果」,我們想象:應得到什麼境界,才能證果呢?但就經典上的定義,卻剛好相反。何以證初果?能斷除叁結:即我見、戒取見和疑,乃能證得初果。故初果者,乃從舍而能證也。其次二果、叁果,皆是從減除、斷盡貪瞋而能證得也。至于阿羅漢果,乃謂已斷盡一切我慢,得證四果也。所以,從初果到四果,都是從舍而證也。
這之間,並沒有說到任何覺受或境界。也許,在闡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時,會提到覺受的問題;可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是世間禅,而不是解脫道。同樣,講到開悟是什麼?開悟不是得到答案!如果開悟是因得到答案,那你去問老禅師,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?老禅師解釋一個公案,你就開悟一次;解釋十個公案,就開悟十次。有這回事嗎?當然沒有!因爲所謂「見性」,乃是現證空性爾。因此,在整個修學的過程中,不管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或是開悟,都是從舍中去證得的。
菩薩道的貧法
甚至在菩薩道上,說到從初地到十地,有一派的說法,謂:從初地到六地,乃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可是我比較相應于另一部經的說法─好象是《菩薩璎珞經》,記不太清楚。其乃從「無心的程度」來定義,從初地到八地的境界。也就是從最初證得無心境界,而稱爲初地。但是初即使能證得,卻不能保住。于是再專精修行,就能在禅定中,保任住無心境界;可是出了禅定,就保不住了。然後再加緊用功,修到上座、下座,白天、夜裏,都能不退轉于無心境界,這便是八地也。故常謂「斷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者,斷無明,乃謂棄除有心之執著也。所以不管是原始佛教、禅宗或菩薩道,這從舍而得的大原則應是非常明確的。下面我們且舉個公案說明:
香嚴禅師
香嚴智閑禅師在離開他師父獨自修行一段時間後,有了某種體驗。于是乃道:
去年貧,未是貧;今年貧,始是貧。去年貧,猶有卓錐之地;今年貧,錐也無。
這貧,是甚麼意思呢?當是指不執著。何以去年所證,非真正的不執著?因爲去年,猶有卓錐之地。大家皆知:錐是一種很銳利的工具。因此禅宗,常以錐來比喻一個人的智慧。以智慧非常銳利故,稱「錐頭利」。
但錐頭利,就圓滿了嗎?不!有時候太銳利了,反將自傷。于是禅宗乃另有謂「鑿頭方」。以鑿者,剛好相反,因裏頭是空的,故反能接納。于是「錐頭利」者,乃以智慧降伏一切魔難;而「鑿頭方」者,則謂用廣大無邊的心量而涵容一切。
因此,修行乃有兩個漸次:先有錐頭的利,才有鑿頭的方。也可以說:錐頭利是處于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的階段,所以將對很多現象呵責、破斥、否定。而等到修證到更圓滿後,才能身心袒蕩,當下無事。
所以「去年貧,猶有卓錐之地」者,乃表示去年雖在修行上有所體驗,可是還有法執在;所以不能完全消融、袒蕩。而今年經過更深的體證後,卻錐也無。然「錐也無」,到底是什麼境界呢?這不能講!因爲若講了,雲何而非另一種執著呢?
趙州公案
下面再看趙州禅師的公案。有人問: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老禅師卻回答說:「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,重七斤。」這個回案看起來,好象牛頭不對馬嘴。
故曆來有人解釋道: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,重七斤。用平常心做平常事,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子嘛!故謂「禅在生活中」。
但是我的體驗,卻不然。記得某一年,我到韓國的松…
《破繭而出 總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