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總結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幾個有這份把握的呢?

  

  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

  然對于我,倒一直有一種肯定:因爲衆生有疑情、有煩惱,所以才需要來學佛。所以只要能針對他的疑情而作澄清,針對他的煩惱而予淨化,就能讓衆生在學佛中得到受用也。因此我相信「直說正法」對消除疑情與淨化身心,必具更直接的效果。尤其對目前社會而言,更當如此。

  

  傳統的佛教何以偏尚權巧方便呢?因爲佛教雖是相當貴族化的宗教,可是也必待那地區的文明相等成長,心智較爲開化後,才有能力接受佛法。而落後的民族或心智未開化的衆生,便難以理會較高層次的佛法。因此如佛法流傳到落後的地區,便不得不降格而用權巧方便;但權巧方便用得太多,卻往往使佛教變質而已。在佛教界中所謂的「北傳佛教」,乃是經由中亞細亞而傳到中國的。然因爲中亞細亞本是個遊牧地區,而遊牧民族因爲生活的不安定,故無法發展出較高的文化水准。因此北傳佛教在經由中亞細亞的過程裏,一定用了相當多的權巧方便,才傳到中國來。所以中國佛教,乃與印度佛教、尤其是原始佛教,有很大的出入。以上意見不是我發明的,在"中村元"寫的《中國佛教史》,對此有較詳細的描述。

  

  其次中國文化,曆經元朝到清朝,又因外族統治的結果,整個文化素質又低落了不少;所以從明、清傳下來的佛教,水准有多高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而在今天這個時代,大家的文化水准,因教育的普及已提高了不少。所以再用過去的權巧方便來吸收信徒,便是不識時務了。今天就「求知求覺」的動機,而直說正法,應該能得到更大的認同與更確切的效果。所以我在最初講「信徒在那」這問題時,其實已剖析得很明白了─唯有佛法能對治現在社會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,也唯有佛法能真正滿足現代衆生的需要。

  

  廣度衆生

  可是在『直說正法』前,我們還得有一種心理准備:即使在短時間內,不能迎得大部份衆生的認同。我們也要承擔、堅持─畢竟是「萬事起頭難」爾。姑且像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鈎;能渡幾個算幾個吧!

  

  因爲若希望從量上來「廣度衆生」,那便不得不善用權巧方便。而所謂「先以欲鈎之,後令入佛道」,還只是官冕堂皇的好聽話。在我看來,其實是「先以欲鈎之,後令入山門」,這才是真的。希望所有衆生,都能經過先以欲鈎之的種種方便,而最後皆進入自己的山頭,作個待命的羔羊。

  

  所以即使開口閉口皆謂欲「廣度衆生」時,其實乃含有滿大的心結:而這心結,就是以好大喜功而凸顯自己的價值。因爲何謂「衆生」呢,衆就是多也。故度得愈多,就愈代表自己的修行工夫好,愈代表自己的事業成就大。這用世間法來定義佛法的取向,真是彌天漫地、到處汙穢。

  

  然何以衆生又甘于被玩弄、受擺布呢?我再叁看了又看、想了又想,最後終覺得:衆生乃有輪回的本性。這輪回的本性,既可說是生物學上的基因設定,也可說是佛法常謂的無始無明。總之,從生到老,都是偏尚于攀緣輪回,而非衷心于修行覺悟。

  

  末法時代

  尤其在此衆生共業很重的末法時代,我認爲一個法師即使有心說法度衆生,也應該「甯可取質,而非取量」。因爲,質若照顧得到,至少佛法的慧命法脈,還不會斷絕;也許將來衆生的業改變了,那佛法還能繼續昌隆。反之,若爲了量的增延,而廣用權巧方便;最後佛教表面似擴張了,其實早變質而名存實亡也。所以愈是在末法時代,便愈不能發願「廣度衆生」。

  

  那「甯可取質,而非取量」,又當如何著手呢?首先當是從提升自己著手。所以在佛教界中,可看到有一些法師,能夠到處講經,而不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講經。因爲若在同一個地方講久了,你腹裏有多少料,便被看穿了!故除非不斷地提升自己,否則佛教便只能接引初機。因此「甯可取質,而非取量」,雖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則,可是要實際去行,還得下很深工夫的。

  

  資訊時代

  在這資訊時代裏,衆生普遍有如此共業:一、貪多嚼不爛,因爲能接觸到的面確實比從前寬廣多了,所以如欲深入經藏的話,天臺、華嚴、叁論、唯識,不管欲研習什麼經論,到處都很方便。其次就修行法門而言,也是如此:今天禅坐,明天打佛七,反正法門也很多,流行不完。于是因爲貪多,反沒有一樣專精。古人也許只能涉獵一部經、一部論,但他慢慢鑽研,鑽到有一天終究也能開悟了。而我們今天看了這麼多經典,不要說開悟,連個比較穩固的思想中心都沒有,所以還只能在很多旁道末流間打轉輪回。而既思想的中心不穩固,至于修行法門,當更不能落實。經常換來換去是什麼意思呢?唯輪回而已!既衆生是用這種心態修行,而很多法師也是用這種心態來教化衆生─唯希望很多人來皈依,可是到底曾把那個教好了呢?

  

  共業,其次是欲速則不達。雖希望很快成就,可是卻不願按步就班地去下工夫。所以,最後往往會透過「他力的加持」─即鬼神附身,而造成自己已成就的錯覺。而鬼神附身到最後,若身心失控了,便不免著魔發狂。所以在這個時代,有時候難免會讓人懷疑:若不修行,倒還可安份做個人;而既修行,則不免身心錯亂,甚至著魔發狂。是修行,真有問題嗎?不,是修行的心態錯了,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

  

  自依止、法依止

  總之,修行不外乎消業的過程。那我們如何能在共業中,得出汙泥而不染呢?首要自依止,而不忘初心。我們要經常提起最初學佛的動機─即爲生命的疑情。因有疑情,才有道心;有疑情,也才有善知識。爲什麼同樣一句話,有人因而開悟?有人卻無所謂呢?那就要看與疑情相應不相應,或疑情參得久不久。所以,要經常保持疑情。因爲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,還沒有解決;當會不斷提起修行的意願及精進的工夫。所以從經常提醒疑情,而回歸到學佛的初衷,即稱爲「自依止」也。

  

  其次,法依止者。修行乃爲解脫爾,那如何才能解脫呢?唯從「去粘解縛」中去解脫。而不是用擴張、攀緣的方法,可以得到解脫。所以當不斷提起空、無常、無我的觀念與消融、剝舍、斷滅的心態,而能與法相印。此稱爲法依止也。

  

  有人曾問我:「法師,你有很多觀念,都與別人不同;請問你如何能肯定這些觀念?」其實,如我有任何見解與別人不同時,我既不是去谘詢祖師怎麼說,也不是去查閱經典如何道,而是只確認它是否與「空義」相應。于是若自信此不違空義,則即使天下一千個人中,有九百九十九個對此不認同,我還是能肯定它。

  

  同樣當我們覺得跟很多事項不相應,那我們也要檢討:這是我的習氣,還是我的見地。相信,各位聽課到現在,必皆知道:我對很多佛教目前的現象很不以爲然。但這不以爲然,到底是因與個人習氣不相應,而覺得不稱意?還是他們真不如法。如法不如法,依什麼而論呢?還是當回歸到空義跟禅法。

  

  因此,我們若經常能提起:自依止,不忘初心;法依止,緣起的思想,空的理論,還有無心的修證方法。我相信在修行上就不會退轉,更不會走入偏端而著魔發狂。

  

  從作爲一安份修行人的基礎而向上提升

  最後,我們簡單結論:在這個時代,我們當怎麼修行呢?首先要能作個安份的修行人。我曾說過:修行乃是本份事。我們不是爲了標榜、攀緣,而來修行的。何以「修行是本份事」?因爲人從生下來,就得不斷地去作提升生命的功課。而要對生命作提升,需有提升的觀念與方法,所以這整個加起來,都是修行也。因此廣義的說,科學家也在修行,工程師也在修行。

  

  可是不同的修行理論,不同的修行方法,乃會有不同的結果。我們之所以選擇佛教、選擇禅法,作爲我們修行的依歸,乃因爲我們認定唯有這樣的理念才能究竟,這樣的方法才能確實有效。因此,除了作一個安份的修行人外,我們還得去抉擇更正確圓滿的理論,及更確實有效的方法。

  

  其次,以一步一腳印來對治現代人的欲速則不達。我常說:修行乃無終結。我們只能不斷地去趨向圓滿,而不可能達于真正的圓滿。那言下之意,一方面是叫我們不要急,二方面也叫我們不要停。因爲,若真有一個終結點,我們便會很急切地想到這終結點;或者我們若惑以爲已達終結點,就會在那兒放逸懈怠。所以沒有終結點,反讓我們的心更安穩。

  

  我們只是不斷掌握當下的因緣去努力,而不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界限;于是在「只有進步,而不退轉」的期許中,我們能在安平中而日新月益。總之,修行除了觀念和方法,最重要的還是心態;心態若偏端,則任何高明的理論與有效的方法,都不免變質。修行既不神秘,也不艱苦;祂只是認定方向,而後一步一腳印地漸邁向彼岸而已!但願大家皆能在修行的過程中,走得更平穩、更速捷。

  

  

《破繭而出 總結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