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总结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几个有这份把握的呢?

  

  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

  然对于我,倒一直有一种肯定:因为众生有疑情、有烦恼,所以才需要来学佛。所以只要能针对他的疑情而作澄清,针对他的烦恼而予净化,就能让众生在学佛中得到受用也。因此我相信「直说正法」对消除疑情与净化身心,必具更直接的效果。尤其对目前社会而言,更当如此。

  

  传统的佛教何以偏尚权巧方便呢?因为佛教虽是相当贵族化的宗教,可是也必待那地区的文明相等成长,心智较为开化后,才有能力接受佛法。而落后的民族或心智未开化的众生,便难以理会较高层次的佛法。因此如佛法流传到落后的地区,便不得不降格而用权巧方便;但权巧方便用得太多,却往往使佛教变质而已。在佛教界中所谓的「北传佛教」,乃是经由中亚细亚而传到中国的。然因为中亚细亚本是个游牧地区,而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的不安定,故无法发展出较高的文化水准。因此北传佛教在经由中亚细亚的过程里,一定用了相当多的权巧方便,才传到中国来。所以中国佛教,乃与印度佛教、尤其是原始佛教,有很大的出入。以上意见不是我发明的,在"中村元"写的《中国佛教史》,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。

  

  其次中国文化,历经元朝到清朝,又因外族统治的结果,整个文化素质又低落了不少;所以从明、清传下来的佛教,水准有多高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而在今天这个时代,大家的文化水准,因教育的普及已提高了不少。所以再用过去的权巧方便来吸收信徒,便是不识时务了。今天就「求知求觉」的动机,而直说正法,应该能得到更大的认同与更确切的效果。所以我在最初讲「信徒在那」这问题时,其实已剖析得很明白了─唯有佛法能对治现在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,也唯有佛法能真正满足现代众生的需要。

  

  广度众生

  可是在『直说正法』前,我们还得有一种心理准备:即使在短时间内,不能迎得大部份众生的认同。我们也要承担、坚持─毕竟是「万事起头难」尔。姑且像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;能渡几个算几个吧!

  

  因为若希望从量上来「广度众生」,那便不得不善用权巧方便。而所谓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,还只是官冕堂皇的好听话。在我看来,其实是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山门」,这才是真的。希望所有众生,都能经过先以欲钩之的种种方便,而最后皆进入自己的山头,作个待命的羔羊。

  

  所以即使开口闭口皆谓欲「广度众生」时,其实乃含有满大的心结:而这心结,就是以好大喜功而凸显自己的价值。因为何谓「众生」呢,众就是多也。故度得愈多,就愈代表自己的修行工夫好,愈代表自己的事业成就大。这用世间法来定义佛法的取向,真是弥天漫地、到处污秽。

  

  然何以众生又甘于被玩弄、受摆布呢?我再三看了又看、想了又想,最后终觉得:众生乃有轮回的本性。这轮回的本性,既可说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定,也可说是佛法常谓的无始无明。总之,从生到老,都是偏尚于攀缘轮回,而非衷心于修行觉悟。

  

  末法时代

  尤其在此众生共业很重的末法时代,我认为一个法师即使有心说法度众生,也应该「宁可取质,而非取量」。因为,质若照顾得到,至少佛法的慧命法脉,还不会断绝;也许将来众生的业改变了,那佛法还能继续昌隆。反之,若为了量的增延,而广用权巧方便;最后佛教表面似扩张了,其实早变质而名存实亡也。所以愈是在末法时代,便愈不能发愿「广度众生」。

  

  那「宁可取质,而非取量」,又当如何着手呢?首先当是从提升自己着手。所以在佛教界中,可看到有一些法师,能够到处讲经,而不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讲经。因为若在同一个地方讲久了,你腹里有多少料,便被看穿了!故除非不断地提升自己,否则佛教便只能接引初机。因此「宁可取质,而非取量」,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,可是要实际去行,还得下很深工夫的。

  

  资讯时代

  在这资讯时代里,众生普遍有如此共业:一、贪多嚼不烂,因为能接触到的面确实比从前宽广多了,所以如欲深入经藏的话,天台、华严、三论、唯识,不管欲研习什么经论,到处都很方便。其次就修行法门而言,也是如此:今天禅坐,明天打佛七,反正法门也很多,流行不完。于是因为贪多,反没有一样专精。古人也许只能涉猎一部经、一部论,但他慢慢钻研,钻到有一天终究也能开悟了。而我们今天看了这么多经典,不要说开悟,连个比较稳固的思想中心都没有,所以还只能在很多旁道末流间打转轮回。而既思想的中心不稳固,至于修行法门,当更不能落实。经常换来换去是什么意思呢?唯轮回而已!既众生是用这种心态修行,而很多法师也是用这种心态来教化众生─唯希望很多人来皈依,可是到底曾把那个教好了呢?

  

  共业,其次是欲速则不达。虽希望很快成就,可是却不愿按步就班地去下工夫。所以,最后往往会透过「他力的加持」─即鬼神附身,而造成自己已成就的错觉。而鬼神附身到最后,若身心失控了,便不免着魔发狂。所以在这个时代,有时候难免会让人怀疑:若不修行,倒还可安份做个人;而既修行,则不免身心错乱,甚至着魔发狂。是修行,真有问题吗?不,是修行的心态错了,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

  

  自依止、法依止

  总之,修行不外乎消业的过程。那我们如何能在共业中,得出污泥而不染呢?首要自依止,而不忘初心。我们要经常提起最初学佛的动机─即为生命的疑情。因有疑情,才有道心;有疑情,也才有善知识。为什么同样一句话,有人因而开悟?有人却无所谓呢?那就要看与疑情相应不相应,或疑情参得久不久。所以,要经常保持疑情。因为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还没有解决;当会不断提起修行的意愿及精进的工夫。所以从经常提醒疑情,而回归到学佛的初衷,即称为「自依止」也。

  

  其次,法依止者。修行乃为解脱尔,那如何才能解脱呢?唯从「去粘解缚」中去解脱。而不是用扩张、攀缘的方法,可以得到解脱。所以当不断提起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观念与消融、剥舍、断灭的心态,而能与法相印。此称为法依止也。

  

  有人曾问我:「法师,你有很多观念,都与别人不同;请问你如何能肯定这些观念?」其实,如我有任何见解与别人不同时,我既不是去谘询祖师怎么说,也不是去查阅经典如何道,而是只确认它是否与「空义」相应。于是若自信此不违空义,则即使天下一千个人中,有九百九十九个对此不认同,我还是能肯定它。

  

  同样当我们觉得跟很多事项不相应,那我们也要检讨:这是我的习气,还是我的见地。相信,各位听课到现在,必皆知道:我对很多佛教目前的现象很不以为然。但这不以为然,到底是因与个人习气不相应,而觉得不称意?还是他们真不如法。如法不如法,依什么而论呢?还是当回归到空义跟禅法。

  

  因此,我们若经常能提起:自依止,不忘初心;法依止,缘起的思想,空的理论,还有无心的修证方法。我相信在修行上就不会退转,更不会走入偏端而着魔发狂。

  

  从作为一安份修行人的基础而向上提升

  最后,我们简单结论:在这个时代,我们当怎么修行呢?首先要能作个安份的修行人。我曾说过:修行乃是本份事。我们不是为了标榜、攀缘,而来修行的。何以「修行是本份事」?因为人从生下来,就得不断地去作提升生命的功课。而要对生命作提升,需有提升的观念与方法,所以这整个加起来,都是修行也。因此广义的说,科学家也在修行,工程师也在修行。

  

  可是不同的修行理论,不同的修行方法,乃会有不同的结果。我们之所以选择佛教、选择禅法,作为我们修行的依归,乃因为我们认定唯有这样的理念才能究竟,这样的方法才能确实有效。因此,除了作一个安份的修行人外,我们还得去抉择更正确圆满的理论,及更确实有效的方法。

  

  其次,以一步一脚印来对治现代人的欲速则不达。我常说:修行乃无终结。我们只能不断地去趋向圆满,而不可能达于真正的圆满。那言下之意,一方面是叫我们不要急,二方面也叫我们不要停。因为,若真有一个终结点,我们便会很急切地想到这终结点;或者我们若惑以为已达终结点,就会在那儿放逸懈怠。所以没有终结点,反让我们的心更安稳。

  

  我们只是不断掌握当下的因缘去努力,而不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界限;于是在「只有进步,而不退转」的期许中,我们能在安平中而日新月益。总之,修行除了观念和方法,最重要的还是心态;心态若偏端,则任何高明的理论与有效的方法,都不免变质。修行既不神秘,也不艰苦;祂只是认定方向,而后一步一脚印地渐迈向彼岸而已!但愿大家皆能在修行的过程中,走得更平稳、更速捷。

  

  

《破茧而出 总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