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总结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广寺参加冬安居。大家皆知韩国的冬天很冷,温度常降到零下七度、八度。所以一到寺里,常住就发给我们一种称为"鲁比"的长褂,是棉袄做的,又厚又长,穿起来就像装甲车一样沉重结实。但是穿久了,习惯了,竟不觉得重。倒是脱下来时,反觉得全身轻松得快跳起来。所以有一次,在脱下觉得非常轻松的当下,我了悟道:何以赵州禅师,会如此回答!

  

  我们学佛修行,本来就是为了解脱!然怎么解脱呢?就是把本有的束缚一件件脱掉。但是有的人却刚好相反,既本来的束缚未弃除,又去惹一个更大的束缚。这种情况就像作得一件七斤重的布衫,把自己套起来。所以老禅师的意思很明确:你是活着没事干,故天天想一些无聊的问题吗?问这种问题真是自讨苦吃!

  

  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,背了很多名相,钻研了很多理论,有的似懂了,有的却还不懂;三年五载下来,愈钻头愈大。所以曾有人问我:「当怎么学佛,才能有系统?」我当时虽回答说:「在读的当下没系统还无所谓,但读过后能整理出系统来,才更重要!」

  

  但是如就禅的理念来回答:何谓有系统?全部放下就是有系统也。如果以为听后还得花很多时间心力去组织消化,才能变成有系统,那也太累了。或者谓:若能受用者,便权且留下;反之,不受用者,尽随它去。而何谓受用呢?能帮助我消除本来的执着,便是受用也。所以事实上,法与非法的界限很分明:有助于消除本来的执著者,便是正法;反之,若徒增染众生的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,便绝非正法也。

  

  真空妙有

  所以从赵州禅师的公案里,我们可以明了:解脱,就是要一层层把束缚脱掉。因此我常用一种比喻:称为剥芭蕉。如芭蕉一层层向外增延,即喻指凡夫用自我扩张的心态而攀缘造作。而修行则相反,像芭蕉一层层向内剥舍,剥到最后若连心也没有了,那他就成就了。

  

  所以,古来也经常用「古镜垢尽明现」的比喻。我们的心,乃像一个充满尘垢的旧镜子,所以既抹不平,也照不亮。所以当怎么修行呢?唯慢慢用观念、用方法去消除这些尘垢,直到有一天,这些尘垢都消除尽了,自然能展现出大光明、大智慧来。这如剥芭蕉的修证结果,乃称为「真空」境界。

  

  下面讲妙有,或者说心像深沉无比、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。所以修行之要,就是必使这汹涌的波涛,先慢慢变成小浪,再由小浪变为更细微的浪。故当浪愈来愈细微时,不只我门的心将愈来愈定,且对外界的观照也能愈来愈明了。所以「真空」,并不是当把所有的水全部倒掉,才叫真空;也不是当把古镜整个打烂,才叫磨镜。

  

  为什么真空之后,犹有水体与古镜呢?因为我们的心,本跟万物是统一的。只为众生的无明业障故使它们产生隔劾对立。因此当消除了这些无明业障后,自然能展现出与天地并生、与法界合一的境界。这或称为古镜重圆,或称为海印三昧─像广大无边的大海,而把山河大地映现其中。

  

  所以在佛法里常谓有「真如心」,很多人往往从「实有」,甚至「自性」的偏见,来阐释真如心。可是事实上,真如心不只是非实有、无自性,也是思惟意识所不及处。简言之,真心是修证出来的。而修证的方法,不外乎从内舍剥尽去着手而已。

  

  所以般若尽处即是真如,我们用空的方法去修行,修到最后反能展现出真如妙有的境界。因此若用学术的眼光,来看般若与真如;则谓般若偏空,而真如尚有,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系统。于是依文释义,三世佛冤也。

  

  因此我于《圆觉经中旨》里乃谓:『真』者,不分别取舍;而『如』者,如镜照物。甚么叫作真?如我们用比较的心而比较前后相,则以诸法无常故,说它虚伪幻化而名为假。反之,若心只安于当下,而不作前后比较,那就无所谓假。所以从「不假」中,名其为真。但这真,不是跟假比照而得名为真,而是从不分别中而称其为真。其实既不分别,本连真也没有;可是相对于世间的虚伪幻化而不得不异其名为『真』。所谓『如』者,如镜照物,心像广大无边的圆镜一般,能涵容天地万象。由是真如与般若,其实是完全相应的;因此《般若经》最后,还是讲到真如法门。这是我们从修行─去粘解缚的角度而讲:能证得般若真空,即能展现出真如妙有的境界来。

  

  内摄外延之一

  下面继续讲「内摄外延」的原则。真正的修行,是要向内去觉,所以佛法或称为内学,或称为内明。然内而更内,内到最后是甚么呢?乃成就为「空」也。而后,再由真空而展现出妙有的世界来。这从外摄内、再由内延外的修学过程,我们可用四个子题来说明:

  

  首先用「中观思想」说明:众生从无始以来,都用实有、个体的邪见去观察万事万物;于是虽不妨看到林林种种的万象生化,但其中却不免有很多矛盾、烦恼。但如我们用缘起的思想去观察万物,则既缘起必万物的界限不复存在。既界限不存在,那个体也就非实有了。所以从缘起而观,能消除一切个体见与实有见。于是从缘起、无常、不实而确认诸法无自性,这称为内摄。

  

  然何以外延呢?既万物因于缘起无自性,则自延连成一个大网,在《华严经》中称之为「因陀罗网」。而在网中乃呈现出一切现象与真理,故称之为「一真法界」也。因此先经过消融的过程─悟诸法无自性,却反得到最后的大统一与大圆满。故称为内摄外延也。

  

  内摄外延之二

  其次,我们乃从修定的过程里,而论内摄外延。以众生从无始以来,就有很多妄想杂念。所以内摄者,即是用修定的方法以慢慢把妄想杂念去除掉,去除到所有的大妄念、小妄念、粗妄念、细妄念皆完全绝尽而进入定境,这称为内摄。

  

  然何谓外延呢?以经典上说:如一个人真修定成就,即能得到五种神通─天眼、天耳、神足、他心、宿命等。何以最初修定时,须眼不看、耳不听、身体觉受一切放下,更不管过去未来。而修到最后,却反成就看得更远、听得更细,能知过去未来。所以,当内摄到极点反能展现出广大无边的世界来。故称为内摄外延也。

  

  内摄外延之三

  同样如就禅法而言,既参禅,则不能有任何思虑;只能不断地把疑情提起来,而提到最后这疑情即自然凝住,既不会丢掉,也不用再提,这称为打成一片。在打成一片时,当然既看不到外面的世界,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;甚至对于疑情,也是若有若无,这称为「一念不生」也。而一念不生,即是内摄的极致。

  

  若参禅,参到一念不生的境地,则离悟已不远了。而既开悟者,反成就更高、更深的智慧。这智慧者,即是外延的结果。

  

  内摄外延之四

  同样若讲到气脉的问题,一个人如果用功于禅坐,自会慢慢调理其气脉。而对气脉的调理,我的体会是:一般人的脉,都是表脉较通而里脉较不通,所谓「表脉」者,即指皮肤、肌肉等血气之脉。而「里脉」者,从筋而骨、从骨而髓。所以在禅坐的过程里,都是从表脉起慢慢向里调而能渐内摄,内摄到最后能通调骨脉、髓脉,以至于打通密宗所谓的「中脉」。所以打通中脉为内摄的极致。

  

  于是为「中脉」既通,则像完成南北连贯的高速公路。因此它就能以各交流道而与省道、县道、乡道等连成一体,而成为连贯全身、遍及大小内外之脉,这称为外延的境界也。

  

  正本清源

  这也就说,我乃强调:真修行,唯从内摄中去着手,不管就身体而言,就观念而言,就心智而言,皆如此也。因此我也曾用内摄跟外延的过程,来说明大小乘的转辙处。以小乘,因偏于自觉;所以属于内摄的过程。而大乘之菩萨道,偏尚于圆满,类比于外延的结果。但是如不经内摄的过程,则绝对不可能展现出外延的结果。因此我再三强调:小乘是大乘的基础,离开小乘的出离就没有大乘的圆满。

  

  这也就说:虽众生都期待圆满于外延的境界,可是若不从内摄去着手,则唯南辕北辙。不只与圆满愈距愈远,也与解脱了不相干。因此这内摄外延的大原则,能厘清很多对修行方法的误会与对修行层次参差不明等问题。

  

  所以讲到这里,大家都当明白:其实修行的大原则很简单,不管是从内摄外延来说,或从去粘解缚里证,其实都很单纯的。但不单纯的,是众生的心。以众生的心太复杂了,反跟这原则不相应。故有的人寻道,找得好辛苦,甚么地方都翻遍了,就觉悟不了这原则。又有的人,即使明明开示他;可是为他攀缘的习气太重,他还是不得不向外攀缘去。

  

  或问:既修行的原则,本是如此单纯。可是在某些经典里为何也不直说清楚呢?我认为是大乘佛教,为了广度众生而不惜滥说很多方便法,所以更使观念变得混淆不清。因此印顺法师曾用一种譬喻:修行的原则,本是单纯地就像一杯白开水一般,如果你肯啜饮它,便能止渴安心。可是白开水,对很多人来讲无乃太乏味了。所以大乘佛法乃针对喜欢吃甜的众生,就为他们加一些糖浆;针对喜欢吃酸的众生,乃给加一些酸梅。总之,加到最后既五颜六色,也各式各样的味道都齐全了。虽能满足各个众生所需,可是喝了已不再解渴,甚至还有后遗症。这也就说虽大乘佛法再三强调:为了广度众生而开众方便,而众方最后便却反变成「不方便」也。因此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的作法中,其实牵涉到很多问题。因为除非能对众生的根器,有十足的了解,否则当直说正法者,却用权巧方便;岂不迂回撩绕,甚至令人退失信心。

  

  所以除非是大善知识,能对每个众生的根器、意向都非常了解,否则到底要直说正法或权用方便,何能「自以为是」呢?但何以在目前的佛教界中,却都一窝蜂似地偏尚于权巧方便呢?第一是对信众没有信心,反正我也不知道你是甚么根器,故行权巧方便似比较保险一点。第二其实也是对法门没信心。如真要直说正法,又…

《破茧而出 总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