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结
总结
不存一法现全身
去粘解缚
内摄外延
禅法贫
菩萨道的贫法
香严禅师
赵州公案
真空妙有
内摄外延之一
内摄外延之二
内摄外延之三
内摄外延之四
正本清源
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
广度众生
末法时代
资讯时代
自依止、法依止
从作为一安份修行人的基础而向上提升
总结
在佛教中,往往把活动的最后一天,称为「圆满」。禅七,第七天就圆满了;佛七,第七天也圆满了;而上课上到最后一堂,也皆圆满也。然各位,你真觉得圆满了吗?至少自从我听得此名相以来,还不知道何以谓为「圆满」。
不过如用禅宗的观念,要圆满倒很容易─心不分别,就圆满了。因为如果我们用「有所求、有所得」的心态去思惟、抉择,则不过挂一漏万,故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圆满。反之,如心不分别取舍,却能圆满也。
不存一法现全身
今天讲总结,总结就是把前面所讲的,再整个提纲挈领而提出一个大原则。各位从听课到现在,应可慢慢理会到:我从前到后有一贯的大原则。我既用这样的原则,来展现整个课程的架构;也用这样的原则,来批判跟此不相应的一切说法与现象。然这原则是什么呢?就是『不存一法现全身』。
这是古禅诗中的名句。什么是现全身呢?这身,当不是身体的身,而是法界身─以法界为身,能够展现出法界的森罗万象。简单讲,就是能够得到圆满的意思。
虽世间人也都追求圆满,可是往往用扩张的方法以求圆满,好求更好,多求更多。而扩张,又是通过分别取舍而进行的。然既有的要,有的不要,矛盾、对立,分别、取舍的心还在,怎可能得到真正的圆满呢?
所以佛法,尤其是禅法,却反其道而行之。没错,都要求得圆满,但反其道者却是从不存一法─即消除心中原有的分别心、对待心。于是因不取不舍,或一切包容,反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。因此,这整个课程的架构,都是根据这原则而来展现的。现在,我们且从这原则,再回省到前面所说种种课程。
去粘解缚
譬如前曾说:修行的要则,乃去粘解缚。因为所谓「不存一法」者,要从那儿修才能不存一法呢?事实上,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很多无明业障。故要相应于不存一法的境界,不是说一说、想一想,便得相应的。而是要从把我们本有的无明业障,一个一个地去对治消除;而消除到最后,既一切执着窐碍都消散了,这才能相应于不存一法的境界。
所以从去粘解缚的原则,我说:众生学佛,应发什么心呢?我乃强调出离心与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谓求觉悟之心,以若真觉悟到空性,自然就能出离。而出离者,即是从消除一切无明业障,而能证得不存一法的境界。何以我不奢言慈悲心?因为不与空义相应的慈悲心,往往只会增加众生的粘缚。
同样讲:出家形象的重点。我也不强调克苦修行或弘法利生,而是强调:要出『一切有』的枷。因为若不能从消化本有的执着而来修行,则克苦修行而欲有所得、有所证,反成为粘缚之所在。因此,出家者,即是出粘缚之枷也。
由是说到持戒,我不强调持戒的功德,也不夸张犯戒的罪过。因为功过者,乃是世间最粘缚之所在。我乃强调:欲达成目标故,而去行持与这目标相应的行为。而目标者即是以去粘解缚为手段,而达成解脱的目的。因此,持戒的大原则,还是不出出离心与菩提心。
再者讲到修定,很多人把修定的法门讲得很多,有各式各样的观法;甚至在过程中,详细说明其不同的次第与现象。我认为:这反会增加众生的执着。所以,我宁可用一句话,就打翻过去。何谓修定?离开方法,就是魔境。方法是什么?皆不重要,不管念佛或数息都没关系!但最重要者乃一心一意地去用方法,尤其不要在任何觉受或境界上作工夫。而这也是因应去粘解缚这大原则而说的。
同样讲到智慧,我强调要先出世再入世。或者说修证的原则:观相见性。观相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相看得很清楚,而是要看到相的本质乃虚妄不实,而能见性出离。最后讲到菩萨道,我再三强调:不能用强迫的观念而形成菩萨道的行愿,真正的菩萨道,乃是从证得空性而自然展现出大悲的心量、大悲的行为。相信各位听到这里,对去粘解缚的大原则,应已非常清楚。
内摄外延
同样对于修行,乃又有另一原则可以说明:就是内摄外延。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扩张,而是向内去收摄;而收摄到最后,自然能展现出外延的境界。因此这次上课的所有章程及整个架构,其实都是从这两个大原则去贯穿的。
然云何而得内摄呢?其由去粘解缚而得内摄也。因为即使我们观念中,也知道当内摄;但若还有很多执着放不下者,便不可能内摄也。所以要内摄,还是得先作好去粘解缚的功夫。于是如能内摄到究竟,就自然能展现出外延来,而外延的极致者,即成就大圆满的法界身。
相信,各位听课听到现在,应对这样的理念,已能掌握清楚。所以我的课,共讲几堂还不是最重要的,但在过程里能够慢慢把纲领抓住了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我不希望像很多人讲课,讲得天花乱坠,故大家都在雾里看花,只见木而不见林,不知道最后法师所要申述的重点是什么。我讲课,重点一向非常凸显明确。
禅法贫
所以,根据这「不存一法现全身」或「去粘解缚」的大原则,我们当可以了解禅法修行的特质。在中国佛教往往有此一说:禅法贫,密法富。关于密法,为什么是富?我到目前为止,还不清楚。但就禅法何以称为贫?倒是可清楚无疑。盖贫者,乃从去执而无心也。
因为众生着有,所以才会有很多业障烦恼;而修行就是要慢慢从这些「有」里去消除。于是愈消除,就愈贫也;而贫到最后,乃能证得无心境界。云何谓僧众为「贫道」呢?以贫为道,或者以舍为道。故明朝有位憨山大师,乃再三强调「歇即菩提」。歇即是放下,放到最后,便能证得菩提境界。
因此,我们也可以说:真正的修证,很简单『从舍而得』─必舍才能得。得于什么?得于觉悟、证果、解脱或圆满。如原始佛教中常说的「证果」,我们想象:应得到什么境界,才能证果呢?但就经典上的定义,却刚好相反。何以证初果?能断除三结:即我见、戒取见和疑,乃能证得初果。故初果者,乃从舍而能证也。其次二果、三果,皆是从减除、断尽贪瞋而能证得也。至于阿罗汉果,乃谓已断尽一切我慢,得证四果也。所以,从初果到四果,都是从舍而证也。
这之间,并没有说到任何觉受或境界。也许,在阐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时,会提到觉受的问题;可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是世间禅,而不是解脱道。同样,讲到开悟是什么?开悟不是得到答案!如果开悟是因得到答案,那你去问老禅师,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?老禅师解释一个公案,你就开悟一次;解释十个公案,就开悟十次。有这回事吗?当然没有!因为所谓「见性」,乃是现证空性尔。因此,在整个修学的过程中,不管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或是开悟,都是从舍中去证得的。
菩萨道的贫法
甚至在菩萨道上,说到从初地到十地,有一派的说法,谓:从初地到六地,乃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可是我比较相应于另一部经的说法─好象是《菩萨璎珞经》,记不太清楚。其乃从「无心的程度」来定义,从初地到八地的境界。也就是从最初证得无心境界,而称为初地。但是初即使能证得,却不能保住。于是再专精修行,就能在禅定中,保任住无心境界;可是出了禅定,就保不住了。然后再加紧用功,修到上座、下座,白天、夜里,都能不退转于无心境界,这便是八地也。故常谓「断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者,断无明,乃谓弃除有心之执着也。所以不管是原始佛教、禅宗或菩萨道,这从舍而得的大原则应是非常明确的。下面我们且举个公案说明:
香严禅师
香严智闲禅师在离开他师父独自修行一段时间后,有了某种体验。于是乃道:
去年贫,未是贫;今年贫,始是贫。去年贫,犹有卓锥之地;今年贫,锥也无。
这贫,是甚么意思呢?当是指不执着。何以去年所证,非真正的不执着?因为去年,犹有卓锥之地。大家皆知:锥是一种很锐利的工具。因此禅宗,常以锥来比喻一个人的智慧。以智慧非常锐利故,称「锥头利」。
但锥头利,就圆满了吗?不!有时候太锐利了,反将自伤。于是禅宗乃另有谓「凿头方」。以凿者,刚好相反,因里头是空的,故反能接纳。于是「锥头利」者,乃以智慧降伏一切魔难;而「凿头方」者,则谓用广大无边的心量而涵容一切。
因此,修行乃有两个渐次:先有锥头的利,才有凿头的方。也可以说:锥头利是处于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的阶段,所以将对很多现象呵责、破斥、否定。而等到修证到更圆满后,才能身心袒荡,当下无事。
所以「去年贫,犹有卓锥之地」者,乃表示去年虽在修行上有所体验,可是还有法执在;所以不能完全消融、袒荡。而今年经过更深的体证后,却锥也无。然「锥也无」,到底是什么境界呢?这不能讲!因为若讲了,云何而非另一种执着呢?
赵州公案
下面再看赵州禅师的公案。有人问:「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?」老禅师却回答说:「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,重七斤。」这个回案看起来,好象牛头不对马嘴。
故历来有人解释道: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,重七斤。用平常心做平常事,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嘛!故谓「禅在生活中」。
但是我的体验,却不然。记得某一年,我到韩国的松…
《破茧而出 总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