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總結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廣寺參加冬安居。大家皆知韓國的冬天很冷,溫度常降到零下七度、八度。所以一到寺裏,常住就發給我們一種稱爲"魯比"的長褂,是棉襖做的,又厚又長,穿起來就像裝甲車一樣沈重結實。但是穿久了,習慣了,竟不覺得重。倒是脫下來時,反覺得全身輕松得快跳起來。所以有一次,在脫下覺得非常輕松的當下,我了悟道:何以趙州禅師,會如此回答!

  

  我們學佛修行,本來就是爲了解脫!然怎麼解脫呢?就是把本有的束縛一件件脫掉。但是有的人卻剛好相反,既本來的束縛未棄除,又去惹一個更大的束縛。這種情況就像作得一件七斤重的布衫,把自己套起來。所以老禅師的意思很明確:你是活著沒事幹,故天天想一些無聊的問題嗎?問這種問題真是自討苦吃!

  

  很多人在學佛的過程中,背了很多名相,鑽研了很多理論,有的似懂了,有的卻還不懂;叁年五載下來,愈鑽頭愈大。所以曾有人問我:「當怎麼學佛,才能有系統?」我當時雖回答說:「在讀的當下沒系統還無所謂,但讀過後能整理出系統來,才更重要!」

  

  但是如就禅的理念來回答:何謂有系統?全部放下就是有系統也。如果以爲聽後還得花很多時間心力去組織消化,才能變成有系統,那也太累了。或者謂:若能受用者,便權且留下;反之,不受用者,盡隨它去。而何謂受用呢?能幫助我消除本來的執著,便是受用也。所以事實上,法與非法的界限很分明:有助于消除本來的執著者,便是正法;反之,若徒增染衆生的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,便絕非正法也。

  

  真空妙有

  所以從趙州禅師的公案裏,我們可以明了:解脫,就是要一層層把束縛脫掉。因此我常用一種比喻:稱爲剝芭蕉。如芭蕉一層層向外增延,即喻指凡夫用自我擴張的心態而攀緣造作。而修行則相反,像芭蕉一層層向內剝舍,剝到最後若連心也沒有了,那他就成就了。

  

  所以,古來也經常用「古鏡垢盡明現」的比喻。我們的心,乃像一個充滿塵垢的舊鏡子,所以既抹不平,也照不亮。所以當怎麼修行呢?唯慢慢用觀念、用方法去消除這些塵垢,直到有一天,這些塵垢都消除盡了,自然能展現出大光明、大智慧來。這如剝芭蕉的修證結果,乃稱爲「真空」境界。

  

  下面講妙有,或者說心像深沈無比、波濤洶湧的大海一般。所以修行之要,就是必使這洶湧的波濤,先慢慢變成小浪,再由小浪變爲更細微的浪。故當浪愈來愈細微時,不只我門的心將愈來愈定,且對外界的觀照也能愈來愈明了。所以「真空」,並不是當把所有的水全部倒掉,才叫真空;也不是當把古鏡整個打爛,才叫磨鏡。

  

  爲什麼真空之後,猶有水體與古鏡呢?因爲我們的心,本跟萬物是統一的。只爲衆生的無明業障故使它們産生隔劾對立。因此當消除了這些無明業障後,自然能展現出與天地並生、與法界合一的境界。這或稱爲古鏡重圓,或稱爲海印叁昧─像廣大無邊的大海,而把山河大地映現其中。

  

  所以在佛法裏常謂有「真如心」,很多人往往從「實有」,甚至「自性」的偏見,來闡釋真如心。可是事實上,真如心不只是非實有、無自性,也是思惟意識所不及處。簡言之,真心是修證出來的。而修證的方法,不外乎從內舍剝盡去著手而已。

  

  所以般若盡處即是真如,我們用空的方法去修行,修到最後反能展現出真如妙有的境界。因此若用學術的眼光,來看般若與真如;則謂般若偏空,而真如尚有,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系統。于是依文釋義,叁世佛冤也。

  

  因此我于《圓覺經中旨》裏乃謂:『真』者,不分別取舍;而『如』者,如鏡照物。甚麼叫作真?如我們用比較的心而比較前後相,則以諸法無常故,說它虛僞幻化而名爲假。反之,若心只安于當下,而不作前後比較,那就無所謂假。所以從「不假」中,名其爲真。但這真,不是跟假比照而得名爲真,而是從不分別中而稱其爲真。其實既不分別,本連真也沒有;可是相對于世間的虛僞幻化而不得不異其名爲『真』。所謂『如』者,如鏡照物,心像廣大無邊的圓鏡一般,能涵容天地萬象。由是真如與般若,其實是完全相應的;因此《般若經》最後,還是講到真如法門。這是我們從修行─去粘解縛的角度而講:能證得般若真空,即能展現出真如妙有的境界來。

  

  內攝外延之一

  下面繼續講「內攝外延」的原則。真正的修行,是要向內去覺,所以佛法或稱爲內學,或稱爲內明。然內而更內,內到最後是甚麼呢?乃成就爲「空」也。而後,再由真空而展現出妙有的世界來。這從外攝內、再由內延外的修學過程,我們可用四個子題來說明:

  

  首先用「中觀思想」說明:衆生從無始以來,都用實有、個體的邪見去觀察萬事萬物;于是雖不妨看到林林種種的萬象生化,但其中卻不免有很多矛盾、煩惱。但如我們用緣起的思想去觀察萬物,則既緣起必萬物的界限不複存在。既界限不存在,那個體也就非實有了。所以從緣起而觀,能消除一切個體見與實有見。于是從緣起、無常、不實而確認諸法無自性,這稱爲內攝。

  

  然何以外延呢?既萬物因于緣起無自性,則自延連成一個大網,在《華嚴經》中稱之爲「因陀羅網」。而在網中乃呈現出一切現象與真理,故稱之爲「一真法界」也。因此先經過消融的過程─悟諸法無自性,卻反得到最後的大統一與大圓滿。故稱爲內攝外延也。

  

  內攝外延之二

  其次,我們乃從修定的過程裏,而論內攝外延。以衆生從無始以來,就有很多妄想雜念。所以內攝者,即是用修定的方法以慢慢把妄想雜念去除掉,去除到所有的大妄念、小妄念、粗妄念、細妄念皆完全絕盡而進入定境,這稱爲內攝。

  

  然何謂外延呢?以經典上說:如一個人真修定成就,即能得到五種神通─天眼、天耳、神足、他心、宿命等。何以最初修定時,須眼不看、耳不聽、身體覺受一切放下,更不管過去未來。而修到最後,卻反成就看得更遠、聽得更細,能知過去未來。所以,當內攝到極點反能展現出廣大無邊的世界來。故稱爲內攝外延也。

  

  內攝外延之叁

  同樣如就禅法而言,既參禅,則不能有任何思慮;只能不斷地把疑情提起來,而提到最後這疑情即自然凝住,既不會丟掉,也不用再提,這稱爲打成一片。在打成一片時,當然既看不到外面的世界,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;甚至對于疑情,也是若有若無,這稱爲「一念不生」也。而一念不生,即是內攝的極致。

  

  若參禅,參到一念不生的境地,則離悟已不遠了。而既開悟者,反成就更高、更深的智慧。這智慧者,即是外延的結果。

  

  內攝外延之四

  同樣若講到氣脈的問題,一個人如果用功于禅坐,自會慢慢調理其氣脈。而對氣脈的調理,我的體會是:一般人的脈,都是表脈較通而裏脈較不通,所謂「表脈」者,即指皮膚、肌肉等血氣之脈。而「裏脈」者,從筋而骨、從骨而髓。所以在禅坐的過程裏,都是從表脈起慢慢向裏調而能漸內攝,內攝到最後能通調骨脈、髓脈,以至于打通密宗所謂的「中脈」。所以打通中脈爲內攝的極致。

  

  于是爲「中脈」既通,則像完成南北連貫的高速公路。因此它就能以各交流道而與省道、縣道、鄉道等連成一體,而成爲連貫全身、遍及大小內外之脈,這稱爲外延的境界也。

  

  正本清源

  這也就說,我乃強調:真修行,唯從內攝中去著手,不管就身體而言,就觀念而言,就心智而言,皆如此也。因此我也曾用內攝跟外延的過程,來說明大小乘的轉轍處。以小乘,因偏于自覺;所以屬于內攝的過程。而大乘之菩薩道,偏尚于圓滿,類比于外延的結果。但是如不經內攝的過程,則絕對不可能展現出外延的結果。因此我再叁強調:小乘是大乘的基礎,離開小乘的出離就沒有大乘的圓滿。

  

  這也就說:雖衆生都期待圓滿于外延的境界,可是若不從內攝去著手,則唯南轅北轍。不只與圓滿愈距愈遠,也與解脫了不相幹。因此這內攝外延的大原則,能厘清很多對修行方法的誤會與對修行層次參差不明等問題。

  

  所以講到這裏,大家都當明白:其實修行的大原則很簡單,不管是從內攝外延來說,或從去粘解縛裏證,其實都很單純的。但不單純的,是衆生的心。以衆生的心太複雜了,反跟這原則不相應。故有的人尋道,找得好辛苦,甚麼地方都翻遍了,就覺悟不了這原則。又有的人,即使明明開示他;可是爲他攀緣的習氣太重,他還是不得不向外攀緣去。

  

  或問:既修行的原則,本是如此單純。可是在某些經典裏爲何也不直說清楚呢?我認爲是大乘佛教,爲了廣度衆生而不惜濫說很多方便法,所以更使觀念變得混淆不清。因此印順法師曾用一種譬喻:修行的原則,本是單純地就像一杯白開水一般,如果你肯啜飲它,便能止渴安心。可是白開水,對很多人來講無乃太乏味了。所以大乘佛法乃針對喜歡吃甜的衆生,就爲他們加一些糖漿;針對喜歡吃酸的衆生,乃給加一些酸梅。總之,加到最後既五顔六色,也各式各樣的味道都齊全了。雖能滿足各個衆生所需,可是喝了已不再解渴,甚至還有後遺症。這也就說雖大乘佛法再叁強調:爲了廣度衆生而開衆方便,而衆方最後便卻反變成「不方便」也。因此「先以欲鈎之,後令入佛道」的作法中,其實牽涉到很多問題。因爲除非能對衆生的根器,有十足的了解,否則當直說正法者,卻用權巧方便;豈不迂回撩繞,甚至令人退失信心。

  

  所以除非是大善知識,能對每個衆生的根器、意向都非常了解,否則到底要直說正法或權用方便,何能「自以爲是」呢?但何以在目前的佛教界中,卻都一窩蜂似地偏尚于權巧方便呢?第一是對信衆沒有信心,反正我也不知道你是甚麼根器,故行權巧方便似比較保險一點。第二其實也是對法門沒信心。如真要直說正法,又…

《破繭而出 總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