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發心學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即不爲佛所說故,而盲目地信受奉行;而是當用你的知識、經驗去分析判斷確認後,才予信受。

  

  雖後來的學者,提出叁法印的大原則:與叁法印相應者,即是佛法;不與叁法印相應者,即非佛法。當是相應不相應,有時還非那麼明確,譬如淨土的思想。所以終還歸自己去判斷。

  

  當然對一位初學者,學養不富,經驗不足,判斷可能發生錯誤。但我們從小不都是在爬爬跌跌中,學會走路的嗎?所以從錯誤中成長,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曆程;則我們何用擔心因判斷錯誤而蹉跎一生。

  

  從四大教誡的申述中,我相信在原始佛教裏應無「聖言量」的說法─以佛所說者爲聖言,而必信受奉行。在淨土宗裏,因以信願爲修學的動力,故都強調聖言量的價值。而我在一向的講經說法裏,倒都習于用「比量」─從緣起與因果的根本原則中,去判斷理事的真僞與心行的差異。比如在《火焰化紅蓮》中,我乃以「修淨土因,即有淨土果」而肯定淨土的存在。

  

  我之所以不以經典上的一切爲聖言量者,乃爲佛有時說法只當機而說,未必皆究竟了義。故對甲說者,雖能適用于甲,卻未必適用于乙。所以就乙而言,乃非信受奉行不可。這對機說法的彈性,在原始佛教中即有。至于後來的大乘佛法,乃更將複雜。因大乘爲廣度衆生故,多舍究竟而從方便。而方便既多,則本末顛倒矣!所以愈是大乘所說,我們倒更要細細審思.慢慢商確才行。切不可以爲大乘者即是聖言量,即非全盤接受不可。

  

  四依法

  關于菩提心,爲純理性的抉擇者;下面再以四依法,權作說明:

  

  依法不依人:在叁寶佛法僧中,乃以法爲核心。佛以覺悟法故而成爲佛;故衆生以佛爲師,而佛卻以法爲師。相信各位都已聽過「須菩提見佛第一」的故事。所以一切依法而言,依法而行,相信各位都已能意會。

  

  其次,不依人者。

  

  一.不依善知識:如四大教誡所述,即使是佛所說的,都必經理智的判斷抉擇才予認可,更何況余善知識所說。所以即使是經典所載,或祖師所說,還未必非全盤信受不可。很多人開口即以:這是祖師說的,故你非頂戴受持不可。然而西天有西天的祖師,東土有東土的祖師,禅宗有禅宗的祖師,淨宗有淨宗的祖師。即使有某位祖師真如此說,未必所有祖師皆同此說。于是你當信受或不信受呢?所以終還歸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,到底是誰說的,才較合乎我現在的需求!

  

  二.不依自己:此乃謂不依自己的習性.業障,或感性的沖動。我常說:若人因好吃甜而生病者,則順其習性所導,必再找甜的藥。故貪心重者,于佛門中必尋求與貪相應的法門;譬如淨土法門、密乘之屬或菩薩道之類。瞋心重者,于佛門中必尋求與瞋相應的法門;譬如出離、無相之類。若信心不足者,則多尋求可倚賴的靠山。若疑慮多者,則輾轉諸方,而了無所得。于是以不能直修「對治」的法門故,于修學的過程中便不免要迂回而曠費時日。

  

  叁.不依信衆:這乍聽似十分可笑,但事實上還是相當普遍。所謂依信衆者,信衆喜歡朝山,我們便多辦朝山活動;信衆喜歡拜忏,我們便多搞拜忏儀軌。一切依信衆所需而去滿足他,信衆是你的老祖宗嗎!你因何非如此孝順不可?如此是你度信衆,還是信衆度你?其實,何必冠冕堂皇地說「度不度」,用現代的商業用語而徑說「顧客永遠是對的」,不是更直接嗎?如果以「顧客永遠是對的」來看待信衆,那你還是法師嗎?所謂法師者,以法爲師,以法師人。故若不能堅持「依法不依人」的大原則去修學佛法,去調伏衆生;則何以名爲「法師」呢?

  

  依義不依語:我常說: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時,只這麼一剎那。這剎那所悟者,可以很精深,但絕不至十分複雜。爾後佛四十九年說法,也只是欲對不同的衆生,或從不同的角度來诠顯那一剎那所悟而已。然而很多人卻只在種種不同的言說與開示中打轉,而悟不得佛頓悟的那一念;因此語與義,著實有很大的不同。若依禅宗所喻,語者,指也;而義者,月也。雖指明明是指著月,但奈何有許多人卻只見指而不見月。故古人常言:當得意忘言,得魚忘筌,而不被語言文字所蒙蔽。

  

  以語言文字者,但假名爾。而在假名中,既有名相同而義相左者,亦有名相異而義相關者。名相同而義相左者,譬如《中觀》必言:諸法緣起,故無自性。而在《六祖壇經》卻言:自性能生萬法,自性具足一切。一者言無自性,一者言有自性,然到底有無自性呢?其實二者對自性的定義,還不相同哩!或者在唯識中,亦言:衆生有五種性,或聲聞性,或菩薩性,或不定性等。這又是有無自性呢?其實所謂五種性,乃是習性.根性而非自性也。故不定性能依所緣善知識而成形,甚至聲聞性還能回小向大者,皆明明彰顯其無自性也。

  

  其次,名相異而義相關者,譬如般若與真如。若單從名相上看,般若謂空,真如言有,似全然相異。然若非證得真空,豈能成全于妙有;故除非證得無心境界,否則真如妙有終究只是空中樓閣而已,恰如龜毛兔角般地虛無漂渺。所以言:般若不異真如者,乃是從修證的立場而說的。

  

  這種種名相同而義相左,或名相異而義相關者,實困擾很多佛教行人。然除非我們用理智或修證去慢慢揣摩,終難厘清其本末。而很多所謂的學術研究,卻皆只在文字上瞎扯;于是文章寫得如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,不只別人看不懂,你問他自己就真懂了嗎?饒了他吧!

  

  而這種望文生意.穿鑿附會的文字遊戲,將在此資訊時代更興風作浪.鼓棹而行。現代要請得一部《大藏經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,尤其電腦的光碟,薄薄的一片裏應有盡有,不只查尋比以前迅速多了,尤其複製更是手到摛來。于是要作剪貼遊戲,每人皆能很快得心應手。但忙了老半天,竟能對誰有所法益呢?

  

  依智不依識:識者,乃從矛盾而分別取舍;而智者,則由超越而統一。這解釋似與古德不同,譬如憨山大師乃以識爲分別,而智爲不分別。然對一般人而言,除非無記或失憶;否則何能不分別呢?又不分別何以得稱爲智慧呢?所以我甯可用「由超越而統一」,來诠釋智慧與不分別的境界。

  

  因此如于矛盾的兩端間分別而取此舍彼,則不管如何取舍,皆是識心的作用爾。反之,如能超越矛盾的對立而得其統一,則于不即不離間皆得自在,乃能稱智慧也。

  

  以下用義利之間,說明智與識的區別。公義與私利,對很多人而言譬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于是不管最後是舍利取義,或爲利忘義,皆是不得究竟圓滿。故曰分別取舍者,唯識之沈淪而已。反之從緣起的理則來觀,自利與利他本是相輔相成也;故欲自利者,亦必由利他著手。

  

  這譬如作生意,若私利熏心,無商不奸。則用騙的,即使能騙得一時,也不能騙得長久;于是以爲利忘義故,終必爲人所唾棄。反之,純以利他爲先而提供物美價廉之商品,終能由薄利多銷而漸成長壯大。

  

  故能覺悟于利人即是利己,利己必依利人。則義利之間的矛盾,才能真化解而得超越與統一。于是乎可海闊天空.左右逢源而皆自在。反之,若于矛盾間取舍者;則唯狹隘.煩惱與生死爾。當然欲得超越與統一,乃必經由「覺悟」的過程,才可能究竟成全的。

  

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:關于什麼才是真了義者,各經典與宗派間乃有其不同的說法。然如科學的定理裏,有那一定理能確認爲最究竟而成終結者嗎?沒有!我們謹能就目前所知,擇其更完美者;且行持隨時更正.提升的開放態度。故就修學而言,我亦甯可相信「修學亦無終結」,而應如禅者所雲: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疑已更疑,悟求更悟,只求于不了義中更求了義,而不敢少得爲足.劃地自限而成爲增上慢人。

  

  以上乃以四依法,說明何以菩提心的求知求覺,爲純理性之抉擇。關于菩提心與求知求覺及性相兩門的關系,我們權以下圖說明:

  

  底層之法相,近于道種智,乃相應于求知的範疇。至于上層的法性,近于一切智,則相應于求覺的課題。而菩提心者,既包涵法相之求知,亦統括法性之求覺。故得爲一切智慧之泉源。

  

  出離心

  發心學佛,其次當發出離心。很多人乃錯把出離心解釋爲,因此地不好,因此境界不與我相應;故我舍此就彼,另尋個好地方,或更求個好境界。若以此而言出離心,則層次未免太低了,尤其不與佛法相應。以佛法所謂出離心者,乃在于心之出離而非境之出離。

  

  故前所謂從不知不覺中而求知覺,乃既可名之爲菩提心,亦可稱之爲出離心也─出離于不知不覺。既此求知求覺,本爲一切學佛行者之初衷;則不只原始佛教中當發出離心,即大乘佛教之菩薩行者,亦當發出離心。

  

  故真出離心者,在求心性之覺悟與提升。故淨土宗之謂厭娑婆而欣極樂,非真發出離心也。至于以斷煩惱.了生死爲出離心者,則唯透過覺悟的曆程。因此我所謂的出離心與菩提心,乃一而二,二而一,非同于其他人所說:小乘者唯發出離心,而大乘者當發菩提心。

  

  如果我們進一步來審視「出離心」,則知衆生一切的生死煩惱,乃根源于此識心之分別取舍爾。故真正的「出離心」者,乃出離此識心的分別,也就是能從有心而修證于無心,才是真出離心也。于是以無心故,自得其寂靜涅槃。

  

  統觀出離與菩提

  以上不管是菩提心,以能覺悟到「畢竟空」爲究竟;或出離心,以能修證得「無功用心」爲圓滿,對我們似都蠻遙遠的。故以下我們且用生活中,較能體驗的事例以作說明:

  

  從閉塞到開通:一個人若觀念閉塞,則其所對應的身心世界與人際關系,必也是閉塞的。于是因閉塞故,便不免孤陋與煩惱。反之,若因學佛或修行而使觀念,漸由閉塞而開通。則其視野與際遇,自迥然不同于前矣!如是能從閉塞到開通,則既是菩提之覺悟,亦是情見之出離。

  

  從粘著到平淡:如本對某些境界或人事,因放不下而常牽挂于心;于是因太粘膩故,便有很多煩惱。反之,若能由粘膩而漸歸平淡,則代表我們在修學上已有長進。所以修學佛法,不是要我們從本很喜歡貪著的,而變成不喜歡或厭惡;而是該從本來很喜歡或很厭惡,而漸歸于平淡。

  

  記得于佛教雜志上看過一篇文章,題目是「痛恨無常」。各位看看這題目,有沒有問題?佛爲說觀無常者,乃爲求解脫故;而現在竟觀成痛恨無常,豈非南轅北轍?所以觀無常者,乃爲破衆生對常的執著,而使之安然平淡于無常的世界也。

  

  從偏端到中道:如前所謂義利之間,若于義與利的矛盾間分別取舍,則爲偏端。反之,若從緣起而覺悟其相輔相成,則能由超越而統一。故此中道者,非謂介于其間爾;而是入于其中,超乎其外也。

  

  從蒙眬到圓明:很多人生也茫茫,死也盲盲,故只能蒙蒙眬眬地混過一生。而一個有智慧者,以能覺悟生命的本質故;能如工程師般地先規劃好生命的藍圖,再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。故能爲生命之主,而非命運之奴。

  

  以上四者,皆既是菩提心之所以,亦是出離心之所行。所以出離心與菩提心,實一體的兩面。然衆生中,有的傾向于先發出離心,有的傾向于先發菩提心。若傾向于先發出離心者,亦唯透過覺悟的曆程,才能成全其出離─必先看破,始能放下。反之,若傾向于先發菩提心者;則既覺悟已,亦必出離─以覺悟見性,唯見于諸法之空寂性爾。

  

  以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的曆程來看,其于四城門中見生老病死相後;則既發了出離心,也發了菩提心。出離心者,欲出離生老病死之苦。菩提心者,須悟苦之所集與對治之道,才能確切斷滅之。

  

  小結

  以上所說「該如何發心學佛」,我主要從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不一不異,而說明之。

  

  或有人問:何以不提「大悲心」?答:這詳細將于〈菩薩道〉的課題中闡明,但在此我先略述大意。經言:與樂爲慈,拔苦爲悲。然未學佛之人,以何爲苦?以何爲樂?以所求順遂爲樂,以求而不得爲苦;而所求者,唯世間的財食名色爾。故若只順衆生的苦樂而去滿足他,適助成其輪回的習性爾。

  

  故真慈悲者,自出離,亦助他出離;自覺悟,亦促他覺悟。故慈悲心者,當附屬于出離心與菩提心中。否則,順世俗的好惡而言與樂拔苦,終不過是人天的小福報爾。

  

  以發心爲初因,因若不正,果必迂曲。所以此課程之初,先揭示當如何正發心;否則若發心不正,則即使深入經藏.精勤禅修,終不免與道隔靴搔癢而徒霧裏看花爾。

  

《破繭而出 發心學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