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徒在那
信徒在那
迂回顛倒
學佛叁要
信門
民主時代的宗教觀
對淨土的評議
悲門
對慈濟的評議
戒門
對戒門的評議
定門
朝山者的低調
全民禅坐
對定門的提升
慧門
資訊的狂流
慧門的提升
小結
信徒在那
前章雖說:應由發菩提心與出離心而進入佛門,始爲正途。但事實上,很多信衆卻未必由此而入。所謂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。信衆還曾從其他門路而進入佛門,于是潛在的信徒在那?我們又如何導引其進入求知求覺的菩提道中,便是此章的課題。
迂回顛倒
在佛教中,尤其是北傳佛教裏,常有很多俗謂的「法會」,比如經忏.朝山.超薦之類。于是我們要問:那真有用嗎?比如超薦,人都已斷氣了,叁魂渺渺,六識茫茫;你再誦經,他聽得到嗎?聽得懂嗎?最後真對其有幫助嗎?其實誰也不知道!即使以誦經念佛故,而顯現出未曾有的相好,誰又確定其與亡者的超度有關連呢?然大家甯可信其有者,爲你已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也!至于朝山,幾十部遊覽車的信徒,皆整齊劃一地叁步一拜.朝禮而上,單看場面,就已讓人感動不已!至于或因虔誠的禮拜,或爲身體的運動,而使身心有異乎尋常的覺受,這也是可理解的。然此與心性的提升竟有何幹系?最後說經忏能消災,你是確知有其災再來消,還是未知其有災就來消?若未知其有,則究竟已消.未消,又從何可知?然大家甯可信其有者,至少求個心安吧!
所以對真研習過經教,聽聞得正法的人,皆知那沒有什麼大用!因超薦與否?但看聽者是否相應!若能相應于經義,則心轉業消,有助于往生善道。反之,聽得不相應,甚至大爲反感;則非唯不利,或以害之。
于是有人道:對亡者雖未必有用,但對生者有用─其眷屬或因此因緣而接觸到僧衆,于是可方便接引其入佛門。同理,即使朝山的儀軌也只是讓大家運動一下,但若由此而能接引衆生入于佛門,還是有其相當的價值。
當然我不能全盤否定說:完全沒用!因確有某些信徒實因此而接入佛門,而步上修學之途。但我以爲用此方式:一者,來者不善;二者,太過迂回。所謂來者不善,我相信若必因此才進入佛門者,必才質不佳。因爲一個真理性者,或真有心于求知求覺者,那肯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步而叁步一拜地朝禮去。如果你說:且不說朝山,就算運動吧!他也會說:要運動方式很多,或遊泳,或體操,何必朝山才行呢?你說:超薦果有瑞相。他還要你解釋:瑞相何與超薦有因果關系?故只有感性者,只有盲信者,才肯人雲亦雲地相信朝山與超薦有功德。
所以若想以經忏.朝山.超薦等方式而接引信衆入佛門。則我甯可相信:因此來的人,遠比因此走的人多(然因來的人看得到,可計其數;走的人看不到,不計其數。故很多人便因短視近利而錯亂了。)又因此而來的人才質較差.層次較低;因此而走的人才質較佳.層次較高。
其次,即使說:先以方便接引入佛門後,再種種開導,使步入修學的正途。但你真有如此把握嗎?又即使正直舍方便,而開示其正道的佛法;但過去于方便法中所熏習的習氣,確也不是旦夕就能除了的。所以即使能先以方便接引入佛門後,再種種開導使步入修學的正軌。我也以爲過程未免太迂回了吧!徒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。所以再怎麼看,怎麼算,我都覺得不可理喻!
要接引信衆入佛門,難道沒有更直接有效的方便嗎?有!以下我就試從時代的共業中,來分析潛在的信徒在那,且又如何導引其步入求知求覺的菩提道中。
學佛叁要
當代佛學泰鬥印順導師曾著書曰《學佛叁要》,其將信衆入佛之門歸爲叁類:信願.慈悲.智慧。而我覺得仍有余門,故將入道之途析爲五門:信門.悲門.戒門.定門.慧門。以下乃依次序分門解析:
信門
西方社會待文藝複興及科技發達後,很多人便以爲宗教,或是無知愚蠢人類的迷信─譬如對河神.雷神的信仰;或以爲宗教只低能萎弱者慣用的嗎啡─譬如對天堂的向往及對造物主的低聲下氣;或以爲宗教是專製君主教化百姓的愚民政策─譬如對地獄的描述。于是乎很多狂人便宣布:上帝死了,宗教的黑暗時代已曾爲過去;新新人類是典型的無神論者。
于是在此旗幟的號召下,果然很多人甯可上酒巴喝酒而不願上教堂聽道;甯可到生物實驗室去分析遺傳基因的密碼,而不可能再盲目相信創世紀的神話。一時間內傳統的宗教流失了大半的信徒,而曾帷握人類心靈的宗教師,卻成爲不識時務.不合時宜的老古董。眼看著科技的洪流即將把宗教的殿堂摧毀.埋沒。
不意于本世紀初,宗教卻反呈現出複蘇的氣象,不只返回宗教的人士愈來愈多,且輿論.學者對祂的憑價也愈來愈高。于是很多「未來學」的學者皆已預言:下個世紀將是個「宗教狂熱」的世代。何以科技最初雖曾造成對宗教的沖擊與損傷,而後卻反轉成對宗教的回流與狂熱呢?因爲即使有再豐盛的物質享受,卻也未能彌補心靈的空虛與創傷─分工專職的生命視野,日以繼夜的工作壓力,早使現代人如遑遑之犬矣!
然而即使已能意識到提升心靈層次的重要性,很多人卻已不能再回到神的座下。于是形成他們能接受別人的宗教信仰,甚至也勸別人去信仰宗教,而自己卻不信教的矛盾。
民主時代的宗教觀
我們即使同意人們不能不有宗教信仰,卻也未必苟同要現代人再回到神的懷抱中,因爲在民主時代的浪濤中,上帝不得不死:一神論乃君權神授時代的夢魇。所謂君權神授乃謂君主的權力乃上帝所授,于是他即使再殘暴.無能,還必盡忠于他。同樣,上帝天生爲上帝,故任何人即使盡一生一世的努力,甚至多生多劫的精修,也只能葡伏其座下,當個順從的羔羊而已!
現代君權神授的社會已慢慢被民主的思潮所取代,于是一神論的上帝也不得不爲人所唾棄。一神論的信仰在民主的潮流中注定成爲昨日黃花。我們可明顯看到:現代人所信賴.所推崇的已不是天生的君主或貴族;而是經過努力學習過程而成就的專家或權威。
在佛教中,釋迦牟尼佛從小一樣初生爲人,而經過努力的學習,甚至出家尋道的過程,終于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而開創佛教。此從發心到成道的過程正符合著民主時代的典範,尤其佛教的理想是教化衆生使各個成佛,乃更相應于民主時代『衆生平等』的心聲。因此我十足的相信,現代或未來的衆生,如要抉擇信仰,除佛教外是不可能尋得更相應.更高明的宗教─除非井底之蛙或夜郎自大。
對淨土的評議
在佛經中雖說:佛有十力.四無畏.十八不共法。故即使不是萬能的造物主(佛不能改變萬法的因果關系),但還足爲衆生之庇護。但我們信佛.學佛,卻非爲了得到佛菩薩的庇護而已。我們乃爲學習佛的智慧.解脫和圓滿;如喻言中點石成金的故事,我們甯可去苦練點石成金的指頭,而非只要現成的黃金而已!「願衆生皆覺悟成佛,而非只永淪爲信徒而已!」這是佛教與神教的根本歧異處。
因此淨土宗在教理上,雖較偏重于對佛菩薩的他力信仰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志趣;卻不能不回歸到佛教求知求覺的終極目標。因此雖不妨以信願的「持名」爲入門方便,卻應在持名之後更去參究佛心─以佛之所以成爲佛,不只因爲他有此名號,更且是因爲他已覺悟諸法實相。所以持名念佛,非只如小孩子叫媽媽的心態;而是當把持名當攝心之方便。而待心稍定之後,才好更進一步去參禅,以覺明佛心。
其次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更非徒爲享受,如黃金鋪地不愁吃穿,或壽命無量而已!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乃爲進一步去修學佛法。阿彌陀佛之所以莊嚴極樂世界者,乃爲使衆生有一更清淨殊勝的修學道場─極樂世界在修學上,除諸善人聚會一處,共親聞佛菩薩說法外,尤其還保證不退轉。所以能對信心不足者,提供更大的保障。所以當以菩提心的前提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
再其次,及時聞法,非待來生。很多淨土行者,雖也強調往生極樂世界後能親聞佛菩薩說法,但在此生的修學意向裏,卻是不肯看經,不想聞法。他們只鼓勵一心持名,而其余的一切皆等待來生─好似守株待兔.孤注一擲一般。
其實,此生看經聞法不只不會妨礙往生,且往生後還能蓮品高升。在淨土叁輩九品的分野中,大致是以福慧的高低來定蓮品的,而非以持名計數而區分的。因此理會得大乘的見地,反保證其必爲上品;而苦口婆心一廂情願持名者,卻頂多爲中品爾。所以還當于現生的因緣中,多去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;求從淨心中而轉化淨土,才是學佛的正宗。
悲門
臺灣這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,終使我們的社會從貧困而趨向于小康與繁榮。于是也使很多念茲在茲爲日謀叁餐.夜謀一宿而埋頭苦幹的升鬥小民,從求自給自足而不能到有能力.有意願來回饋社會。而欲回饋社會,一般人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濟餓救貧。看臺灣慈濟功德會的發展,從最初的幾十人到目前號稱有叁百萬會員的曆程,正可說明在經濟發展之後,不只使人有能力,更且有意願來從事慈善事業。畢竟推己及人的心,人皆有之;尤其又有組織較健全,且具公信力的宗教團體來領導,更能得到一呼百應之效果。現慈濟功德會不只贏得本地人的肯定,更且受到世界性的期許。
對慈濟的評議
但是我從「求知求覺的菩提道」來審視,總覺得有所不足。經典上說『諸施中,法施功德最大』─唯有法身慧命的安養,才是最究竟圓滿的。雖然我們不能否認:必身安,才道隆。對一般衆生而言,必先維護其色身的安康,才能期許他作心靈層次的提升。但如果只停頓在濟餓救貧的層次裏…
《破繭而出 信徒在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