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對個人及社會也將是另一種損傷。當然慈濟功德會必辯白道:我們也講經說法,也辦教育和文化事業。不過明眼人一看便知,他們的講經說法,或辦教育和文化事業,其實皆只爲慈濟事業作鋪路而已!用佛教的術語來說,是人天乘而非解脫道。
若問:何以慈濟事業只人天乘而非解脫道?答曰:如前所謂「推己及人」之心,推己的什麼心呢?從我執根本而演伸有貪生怕死.保命畏危之心。而此心者,即是衆生輪回之所以。因此若于教法不明,則慈濟事業只是順自己業習和衆生業習而有的造作!故雖形爲佛教事業,卻與佛教的根本旨趣不相幹。而世間諸宗教中,乃不乏以慈善事業爲素求者。因此只盡心盡力于慈濟事業,並未能顯了佛教出世解脫之本懷。故從同情心或大我之愛的立場而發慈善之心,終不能免于生死煩惱。
或曰:我們也知法施的功德最大,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去作法布施的。答言:沒有一個人天生是法師的,每個人皆是從聞思修.戒定慧的修習裏,而漸具備自度度他的能力。即使不奢談度他,就自度而言,也必從發求知求覺之心而精進于聞思修,才是正途。所以就衆生而言,雖不妨從慈濟的悲門而入于佛教,卻不得止于金錢的布施或色身的維護而已!其必進升爲求知求覺的菩提心,才稍與法相應。
戒門
在此稱爲「自由民主」的時代裏,很多人一聽到戒,便存畏慎,甚至反感之心。以爲那只是外加的束縛,徒使身心不自在而已!大家向往的是自由自在.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。然若以太自由民主而造成社會動亂時,嚴戒重刑的呼聲將隨之而起。譬如白曉燕命案發生後,社會輿論便有「亂世用重典」的呼籲,甚至說「新加坡能,爲何我們不能?」
所以在自由民主的時代裏,還將有某些潔身自愛的人士,期于過著持律合法的生活方式,甚至也希望社會的秩序能更上軌道。事實上,在每個時代裏,既有共業所形成的主流思潮,也有異類所特有的思考模式。縱觀曆史的軌迹,不都一向在兩極端中動蕩嗎?所以苦行者與樂行者,既並存于每個世代裏,也交錯于曆史的共業間。所以在此習尚于自由民主的時代裏,也將不乏某些因發持戒心而進入佛門者。
對戒門的評議
持戒給人的直覺印象,往往是呆滯.刻板而毫無趣味的。事實上,真明達于律者卻未必如此。這其間的關鍵,便是能否覺了法與律的關系?我們都知道,世尊成道後度衆生,初只說法而未及製戒。待六年後,因僧團有人犯戒,才隨犯隨製。因此法是根本,戒是延伸。故行者若能全然依法奉行,則雖未遵行律條,事實上也未犯任何戒也。成道後六年未製戒,以衆皆能依法奉行故。
其次,法既是形上的大原則,故自有其曆久不變的特質;而律,因屬形下,故必隨緣變通。從《律典》來看,很本律文皆曾經過多次的修正。何以世尊臨涅槃前曾交待『小小戒可舍』?于是很多人便诤論不休,那些是可舍的『小小戒』,那些是不可舍的『大大戒』?其實『可舍』,並非從此廢棄不用之意,而是說明其應隨緣變通爾。因此必從變通的角度來看『小小戒可舍』,才能真體會世尊的智慧與慈悲─以不說清楚,才更具彈性呀!否則有人將錯怪世尊,何以不將那些是可舍的『小小戒』,交待清楚再入涅槃,而徒留下千古不解的公案。
所以若只遵行律文而不明法理,則或因心結未開而壓抑滿懷,或死守條文而不能變通。故表面上看,似持戒清淨;其實既不合法,身心也未必真清淨。守戒,或守成稿木死灰,了無生氣。或後繼無力而反彈過甚;于是爲山九仞,功虧一篑。很多最初標榜嚴謹持戒者,最後行爲卻比一般行者還荒誕下流。
又很多人即使也知道,律非一成不變者而應隨緣變通。但往往一變就荒腔走板,變成隨便下流,全然不與法相應。于是既不能不變,也不能隨便,那該怎麼辦呢?當然唯有從求知求覺中,去探究法的原義,去覺悟法的本然,才能從法出律而自在于行。
定門
在此工業時代的社會型態,基本上不出求新.求變.求快。每個人的步調都不得不變快了許多。在臺灣,西部工業化的速度確比東部快了許多。于是東部人說:如果開車時,亂按喇叭者,一定是西部人。因爲東部人的步調較慢,于是就算塞車了,他們仍悠哉悠哉的無所謂。而西部人則不然,一碰到塞車,立刻心煩氣燥地急按喇叭,恨不得立刻殺出重圍。有人于東京街頭攝影,見到街頭的每個人身體都一副往前沖的樣子;因爲東京工業化的速度,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。于是因此求新.求變.求快的社會型態,故將造成人心普遍的緊張.焦慮.不安─心靜不下來。
很多平時忙慣的人,即使行程有了空檔;他不是慶幸「又得浮生半日閑」。而是慌亂得不得了,不知該作什麼好?不知該將心往那裏安置?于是忙時心不安,不忙時心也不安!真是可憐蟲哩,但現世中這樣的可憐蟲,還真不少呢!他們該怎麼辦呢?我想,禅坐應是最有效的對治。
其次,有些人卻正相反;他不是太忙,而是太閑,閑得不知如何打殺時間。于是有所謂「娛樂業」的興起,娛樂業廣義的應包括很多,譬如登山.旅遊.音樂.電影等等。如問那些參與者「你真得到快樂了嗎?」其實,大可未必!若未必快樂,你何必花這些冤枉錢呢?其實花錢,並不冤枉,只爲它能幫你打殺時間。
在打殺時間的方法中,我想最方便.最經濟的莫過于看電視。所以很多家庭如將電視移走,馬上會鬧家庭革命的。于是很多節目即使爛到不堪入目,還是供不應求─爲無聊而不能自我消遣的人太多爾。平心而論,如只安份于看電視,已算不錯了!很多人不是賭博(大家樂.六合彩.職棒),便是沈迷于色情;最後皆必鬧至傾家蕩産.身敗名裂,才後悔不及。
朝山者的低調
在臺灣很多寺院或佛教團體,皆熱衷于舉辦朝山活動;然此朝山並非朝五臺或峨嵋等聖山。而是選定某寺院,用遊覽車將大批信徒運至,便沿山路排開架勢,叁步一拜地拜到大殿。然後或再作一點課誦,便功德圓滿了。其實,若真從修學的角度來看朝山活動,大家都心知肚明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;論信.論解,都一點扯不上。然何以大家又都這麼熱心于舉辦和參與呢?說白一點,還不是爲閑得發慌!而朝山者,既可消遣時光,又可運動健身,更可裝扮出一副修行者的模樣,感覺自己道氣充滿;而先前所積郁悶之氣,也爲之掃蕩不少。于是雀躍再叁,決定下次必來!
甚至主辦者,還振振有詞:朝山有什麼不好,總比讓那些閑得發慌者,去看電視或賭博.色情,製造社會問題好吧!好象也有道理?然而若除了朝山,佛教便拿不出更積極有效的對治辦法,那也太遜了!余意對閑得發慌者,最經濟實效的對策,便是教他們打坐。
全民禅坐
因既太忙者,需要禅坐;也太閑者,需要禅坐。若太忙者曰:「我已這麼忙了,豈有時間打坐?」「然而你是否真明白,何以須這麼忙碌?我實言告汝,就爲你頭腦不清楚故,才須這麼忙!」忙者:一爲定力不夠,心爲境轉,所以到處攀緣生事;若什麼都貪,什麼都愛,而不知節製,不忙死才怪呢?二爲智慧不夠,故處理事情只能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先前的問題未理清楚,又扯出更多的問題來;所以即使忙得不可開交,卻離全功而退的日子只更遙遠!所以太忙者,須要打坐,既可培植定力,不爲境轉;又可頭腦清楚,事半功倍。
我一向對那些整日操勞忙碌者,不表同情。事實上,很多人只能在忙碌中,肯定他生命的價值。你如果不要他忙,那才是折殺我也!如果你幹脆代他操勞,他還怨你搶盡他的鋒頭哩!
其次,何以太閑者,需要禅坐?對曾禅坐者必皆共認,禅坐是最好消磨時間的辦法,對初學者或一坐半小時一小時,對久參者更一坐一個上午一個下午,既不必花錢,又對身心有幫助,尤其又可養精蓄銳,枕戈待旦。何必花錢去搞娛樂,既奔波勞累,又製造家庭問題.社會問題?未將這些閑得發慌的人引入禅門,實在是佛教的責任。
事實上,現代的人們也慢慢意識到禅坐的好處與必要;因此有心學禅坐的人也愈來愈多。然佛教卻未必能提供足夠的師資與課程,因此徒讓這些有心之士,或徘徊不前,或轉求外道,這豈是那些專辦拜忏或朝山寺院等之所料及?
對定門的提升
只來禅坐,雖也能對心境的安定.澄靜有所助益;但未若直接學佛明理,來得直接究竟。因爲若待心已動亂了,再來用禅坐降伏;充其量,只是用石壓草而已!人何以愛攀緣造作?心何以爲境所轉?不明緣起空義也!故必從深入佛理中,以覺了一切有爲法,本如夢幻泡影。于是以知空證空故,心如澄水不再動亂。
故我們甯可不生病,而非待生病後再來尋醫問診。若待心已緊張動亂了,再來用禅坐鎮壓,這已是退而求其次了。我們若能事先建立好開通的觀念和恬淡的心態,再來面對滾滾塵勞;即可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。而欲事先建立好開通的觀念和恬淡的心態,則唯從求知求覺的菩提心中去努力。
其次,若閑時不能安心,必去作一些無謂的造作;也爲不明生命的本質故。而欲明達生命的本質,也唯有從求知求覺的菩提心中去明達。因此,欲提升定門的層次,乃菩提心爾!
慧門
就慧門的現代意義,我們首先得從文明的發展及需求的提升講起:在原始的部落裏,人們整日所努力的重點只在身命的安養而已!如俗謂的「日謀叁餐,夜圖一宿」。而待文明漸進化後,才有余力去求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需要。西方有心理學家名馬斯洛,就以需求的層次爲主題而寫了一本《動機與人格》的書,書中再叁說到:人必待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皆得到滿足後,才能提升到自我實現的需求。而自我實現者,即從藝術或宗教裏去探究生命的本質。
在經過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後,人們已大致解決了生理需求,甚至部份心理的需求。因此于現代社會裏,有不少具先見之明者已面臨了自我實現的需要。
然而若欲真探究生命的本質,若欲真明了現象的原委;在世間林林總總的宗教或學術裏,除佛法外豈有更高明.更究竟的诠釋與體證?所以佛法是高度文明後的需求。故除非一個文明已進化到自我實現的需求,佛法不容易在彼生根落實。如果勉強將佛法移植于原始的民族裏,也不免變質。
像在鄉下地方,如果講「念佛」法門,倒還有人相應。若要教禅坐,他們必認爲:你若太無聊,何不下田工作,幹嘛癡坐在那裏浪費時間!如果你硬要他們參話頭「我是誰?」,他不認爲你著魔發狂才怪哩。所以在國姓住山期滿,我很清楚:如果我將講經說法,地點一定是在大都會而非鄉下,對象一定是文明人而非土著。
現西方的文明已漸提升到自我實現的層次,所以他們將不自覺地往佛教的思想.佛法的理念去升化。不知道各位是否留意,很多西方的思潮已和佛法愈來愈相近了。我曾看過一本翻譯書《轉捩點》,更深有此感。而當他們實際接觸到佛教的典籍或教師後,便將更加速他們轉化的步調。所以佛教未來的發展,實在不可限量!只可歎很多佛門人士,還不知「今夕是何年」,而窮在老祖宗的包袱下展轉呻吟!
資訊的狂流
其次,再說到資訊社會下的衆生相。現代的社會早已是資訊狂流的世代,而在此資訊的狂流中,我們更可明顯看到衆生的輪回相。就以健康食品來說吧!一下子流行高纖維食品,一下子流行高蛋白食品;然後又是生菜.芽菜,和五谷.雜糧。在正流行時真是風卷殘雲,萬衆一心,從沒有人懷疑它是錯的。而待時過境遷,卻又一股兒將之丟到腦後。于是時這時那,以前一生才輪回一次,現在一年中就輪回好幾次了。忙壞了衆生的眼光,卻填飽了奸商的荷囊。所以我常譏諷地說:最健康的食品,乃「瀉藥」而已!把你肚子裏的蛔蟲,先瀉出來再補吧!否則就算是天山雪蓮,到你肚裏也只變成溺尿一堆。其實該瀉的,何止于肚子裏的蛔蟲;更且是頭殼裏的無知和盲從。
所以如不能在此資訊的狂流裏,先建立好鞏固的思想中心;那真如俗謂的牆頭草,風吹便倒。資訊的狂流,其實並不可怕,甚至好處多多─至少能縱橫千古,開拓心胸。然而除非我們能先建立好一能過濾.吸收.統合的架構;否則難能在波濤洶湧中立定腳跟而成爲中流砥砫。
而欲建立好一能過濾.吸收.統合的思想中心,乃非借佛法不可。因爲佛法既是一切哲學中最究竟的,也是一切宗教中最圓滿者。事實上,我最初之發心學佛,倒未必因有什麼大煩惱;而是確確爲健立一正知.完善.全美的思想架構而著眼的。所以或從自我實現的需求,或從欲安心立命于資訊社會的狂流中,其皆必循佛法的途徑,才得以成全。
慧門的提升
在佛教叁藏十二部經裏,實有太多的典籍足讓學者去鑽研一生。但即使已在文字裏窮磨一生,卻未必能真了解佛法。因爲真佛法,除信解外,也得行證才行。而行證的究竟處,經典上常謂『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』,雖獨坐大雄峰上而涅槃寂靜;而非如現代學者,整日聒噪地想發表些「語不驚人誓不休」的謬論。
小結
以上,已從五門中分析佛教信徒之所在。故我們不難肯定:佛法必是現代社會所最迫切需要的。因爲若要探究生命的本質,若欲完成自我的實現,若想在資訊的狂流間立定腳跟,佛法必是不二法門與最後歸宿。除非一個人願自我封閉于坎井之中,除非一個人願自甘墮落于羔羊之徒;否則他不可能有更高明的抉擇。對此,我有絕對的信心。
所以何必用那些既不合法.又不入流的方便,如朝山.經忏.或超薦之類,去吸收佛教徒呢?從上所說,豈不滿街都是潛在的佛教徒?但能否真成爲佛教徒,還得看你能否明白告訴他們:你們的需要,都可在佛法中得到滿足。或者他們已親近叁寶了,而你是否能拿出真本事去教化他們。我曾聽說:有些寺院或法師,還在互相搶信徒?真沒出息!你豈不知:是真信徒,就不必拉攏;若必拉攏,還得名信徒嗎─若必拉攏者,你才是他信徒哩!
然而我即使確信:滿街都是潛在的佛教徒,卻也不急于上街頭,去奔波賣命。因爲必先自覺,才能覺他。既真信不疑已,反才能悠閑自在地從長計議。先從深入經藏與禅修中,去打好自度度人的基礎;而待瓶滿水溢,自能感應得相應的衆生來其座下。于是如雲,雖無心于滋潤,而萬物自欣欣以向榮矣!
《破繭而出 信徒在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