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对个人及社会也将是另一种损伤。当然慈济功德会必辩白道:我们也讲经说法,也办教育和文化事业。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,他们的讲经说法,或办教育和文化事业,其实皆只为慈济事业作铺路而已!用佛教的术语来说,是人天乘而非解脱道。

  

  若问:何以慈济事业只人天乘而非解脱道?答曰:如前所谓「推己及人」之心,推己的什么心呢?从我执根本而演伸有贪生怕死.保命畏危之心。而此心者,即是众生轮回之所以。因此若于教法不明,则慈济事业只是顺自己业习和众生业习而有的造作!故虽形为佛教事业,却与佛教的根本旨趣不相干。而世间诸宗教中,乃不乏以慈善事业为素求者。因此只尽心尽力于慈济事业,并未能显了佛教出世解脱之本怀。故从同情心或大我之爱的立场而发慈善之心,终不能免于生死烦恼。

  

  或曰:我们也知法施的功德最大,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作法布施的。答言:没有一个人天生是法师的,每个人皆是从闻思修.戒定慧的修习里,而渐具备自度度他的能力。即使不奢谈度他,就自度而言,也必从发求知求觉之心而精进于闻思修,才是正途。所以就众生而言,虽不妨从慈济的悲门而入于佛教,却不得止于金钱的布施或色身的维护而已!其必进升为求知求觉的菩提心,才稍与法相应。

  

  戒门

  在此称为「自由民主」的时代里,很多人一听到戒,便存畏慎,甚至反感之心。以为那只是外加的束缚,徒使身心不自在而已!大家向往的是自由自在.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。然若以太自由民主而造成社会动乱时,严戒重刑的呼声将随之而起。譬如白晓燕命案发生后,社会舆论便有「乱世用重典」的呼吁,甚至说「新加坡能,为何我们不能?」

  

  所以在自由民主的时代里,还将有某些洁身自爱的人士,期于过着持律合法的生活方式,甚至也希望社会的秩序能更上轨道。事实上,在每个时代里,既有共业所形成的主流思潮,也有异类所特有的思考模式。纵观历史的轨迹,不都一向在两极端中动荡吗?所以苦行者与乐行者,既并存于每个世代里,也交错于历史的共业间。所以在此习尚于自由民主的时代里,也将不乏某些因发持戒心而进入佛门者。

  

  对戒门的评议

  持戒给人的直觉印象,往往是呆滞.刻板而毫无趣味的。事实上,真明达于律者却未必如此。这其间的关键,便是能否觉了法与律的关系?我们都知道,世尊成道后度众生,初只说法而未及制戒。待六年后,因僧团有人犯戒,才随犯随制。因此法是根本,戒是延伸。故行者若能全然依法奉行,则虽未遵行律条,事实上也未犯任何戒也。成道后六年未制戒,以众皆能依法奉行故。

  

  其次,法既是形上的大原则,故自有其历久不变的特质;而律,因属形下,故必随缘变通。从《律典》来看,很本律文皆曾经过多次的修正。何以世尊临涅槃前曾交待『小小戒可舍』?于是很多人便诤论不休,那些是可舍的『小小戒』,那些是不可舍的『大大戒』?其实『可舍』,并非从此废弃不用之意,而是说明其应随缘变通尔。因此必从变通的角度来看『小小戒可舍』,才能真体会世尊的智慧与慈悲─以不说清楚,才更具弹性呀!否则有人将错怪世尊,何以不将那些是可舍的『小小戒』,交待清楚再入涅槃,而徒留下千古不解的公案。

  

  所以若只遵行律文而不明法理,则或因心结未开而压抑满怀,或死守条文而不能变通。故表面上看,似持戒清净;其实既不合法,身心也未必真清净。守戒,或守成稿木死灰,了无生气。或后继无力而反弹过甚;于是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很多最初标榜严谨持戒者,最后行为却比一般行者还荒诞下流。

  

  又很多人即使也知道,律非一成不变者而应随缘变通。但往往一变就荒腔走板,变成随便下流,全然不与法相应。于是既不能不变,也不能随便,那该怎么办呢?当然唯有从求知求觉中,去探究法的原义,去觉悟法的本然,才能从法出律而自在于行。

  

  定门

  在此工业时代的社会型态,基本上不出求新.求变.求快。每个人的步调都不得不变快了许多。在台湾,西部工业化的速度确比东部快了许多。于是东部人说:如果开车时,乱按喇叭者,一定是西部人。因为东部人的步调较慢,于是就算塞车了,他们仍悠哉悠哉的无所谓。而西部人则不然,一碰到塞车,立刻心烦气燥地急按喇叭,恨不得立刻杀出重围。有人于东京街头摄影,见到街头的每个人身体都一副往前冲的样子;因为东京工业化的速度,确是世界首屈一指的。于是因此求新.求变.求快的社会型态,故将造成人心普遍的紧张.焦虑.不安─心静不下来。

  

  很多平时忙惯的人,即使行程有了空档;他不是庆幸「又得浮生半日闲」。而是慌乱得不得了,不知该作什么好?不知该将心往那里安置?于是忙时心不安,不忙时心也不安!真是可怜虫哩,但现世中这样的可怜虫,还真不少呢!他们该怎么办呢?我想,禅坐应是最有效的对治。

  

  其次,有些人却正相反;他不是太忙,而是太闲,闲得不知如何打杀时间。于是有所谓「娱乐业」的兴起,娱乐业广义的应包括很多,譬如登山.旅游.音乐.电影等等。如问那些参与者「你真得到快乐了吗?」其实,大可未必!若未必快乐,你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呢?其实花钱,并不冤枉,只为它能帮你打杀时间。

  

  在打杀时间的方法中,我想最方便.最经济的莫过于看电视。所以很多家庭如将电视移走,马上会闹家庭革命的。于是很多节目即使烂到不堪入目,还是供不应求─为无聊而不能自我消遣的人太多尔。平心而论,如只安份于看电视,已算不错了!很多人不是赌博(大家乐.六合彩.职棒),便是沉迷于色情;最后皆必闹至倾家荡产.身败名裂,才后悔不及。

  

  朝山者的低调

  在台湾很多寺院或佛教团体,皆热衷于举办朝山活动;然此朝山并非朝五台或峨嵋等圣山。而是选定某寺院,用游览车将大批信徒运至,便沿山路排开架势,三步一拜地拜到大殿。然后或再作一点课诵,便功德圆满了。其实,若真从修学的角度来看朝山活动,大家都心知肚明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;论信.论解,都一点扯不上。然何以大家又都这么热心于举办和参与呢?说白一点,还不是为闲得发慌!而朝山者,既可消遣时光,又可运动健身,更可装扮出一副修行者的模样,感觉自己道气充满;而先前所积郁闷之气,也为之扫荡不少。于是雀跃再三,决定下次必来!

  

  甚至主办者,还振振有词:朝山有什么不好,总比让那些闲得发慌者,去看电视或赌博.色情,制造社会问题好吧!好象也有道理?然而若除了朝山,佛教便拿不出更积极有效的对治办法,那也太逊了!余意对闲得发慌者,最经济实效的对策,便是教他们打坐。

  

  全民禅坐

  因既太忙者,需要禅坐;也太闲者,需要禅坐。若太忙者曰:「我已这么忙了,岂有时间打坐?」「然而你是否真明白,何以须这么忙碌?我实言告汝,就为你头脑不清楚故,才须这么忙!」忙者:一为定力不够,心为境转,所以到处攀缘生事;若什么都贪,什么都爱,而不知节制,不忙死才怪呢?二为智慧不够,故处理事情只能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先前的问题未理清楚,又扯出更多的问题来;所以即使忙得不可开交,却离全功而退的日子只更遥远!所以太忙者,须要打坐,既可培植定力,不为境转;又可头脑清楚,事半功倍。

  

  我一向对那些整日操劳忙碌者,不表同情。事实上,很多人只能在忙碌中,肯定他生命的价值。你如果不要他忙,那才是折杀我也!如果你干脆代他操劳,他还怨你抢尽他的锋头哩!

  

  其次,何以太闲者,需要禅坐?对曾禅坐者必皆共认,禅坐是最好消磨时间的办法,对初学者或一坐半小时一小时,对久参者更一坐一个上午一个下午,既不必花钱,又对身心有帮助,尤其又可养精蓄锐,枕戈待旦。何必花钱去搞娱乐,既奔波劳累,又制造家庭问题.社会问题?未将这些闲得发慌的人引入禅门,实在是佛教的责任。

  

  事实上,现代的人们也慢慢意识到禅坐的好处与必要;因此有心学禅坐的人也愈来愈多。然佛教却未必能提供足够的师资与课程,因此徒让这些有心之士,或徘徊不前,或转求外道,这岂是那些专办拜忏或朝山寺院等之所料及?

  对定门的提升

  只来禅坐,虽也能对心境的安定.澄静有所助益;但未若直接学佛明理,来得直接究竟。因为若待心已动乱了,再来用禅坐降伏;充其量,只是用石压草而已!人何以爱攀缘造作?心何以为境所转?不明缘起空义也!故必从深入佛理中,以觉了一切有为法,本如梦幻泡影。于是以知空证空故,心如澄水不再动乱。

  

  故我们宁可不生病,而非待生病后再来寻医问诊。若待心已紧张动乱了,再来用禅坐镇压,这已是退而求其次了。我们若能事先建立好开通的观念和恬淡的心态,再来面对滚滚尘劳;即可「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」。而欲事先建立好开通的观念和恬淡的心态,则唯从求知求觉的菩提心中去努力。

  

  其次,若闲时不能安心,必去作一些无谓的造作;也为不明生命的本质故。而欲明达生命的本质,也唯有从求知求觉的菩提心中去明达。因此,欲提升定门的层次,乃菩提心尔!

  

  慧门

  就慧门的现代意义,我们首先得从文明的发展及需求的提升讲起:在原始的部落里,人们整日所努力的重点只在身命的安养而已!如俗谓的「日谋三餐,夜图一宿」。而待文明渐进化后,才有余力去求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。西方有心理学家名马斯洛,就以需求的层次为主题而写了一本《动机与人格》的书,书中再三说到:人必待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皆得到满足后,才能提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。而自我实现者,即从艺术或宗教里去探究生命的本质。

  

  在经过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后,人们已大致解决了生理需求,甚至部份心理的需求。因此于现代社会里,有不少具先见之明者已面临了自我实现的需要。

  

  然而若欲真探究生命的本质,若欲真明了现象的原委;在世间林林总总的宗教或学术里,除佛法外岂有更高明.更究竟的诠释与体证?所以佛法是高度文明后的需求。故除非一个文明已进化到自我实现的需求,佛法不容易在彼生根落实。如果勉强将佛法移植于原始的民族里,也不免变质。

  

  像在乡下地方,如果讲「念佛」法门,倒还有人相应。若要教禅坐,他们必认为:你若太无聊,何不下田工作,干嘛痴坐在那里浪费时间!如果你硬要他们参话头「我是谁?」,他不认为你着魔发狂才怪哩。所以在国姓住山期满,我很清楚:如果我将讲经说法,地点一定是在大都会而非乡下,对象一定是文明人而非土著。

  

  现西方的文明已渐提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,所以他们将不自觉地往佛教的思想.佛法的理念去升化。不知道各位是否留意,很多西方的思潮已和佛法愈来愈相近了。我曾看过一本翻译书《转捩点》,更深有此感。而当他们实际接触到佛教的典籍或教师后,便将更加速他们转化的步调。所以佛教未来的发展,实在不可限量!只可叹很多佛门人士,还不知「今夕是何年」,而穷在老祖宗的包袱下展转呻吟!

  

  资讯的狂流

  其次,再说到资讯社会下的众生相。现代的社会早已是资讯狂流的世代,而在此资讯的狂流中,我们更可明显看到众生的轮回相。就以健康食品来说吧!一下子流行高纤维食品,一下子流行高蛋白食品;然后又是生菜.芽菜,和五谷.杂粮。在正流行时真是风卷残云,万众一心,从没有人怀疑它是错的。而待时过境迁,却又一股儿将之丢到脑后。于是时这时那,以前一生才轮回一次,现在一年中就轮回好几次了。忙坏了众生的眼光,却填饱了奸商的荷囊。所以我常讥讽地说:最健康的食品,乃「泻药」而已!把你肚子里的蛔虫,先泻出来再补吧!否则就算是天山雪莲,到你肚里也只变成溺尿一堆。其实该泻的,何止于肚子里的蛔虫;更且是头壳里的无知和盲从。

  

  所以如不能在此资讯的狂流里,先建立好巩固的思想中心;那真如俗谓的墙头草,风吹便倒。资讯的狂流,其实并不可怕,甚至好处多多─至少能纵横千古,开拓心胸。然而除非我们能先建立好一能过滤.吸收.统合的架构;否则难能在波涛汹涌中立定脚跟而成为中流砥砫。

  

  而欲建立好一能过滤.吸收.统合的思想中心,乃非借佛法不可。因为佛法既是一切哲学中最究竟的,也是一切宗教中最圆满者。事实上,我最初之发心学佛,倒未必因有什么大烦恼;而是确确为健立一正知.完善.全美的思想架构而着眼的。所以或从自我实现的需求,或从欲安心立命于资讯社会的狂流中,其皆必循佛法的途径,才得以成全。

  

  慧门的提升

  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里,实有太多的典籍足让学者去钻研一生。但即使已在文字里穷磨一生,却未必能真了解佛法。因为真佛法,除信解外,也得行证才行。而行证的究竟处,经典上常谓『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』,虽独坐大雄峰上而涅槃寂静;而非如现代学者,整日聒噪地想发表些「语不惊人誓不休」的谬论。

  

  小结

  以上,已从五门中分析佛教信徒之所在。故我们不难肯定:佛法必是现代社会所最迫切需要的。因为若要探究生命的本质,若欲完成自我的实现,若想在资讯的狂流间立定脚跟,佛法必是不二法门与最后归宿。除非一个人愿自我封闭于坎井之中,除非一个人愿自甘堕落于羔羊之徒;否则他不可能有更高明的抉择。对此,我有绝对的信心。

  

  所以何必用那些既不合法.又不入流的方便,如朝山.经忏.或超荐之类,去吸收佛教徒呢?从上所说,岂不满街都是潜在的佛教徒?但能否真成为佛教徒,还得看你能否明白告诉他们:你们的需要,都可在佛法中得到满足。或者他们已亲近三宝了,而你是否能拿出真本事去教化他们。我曾听说:有些寺院或法师,还在互相抢信徒?真没出息!你岂不知:是真信徒,就不必拉拢;若必拉拢,还得名信徒吗─若必拉拢者,你才是他信徒哩!

  

  然而我即使确信:满街都是潜在的佛教徒,却也不急于上街头,去奔波卖命。因为必先自觉,才能觉他。既真信不疑已,反才能悠闲自在地从长计议。先从深入经藏与禅修中,去打好自度度人的基础;而待瓶满水溢,自能感应得相应的众生来其座下。于是如云,虽无心于滋润,而万物自欣欣以向荣矣!

  

《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