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家形象
出家形象
独超物外
无事道人
山中岁月
钻出名家
本乃无事
出家的真义
家的分析
枷之所在
有的本质
三界之家
我爱与我所爱
出家无枷
内有与外有
小结
出家形象
初为发心而学佛,次为精进修学而意愿出家。故在讲过「发心学佛」的主题后,接着继续申述出家形象。然关于出家形象者,我主要讲的是为自己竖立的形象,而非社会或舆论所给我们的评价。
记得在正准备剃头前,师父曾问我:「出家众有很多典型,你准备当那一种?」我略思惟,即郑重禀告曰:「首先得有基本的道粮,若吃不饱,穿不暖,还能有多坚强的道心,这我不敢夸口。其次,我期待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,来研习经典和禅坐止观。最后,能否弘法度生?我抱随缘而为的态度,既不回避,也不强求;不过,我绝不愿为迎合信众,而开不合法的下流方便!」师父听了,未置与否;但总之,为我剃度了。
自省,出家剃度十余年了。总还庆幸,未违当初的原则太远。首先,虽不富裕,但还不必为道粮衣食而操心。其次,只怕我不用功;否则我有相当充裕的时间。说实话,这僧伽共修营还是我今年度首次登座授课呢!而在上半年度里,我未有任何的外缘事。最后,我自认未曾为迎合信众,而开任何不合法的下流方便!因为在我眼中,还未曾有那位信众,需我去迎合者。相反地,在讲课或著述里,我乃肆无忌惮地澄清一些已被误导的观念,或棒喝某些方兴蔚起的歪风。所以我还是说出家形象,主要为给自己的界定和操守,而非社会或国家所给我们的评价。然在正讲出家形象前,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个公案:
独超物外
一夕,西堂、百丈、南泉随侍玩月次。师问:「正恁么时如何?」堂曰:「正好供养。」丈曰:「正好修行。」泉拂袖便行。师曰:「经入藏,禅归海,唯有普愿独超物外。」
西堂、百丈、南泉,三个人大概都是马祖大师的徒众吧!有一天晚上,在作过课诵后,看月光正皎洁;于是师徒四人一时兴起,便相约到凉亭赏月。然而马大师突起灵机一动,出口考曰:「在月光皎洁的良辰美景,你们认为该如何是好?」
于是西堂恭敬答曰:「正好供养。」─乃应诚心归命三宝,深入经藏,以便证得如月皎洁的涅槃境界。西堂殆是信行人吧!其次,百丈怀海乃答:「正好修行。」─乃应禅定止观,伏得一切内外尘劳。百丈应是法行人也!然待南泉普愿回答时,他却拂袖抽身便走─真是煞风景,赏月就好好赏月,干嘛胡扯!问那问题就已够无聊了,竟还有更窝囊的回答;真是无事瞎忙!好吧,要瞎忙就去瞎忙,爱胡闹就去胡闹,我与之皆了不相干。故此时不走,还待何时?
于是马祖大师评曰:「三者虽各具道风,但只有南泉普愿是独超物外的解脱人。」这也就说,以马大师的见地,西堂或百丈虽也用功修行,但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;而唯有像南泉这样独超物外的行者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
无事道人
大致而言,一般人对出家众的形象,总期许于以下两种典型:一.以自觉为中心而在山中.静中,精进修行。于是或研经阅藏,或禅定止观;功课虽略有差异,但念兹在兹,皆一心精进。二.以觉他为主题而在尘缘中,弘法利生。
在经典里,常将行者分为大小二乘;甚至惯把在山中精进自修者称为小乘,把在尘缘中弘法利生者称为大乘。事实上,既有乘可乘;则不管或大或小,皆未达彼岸也。而既未达彼岸,则仍非真正的出家人也。因此真正的出家人,唯所作已办.不受后有的无事道人。
山中岁月
由于我住山的日子较多,于是很多人皆好奇地问:「你在山中作什么?」或者:「你每天的功课如何安排?」我本来想学南泉禅师,拂袖便走;然以面子还挂不下,只好无奈地答曰:「也没作什么呀!每天只打混过去!」「既要打混,又何必上山呢?」「你不知道在山上,才更好混吗?若在城市里想睡个懒觉,又是电话响,又是访客来,吵得不得安宁!」
有天,我一时兴起,便写了一对句,以描述我住山的心情:
奇莱山中无岁月,
雪映岭上有禅天。
我住山的地点,位于海拔两千公尺的山麓;且开门见山,对面正是台湾登山界中顶富盛名的奇莱山。奇莱标高三千五百公尺,山既险峻难爬;且又因地形关系,风云雨雾,变幻莫测,故有「黑色奇莱」的尊称。很多登山者乃以征服奇莱为荣,但也很多人竟被奇莱所征服,而发生山难。然而从我所住的茅蓬,远眺奇莱山头,却觉还颇为秀丽的。尤其是日出时刻,更是炫耀壮观。总之,「奇莱山中」非谓我住在奇莱山上,而是住在正对奇莱的山上。我们常谓「山中无岁月」,住山的日子,虽每天无所事事,却也不觉得无聊难过;反而像禅坐一般,一下子便混过许多时光─为山中单纯,无太多的妄念牵连故。
其次,事实上也没有那座山岭而名为「雪映岭」的。然在冬天里,每当寒流来袭;奇莱便大雪纷飞而唤然新装。于是乎,我不只开门见山,也开门见雪。故若抬头远眺,既山夹白云,更雪映青天,真无一点世俗的尘垢!故即使不参话头,自得相应于禅的无相.无住也。
其次,也可用另一对句,来述说我住山心境:
隔断红尘三千里,
世事人情两茫然。
不知各位是否有登高山的经验,在高山上,既因空气新鲜,故精神为之舒畅;又因视野辽阔,故心胸为之开朗。于是很多原在山下郁郁满怀的事,一上高山,即不觉中宽缓了许多;甚至有的还已想不起来。所以有些信众,常向我道:「上山比禅坐的效果还好。在城市里,即使禅坐了老半天,既气脉未畅通,更妄想还在瓜葛绵延!而上山未久,即心神舒畅,妄念消歇!」所以既上高山,即觉红尘俗远,世事人情两不相干。
我待住高山一段时间后,才深体会到佛经上所说「天上虽安乐,却非修行用功的好地方!」以在高山上,不只觉得红尘俗远,世事人情两不相干;甚至也觉得连看经打坐.念佛止观,都是无事造作!所以在山中,自成其为无事道人。(当然我也不敢太放逸;但就算作功课,也是悠闲雅致而非拼命三郎!)
所以虽剃度已十多年了,但只有在住山的日子里,我才觉得自己像出家人。即使如现在似的,在大庭广众下登座授课;甚至博得满堂喝彩。对我而言,却未必能有什么特别的感动或留连。我总是期许过那「目中无人,心中无事」的山居生活。当然以上这段告白,对很多僧众或居士而言,皆是可望不可即而听来心酸苦楚!但确是我的心声。
钻出名家
以下,再引我两次的对机,来说明出家的真义。
在剃度受戒后不到一年,我即告假入山─说告假,是比较好听;其实,是我跑在前头,而师父答应在后头。不过即使如此,师父及常住众对我还是蛮关照的─答应提供我一切生活所需。
待住山几个月后,有天师父乃于早斋中宣布:「今天将带你们去看一位野人!」于是大家面面相觑,不知竟是什么意思!而后才确定这位野人,乃正住山的师兄也。于是大众欢喜,奔相走告;故连居士和住众共开三部车,浩浩荡荡晋山而来。
其实,这是蛮冒险的,因为我是住山而非闭关。若闭关,则自关进去后,必走脱不得。而住山,因一切生活所需,都得自己料理;谁能预料,也许那天正有事下山也说不定!然师父或认为,用这不告而来的突袭方式,才能更显示我实际的状况。
好家在!我既未外出,且房舍内外也还算整洁。所以初检合格。其次,师父又问:「那你现在如何用功?或正看那些书?」我答曰:「书是好几类一齐看,倒没有一定的格式!」于是师父郑重告诫:「看书不当如此看法,你当先专心研究于某主题;而待在此主题成为名家后,再更换另一主题。」
其实,他不说我也知道!尤其师父以一个在学术领域还有成就的过来人,再说此话,更是用心良苦。然而我那时年轻气盛,全不领情,故率尔对曰:「吾既出家矣,即不求成为名家也。」─别人尽管稀罕名家的尊号,我可不稀罕!师父大吃一惊,真是狗咬吕洞宾。好吧!既这家伙如此狂野,还是放之山林,以免惊世骇俗。所以他从此不来看我,而我也乐得逍遥法外。
本乃无事
我国姓住山,三年期满;因留连山居的生活。所以虽返寺中,未久即再转移阵地,而寻得此「好高鹜远」的雪映山居,以继续过住山的生活。某天,突然来了一位居士─他可能事先已听说过,山上有此高人(高怪之人)。所以略事寒暄,即单刀直入而问曰:「你既出家且又住山多年,对本份事有多少把握?」
各位知道,他问的本份事是什么吗?简单讲,就是「你开悟了吗?」因真学禅者,必以开悟为第一要务,而称为本份事。然而,我该如何回答呢?如众所知,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:我既不能回答已开悟,也不能回答未开悟!以若答:已开悟,则有「大妄语」之讥嫌。而答未开悟,则你不只在山上装模作样,且又著书立说,竟在胡搞些什么?
于是我乃睥睨答曰:「吾既出家矣,即不再有本份事也!」话既脱口,来者即高竖姆指,巍然赞曰:果然高明。所以有本份事者,皆是在家人。
出家的真义
从以上的对机中,我要说明的乃是:出家,非徒离家入寺或剃头换装而已。出家者,出枷也。故很多人虽形为出家,但骨子里还殷切期待大众的社会或佛教的社会,给他某种头衔或尊称,以肯定他出家的价值。于是或以讲经说法而自我肯定,或以音声佛事而自我标榜,或以兴建道场而沾沾自喜,或以广拓事业而巍然自负。真恨不得甘脆挂个扁额于面子上曰:金刚座主.阿含专家。其实,执…
《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