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着那些头衔.尊称,岂不是另一种枷锁呢?

  

  就我个人而言,虽也讲经说法,也著书立说,但从不为之心眩神迷;因为我要作的是真正的出家人,而非别人眼中或社会中共认的名师。故若出家后,还寄望社会给予某种名望和头衔,或积心处虑于僧团中的纲领执事;甚至只期许在修行上,有超乎寻常的觉受或体验,乃皆在家人也。

  

  家的分析

  如果我们用「拆字」的技巧,来看此「家」字,真值得会心一笑!家者,豕拘限于卯盖头下。故一只猪,被拳养.关闭在枷锁里面,即是家也。就佛法而言,此笨猪即指无明深重的众生,因我爱.我所爱,而自幽居.局限于坑坎之中。故必从有我到无我,从有界限到无界限,才真出家也。

  

  在《四十二章经》中有「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」之句。很多人只能从狭隘的关点来解释「辞亲出家」为:告别亲友眷属而到寺院中去剃度换装。当然世俗的家,是一种局限和枷锁;但心中的局限.枷锁,何止于世俗的家而已!故我将之解释为:远离一切我爱及我所爱,故能超出于封闭.枷锁.局限之外。于是以出得家故,无烦恼障。

  

  枷之所在

  下面,再进一步来看枷之所在。此枷字,从「拆字」来看,也很有意思。从加而木,加者即增加也,从本无到今有。而木者,即形声字的部首,以古之枷锁皆用木作的。故枷者,乃因拥有、占有而增加负担与累赘之意。

  

  世间众生皆执着于「有」,故未有者,千方百计求其有;已有者,苦心经营而求更多。于是乎,为有而辛苦劳累,为有而造业生隙,为有而轮回三涂。故有之所在,即枷之所在也。

  

  有的本质

  故在佛法中,亦将三界,称为三有也。盖既有者,即成界限;而界限者,即成烦恼与生死!何以既有者,即成界限?譬如为有一座山故,乃挡住去路;为有一条水故,乃区分两岸。反之,若一切皆空,则无挡无隔,广阔无限。

  

  在佛法中常谓:行无漏善,证无漏慧。然如何才能从有漏而趋向于无漏呢?是否作成一绝无间隙的容器,使不漏呢?不可能!为诸行无常故,即使是再好的容器,也迟早将漏!于是乎欲无漏者,唯不区分彼此─若从缘起来观诸法,则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岂有真正的界限?而凡夫从深重的我见.自性见中去建立诸法;故如眚目所见,满眼空华,物物皆以假名而成为界限也。因此绝不当从自性与常见的角度,来意会无漏;否则将变成方广外道。

  

  是以有限即有漏;无限才无漏。故必待证于无我.无心,才真无漏。

  

  三界之家

  因此从修学的角度来看,则我们所至该出的乃是三界的家。故以下次说明三界的家:

  

  三界者,欲界.色界.无色界也。虽经典上说:众生主要有三种欲望:食欲.淫欲.睡眠欲。但事实上,众生的欲望千差万别,仿如尘埃散漫,到处飞扬。于是以欲望而观待世间,诸法或与相应,或不与相应。故于相应与不相应间,早成限界也。于是以欲成界,故名欲界。

  

  其次,色界者,即以色身为依从而有的分别界限。如以禅坐为例,初坐时妄想杂念,犹此起彼落;其中既有人事的牵连,亦有身体的觉受。故此时的心境还在欲界之中。而待禅坐用功稍久,乃能渐降伏从过去心.未来心而有的妄想杂念;因此心中唯有因于五识的觉受,而有的意识分别─如呼吸的进出.身体的冷暖和气脉的通调等。于是此时的心境,乃相应于色界也。故经典上说:色界诸天,乃对应于初禅.二禅.三禅.四禅。以四禅之下,仍有身受;四禅以上,才舍念清净而为无色界。

  

  问:既舍念清净,云何还有界限?

  

  答:如所谓「非想非非想」,既非打妄想,亦非无异念,故仍有较细微的妄想起落;尤其有潜藏的无明根本未破故,还成为界限也。

  

  简言之,三界者即是从欲望.色身与心识的存有而成为界限也。且既成界限分别,即不免生死烦恼。

  

  我爱与我所爱

  其次,我们又可将「家」的属性,区分为我爱与我所爱。现先说我爱:众生以无始无明故,始终执着有一个自我。于是不只须千辛万苦地维持此我的存在.长久;更且需多而更多,好求更好地去增益祂的价值。何以众生皆执着于「有」?唯以自我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执着。于是乎,必从我爱而有我所爱。

  

  事实上,我只是一个空泛的观念;故唯有通过我所的填补才能落实。所以,我是什么呢?除却我的思想.我的身体.我的家庭.我的事业等我所,便无法理会我是什么?我在那里?这有点像前面所说「性相」的关系。我爱是共通性,而我所爱是差别相。一个人的我所爱,乃将千差万别;但本质上,唯我爱而已。

  

  于是乎,既从我所的角度来观待世间,众生遂不免奢求于拥有与占有。似拥有愈多.占有愈广,才能愈肯定和增益生命的价值。然而即使是一时的拥有,也难免成为心里的负担─未得虑得,已得惧失。尤其为了占有,更须与人.与天,作种种计较.争端。而此即成烦恼生死的根源。

  

  出家无枷

  所以真欲解脱者,唯通过觉悟「诸有是一切枷锁的根本」,而得从诸有的局限中超脱出来。而此「诸有即枷」的觉悟,乃非世间人所能及。西方的心理学讲到最高层次曰:自我实现。然自我如何能实现呢?也必借助于种种的有,如艺术或宗教之类,才得以完成的。

  

  由是而言,佛法与世间最明显的分界点,乃在「空有之间」尔。以世间皆执着于有,即使如科学家地真求更真,宗教家的善求更善,艺术家之美求更美,也皆不出「有」的圈套与枷锁中。而唯有佛教或禅法,能直了空义而对治一切诸有。

  

  现外道猖狂,甚至连很多僧众也不能分辨:何是正道?谁是邪法?其实,即使不奢谈甚深空义和悟境,就单从「出有」和「着有」的观点,来审视一切道魔之间,也必如泾渭一般分明!甚至如前所说「一切有者,乃以自我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」,故无我与有我,更是佛魔间天地玄隔地呀!

  

  内有与外有

  然而我之强调「出离一切有」者,却非要诸学人落入「断灭空」也。各位中,或者现是某寺院的住持,或者正担任学僧会的执事;你不必因听了此课,故下去得立刻辞职不干才行。因为有者,可分外在的拥有与内在的执着。而佛法者,主要针对内在的执着而言。因此愈执著者,乃愈增其有。反之,虽属名份之下,但能以平常心视之;则外虽拥有,却未必成为负担也。

  

  然而我也不是鼓励某些眼高手低者,以猖言道:「我身虽不出家,但心已出家矣!」其实若未曾在佛法的理论,仔细参研过;未在行持的功夫里,严谨修行过,说要出枷,岂有那么容易。就以放下来说吧!我们从学佛之初,即听善知识教曰:放下!放下!然时至今日,我们又已放下多少了呢?所以虽外有未必即成内有,但对初修行者而言,既知见不明,且定力未坚,故还是以检约.素朴为宜。宁可少而无患,毋为多而增过。

  

  小结

  以上就出家的形象而言,我乃强调:出家非只到寺院剃头换装,甚至恭敬如仪地每天按时作早晚课而已。记得有一次,我搭计程车。于途中,计程车司机即向我讨教佛法与外道的差别。我说:学佛修行,乃为断烦恼;而非拜拜,求神保佑而已!他一听「断烦恼」,便口出不逊地说:「若说断烦恼,你们当然没烦恼!每天只在庙里扫扫地,作作早晚课,你们会有什么烦恼呢?」我说:「若出家真这么容易自在,那你为何不出家呢?」「不!不!出家人不能喝酒,不能娶老婆,不能……」「所以你还是当个烦恼的在家人吧!」事实上,很多人对出家人的印象,仅如此而已!若未出家时,不明出家的意义,也就算了。若已出家了,还不明出家的意义,那就太浑噩了!

  

  我们既已出家,绝不能在袈裟底下还不明出家的真义。而从上所说,乃必已解悟无我.印契无心,才是真出家人。当然这目标,绝非一蹴即就;但也唯有从先建立正知见后,再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。因此虽不离闻思修与戒定慧的行持,但目标却只是无事道人而已!下面,我们且再引个公案,以告个段落:

  

  药山惟俨禅师: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,屡请不起,乃躬入山谒之。问:「如何是戒定慧?」师曰:「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!」翱莫测玄旨。

  

  各位既已听过此课,请问:「何以谓戒定慧,为闲家具?」若不懂,重听过后,再参!

  

《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