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家包袱
出家包袱
听经闻法
行持律仪
修定调心
内证智慧
慈悲心
弘法利生
建道场
收弟子
佛教事业
宗派与传承
山头主义
信众往来
小结
出家包袱
在上之〈出家形象〉里,乃较偏重理论的探讨和理想的塑造。而此之〈出家包袱〉,则偏就现实中现象的描述与批判。
听经闻法
前虽曰:出家乃为成就无事道人尔。然此却非一蹴即就,而必须从闻思修.戒定慧中去慢慢熏习,才能渐次成就。故在佛陀所开示的八正道中,乃以正见为首。因正见就如人的眼目,若行于道中而无眼目者,则已走到什么地步,自己也不清楚;甚至夜半秋池,那天会摔死也未可知。同理,修行若无正见的指导,则邪正不分,道魔搅惑;能不成为魔子魔孙已属侥幸,更何能冀望其成于佛道?所以修行,必以正见为首。
而正见者,唯从听经闻法中得。故听经闻法对修道者而言,乃属必要。在后期的中国禅宗里,以常谓文字为葛藤,而反对禅和子看经习论。对于文字是否成为葛藤?我前面已说过了:如依语不依义,见指不见月,则文字将成为葛藤。反之,则文字乃如度筏。《金刚经》中有筏喻者: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然禅宗即使反对禅和子看经习论,但仍要他们于禅堂中听老和尚开示,而老和尚的开示乃用更直接的口语,说出参禅的见地和要领。所以事实上,禅和子欲参禅,还是不能缺于佛法的正见。
然听经闻法对修道者而言,虽属必要;却非为了雕琢文字.堆砌章句,而用来自我肯定或标榜他人。如将听经闻法当作自我肯定或标榜他人的工具,则是在枷而非出家。
既听经闻法,乃为明了修行的正见;则我认为也非必要大事涉猎.广研经藏才行。这点,又和我师父的意见相左。我师父积心处虑地为办佛研所而操劳卖命,我曾当面问他:既正见这么重要,那佛研所三年下来,就能保证有正见吗?其实,不待老法师回答,大家也都心里明白:学术研究和建立正见,根本是两码事!以学术研究多偏重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汇编,故即使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专家,却未必有佛法的正见。反之,一个已开悟,甚至已证得罗汉果位的人,却只是学术界的门外客而已。
以我一个学禅者的见地来看,当今的学术研究只共业的造作而已!这也就说:今日流行用这种方式来研究佛典,故大众便一窝蜂地聒噪起来,于是写了很多学术专着;而待那天不流行了,这些又将成为昨日黄花,废纸一堆!
所以就出家的理想来看,虽须从阅经闻法中以建立正见;然却非为了成为讲主或学术专家!否则,出此家,入彼家,只半斤八两而已!
行持律仪
我们常言:修学佛法,乃不出闻思修与戒定慧而已。既以上已说明闻思,故其次再谈持戒的问题。在三无漏学中,戒为初阶,故持戒乃属必要。
然发心持戒,乃为出枷.解脱而已─有些行为既与法不相应,更与解脱的素求相违远。于是佛陀以祂的智慧帮我们指点出来,故我们只要遵照去行持,便能有助于解脱!
然有些人虽也发心持戒,却是为了自我标榜。如严格审之,他之标榜持戒,却也非两百五十条,照单奉行。而是只挑几条较显眼的戒,譬如「持午」之类,装模作样而已!余意,标榜持戒者,即已犯戒─为与解脱不相应故。
所以为出家解脱故,乃应持戒;然却不应以戒为枷。当然时至今日,即使有心持戒,却也不容易行持。因如前所谓:戒既不能不变,也不能随便。即使古德曾有开遮持犯的教授,也非能一一适用于此世代。但是大原则,还是得持戒的。(有关开遮持犯的变通细节,则待下个主题中再作更详细的探讨。)
修定调心
从证慧的角度来看,修定乃为消除习气与业障。以很多人虽从闻思,建立了知见;然因定力不够故,一碰到境界,便作不了主而故态复萌。何以讲给别人听,说给别人用时,总还清楚明白;而待自己一碰上,便又土崩瓦解了呢?只为定力不能降伏习气业障故。所以为真证得解脱的知见,修定乃属必要。
尤其在此喧嚣烦忙的时代,乃更须要禅坐。这前面已说过了:既忙人须禅坐,也闲人须禅坐。既僧众须禅坐,也信众须禅坐。然很多寺院即使有唱诵的功课,却无禅坐的功课;甚至有些僧众自己还不会禅坐,这实在太偏端了。在原始僧团,除亲闻佛说法外;禅坐应是最主要的日课。
今天即使有人已开始禅坐了,然在观念和心态上还是有所偏差─他们之所以禅坐,非为消除习气业障;而是为了追求觉受或境界。所以常彼此问曰:「你现在到什么境界了?」「我呀!见到一团金光!」「我嘛!全身仿佛三阳开泰,酥暖无比!」于是听者心向神往,与我心有戚戚焉!而言者趾高气昂.得意非凡。由是南辕北辙,愈坐与道愈违远。
虽然禅坐的过程里,总不免有觉受和境界。然却与解脱不相干!何以故?有觉有受,即还在色界之下;连无色界都构不上,更庸说出三界外的解脱。
然而今日很多的外道禅与新兴宗教,却以觉受为证量,而吸引大批的信徒,其中更不乏某些自以为是的知识份子。何以故?以觉受皆能很快亲身体验故,似乎蛮科学的。各位,想必已听过清海和妙天之流!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,造成极大的轰动,靠的就是觉受而已!
欲真出枷,不能不禅坐;然而却不能留连于觉受与境界间;否则,前枷还未除了,又已更增新枷矣!
内证智慧
真欲解脱出枷,智慧乃是最切要的。然智慧本为内证者,而非外现也。故谁真有智慧?却非一般人从肉眼即能了知。以下试举一佛经的故事,以资说明:
有某信徒,于僧众间,问某甲曰:「请问,盐有几类?」结果,某甲连看都不看,更庸说回答;于是问者踉跄而回。佛陀莞尔,乃指示他更问某乙。结果,某乙笑面迎之而答曰:「盐有海盐.河盐.岩盐……等!」于是信徒欢喜而向佛说:「他必是大有智慧的人吧!」佛曰:「非也,某甲已是阿罗汉,而某乙还是学人尔!」
我想,除非亲闻佛说,否则打死他也不肯相信:某甲已证阿罗汉果,而某乙还是学人尔。所以用凡夫的眼光,怎能评定谁有修行?谁已开悟证果呢?
一般人或以为善说法者,就必较有智慧;然经典上,乃有已证得阿罗汉果位,仍不会说法的案例。反之,似辩才无碍,却也未必已证果位。其次,一般人或以为有神通者,就必较有修行;然外道也有神通,何曾有证?而今日很多自谓有神通者,充其量只鬼神附身尔!其还不足以自保,何得有智慧?
所以真智慧,唯内证尔;如何能求为他人所见识?若冀他人见识,正乃「此地无银三百两」不打自招尔。其次,若冀求他人见识,则唯用些不入流的噱头;而最后必只相率及溺,共沉沦于苦海间。
所以是否有智慧?靠谁来印证?古曰:开悟,必得由过来人印证。然而时至今日,又谁才是真过来人?于是以过来人不可得故,很多人便找信众印证。然信众如何印证呢?以若能聚揽大批信众,皆鼓噪叹好,斯乃有智慧者也。所以必信众愈多,才能愈证明其有智慧。
有时候,信众还非靠一时聚拢,慢慢数羊才确定的。而是从媒体的抄作而揣摩的。所以如果我结识了那位报社的主笔,威胁利诱他明天为我渲染一篇;那我可能在一夜间就成为一代上师矣!
这也就说:真欲出枷解脱,智慧虽是最切要的;但智慧只能期于自内证,而不能求让他人见识。否则,假名为智慧,实乃愚痴至极;非唯作贱自己,也必伤害佛教社会。
慈悲心
很多人也认为:愈修行,应愈慈悲才是。故俗谓「出家人以慈悲为怀」。意思是如果你不迎合我的需要,不满足我的口味,就是不慈悲,就是没有修行。于是很多信众,便用「你不慈悲」的指谪,轻易套牢僧众,而予取予求。而僧众们即使觉得不对径,却也不知应如何酬对!
其实,如真证得「无我无心」;则既无我,谁来慈悲?又既无心,何谓慈悲?我们看「慈悲」二字,皆以「心」为部首。是故有心,才有慈悲;反之无心,则无慈悲。
以我一向目中无人(依法不依人),故常被指谪为不慈悲。而我乃宁可被指谪为不慈悲,也不肯落人圈套,而成为在枷人─即使我真不慈悲,真没修行,那也应直下承担,而勿须回避造作。
然而我也常提醒他们:用你们的标准来看,那迦叶尊者算慈悲吗?如迦叶尊者都已证得阿罗汉果,犹不能满足你们慈悲的需要,那我某人被评为不慈悲,也算是天经地义的吧!(从迦叶尊者于佛灭度后,号召五百罗汉结集法藏的用心来看,那谁是真慈悲,应有重新审思的余地。)事实上,菩萨既可能示现为慈眉善目,也可能示现为怒目金刚。所以不能单从外相的慈悲与否,而论一个人的修行见地!
记得某次于农禅寺的佛七中,我乃以〈菩贤十大愿〉为题而作开示。在顺次将及「恒顺众生」愿时,大家皆很兴奋,他们皆洗耳恭听,看我这个不慈悲的人,怎么来恒顺众生?结果,出乎大众之所料。我乃曰:众生既有无明业习,也有佛性善根。故我们当顺者为佛性善根,而非无明业习。一语既出,大众雀跃再三,痛快不已!然可叹的是:这简单的一句话,竟然困扰了很多人,也蒙蔽了佛教社会。
因为若不能从纠正.对治众生的无明业习,来理会真慈悲的话。则慈悲将只留于人情事故和妇人之仁而已!因此虽不妨曰「出家人当以慈悲为怀」,但须从法义的澄清与业习的对治,来理会真慈悲。否则,假慈悲.滥慈悲,将又是另一种枷锁也!
弘法利生
其次,再论弘法利生。俗谓「既出家矣,则须担荷如来家业」这句话,如用常情去计度,倒未觉得有什么不妥─…
《破茧而出 出家包袱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