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持律仪
行持律仪
自依止
人天乘的增上心
出离心
大悲心
法依止
制订律戒
强制授戒
佛教戒律
授戒与戒体
功德多少
开遮持犯
忏悔改过
小结
行持律仪
在正讲「如何行持戒律」之前,我们得先处理一个问题:即「律是为谁行持的?」
以在神教里,皆认为:戒是为神行持的。因既大众皆是神的子民,故神规定他守的戒,他必奉行到底,如此才得神的恩赏而吉祥安乐或上天堂。反之,若违背神的戒律;神必处罚他,或天灾人祸,或下地狱,这皆是神教的观念。然而在佛教里,戒又当为谁守的呢?
一.非为佛守:在佛教里,佛陀即使能为众生制戒,却不可能违越因果的法则,而另行赏罚。故在佛教徒的观念里,便不当有为求佛的恩典而守戒律的心态。
二.非为他守:有人乃为既大众皆已知僧众或佛教徒,当守某些戒律;于是不得不跟随附和而守戒律,此乃为他人而守的。然一正知见的僧众与信徒,也不当为他人故而守戒。
以戒如是为佛守,或为他人故守,则是外加的;而既是外加的,则难免有束缚而不自在的感觉。于是以此而行持戒律,或不能长久。
三.自依止.法依止.莫余依止:故行持律仪者,乃当如《大智度论》上所说的:自依止.法依止.莫余依止。以下乃详细说明:何谓自依止与法依止?
自依止
自者,即自己所欲达成的目标。故自依止者,乃为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而行持律仪。因为就一般人而言,行为乃依动机而有;而动机者,又不外乎所欲达成的目标尔。
当然这目标,必须是透过自己的理性和意愿而去选择的。所以每个人当可有其各自的目标。然就学佛而言,这些目标却可归纳为:1.人天乘的增上心;2.原始佛教的出离心;3.后起大乘的慈悲心;4.三乘所共的菩提心。
各位可注意到,我乃将菩提心,归之于三乘所共有,而非大乘所独有。因为即以原始佛教的出离心而言,若未能觉悟得诸法实相;则虽欲出离,也是不可得的。故出离者,从出世间无明启始。至于人天乘的增上心与菩提心的关系,将于「法依止」中,更详细说明。
人天乘的增上心
对一般人而言,他们的生命目标,乃不出:
一.贪生怕死:活着,就是希望继续活下去。甚至不只活得更长寿,并且活得更健康。于是为了达成健康长寿的目标,我们必须遵守很多戒律。然这戒律,未必是佛教的戒律;而是许多医护人员所谆谆告诫的养生之道。譬如饮食当如何调理?什么是悦性食物?什么是惰性食物?甚至那些食物有毒?当如何运动?或定期健康检查等。
虽然中国医学有中国的系统,印度医学有印度的架构,西洋医学有西洋的说词;但总归一种事实,就是如你真欲得到健康长寿,必遵行某种对应的行为模式。而这些行为模式,即是戒律也。当然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,对这些为贪生怕死.健康长寿而订的戒法,便可弃之不顾了。因为没有目标,即无律法可言。
何以对这些林林总总的行为模式,我们反不以为它是戒律或束缚呢?因为任何一个人从来都是贪生怕死的,所以对这些告诫,反是求之不得也。或者,如有人不遵守,那也纯是他个人的事;而犯不得「引起公愤」,故必绳之以刑。所以愈自发心守的戒,即愈守的严谨,也愈不以为束缚。
二.避苦趋乐:人,其次的目标为避苦趋乐也。比如说现在是夏天,天气较炎热;故人乃发明电风扇或冷气机。于是为制造及销售电风扇与冷气机,又演伸出很多行为模式。而这些行为模式,何尝不是另一种戒律呢?
三.好逸恶劳:我师父常说:我懒!然而一切科技的发明,不都是人们求懒的结果吗?比如若不好逸恶劳,则用走路的,不就够好了吗,何必发明汽车呢?然而人不只发明汽车.飞机,同时也订立了很多交通规则要大家来遵守。于是为了达成好逸恶劳的目标,大众的戒律又增衍了许多。
四.爱聚恨别:其次,人们又都是爱聚恨别的。且爱恨的对象,还不限于人。比如对古董的收藏,对古迹的维护;其实还牵涉到很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。所以因于爱聚恨别的需求,人们又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与精神。
从上所说,即使是不学佛的人,也必守上百千条以上的戒律。我们不要天真地以为:现在是民主时代了,还谈什么戒律?事实上,立法院不天天都在制戒吗?又是劳基法,又是健保法,又是智慧财产权法。虽曰民主时代,但我们所必遵守的戒律,却只有增无减呢?
再即以各位眼前所见,我之启用电脑。电脑如何开机.关机?如何开启档案.储存档案?如何下指令.做动作?不也都有一套繁复的模式吗?你如果犯戒,轻则无记失效,重则当机损毁。所以事实上,我们还必须为操作电脑而学新的戒法呢?
或者你说:大不了不用电脑而已!当然你可有自己的选择方式。但是不用它,即不能享用其所能带来的便利。有些人为工作的需要,还不得不学呢?所以即使只为存活于现世间,我们得守的戒便已太多太多了。
出离心
其次,为了达成出离世间的目的,乃又须另一种行为模式。对有助于了脱生死.绝断烦恼的事项,我们得尽力去行持;反之,对有碍于了脱生死.绝断烦恼的事项,我们得尽力去避免。
前贪生怕死或避苦趋乐的目标,乃世间人所一向遵行的行为模式;所以由之而有的戒法,也是凡俗人较耳悉能详的。然对如何了脱生死.绝断烦恼,却非世间人所能知得。于是为达成这样的目标,便只能借助于有经验的指导者。
所以佛陀之所以制戒,其实是应众生的需要,甚至是应众生的请求而制的。因此我才说:守戒,乃非为佛而守;而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守的。
故为达成出离三界的目的,而应遵守的行为模式,即是声闻律也。所以广义的戒,其何止二百五十条呢?闻思修.戒定慧,从听闻正法.如理思惟,到进一步的修定参禅证悟,皆是广义的声闻律也。
甚至以宗派的传承而言,即使同为了脱生死.绝断烦恼的目标;然各宗各派教授的方法和次第,又不尽相同。于是乎,各宗派乃又有其所当遵行的戒法。
大悲心
同理,于大乘佛教中,乃强调以大悲心为导向,而完成自觉觉他的目标。于是乎,为达成这样的目的,乃又有六度.四摄.四弘誓愿等行为模式。所以因于目标的差异,大乘戒法又不同于人天乘与声闻乘的戒法矣!
以上所说,其实重点只在:戒乃为目标而守的。而目标者,更可各有各的选择。所以守戒,追根究底,还是为自己守的。而非如外教所说:因是神的子民故,不得不奉行神所「规定」的戒法;否则,将遭受神的谴责。
法依止
其次,法依止者,我乃称之为「三乘所共的菩提心」。以前既曰「自依止」乃目标也;然即使有了目标,却仍待「有所作为」才能完成哩!譬如欲建筑一栋高楼,目标虽已有,却仍须工程师的指导,以便从打地基起而一层层往上延伸。之所以须工程师的督导者,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专业的建筑技术也。
所以就欲达成的目标,而称之为果。然果者,乃从因缘中来。故从果而探究该因缘,即是法依止也。简单讲,能觉悟得「从因到果」的关系,即是法依止也。以该从何因着手?该配合何缘方便?才能完成果位!都必从觉悟中才能了知。
而因果的关系者,乃本来如此也。有佛觉悟.无佛痴迷,其皆昭昭具存。故经典上曰:法住法位.法尔如是。故即使是佛,也不能改变其因果关系。佛只是将其本来关系,觉悟出来而用以教化众生尔。所以对于因果,我们只能从了知后,顺其道而行,故曰「依止」也。
由是人天乘者,有人天乘的因果;声闻乘者,有声闻乘的因果;菩萨乘者,有菩萨乘的因果。以因果关系,乃都必从觉悟才了得。故曰:菩提心,乃三乘所共也。
因如详细论究,其又可分「止持与作持」。作持,即当作者,则去奉行;止持,乃不当作者,绝不误犯。譬如养生之道,既有能滋补的方药,也有当禁忌的杂毒。
所以广义的菩提心,乃指觉悟一切世.出世间的因果关系。这有的较浅显易了,也有的较深细难明。譬如前所谓:从法相.法则.法理到法性的架构。由是一切科技的进步,文明之发展,皆是在菩提心的运作下,才得以完成的。
当然佛法的菩提心,乃偏指对出世因果和较高层次如法性等的觉悟。所以从依止于因果的法理与细则,而去抉择所当为或不当为的行为模式,即是法依止也!
制订律戒
以上不管从自依止与法依止的观点来说,持戒皆是自己意愿的。甚至该持什么戒,还得靠自己去模索.去参研。因为既目标是自己抉择的,故相对的该运用什么行为模式,也就应运而生!
然众生即使各有其业,但若大体的目标是相同的;则可以互相交换心得,甚至可参考前人的经验。比如如何才能健康长寿?如何才能事半功倍?世间的知识.技术,皆由此而繁衍也。即使如出世解脱的道方,亦由学习过来人的经验而确认的。所以持戒,终究是以个人的意愿和抉择为根本心要的。
于是乎,既因有人想学,也因有人意愿教,故渐形成具规模.形式的教授课程。甚至有些更笨的人,即使也有目标在,却不知从何着手;故有智慧的人,或心存慈悲的人,以不忍众生苦故,自动为之订立种种程序与方法。于是乎,在世间中,便流传有种种现成的戒;但其本质上,当只是建议而非强制也。
以上我乃从「法」的本质,而来说戒。因为若不明于法,而强制守戒,则有压抑.固执.反弹等缺失。而若明于法,则于取舍间,便能有更…
《破茧而出 行持律仪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