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行持律仪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的把握也。

  

  强制授戒

  从前面讲到现在,我都从「个人的意愿」而来谈戒。但于世.出世间中,还有不少是强制授的戒─不守还不行。这从何而有的呢?以下且继续申述:

  

  在世间中,若目标相同者,常互相凝聚而形成一团体。比如好登山者,乃组织成登山社。好音乐者,乃结合成爱乐社。好禅坐者,乃凝聚成禅坐会。若团体既成形已,乃必订有「公约」;而此公约,即是这团体的每份子当守的戒律。

  

  因为「公约」,或有助于原本目标的达成,或为彼此沟通的方便,甚至以此形为团体的标识。故既是公约,则有强制性也。比如此僧伽共修营,便是一临时性的团体,这团体当有祂所欲完成的目标。于是这团体的每一份子,就得遵守祂的公约。比如课程的安排,即为有助于目标的达成。比如作息的规定,则为沟通的方便。甚至清晨的课诵,也可说是佛教团体的标帜之一吧!

  

  所以对是否参加此一团体,你可凭意愿决定,参加或不参加?但一旦参加后,即必得遵守此团的公约。于是持戒,就从意愿出发而形成强制性的授戒.守戒。

  

  当然戒条的订立,还是由全体团员共同的意愿而确定的。或者虽前人已订了,但由通过团员的意愿而加以修订。然不管如何,对个人而言,总有强制性的。

  

  佛教戒律

  于是乎,我们且从自发性守戒与强制性授戒的观点,来看佛教的戒律。佛教本为出世解脱的目标,尤其更因向往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共凝聚成的团体。

  

  所以既因对佛陀的崇仰而有自发性的守戒,也因已形成僧团故,而有强制性的授戒。(对居士而言,因团体的组织形态还不完整,故还以自发性的守戒为主。由是守不守五戒?视个人的发心而异!甚至如以因缘不具足,或择守其中四戒.三戒,亦可随个人而调整。)

  

  然在同一终极目标下,中期与近期的策略,还未必相同。比如佛教,即使皆以出世解脱为根本目的;但在近期目标里,禅宗乃以即生开悟为主要素求,而净土宗却以往生净土为进阶。所以因于中期.近期策略的差异,故所当守的戒便有几许的不同。比如净土宗者,当日诵佛号多少声?或持净土三经多少部?而禅宗者,乃以修定参禅为主要功课。所以戒,其实还非单纯地比丘二百五十戒尔。这在以下的「开遮持犯」中,将有更详细的解析。

  

  所以佛教的戒律者,乃为达成解脱目标而必须依从的因果关系。故对意愿求解脱者而言,行持律仪终究是解脱因,而非束缚缘。故当发自由衷的意愿而尽力去行持也。

  

  授戒与戒体

  或问:既持戒是意愿与智慧的结合,那我想行持就去行持,则岂有授戒仪式的必要吗?

  

  答云:以经由授戒仪式的过程,而能纳入「戒体」,故能增加防非制过的定力。

  

  如世间人要作的事,或只内心思惟欲作,或经向众誓愿必作,其间动力的大小,真有天渊之别。若只内心思惟欲作,则随时反悔或放弃,都较无所谓。反之,已作过向众誓愿的仪式;则自形成非做不可的鞭策力,故有助于其精进迈力。同理,授戒亦然,以经由授戒的仪式故,而自形成非守不可的内驱力,故能增加其防非制过的定力。

  

  古来或谓「戒体」,乃从「戒师」或「得戒和尚」世世传承而延续下来。因此很多「戒子」,乃刻意选择「得戒和尚」;为冀望能从那里熏习得较清净的戒体。然我乃认为:戒体,如以唯识学来看,则是内熏之善根种子也。故知见的正确.意愿的虔诚与道心的坚固,才是形成清净戒体中更重要的因素。否则,如单把戒体当作外来者,而不知用道心来护持它.培养它。则即使一时得之,也终必不能保固。

  

  功德多少

  下面我们再来检讨功德的问题:如前既云,持戒乃发自个人的意愿,则何必斤斤计较于功德呢?以功德说到后来,竟好似为他人作功而得到的酬劳一般;诵一部经有多少功德,念一声佛有多少功德。功德多,佛菩萨赐给我幸福安乐;反之,功德少,则不得菩萨诸天的謢持庇佑。这些我皆认为是旧有神教之遗毒尔。所以能直依法持行,而不谈功德最好,以免更遭误解。

  

  其次,若不免必检点功德者。吾固曰:所谓功德者,即达成预定之目标尔。以功德,乃从作功之所得。譬如为健康故而勤加运动,尔后果然得健康已,则曰:作运动,有功德尔。同理,若以投资股票,而欲赚钱;后果然由之而赚进很多钱财,则曰:投资股票,有大功德也。简单讲,何谓功德?乃从因到果而已。所作是因,所得是果;若果遂所冀,则有功德也。

  

  于是从此观点而来检讨佛教功德之所在。以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,乃不外乎完成解脱尔。因此能直接顺遂解脱者,功德最大。其次,有助于解脱道之完成者,功德次之。因此开悟证果的功德最大,以彼能直接顺遂解脱也。而闻思,持戒,修定等,功德次之也。

  

  所以我说的功德,是非常现实肯切的;既自己能亲身体验之,而旁观者,亦能从彼身心的提升净化,而见其端倪。此功德非如某些人,直把它当成口说无凭的空头支票,可以开口也功德无量,闭口也功德无量,而毫不必有兑现之顾虑─不是老早告示你「无量」了吗?你为什么还放不下呢?

  

  于是持戒能有什么功德?也就不言而喻了。然而持戒能否有助于解脱,这不当只是学佛的理论而已,并且是现实生活中最切身的体验。有些人以不明戒法的开遮持犯故,虽尽心于持戒,却是生活得压抑.拘谨而不自在,那持戒的功德便可堪疑了。

  

  以上所说,既持戒的功德如此。反之,有碍于目标的完成者,乃罪过也。譬如欲以投资股票,而大赚其钱;而后竟血本无回。则曰:投资股票,有大罪过也。或以误食毒物,而殒命丧生;则其对欲长寿健康而言,乃是不可弥补之最重过也。

  

  以上功德罪过既如此判定,至于大小轻重亦如此权衡。就不必再烦我聒噪了。

  

  开遮持犯

  尽管大家皆知戒相者,应随缘制宜。但如何才能如法制宜呢?恐未必得其善巧,故以下再论戒之「开遮持犯」等。

  

  何以律能开缘?若以「法依止」的因果关系而言,殆无可变动者。然即使学佛的终极目标虽宜相同,但近期的目标,则将因宗派.因个人的抉择而有差异。由是因近期目标的「自依止」故,在持戒的细目上,便将自呈现其差异。由是而言,律之「开遮持犯」者,且不必尽依律典所载和祖师所示。然当确切掌握者,乃目标与因果间的对应关系。否则离却因果的大原则,而擅开方便,必将南辕北辙而已!

  

  其次,于近期中未必只容许一个目标。或同一目标下,未必只适用一种方法。于是目标与目标间,方法与方法间,或相辅相成,或相斥相违。故须善巧斟酌,以尽其利也。

  

  比如世间人,既希望身体健康,又图谋事业扩展。然如以图谋事业扩展而操劳过度,反将妨害身体的健康。于是在事业扩展与身体健康中,便得善巧拿捏,以得其宜。

  

  至于戒之「开遮持犯」,我且以律典之事例作说明:本来在原始佛教中乃有「日中一食」的戒。尔后因印度遭受饥荒,故很多修行者即使辛苦托钵,却未必化得足够的食物。故如再严持「日中一食」戒,便将饥饿得更严重。于是佛陀权衡众缘,乃宣布开通此戒,可食后更食。但等饥荒的年代过后,又宣布收回成命,续守此戒。

  

  这也就是彼在两个目标间作权衡:一者、守「日中一食」戒,而避免对食欲之贪。二者、为成道故,应受此食,以资色身。以在安平岁月,资养色身,本不成问题故,乃以避免对食欲之贪为守戒重点。而在饥荒之际,连饮食的来源都成问题,便不复有贪食的顾虑,故改以色身的滋养为修道之基础。

  

  又如中国净土宗初祖卢山慧远大师,乃以三十年安道于山中,不过虎溪而闻名古今。而《华严经》中善财童子,却以四方参访诸善知识而照耀遐迩。他们两人间,一个以禁足一隅,一个乃参访诸方;那到底是谁守戒,谁犯戒呢?其实也只是仅就各人的现前目标而自努力罢了。

  

  所以戒之「开遮持犯」,乃必一方面清楚自己的现前目标.中期目标与终极目标为何?一方面又觉了诸法从因到果的定则。然后才能权衡诸般,善巧统合,而得其宜。这可不是「硁硁然,小人哉」就可得其胜解的。当然更不是那些暴虎冯河.想改就改者,所能窥其一二也。

  

  忏悔改过

  在行持戒律的过程中,因「凡非圣贤,孰能无过」。故从过失而有「忏悔」法门。然而在此我要强调的是「罪从心生,唯从心灭」。忏悔不当只是个如法奉行的仪式而已,更不当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委曲将就的样板而已。

  

  所谓「罪从心生,唯从心灭」者,乃为一切行为的缺失,皆源于观念的无明,或心态之偏端。故欲改正其行为者,亦唯有从观念与心态的提升净化去着手。否则如「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」。又如源之不塞,而光用筑堤的方法,必将有崩溃的一天。故真正的忏悔,乃必通过「觉悟」的转捩点,才能完成。因此大悟彻底,才是最究竟圆满的忏悔法门。

  

  前既云:戒的行持,不外乎依止自的目标与依止法的因果关系。同样,忏悔法门亦不外乎此也。以真忏悔者,但为能觉悟到「目标的错」或「方法的过」也!譬如有人尽其一生,以赚钱为目的,而不惜斨害身体,甚至为非作歹。直到有一天,他终于明了,赚钱顶多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的目的。心无罣碍,应才是最后的目的。故以赚钱为终极目标者,即目标的错。而不知欲「心无罣碍」者,乃有其它更简捷殊胜的方便法门,则是方法的过也。

  

  或如有人虽知学佛参禅,乃为求得「心安」而已!于是苦心钻研经教,经年参访诸方,而心竟仍不得安。于是更日夜继夜,扪心自省。终能蟠然回首:以有求故,心终不安。即使只是「求心安」而已,终究还是求啊!于是狂心顿歇,万里晴空。

  

  以上从觉悟「目标的错与方法的过」而心灭忏悔者,乃是偏向于「自发性的守戒」。然若于一团体中,除「自发性的守戒」外,还有「强制性的授戒」。故若犯过,除自觉己非外,还得公开「对大众发露忏悔」。然以「对大众发露忏悔」的作法,一般的律典所说较周详,故在此不再复述。

  

  或问:大乘法门中的拜忏,竟有何意义?

  

  答云:本为方便顺着经典.忏本的法义而如理思惟,检点自心;而非徒为形式的拜诵而已。否则只如鹦鹉似地装腔作调,竟有何意义?甚至花钱请他人拜忏,皆是道听涂说的恶作而已!

  

  小结

  总之,我认为行持律仪,乃必须先明白法理,而后才能顺着法理去析辨戒相。从析辨戒相而熏纳戒体,从熏纳戒体而如法奉行。而待如法奉行之后,才能渐成其「德」,即完成解脱道也。因此从戒法.戒相.戒体.戒行和戒德,乃能一以贯之,密合无间。至于开遮持犯.忏悔改过者,亦皆同此理也。

  

《破茧而出 行持律仪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