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

  修定调心

  

  修定调心

  修定的功效

  动与乱

  修定的原则

  绝除妄想执着

  正念

  妄想之一:有想皆妄

  妄想之二:大小.粗细.显隐

   妄想之三:我心已定

  妄想之四:三轮不空

  一心境界

  修定方法

  内息与随息

  观心法门

  小结

  

  

  

  修定调心

  今天继续讲有关「修定的理论和方法」,相信各位对这应该是比较熟悉的。但在整体架构上,我们还得把这部份重述一下。

  

  修定的功效

  现首先来反省一个观念,为什么要修定?若「定」,即不动,乃所谓的「八风吹不动」─心在一切境界中都不为所动。可是三法印中,首曰「诸行无常」;或四念处中有「观心无常」。既一切境界本来就是无常的,不只外境无常,也心境无常。于是在无常的法印下,心会动,倒才是正常的;而何以修定却欲违背无常的法印,而冀修成心不动的境界呢?

  

  修定的功效,依我看来主要为「降伏业障」也,而不是冀望修出什么境界来。因为凡夫从何造业呢?乃为心向外攀缘故造业。所以修定者,乃反其道而行之;故使本来向外攀缘造作的心,而变成向内收摄至寂静无为。若心能保持在寂静无为的状态中,才使一切无明业障不再现行。否则即使听到再多的佛法,但碰到境界时却又业障现前,一切作不了主矣!所以如不能以修定的功德来降伏业障,则再多的经教,终究不过是口头禅而已。尤其在紧要关头,生病时,临终时,用意识思惟的方式,更将欲振乏力─除非平日已有十分的功夫。简单讲,修定乃为降伏业障也。

  

  所以虽「诸行无常」,我们还得修定。以心若能定,即能在一切境界中,虽观照明了而不动不乱。人的烦恼,乃为乱而来;而乱就是心在种种的境界中起矛盾。而矛盾者,多为业障现行故。今以修定故,乃能安心在一切境界中,而不起业障的现行。于是为业障不现行故,心能不动不乱。故《般若经》中有谓:不乱不味故,应具足禅波罗蜜。

  

  动与乱

  下面再论「动与乱」的关系。以诸行无常故,心境会有变化;所以不管物相的动或心境的动,乃是相应于缘起的本然。但是动和乱,却未必有连带的关系。如世间人常说「动乱.动乱」。事实上,动未必乱,乱也未必动。比如说燕行有序,故虽动而不乱。同样一个好的工程师,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工程的进度;故虽动而不必乱。

  

  反过来说,乱也未必动。有时候一个人活得太无聊了,虽无所事事,心却胡乱如麻。或者打坐在那儿,心中妄想纷飞,压制不了;身虽文风不动,心却乱成一团。

  

  所以动未必乱,乱未必动。可是对一般凡夫来讲,动即不免乱,少动少乱,多动多乱,愈动愈乱。此乃因为凡夫,本就没有智慧。既生命的目标不清楚,更行事草率唐突。甚至在内心里,本就有很多矛盾,故一碰着境界,就将业障现前而自我烦恼。

  

  比如好吃的人,一看到好吃的东西,就在那边挣扎「要不要吃?」若吃了,不只花钱,又会长胖。而不吃,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?或者瞋心重的人,却不幸冤家路窄,碰上了仇家。于是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。此时,内心又开始挣扎了 。所以因于内心的矛盾,故一碰到境界就开始乱了。

  

  于是很多人宁可先不去碰境界。如老子所说: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因此从不动而不乱,这虽不是最高境界,可是对很多人来讲,还比较好下手。至于能做到「虽动而不乱」,则须要更高的智慧。所以从不动而不乱去入手,这便是修定的法门。至于虽动而不乱,则是修慧的法门。

  

  以上已从降伏业障.使不现行,而论「不乱」者。其次,再述「不味」者。不味即是不执着也。由于在修定过程中,会产生很多世间未曾有的觉受;于是很多人便因沉溺于种种觉受中,而产生执着。这便是「味」也。而真修定者,既不可因外在的境界,而产生散乱;也不可为内在的觉受,而产生执着。这才能相应于「不乱不味」的禅波罗蜜。

  

  简言之,修定法门虽不是最究竟的─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,有些相违背。但佛教仍将之视为修观证慧的前方便。

  

  修定的原则

  既修定的法门,主要是从「不动中」去启修的;则如何才能使心不动呢?心之动,乃为随境界而起分别。故欲使心不动,首要断除心境的连结关系。心若不去攀缘境界,便能不随境界而起妄想。

  

  所以修定的大原则,乃「收摄六根,心不对尘」而已!以一般人若六根触对六尘,就会现起六识;而识则不出分别取舍也。于是为消除一切妄想执着,乃从「根不对尘」中去着手。

  

  修定的方法,形式似很多,比如数息.念佛.诵经等。其实重点还不出「收摄六根,心不对尘」这个大原则。因为如能直接收摄六根,而使心不对尘,则倒不必再用什么方法。

  

  可是这对很多人来讲,反而不容易做到。因为众生还是习惯去抓住一样东西;若一切不取不住,反倒不能安心。因此退而求其次,乃将心专注在一个单纯的对象上,使较能安心。本来心散动于很多不同的境界中而打妄想,现则收心专注在一单纯的对象上。这「心」我们且不要把它讲得太玄─什么真如心.等流心。就修定而言,心即「当下的注意力」也。

  

  所以修定的方法,乃「置心一处,以楔出楔」也。将注意力专注在某对象中,此即「置心一处」也。比如就数息法而言,顺着呼吸,从一数到十,从一数到十。这呼吸与数字,即是一处者。如再仔细分辨,最后这一处,还非呼吸,而是数字而已,因为数字还比呼吸更单纯。而数字者,乃仅当下的数字尔─过去者不留,未来者不企。方法当用得愈单纯愈好,如数息时,还分心于身体的觉受,那就不是置心一处了。同理就念佛法门而言,此一处者即当下的佛号而已!如心还期待有什么感应.瑞相,便是「杂用心」也。而杂用心者,如何能修成一心不乱呢?所以修定的方法,其实很简单,就是练习把心专注在一点,这一点愈小愈单纯愈好,这称为「置心一处」也。

  

  至于「以楔出楔」者,方法本质上也是妄想;但因为若专心用它,便能抵消其它妄念故,权且用之。待用到其它的妄想皆消除之后,再来放下此妄想,便能达到消除一切妄想的境界。

  

  绝除妄想执着

  因此对刚开始修定的人而言,都是有方法可用的。但如功夫渐纯熟,就可以不用方法,而直接返照我们的内心。若有妄想杂念,则直接消除它。如此照而又照,消而又消,便能使我们妄想渐少而至于无念。

  

  以上修定的原则.方法,乃「收摄六根,心不对尘」和「置心一处,以楔出楔」而已!故若能掌握这些大原则,至于其他的就很单纯了。所以若问:「何者为妄想?何者为正念?」当然就佛学而言,各宗各派会有很岐异的看法。但就修定而言,离开当下的方法,就是妄念。

  

  正念

  至于正念,则只有当下的方法,才是正念。至于其他的都是妄念,包括任何觉受.瑞相,甚至菩萨现身.佛来灌顶等,都是妄想。或者思惟佛理,或突然想起一些好玩的事等,就修定而言,都是妄念而已!

  

  于是我们缘此而来省思:打坐会着魔。很多人都人云亦云地说:打坐,当心会着魔。其实如掌握以上所讲的原则,那怎么会着魔呢?因为一切魔境,皆远离方法矣!所以任何境相,其实是不需要去辨明那是什么境界?我们看《小止观》上提到很多魔境,或如《楞严经》上也有五十阴魔之说。很多人愈看愈糊涂,还不确认自己是否着魔?其实那能不着魔呢?因为只要心,已离开方法,就是魔境也。因此禅宗便讲得很直接: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。只要我们察觉到已离开了方法,而去攀缘境界,便都是妄想与魔境;因此须即时回向到方法上。所以在佛法里常讲的「回向」或「回向功德」。乃是回向到正道或正念也。因此以回向故有功德,而非有功德故回向也。

  

  如已确认:离开方法,就是妄想与魔境。那打坐还会有什么问题呢?因为所有的问题皆从妄想而来,故能将一切问题当妄想处理,就没什么答案好找的。所以我在禅堂里回答的问题都很简单,因为真正的问题不过是:你未认真在用方法,才会有那么多问题。对真正用功的人,那有闲岔去扯这么多问题呢?

  

  而我们很可怜地常被灌输说:打坐很危险,打坐会着魔,打坐要有名师指导。其实名师,也是指导你回到方法而已!所以我们只要能确切地掌握这个心要:离开方法,就是魔境。便能保证你在打坐的过程中,逢凶化吉,过关斩将。至于其它葛藤,早将斩尽杀绝吧!

  

  以上所示修定的心要:『收摄六根,心不对尘』;『置心一处,以楔出楔』以及『离开方法,就是妄念』。其实已够用了!但为很多人于面对境相时,又放不下矣!故还得三申五令,细部分解。

  

  ***

  

  妄想之一:有想皆妄

  正念讲过了,其它就很单纯了。然以一般众生从初用方法,到完全没有妄念的境界,还将有大致的渐次与过程。故以下略述其过程与渐次:

  

  现首先分析妄想的相状。大原则还是一句老话:有想皆妄。中国字很有意思,心上面有相就是想。所以心上有任何的意念.思惟.记忆.觉受等相,都是想也。而有想者,皆妄也,故称为「妄想」者。然也不是必变成断灭.昏沉或无记,才是心中无相。想主要从「作意」而有,故称为「打」妄想也。如非作意而想,则虽仍是妄想,却是细妄想也。故以下再剖析妄想的差别:

  

  妄想之二:大小.粗细.显隐

  大致而言,妄想乃有大小、粗细、显隐的差别。何谓大妄想?如果在用方法时,却打了一个妄想,以致于把方法全忘掉了。于是想了好久,才猛然觉醒到:我正在打妄想哩!因此才赶快回到方法。若用数息,则早忘掉刚才数到那里,所以必须重一数起。这能截断方法的…

《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