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妄想,我称为大妄想。

  

  初修定时大妄想很多,所以方法都是捡了又丢,丢了又捡。然经过一段时间修习之后,我们的警觉性会提高。故在打妄想的当下,便能很快警觉到「自己在打妄想」而回到方法上。于是虽夹杂有妄想,但方法还是连续绵密地用着。这在方法之间夹杂的妄想,我称为小妄想。比如我们数息数到三时,觉得脸部好痒,但好痒的念头只一闪便过去了。故下面再呼气时,还知道数四.数五。就修定的过程而言,正常的话,当过一段时间后,即不再有大妄想,而只剩下偶然乍起的小妄想而已!这是讲大小的层次。

  

  其次讲粗细,我们常说打妄想,打即谓「作意」也。从作意而起的妄想,皆称为「打妄想」者。所以想昨天的,想明天的,想自己的,想他人的,一切用心去打的妄想,乃是「粗妄想」也。大致而言,粗妄想皆可回想,回想我刚才在想什么?其次有细妄想者,细妄想不是我们去攀缘它,而是它自个现形的。这种情况就像我们晚上将入睡前,好象作梦其实又不是梦,有很多杂念撩绕不已。它既不是我作意去打的妄想,且当我们意识到它时,它就消失无踪矣!甚至根本很难回顾起「刚才曾想什么?」这种情况,其实更像晚上作梦一般。梦当然不是我作意去作的;且在梦境时,虽形影丽丽,但只要一醒过来,便声色渺渺,重觅无处?

  

  其实众生的心田中,本既有粗妄想,也有细妄想;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,大浪花里夹杂有许多小浪花。但当我们粗妄想很凸显时,就察觉不到细妄想的存在。因此除非我们在打坐时,已将粗妄想渐次降伏了,那细妄想才会浮现出来。我师父曾把数息法,分为七个层次。故至少要达到第四层次,才会有细妄想的浮现。这也就说,必待大妄想、小妄想,皆泯除了,才能发现有更细微的妄想。所以论典上有曰:寻与伺。寻是自己去攀缘的大妄想,而伺乃自个浮现的细妄想。

  

  既有想皆妄,故一切见闻觉知的作用,其实还归是妄想。所以不管眼根所看,耳根所听,或身体一切痛痒.冷暖.通塞.轻重.浮沉.滑涩等觉受。在平日视为真实者,但于禅坐用功时,乃必将之视为妄想也。甚至心觉得轻安.喜乐.寂静等,其实还归是妄想而已!

  

  有人谓:禅坐用功,得经历小我的统一,大我的统一,甚至身心的统一,内外的统一。其实真统一者,此「一」当亦不可得。至于心之觉受有统一相者,其实都不过是自我暗示的迷头幻影。我还是回归一句提示:离开方法,即是妄想。以上乃说明粗与细的层次。

  

  下面再讲显和隐。如业识种子已现行了,这称为「显」。所以不管大妄想.小妄想,粗妄想.细妄想,都是显也。而隐者,乃指尚未现行的种子。然尚未现行,却不代表它不存在。在经典上,或名之为「随眠种子」,随眠就是还在睡觉,故不起现行。但睡觉后,终究有一天还会醒过来作怪的。故修行,要消业障;不只要消已现行的业识种子,且当消未现行的随眠种子。

  

  妄想之三:我心已定

  为什么我们要把妄想剖析得这么仔细。因为很多人会以自我暗示的心态,不断催眠:我打坐,心已很定了,已找不到任何妄想也。事实上,那有这么容易就没有妄想了。如经典上说『阿伽陀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』。既业识种子,如瀑流般地后浪推前浪,怎可能休止或断绝?所以能使瀑流由大浪变小浪,由小浪变平流,流得平顺无纹,便已入定了。而非期待瀑流不流,或水全淘光了。

  

  所以真会用功的人,乃不当用自我暗示的方法,以强求自己很快没有妄念。相反地,要用心于察照自己还有什么妄念?而立刻断除它。事实上,禅坐的方法就像筛子一般。既妄想有大小.粗细的差别。故筛子刚开始启用时,只能将粗大的妄想先过滤出来;至于较细小的妄想,则还无能为力。而待用功一段时间后,既粗大的妄想已降伏殆尽;则当更换为细目的筛子,以把细一点的尘沙也筛出来。以这样不断用心于去发觉自己还有更细微的妄想,而去弃除它。才使我们的心愈来愈细,愈来愈定。

  

  这一点,乃与很多人不同。因为他们都希望很快没有妄念,所以便不惜欺骗自己:已经没有妄念了。或者懒得去觉照妄念的存在。因此我经常碰到有些人这么问:「我已经没有妄念了,下面当怎么办?」如已没有妄念,则岂有"我当怎么办?"的妄想出现─真是不打自招。又有人说他心很定了。可是时间还不好熬哩!甚至闷得无聊。心很定者,时间当一滑即过!怎可能难熬,甚至无聊?其实,这是观念的偏端,故造成的错觉。他根本还有很多妄念,却不愿再去筛除。所以心还是很粗哩!

  

  事实上,不管从理论或经验来分析,一个人绝不可能体验到「自己已无妄想」的境界。因为若真无任何妄想,则早忘我也。而忘我者,又岂能觉得自己已无妄想。所以既觉得自己没有妄想,这就有能有所,这就是妄想也。

  

  因此真会用功的人,当只不断地发觉自己有妄想,而不会发觉自己没有妄想。因为没有妄想的时间,是根本不存在的。就像我以前的经验,虽一支香中只打了几个妄想,却三十分钟已滑过去了。因为若前一个妄想与下一个妄想,乃间隔十分钟。但为不打妄想的时间,一滑即过;所以在感觉上,前后两个妄想还是粘在一起。所以不断去发掘自己还有更细微的妄想,这才是修定的重点。而修慧,乃不断去发觉自己还有那些放不下的执着。

  

  所以修定修得好,反无任何觉受。只是时间过得很快,一下子又是一支香,一下子又已一个上午过去了。

  

  妄想之四:三轮不空

  以上所讲大致是第四层次,故有细妄想的显现。现再讲第五个层次:

  

  我师父讲到第五个层次时,乃用三条线来表示。这三条线,即意谓着「三轮不空」。三轮者,首先有我。其次,有方法可用。第三,有当下的数字。这我.方法与数字,即是「三轮」也。如套用佛学的名相,亦可说是根.尘.识的存在。所以如用数息法,还意识到有我,有方法,有数字,即是三轮不空者。以上乃就空间的范畴,而论三轮不空。

  

  其次,亦可从时间的范畴,而论「三际未了」。所谓三际,乃指过去,现在,未来。因此若还知道时间前后相的差别,则表示我们还未突破时间的范畴。所以一个人用方法,用得最好时,当既不觉得自己在用方法,也不觉得有时间的存在。自己跟方法.时空,等持而合一,此即所谓「三昧」也。观音菩萨因证得观音三昧,所以能听得一切声音。也有人修火光三昧.念佛三昧等。

  

  简言之,唯能所双泯.前后际断,才与「定」相应。否则,就算「当下一念,清清楚楚」,也只是自我暗示的假相而已!因为所谓清楚,乃是从比较不清楚后,才能显现出其清楚。而既将心安于当下,则岂能从比较而生「清楚与不清楚」的差别呢?所以这些愈修行愈清楚的人,只不过是「以讹传讹」或「一犬吠日,百犬吠声」,将来不着魔才怪哩!

  

  一心境界

  修定修到最后,乃证得一心境界。故在一心中,既无能所的对待,亦乏前后的差别。既已突破空间的枷锁,更也超越时间的范畴。于是心乃能像广大无边的镜子一般,能把一切相都照进去。故修定成就后,能显现天眼.天耳.宿命.他心等神通。

  

  然即使能照进一切相,却仍是无知.无识,不起作意分别。如镜子,猫来猫现,狗来狗现。镜子不去分别猫狗为何物,只是随照显了而已!所以反而无知.无识,无能.无所,万年一念,一念万年,才与定相应。

  

  此之万年一念者,并不是说在万年间,只现起一个念头。而是虽随照显了,却不起作意分别。我们常说:如来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。然佛虽常在定,却也常对众生说法:对贪者说不净观,对瞋者说慈悲观;为八万四千种众生,开八万四千种法门。佛虽经常游化说法,可是还不出万年一念也。

  

  这也就说,虽相是有差别的,但心性却是平等的。然要证得心性的平等,这不只须有定的成就,也还得相印于慧的成就。以上讲到这里,主要是讲修定的理论:为什么要修定?还有正念与妄想的界定!

  

  修定方法

  下面再介绍一些基本的修定方法。现首先讲数息法,相信各位都已学过数息法,所以我只讲较重要的部份。为什么选择以数息法入门呢?因为它作意最少,妄念至微。

  

  我们人从生下来就会呼吸,所以不需要刻意才能呼吸。又数字从一到十,对我们来说也是最顺遂的。于是因自然.简单,所以作意最少。前已说过:任何修定的方法,本身也是妄念。而所用的方法,若是不自然.不单纯,须刻意为之;则方法本身,便是个大妄念。如此既以大妄念压制小妄念,则它能检点出来的妄念就很有限。此恰如筛子的孔目很粗,故对较细的尘沙便无能为力。因此像持楞严咒.大悲咒等,皆须刻意持之,所以心不可能很定的。其次念佛.诵经等亦然。当然以上乃就纯自力的修定而言。

  

  但如果心很粗.很乱,则可用「倒数」或「隔数」的方法─数字从十而九,而八.七 或从十九而十七.十五 。因为倒数或隔数,是一种比较粗重的方法;而粗重的方法,乃能盖住多数的妄念。但如用一段时间后,心已调细了,这粗重的方法便反成逆障也。所以欲修定,当用最自然.最单纯,作意最少.妄念至微的方法;故选择以数息法作为入门方便。

  

  其次数息法,当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。首先这牵涉到作意的问题,因为若用控制呼吸的方法而来数息;则控制者,即是作意也。而既作意,心何能细?其次,若作意呼吸,反会与我们的身体不协调;于是会产生胸闷.头痛.疲累等问题。有些外道,乃教人用作意的方法来呼吸,那是练气功,而不是修定。虽练气功,也有练气功所欲达成的目的,但却不与修定相应也。

  

  数息法原则上是单数出息或单数入息,数出的话就不数…

《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