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塞与觉受
业障的存在
业报身
别业与共业
通塞与觉受
呼吸的变化
酸痛麻
观待痛
八触
从正经到奇经
男女有别
督脉三关
任脉三关
头部反应之一
头部反应之二
大周天
气之偏颇
业障现前
比丘常带三分病
逆增上缘
着魔
小结
前已讲及有关修定的理论和方法,故今再讲有关身体的反应。前既说:修定乃为消除业障。然业障到底存在什么地方,而我们又当从何着手,以去消除呢?常有很多佛教徒碰到什么事不顺遂,就说业障.业障,说了老半天好象他很懂得业障。但如详细问之,其实他什么都不懂;故业障,乃变成一种大而无当的遁词。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详述:业障在那里?及当如何去消除!
业障的存在
首先业障存在于观念的混淆及心态的偏端。一个人不管造什么业,基本上都是从观念去造的。所以如观念不正确的话,那要消业便不可能。因此我乃再三强调:真正的消业,唯从开悟里去消。若谓开悟乃太遥远了,故退而求其次,需从看佛书、听开示里去建立比较正确的知见及更纯净的心态。否则,连正见.正思惟都不相应,要消业也难矣!
故欲消业障者,首先得从观念的澄清和心态的净化里去消。所以一个人打坐有没有积效或功德?其实不是去问:他打坐时有什么境界,或身体上有什么觉受,甚至已入四禅、八定也。因为这些,等你下坐之后,便皆成梦幻泡影矣!且在现实的生活中,一点也用不上。故再好的觉受或境界,也顶多算一场好梦罢了。
但如果是观念的澄清或心态的净化,则在我们生活中,便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皆用得着。所以我乃再三强调:打坐不要在觉受上作功夫。因为观念的净化,乃与觉受了不相干也。有时候,我们连打坐了半年、一年,都未曾有任何好的觉受。可是个性急燥的人,却不知不觉中已变得比较悠闲.安定。或者心态本很刚强者,竟已变得比以前温厚.宽柔,故于处理人事上,就比以前圆融多了。
故观念的澄清或心态的净化,有时候是顿悟的,一剎那间就天旋地转。有时候,乃如滴水穿石,慢慢磨透。所以业障的消除,还是当从当下的观念.心态去转化。因此诵经能消除业障吗?拜佛能消除业障吗?问题不在诵了多少经、拜了多少佛,而是它已助你转变了多少观念,净化了什么心态?
而这种改变,既自己可从反省中而明了,抑别人也可从其身心行为中而察觉出来。所以业障的消除与否?其实是很现实而可计量的,倒未必如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可思议。
其次,业障又将呈现在身体上面。因为既众生者,不出身心而已!而身心中又是互相影响的,心能够影响身,身也能够影响心。那么就身体的业障来讲,最明显的就是官能的萎缩与气脉的纠结。很多人生病了,然我们怎么确认他生病了呢?就是从官能的萎缩而确认的。比如:眼睛本当可以看的,而现在竟看不见了,或看不清楚了;则乃表示眼睛有病了。同样呼吸不顺畅,乃表示肺有问题;或手不能握,脚不能行等皆然。于是且从各式各样官能的萎缩中,去辨别生何种病?所以生病是业障吗?是业障!但偏于身体的业障。
那官能的萎缩,又是从何而造成的呢?乃从气脉的纠结而造成的。如果一个人气脉本来通的,现却变成雍塞不通;那官能就会变得萎弱,甚至麻木不仁。然由于打坐修定,能使我们本来已经阻塞的气脉,慢慢疏通。而疏通后,原已退化的官能,就能慢慢恢复,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健康.更敏锐。所以一个人打坐,如坐得好。如经典上说,会有天眼通.天耳通等。因为既心能愈来愈细,且脉能愈来愈通,感官就能变得比一般人敏感很多。
业报身
然我们需如外道,刻意用气功等而来调脉吗?甚至常留意于有关身体气脉的变化吗?其实不必!因为我早已声明:不可于觉受上作功夫。但这里有一个观念,须再详加分辨,即是有关「业报身」者。
为什么我们打坐,自会产生身体和气脉的变化?依佛法所言,这身体乃是业报所成,故称为业报身。因此在我们的修行过程里,若不断使观念澄清了,心态净化了;则既我们的业不断在改变,故身也必对应着跟随改变。而身的改变,乃从气脉的变化而肇始的。
故何以有关气脉的说法,道教和密宗的讲法就不太一样?为道教有道教的练法,而密宗有密宗的修为;既业不同故,气脉亦自不等。所以即使原始佛教和禅宗,皆不强调气脉.不着意气脉;但还将有气脉的变化。且这变化应是没有终结的─除非你不再用修行去提升它。
而一般凡夫之所以不能感受到气脉的变化者,乃为他们的生命,本就只能在平面上作扩张或止息。于是因不曾提升,所以不能对应有气脉的变化。除非他生病了,他才感觉到身体有问题;但即使能意识到身体有问题,也不可能如实知道气脉的详情。所以凡夫不懂气脉,是正常的;而修定者能略知气脉的变化,却是附带的─不必在此多费心思。
但关于气脉的通调。我们从道听涂说中,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期待:以为打坐既能通调气脉,则不管任督二脉、奇经八脉、甚至中脉等,反正该通者,皆通矣!工作即可终止。但我还是说:除非你修行不再进步,否则既身心是互相影响的;心若已提升,身云何不跟着产生现形呢?
所以古德虽说:菩萨百劫修相好。然佛的三十二相.八十种随形好,是他刻意修出来的吗?我想不是!又不是爱漂亮,为什么要刻意修相好呢?然而若照正法去修,既身心皆净化已,形相自变得庄严相好。而且这种修为,应是百尺竿头、更进一步,而没有终结的时刻。故何止百劫修相好呢?
别业与共业
而业,其实还有别业跟共业的差别。于是因于从过去到现在,既众生的业不断在变化;所以这个时代众生的脉相,乃将与古人有少许的不同。或者如张三与李四,虽属同一个时代;但因别业的差异,脉相还将有所不同。因此我们宁可不要相信,任何有关「导引气脉」的修法;因为这被误导的可能,总比受其惠者大得许多。
所以我虽也提及气脉的变化,却不得不再三强调:告诉各位有关气脉的变化,倒非要各位依样画葫芦,按图索骥去强求变化;其实不去管它,让它自然变化,这反才是最高明的。因此在佛教的传统上,包括原始佛教和中国禅宗,都不太奢言有关气脉的问题─因为众生的身见很重,如果又讲气脉的问题,恐将引起另一种误导。
然这么多年来,我归纳很多人所问有关打坐的问题,其实很多皆不过是气脉通调过程,所显现出的异象而已!因此如我们能对彼过程,有先前的了解。则才能用「平常心」去看待它,而更安心于坐。所谓「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」。否则,或自己胡思乱想,或因放不下而去找一些外道书来看。而那些书都会讲得很绝然,于是最后必形成自我暗示的误导。所以我似违背了禅宗的传统,而多谈一些气脉的形相。但重点乃不在告诉你,气脉将有什么变化;而是若有任何变化,当用平常心去看待它。
通塞与觉受
因此今天的主题「通塞与觉受」,即是讲在打坐的过程中,因于气脉的通塞变化,而将产生种种不同的觉受。然而我所谓的「通」,不是一通永通,既通了,就一切没事。即使不说气脉,就像世间的道路亦然。其最初或只是羊肠小径─也不能说完全没路,只是狭小.弯曲,又颠簸得很厉害。而后来文明进化了,乃慢慢拓宽成大路,而名为「县道」。如县道还不够宽敞,再拓宽成省道。而省道就是终结吗?不见得。如我们经济上许可的话,会再提升以建高速公路。如此,道路的建设应是永无终结的。
同理,气脉也不是通了,就一切没事。其将一通再通,而使愈来愈宽大,愈来愈平顺。就像苏花公路一样,本来弯弯曲曲的,非常惊险;而现在渐把这些弯曲的部份,打直了;且单行道变成双线道,双线道变成四线道。这才使交通愈来愈通畅。所以气脉的「由塞而通」,最初也非全然不通。如全然不通,就必麻木不仁,甚至早死翘翘了。而最后,也非全然地通。我们只是不断去提升它而已!
于是在从塞而通的过程中,乃会产生种种身心的觉受。所以有觉受,是正常的;既不代表他有本领,也非因方法的偏端而造成错觉。但是若能于觉受间,摄心内敛,而专注于方法;这才是更高明的功夫。以上前言,且说到此。故下面就来细述这些变化的过程:
呼吸的变化
首先讲呼吸的变化。刚开始上座时,呼吸大致是比较粗重的。于是以粗重故,乃出入有声而有所谓的风相与喘相。但如上座已久,呼吸乃会变得比较微细,甚至若有若无。而这种微细的呼吸,才是比较健康的。反呼吸很粗重的人,才是有病的。
这一点跟西医的观念很不一样,西医认为要健康,便要多作深呼吸。而中医或瑜伽的观念:乃认为气愈细,才愈代表他的健康。为什么呼吸会由粗而细呢?又因何气愈细,才愈代表他的健康呢?其实这牵涉到气脉通塞的问题。若脉愈通,则呼吸愈顺遂,故呼吸乃变得更微细。其次脉愈通者,呼吸亦将由短而长─即每次呼吸所间隔的时间,将变得比较长。最后呼吸亦将变得更深。
我们看小孩子的呼吸,乃可吸到小腹,而称为「腹息」。然何以中年之后,呼吸就变得比较浅,而只能吸到胸部呢?因为脉已渐渐雍塞。如年纪更大,连胸息也吸不到了,而变成「喉息」。于是以喉息故,呼吸就更粗,甚至会喘;故晚上睡觉也容易打鼾。如年纪更大,连喉息也不可能了,那就准备死翘翘吧!而在打坐的过程里,因有助于养气调脉,故能使原来不通的气脉,慢慢疏通。故若安心禅坐,将使老年人由喉息变成胸息,中年人由胸息变成腹息。所以愈禅坐,人乃…
《破茧而出 通塞与觉受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