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后者玉枕关,玉枕就是我们睡觉靠枕头的地方,也就是后脑的部位。于是因于玉枕关未过,头部气不足,就会老是颓头丧气,甚至昏沉无记,不省人事。以上是督脉三关。
任脉三关
其次,再讲任脉三关,即鸠尾、大椎与玉枕。首先鸠尾关者,乃胸骨跟肋骨交接的地方。如果我们看解剖学,此鸠尾的部位,乃像一把匕首,倒插入胸怀中。所以当气从丹田直上鸠尾时,却碰到了那像倒插匕首的骨头,于是胸中闷痛.郁卒得很。很多女众都将碰到这样的问题,而且这胸闷,不是只闷几个小时、几天而已!有时候要闷上几个月、半年,甚至一年。你若去看医生,他也能诊出很多病来;但就是怎么医,也治不好。原因无它,解铃还归系铃人,既是禅坐惹起的症状,还归禅坐去调理。所以还是安心忍耐,继续坐吧!
其次有大椎关。据我所知,女众气从胸前上后,非直接更上头顶,而是将由锁骨而转到背后的肩胛骨,再由肩胛而入脊椎。然后才由脊椎而上升至颈部.头部。于是在脊椎与后颈的交接处,乃有一个突出的椎骨,中医曰:大椎穴。而大椎也是蛮难过的一关,于是为大椎不过,故肩膀老觉得吃紧.沉重。而大椎之后,即再上玉枕关和头部。这是任脉三关。
头部反应之一
于是不管男众.女众,都得经过玉枕这一关。而在未上玉枕之前,气多积在肩部及颈部。由于气不能上头部故,就会产生昏沉跟健忘的现象。而昏沉者,更将昏沉到连自己都不知觉的地步;于是上座未久,便已弯腰驼背.垂头丧气。根本用不上方法。
且在平常生活中,还颇健忘。很多事情一下子就忘掉了,不刻意记的,一定记不起来;虽刻意记的,还经常缺三漏四。所以有时候,我们不免怀疑:修行不是当愈修愈有智慧吗?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。其实不必狐疑,因为这只是青黄不接的过程而已;若气顺畅了,便能变得更聪明些。
如一个人的气,终于能过玉枕关而上升至头部,则是否就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了呢?不!我们的头脉非常复杂,故还不是上得去,就能下得来的。于是以上得去、下不来,气积在头部故,就会产生失眠的现象和瞋慢的心理。
此之失眠者,即晚上妄想杂念特别多而睡不着觉,有如喝茶后失眠一般。可是虽睡不着觉,第二天的精神还是非常好。所以若晚上睡不着觉者,可能为气下不来故。于是可以禅坐,而使气下来就能睡着也。
气积头部,为什么瞋慢心会特别重呢?因一个人如生气的话,则以气往上冲故,会脸红脖子粗。反之,如气积头部,也将使瞋心比较重。所以有些修禅的人,似瞋心很重;其实这也是过程而已!而同样对慢心重的人,我们常说他:眼睛长在头顶上。其实不是眼睛长在头顶上,而是为气积头部故,所以慢心会比平常重。
头部反应之二
以头部的气,其从脑后至面前,还有许多关卡。故于过程中,乃将有许多异于平常的觉受:如头顶不通,会觉得头很闷紧,闷得像孙悟空戴着金箍咒一般。气若要通过眉心,而眉心又不开,乃觉得那里像挂上铅锤一般沉重。如气滞留耳部,会有耳鸣.失聪的现象;或者因气流窜,则会产生幻听。同理,如气滞留眼部,则眼球内的血丝,会比较红,好象瘀血一般。甚至在此期间,每朝醒过来,都将发觉眼屎比平常多。如因气流窜,则会产生幻视。
如气已到达鼻端,故上段通了,而下段未通;则鼻涕将流个不停。除非你继续坐,坐到下段也通了,这鼻涕便倏然而止!否则,可能整天都在流,真恨不得拿个塞子塞住算了。同样气将通过牙齿时,乃觉得牙龈好象发炎了。而气将通过舌头前,乃会觉得舌头颇为僵化,故连讲话都不太流利。
所以这些异态,不知者将以为是病态,其实乃常态而已。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气脉完全疏通的人。因此打坐会着魔吗?其实也只是一般的过程而已!或者如俗谓的「走火入魔」,何谓「走火」呢?其实乃为气走岔,而入旁道去了。而气为何又会走岔?其实也为观念的偏端而误导它,它才会走岔的。
大周天
于是如一个人,或从督脉到任脉,或从任脉到督脉,已反复通了好几回。这在道家上有一个专有名词,曰「倒河车」。而经倒河车者,任督二脉的疏浚工作,才大致告一段落。这时候即谓:已完成小周天也。
如一个人已完成小周天了,则会往手脚的脉,去继续疏通。这更循行于手脚的脉,在道家称为「大周天」。因此俗谓的奇经八脉,若任督,乃唯指小周天。至于其他如阳蹺、阴蹺、阳维、阴维等脉,便与大周天有关系。当然详细的脉相变化,还很多很多;但却不是我今天所要讲的重点,而这些对各位的用功,也不相干。故各位只要掌握一个大原则:就是有任何异象,唯不管它、继续坐。即能「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」。反之,若把脉相讲得太详细了,或将有自我暗示的误导。
气之偏颇
相信各位听到这里,应大致可以了解:因于通调气脉的过程,所以气在身中的分布,便不是很均匀而是有某些的偏端。因为气脉的疏通,通常不会左右开弓而同时进行。可能是从左边开始,而待左边疏通了,再通右边。所以有时候,我们见某些人打坐身体总是倾一边。如为之矫正后,过一段时间乃发觉他又倾过去了。然过更久后,却可能正直了,甚或已偏向另一边。同样气如为了疏通头部,这时大致是偏上的;如为了疏通任脉,乃偏前也。因此除非脉完全通了,气才会上下、左右完全平衡,否则多半是在偏端的状态中。
然因于气脉的偏端,也会连带产生心态的偏端。首先若偏下者,多贪卑。气从下沉丹田到打通尾闾关之前,大致是偏下的。而贪者,甚至包括色欲、淫欲。反之,气若积聚头顶,乃偏上而瞋慢。又偏前为阴柔,偏后乃阳刚。甚至偏左偏右,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相状。
因此如我们打坐时,乃发觉:当下的妄念中,乃多贪欲。这时你不用紧张,更不必惭愧。只继续坐,便能让它物极必反,而转向上。于是刚才还蠢蠢欲动的妄念,乃如春梦了无痕。所以很多时候,于打坐间竟现起未曾有的妄念,这大致是跟当时气脉的偏端有关系。
当然未必每个人皆能对自己的气脉,这么敏感─事实上,也不需要。可是还得对自己心态的偏端,很敏感。否则或将随着这偏端的心态而去造业。于是旧业未消除,新业又造作了;奈何愈修行,反愈退步呢?
业障现前
但我们也不要为害怕偏端、造业,而不敢打坐。因为事实上,众生总是在造业的。然在不修行时,业障还不显现;反道是愈精进修行,业障才愈现行得厉害。所以一个有正知见的行者,不是求业障不现前;而是期业障早日现前,而能用正知见去对治.消除。
何以谓:修行要有善知识指导?其实如就方法而言,倒未必有什么离奇。而离奇的是:众生竟有这么多古怪的业障。于是在业障现前时,若自己未能察知,或虽察知而作不了主!这时便需要善知识的棒喝。故善知识者,不是常给他甘露灌顶或甜头吃;而是在逆境现前时,能帮他回向到正道而已。
所以有善知识依靠,当然最好。否则应参加共修,期以大众的力量,互相提携.照顾,庶几能于菩提道中,走得更安稳。否则,一个人孤军奋斗;除非知见非常稳固,也除非对自己的心态非常敏感。不然或业障现前,自己还不知道。于是乃为修行,而造更重的业。
其实,世间相本来如此。如曰: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或谓: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为了成就更大的圆满,乃必付出更多的代价与风险。所以不修行,业障还不现前;反是愈修行,业障愈现前得快。
比丘常带三分病
所以这观念,乃与净土宗者大不相同。以净土行者多认为:既学佛后,当得佛菩萨的感应,而事事吉祥安乐。可是即使于事事如意的当下,你的业障却未必消已。因此吉祥安乐.事事如意,反将造成错觉。
然我的意思,也非业障乃有一固定的量─就像我欠别人三十万钱,故得一分分去还;而还到最后全还清了,才消除业障。因为业障的消除,还得靠正知见去转化的。这就像一个人生病了,不是病久了,自能痊愈;而是要靠医药调理,病才会好。同理,业也不是现行过,即可消;而是要用正知见和修行去调伏,业才会消。因此我们当反希望,于正知见还分明时,于还受善知识保护时,业障早现行而能有效地去对治调伏。
因此俗谓:比丘常带三分病。而这病,不只是身体的病,也包括心理的病.业障的病。比丘乃为精进修行故,才使业障现前。所以我们不必疑惑:怎么愈修行,愈不成样子了呢?有人说:何以比丘常带三分病?乃替众生挑业障也。其实,连自己的业障都还挑不起,怎有能力替别人挑业障呢?
但是我还得声明:是三分病,而不是七分或八分。三分表示虽有,但还不至于严重。故即使身体有些不顺遂,还是可以照常生活.修行的。而不是身体有些异样,就急着去看医生;如你真的这么娇生惯养,就一辈子看不完了。在佛教界中很奇怪,许多出家众特别爱看病;常自看病还不够,还要呼朋招伴,俨然像个看病团。他们为精进修行故,而使病障现前吗?谁知道!但是观念不清楚,必是看病的主要原因。
要知道,生小病是正常的。而你如果不管它.继续坐;则虽这个病消逝了,却又愆生另一种病─因为业障不断现行,故始终有身心不调适的地方。但再怎么不调适,也不过是三分病而已!同理,若是心理的偏端,当也只是三分,而非七分或八分。所以当还能自我节制,而不致于造业生隙才是。
各位知道:我是很少看病的,但我天天就那么舒服吗?不见得!但是我有自知之明。所以如碰到不舒服了,我的原则就是继续坐。坐到这一关过了,再等下一关。而没有其他的绝窍。所以虽「比丘常带三分病」,但如前所谓:一切酸痛麻,其实都是好现象。故能从正知中,安忍以过。
逆增上缘
所以对于禅坐的过程,我乃要强调:不以觉受论功夫。很多人往往会有一个错觉:以为若禅坐有进步,当愈坐愈舒服,而时时刻刻法喜充满。其实如果一切顺遂,倒意谓着你没有进步。因为既用功,一定会把旧的业障挑出来。而既业障已挑出来,就会产生一些身心不顺遂的现象。故不顺遂,却非代表我们退步了。
所以既不要以为觉受坏了,就是退步;也不要以为觉受好了,就一定是进步。或问:既不能以觉受论功夫,那我们当怎么办?很简单,唯继续用方法,直到入定也。其实本来就不用搞清楚,我到底是进步,还是退步?因为「功不唐捐」嘛!只要如法用功,自然水到渠成。
而有时候,虽觉受愈坏,愈反是转机的关键。就以痛来说,如刚开始只是闷痛,还不算真痛。而到最后,竟像拿着针、用着锥在那儿反复冲刺。这痛已逼上极点了,然就因逼上极点,才得为转机处。因为能熬过此点,脉就能渐通矣!
因此愈是困逆处,反愈需要坚持。若心烦而不想坐,即更要坐。若痛至不能忍受时,还更需忍耐。因为若修行能如期待中那么顺遂,则大家必早就成佛了。所以在愈困逆处,还得靠我们的信心和毅力,才能坚持下去。
着魔
最后我们再来回顾「着魔是什么?」虽论典上曰:魔有烦恼魔、天魔、死魔、五蕴魔。然对很多初学者而言,天魔还看不上眼,懒得找你哩!故魔还非天魔。至于死魔,当还未至。故所着的魔者,且非外在的魔,而是身心本有的业障。所以你用不着去急着翻《楞严经》,看有什么天魔?倒是当时时的自我检点:正知见是什么?而我当下的身心状况又为何?
以心有执着,故才成魔;所以曰「着」魔。因此我们乃不需要去辨明:什么境界是魔?什么境界是佛?其实任何境界,都可能是魔,也可能是佛。但看你的心态着不着迷。
那着不着又是从何而起的呢?从我们的欲:有欲才有着,无欲则无着。在佛法上有一种说法,但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:天魔乃住在欲界的最高天,名曰「他化自在天」。此即隐喻:若还在欲界,还有欲望,即逃不出天魔的掌中。因此降魔者,不是去降外在魔,而是伏内在的欲。能内无欲,即外无魔。因此初禅以上,即能不受魔的干扰。
小结
修定讲到这里,我们且作个小结:虽身心是互相缘起的,故必有身体的变化和气脉的通调。但对真学佛者,尤其是学禅的人,当确切把握「心为本,身为标」的原则而来修行。我们要从调心中去调身,而不要从调身里去调心。相信大家都听过,打牛跟打车的比喻:如车子不行,你是当打牛,还是打车呢?当打牛才是!
虽道家常批评佛教:只修性而不修命。其实既性命是互相缘起的,则修性就等于修命。就像刚才所讲:菩萨何需刻意去修相好庄严呢?因只要把心修好,即自能相好庄严。同样对一个修定者而言,虽不着意于气脉;但只尊照调心的原则去修行,即自能调脉也。
除非身脉的障碍太大了,以致防碍了修心的主题;这时才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便,来调身脉。这在中国禅宗讲的很少,反是道家和密宗,讲得较多。但即使不知道,也不为过。因为在关键时刻:最重要的还是靠信心和毅力,才能否极泰来。所以我即使也知道一些道家或密宗的修法,但还从来不用。好!今天有关修定调脉的部份,且讲到此!下次再讲修观、证慧的问题。
《破茧而出 通塞与觉受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