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将愈年轻健康。
下面再讲「胎息」,胎息就是以全身的毛细孔而呼吸。事实上,人本来就有毛细孔呼吸的,只是大部份人因所占比率非常小故,还以鼻息较为凸显。而毛细孔的呼吸,之所以所占比率非常小,乃表示很多细微的脉已阻塞了。因此若于打坐的过程中,渐把全身较细微的脉慢慢疏通;则以毛细孔呼吸的比率将逐渐增加。于是鼻息,乃相对愈来愈细,甚至若有若无。因此鼻息愈细者,即意谓着气脉愈顺畅、愈疏通。于是细而又细,通而更通;最后毛细孔的呼吸乃能全取代鼻息,故鼻端即不再有息之进出,此即所谓「胎息」也。
而胎息后,有所谓「龟息」─即可在短时间之内,不需再与外界有任何新陈代谢的现象。以上不管胸息、腹息、甚至胎息,都还必与外界的空气,产生代谢的作用;而何以龟息可不需要呢?我的说法是:因为这时新陈代谢的量非常地少,所以他已在体内所积存的空气,就可维持蛮久的时间,而不需要再呼吸。这种情况就像一只动物要冬眠前,都得吃得胖胖的;因此冬眠时,就全靠所积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力。而冬眠后,它必然瘦一点;但没关系,既从冬眠出来后,它就能继续饮食。或者如太空船亦然,能在短时间内,自给自足。
同理,若一个人修定修得好,他全身的新陈代谢可减少到最低程度;因此能在一大段时间内,自给自足。因此有一种说法:打坐,若入定太久,将使身体萎弱。从以上譬喻,这应可以理解。但没关系,只要一出定,他即能很快恢复。因此一个人能入定多久,就看他新陈代谢的量,能降到多低?好象数学公式,可以计算得出来的。因为正常的话,在他体内所储存的能量将消耗前,他就会自然出定。以上是讲呼吸的变化。
酸痛麻
下面再讲到酸痛麻的现象。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观念:若酸痛麻,即表示身体有病态。然就我所知,痛等还是一种好现象。如刚才所说:若一个人气脉竟完全不通,则唯麻木不仁也。而气脉如开始要由不通而转为通,才会有酸痛麻的现象。
因为脉何以不通呢?为那里有邪气滞留!而现在若要通,即得先用正气而把邪气逼出来。于是在逼出来的过程里,为正邪交战,所以才会产生痛。其实身体任何部位的痛,大致都是正邪交战的现象。比如受伤了,为什么会痛?因为受伤就会感染细菌,而我们的免疫系统─即正气者,就有责任把细菌赶出去。于是在正邪交战的过程里,就会痛。同样生病了,为什么会痛?也为正邪交战故。所以事实上,之所以「痛」,表示你还有正气在。否则若正气衰竭,必麻木不仁,甚至死翘翘也。因此这是另一个思考方向─痛乃表示:你还有本钱可以痛,还有正气可以攻防。所以痛,其实是好现象。
因此在气功上有所谓:气攻病灶。什么叫病灶呢?就是生病或受伤的部位。有时候我们打坐,乃会觉得身体有些部位在痛;而且这些痛的地方,又经常是你以前受伤或生病的部位。为什么未坐前不痛,而坐后反会痛呢?简单讲:以前生病或受伤的部位,其实还未完全痊愈。所以或旧伤很容易复发,或旧病乃经常重患。从气脉而言,也就为它的气脉还没完全疏通,故病根还在。然当我们正气不足时,对这些未全通的部位─只要它还不致于妨害我们的生活,便只好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,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事情待忙。
而当我们打坐时,因为既不作其他的劳务,尤其禅坐的姿势:盘腿、跏趺坐,手结印,舌顶上颚,皆有助于养足正气也。于是当正气渐养足时,就有能力来处理以前未善尽其责的工作。所以千万不要错以为:那病本已好了,而打坐却使旧病复发。所以中医上乃有一句话: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痛是从不通到通,所常伴有的觉受。因此一个人若能安心忍耐,而把痛熬过去,病反将能得到完全的痊愈。所以在观念上,先要认定痛是好现象,才能更安心于熬痛的过程。
而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病的,只是病得严重不严重。如病得很严重,我们便得去看医生,或在家休养。而若病得不严重,故还能继续工作.生活,我们就以为它没病了。其实你去检查,还到处是病哩!如从气脉来讲,即有太多的部位不通。所以在打坐的过程里,这些不通的部位,将慢慢凸显出来。因此我们既要禅坐,便得先有心理准备才行:痛,是必然的过程。所以不必像很多人一直在问:我到那时候才能不痛?如果你这么期待它不痛,则因心理的矛盾,反会更痛苦而已!到那时候,能不痛呢?其实我也不知道!但是愈后来的痛,便愈含糊而没有那么尖锐。因此在观念上,首先得接受它。其次,在技巧上,我们也可用「观痛」的方法,而使痛不致那么矛盾.尖锐。
观待痛
由于一般人对于痛,都是厌恶与逃避的,所以事实上,痛的真相为何?他也搞不清楚,只是一再觉得它很恐怖而已!然很多自一厢情愿而想象其很可怕.很恐怖的对象,若下决心去看清楚后,则反将不恐怖矣!因此对于痛,我们何不换个心态─且来好好观它,到底是什么回事?
对于观痛,首先有「拉近地看」:我们且不要只含糊地说「腿痛」,而要详知是腿的那个部位痛,是脚踝痛?还是关节痛?若是脚踝,又是脚踝的那条筋.那块肉在痛?这好象用显微镜去看,以将解剖得很仔细。于是当专心看.仔细看时,其已消除了对立矛盾。所以即使痛仍存在,却只是痛,而不为苦。不苦者,为心理已没有矛盾也。
其次,有「推远地观」─即把痛尽可能客观化。不要老是想:我痛.我痛。痛是它痛,是腿痛,是腿的脚踝痛;而非我痛。尽可能把身体、腿、脚踝,当作另一个对象来看。于是虽能看得很清楚,但却与我了不相关。
最后如果还是痛得受不了,我且建议:宁可换腿而非放腿。换腿就是本来乃盘右腿,现改换盘左腿。而不要痛到忍无可忍时,便两脚一踢,放腿下坐去也。因为既下坐,就散气矣─故当然就不痛了。但若再上坐,又得重新养气。事实上对于痛,能忍得愈久,对于脉的疏通便愈有效。故若能一次忍到不痛,这个关卡便已过了。因此即使很痛,也宁可换腿而不要放腿─还是继续坐吧!
八触
除了呼吸的变化,和酸、痛、麻的现象外。在《小止观》另有所谓八触─即痛、痒、冷、暖、轻、重、涩、滑等。痛痒已如前述,至于冷暖、轻重等,有时乃觉得身体比较温暖、比较清凉、比较轻快,或比较沉重。或呼吸的顺畅,气脉的通调;或呼吸不顺畅,气脉不通调。甚至闷胀、摇动。以上种种现象,对一个以打坐用功的人来讲,真是家常便饭!但大致来讲,这些现象都是脉从塞而通的过程中,所经常有的现象。所以不必在这些现象中迷失了自己:或害怕了,而不敢再坐。或太舒服而执着已。因此我还是一句话:以平常心而继续坐。既知道这都是过程,就不必大惊小怪了。
气脉的变化过程,大致是由表而里。以身体而言,身有骨、有筋、有肉、有皮;而且以皮肉为表,筋骨为里。故脉最初的通调,大致是从表皮开始的。而后继续禅坐,才能由皮而肉、由肉到筋、从筋到骨,再由骨入髓。而气在表脉时,是比较没有规则的─很容易随观念的参差或情绪的起伏,而起变化。但当渐入筋.骨.髓后,才能愈来愈有规则,也愈来愈稳定。
若表层的脉─即皮肉之脉,皆通调已;则会有「气沉丹田」的觉受─气从丹田出发,循行一周而再回到丹田也。而此时的身体,也应比原来更健康才是。
从正经到奇经
在中医上乃讲到:有「正经和奇经」的差别。正经有十二脉,乃对应于五脏六腑─若加上心包,则为六脏六腑。而奇经,古来且说有八脉。然何谓正经呢?依我的看法,循行于皮肉之脉者,为正经。而深入骨髓之脉者,为奇经。所以一个人在通调气脉的过程中,应是先通调正经,再疏理奇经。故若正经的十二脉,已调理好,才能气沉丹田。而气既沉丹田后,才能进一步从皮肉入筋骨,而有奇经八脉的变化。
对于奇经的通调,一般是从任督二脉开始的。何谓任脉?乃指我们胸前的脉─即从下颚的廉泉穴,到喉咙.胸前.腹下,直到丹田为止,皆是任脉也。而督脉者,乃背脊中央的脉─即从丹田,下绕过会阴,而直上脊椎,过颈部.上头顶,而再下达鼻梁下的「人中穴」间,皆称为督脉也。于是不管从背之督脉而上,到前之任脉而下;或从前之任脉而上,到背之督脉而下,皆能完成一个循环。而此即称为「任督小周天」也。
男女有别
对于任督小周天,因男女有别,故反应的次第略有不同。以任者,妊也,故与生育有关系。在中医上谓:前面是阴,背后为阳;所以任脉是阴脉,而督脉是阳脉。故有关奇经脉相的变化,女众乃从任脉开始,而男众则从督脉开始。
故男众者,乃从气沉丹田后,再往下绕过会阴,而后再由尾椎,沿着脊柱,再慢慢往上直到颈部.头顶,然后再从前面下来,直到丹田。而女众在气沈丹田后,乃直接往上,故经胸骨,肩胛,再转往头部。于是在完成小周天前,便有几个特别难过的关卡。
督脉三关
首先我们讲督脉三关。在督脉中有三个最难过的关卡,即尾闾、夹脊与玉枕。首先尾闾关,就是在尾椎的地方。因为气从丹田,以下会阴,再上尾闾时,却碰到骨头。所以尾闾这一关,很不好过。若尾闾关不过的话,气便只好下溢;故将在髂骨.大腿间乱窜,很不稳定。
其次有夹脊关,夹脊在什么部位呢?大致是两边肋骨最后交接的部位,亦即是中医所谓「脊中」的穴位。如夹脊关不过,则气沿脊椎,只走到一半,便堵住了。于是以上半截气不足故,便弯腰驼背。即使刻意用劲将它挺起来,但不久,它又垮下去了!这乃必花很多时间才能过关的。而气既过夹脊,则禅坐时不必刻意花力气,上半身即能自然挺得很直,而不会不久又垮下来也。
最…
《破茧而出 通塞与觉受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