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通塞與覺受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將愈年輕健康。

  

  下面再講「胎息」,胎息就是以全身的毛細孔而呼吸。事實上,人本來就有毛細孔呼吸的,只是大部份人因所占比率非常小故,還以鼻息較爲凸顯。而毛細孔的呼吸,之所以所占比率非常小,乃表示很多細微的脈已阻塞了。因此若于打坐的過程中,漸把全身較細微的脈慢慢疏通;則以毛細孔呼吸的比率將逐漸增加。于是鼻息,乃相對愈來愈細,甚至若有若無。因此鼻息愈細者,即意謂著氣脈愈順暢、愈疏通。于是細而又細,通而更通;最後毛細孔的呼吸乃能全取代鼻息,故鼻端即不再有息之進出,此即所謂「胎息」也。

  

  而胎息後,有所謂「龜息」─即可在短時間之內,不需再與外界有任何新陳代謝的現象。以上不管胸息、腹息、甚至胎息,都還必與外界的空氣,産生代謝的作用;而何以龜息可不需要呢?我的說法是:因爲這時新陳代謝的量非常地少,所以他已在體內所積存的空氣,就可維持蠻久的時間,而不需要再呼吸。這種情況就像一只動物要冬眠前,都得吃得胖胖的;因此冬眠時,就全靠所積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力。而冬眠後,它必然瘦一點;但沒關系,既從冬眠出來後,它就能繼續飲食。或者如太空船亦然,能在短時間內,自給自足。

  

  同理,若一個人修定修得好,他全身的新陳代謝可減少到最低程度;因此能在一大段時間內,自給自足。因此有一種說法:打坐,若入定太久,將使身體萎弱。從以上譬喻,這應可以理解。但沒關系,只要一出定,他即能很快恢複。因此一個人能入定多久,就看他新陳代謝的量,能降到多低?好象數學公式,可以計算得出來的。因爲正常的話,在他體內所儲存的能量將消耗前,他就會自然出定。以上是講呼吸的變化。

  

  酸痛麻

  下面再講到酸痛麻的現象。我們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觀念:若酸痛麻,即表示身體有病態。然就我所知,痛等還是一種好現象。如剛才所說:若一個人氣脈竟完全不通,則唯麻木不仁也。而氣脈如開始要由不通而轉爲通,才會有酸痛麻的現象。

  

  因爲脈何以不通呢?爲那裏有邪氣滯留!而現在若要通,即得先用正氣而把邪氣逼出來。于是在逼出來的過程裏,爲正邪交戰,所以才會産生痛。其實身體任何部位的痛,大致都是正邪交戰的現象。比如受傷了,爲什麼會痛?因爲受傷就會感染細菌,而我們的免疫系統─即正氣者,就有責任把細菌趕出去。于是在正邪交戰的過程裏,就會痛。同樣生病了,爲什麼會痛?也爲正邪交戰故。所以事實上,之所以「痛」,表示你還有正氣在。否則若正氣衰竭,必麻木不仁,甚至死翹翹也。因此這是另一個思考方向─痛乃表示:你還有本錢可以痛,還有正氣可以攻防。所以痛,其實是好現象。

  

  因此在氣功上有所謂:氣攻病竈。什麼叫病竈呢?就是生病或受傷的部位。有時候我們打坐,乃會覺得身體有些部位在痛;而且這些痛的地方,又經常是你以前受傷或生病的部位。爲什麼未坐前不痛,而坐後反會痛呢?簡單講:以前生病或受傷的部位,其實還未完全痊愈。所以或舊傷很容易複發,或舊病乃經常重患。從氣脈而言,也就爲它的氣脈還沒完全疏通,故病根還在。然當我們正氣不足時,對這些未全通的部位─只要它還不致于妨害我們的生活,便只好睜一只眼、閉一只眼,因爲我們還有其他事情待忙。

  

  而當我們打坐時,因爲既不作其他的勞務,尤其禅坐的姿勢:盤腿、跏趺坐,手結印,舌頂上颚,皆有助于養足正氣也。于是當正氣漸養足時,就有能力來處理以前未善盡其責的工作。所以千萬不要錯以爲:那病本已好了,而打坐卻使舊病複發。所以中醫上乃有一句話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痛是從不通到通,所常伴有的覺受。因此一個人若能安心忍耐,而把痛熬過去,病反將能得到完全的痊愈。所以在觀念上,先要認定痛是好現象,才能更安心于熬痛的過程。

  

  而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有病的,只是病得嚴重不嚴重。如病得很嚴重,我們便得去看醫生,或在家休養。而若病得不嚴重,故還能繼續工作.生活,我們就以爲它沒病了。其實你去檢查,還到處是病哩!如從氣脈來講,即有太多的部位不通。所以在打坐的過程裏,這些不通的部位,將慢慢凸顯出來。因此我們既要禅坐,便得先有心理准備才行:痛,是必然的過程。所以不必像很多人一直在問:我到那時候才能不痛?如果你這麼期待它不痛,則因心理的矛盾,反會更痛苦而已!到那時候,能不痛呢?其實我也不知道!但是愈後來的痛,便愈含糊而沒有那麼尖銳。因此在觀念上,首先得接受它。其次,在技巧上,我們也可用「觀痛」的方法,而使痛不致那麼矛盾.尖銳。

  

  觀待痛

  由于一般人對于痛,都是厭惡與逃避的,所以事實上,痛的真相爲何?他也搞不清楚,只是一再覺得它很恐怖而已!然很多自一廂情願而想象其很可怕.很恐怖的對象,若下決心去看清楚後,則反將不恐怖矣!因此對于痛,我們何不換個心態─且來好好觀它,到底是什麼回事?

  

  對于觀痛,首先有「拉近地看」:我們且不要只含糊地說「腿痛」,而要詳知是腿的那個部位痛,是腳踝痛?還是關節痛?若是腳踝,又是腳踝的那條筋.那塊肉在痛?這好象用顯微鏡去看,以將解剖得很仔細。于是當專心看.仔細看時,其已消除了對立矛盾。所以即使痛仍存在,卻只是痛,而不爲苦。不苦者,爲心理已沒有矛盾也。

  

  其次,有「推遠地觀」─即把痛盡可能客觀化。不要老是想:我痛.我痛。痛是它痛,是腿痛,是腿的腳踝痛;而非我痛。盡可能把身體、腿、腳踝,當作另一個對象來看。于是雖能看得很清楚,但卻與我了不相關。

  

  最後如果還是痛得受不了,我且建議:甯可換腿而非放腿。換腿就是本來乃盤右腿,現改換盤左腿。而不要痛到忍無可忍時,便兩腳一踢,放腿下坐去也。因爲既下坐,就散氣矣─故當然就不痛了。但若再上坐,又得重新養氣。事實上對于痛,能忍得愈久,對于脈的疏通便愈有效。故若能一次忍到不痛,這個關卡便已過了。因此即使很痛,也甯可換腿而不要放腿─還是繼續坐吧!

  

  八觸

  除了呼吸的變化,和酸、痛、麻的現象外。在《小止觀》另有所謂八觸─即痛、癢、冷、暖、輕、重、澀、滑等。痛癢已如前述,至于冷暖、輕重等,有時乃覺得身體比較溫暖、比較清涼、比較輕快,或比較沈重。或呼吸的順暢,氣脈的通調;或呼吸不順暢,氣脈不通調。甚至悶脹、搖動。以上種種現象,對一個以打坐用功的人來講,真是家常便飯!但大致來講,這些現象都是脈從塞而通的過程中,所經常有的現象。所以不必在這些現象中迷失了自己:或害怕了,而不敢再坐。或太舒服而執著已。因此我還是一句話:以平常心而繼續坐。既知道這都是過程,就不必大驚小怪了。

  

  氣脈的變化過程,大致是由表而裏。以身體而言,身有骨、有筋、有肉、有皮;而且以皮肉爲表,筋骨爲裏。故脈最初的通調,大致是從表皮開始的。而後繼續禅坐,才能由皮而肉、由肉到筋、從筋到骨,再由骨入髓。而氣在表脈時,是比較沒有規則的─很容易隨觀念的參差或情緒的起伏,而起變化。但當漸入筋.骨.髓後,才能愈來愈有規則,也愈來愈穩定。

  

  若表層的脈─即皮肉之脈,皆通調已;則會有「氣沈丹田」的覺受─氣從丹田出發,循行一周而再回到丹田也。而此時的身體,也應比原來更健康才是。

  

  從正經到奇經

  在中醫上乃講到:有「正經和奇經」的差別。正經有十二脈,乃對應于五髒六腑─若加上心包,則爲六髒六腑。而奇經,古來且說有八脈。然何謂正經呢?依我的看法,循行于皮肉之脈者,爲正經。而深入骨髓之脈者,爲奇經。所以一個人在通調氣脈的過程中,應是先通調正經,再疏理奇經。故若正經的十二脈,已調理好,才能氣沈丹田。而氣既沈丹田後,才能進一步從皮肉入筋骨,而有奇經八脈的變化。

  

  對于奇經的通調,一般是從任督二脈開始的。何謂任脈?乃指我們胸前的脈─即從下颚的廉泉穴,到喉嚨.胸前.腹下,直到丹田爲止,皆是任脈也。而督脈者,乃背脊中央的脈─即從丹田,下繞過會陰,而直上脊椎,過頸部.上頭頂,而再下達鼻梁下的「人中穴」間,皆稱爲督脈也。于是不管從背之督脈而上,到前之任脈而下;或從前之任脈而上,到背之督脈而下,皆能完成一個循環。而此即稱爲「任督小周天」也。

  

  男女有別

  對于任督小周天,因男女有別,故反應的次第略有不同。以任者,妊也,故與生育有關系。在中醫上謂:前面是陰,背後爲陽;所以任脈是陰脈,而督脈是陽脈。故有關奇經脈相的變化,女衆乃從任脈開始,而男衆則從督脈開始。

  

  故男衆者,乃從氣沈丹田後,再往下繞過會陰,而後再由尾椎,沿著脊柱,再慢慢往上直到頸部.頭頂,然後再從前面下來,直到丹田。而女衆在氣沈丹田後,乃直接往上,故經胸骨,肩胛,再轉往頭部。于是在完成小周天前,便有幾個特別難過的關卡。

  

  督脈叁關

  首先我們講督脈叁關。在督脈中有叁個最難過的關卡,即尾闾、夾脊與玉枕。首先尾闾關,就是在尾椎的地方。因爲氣從丹田,以下會陰,再上尾闾時,卻碰到骨頭。所以尾闾這一關,很不好過。若尾闾關不過的話,氣便只好下溢;故將在髂骨.大腿間亂竄,很不穩定。

  

  其次有夾脊關,夾脊在什麼部位呢?大致是兩邊肋骨最後交接的部位,亦即是中醫所謂「脊中」的穴位。如夾脊關不過,則氣沿脊椎,只走到一半,便堵住了。于是以上半截氣不足故,便彎腰駝背。即使刻意用勁將它挺起來,但不久,它又垮下去了!這乃必花很多時間才能過關的。而氣既過夾脊,則禅坐時不必刻意花力氣,上半身即能自然挺得很直,而不會不久又垮下來也。

  

  最…

《破繭而出 通塞與覺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