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智慧解脫

  智慧解脫

  

  智慧解脫

  智慧的由得

  智慧的對答

  所證真空

  叁法印與四念處

  出離.斷滅

  中觀論頌

  從法空到心空

   所入妙有

  十如法界

  從無心入妙有

  性相二門

  性相不二

  修證次第

  小結

  

  

  

  智慧解脫

  今天繼續講「智慧解脫」,也就是很多人急于明了的「如何從定發慧?」對什麼才是智慧解脫?我們就先以「簡報」檔案的這張圖片來說明吧!

  

  各位讀佛書時,或許曾看到這樣的比喻:我們的身體,就類似一所房子;其次,六根者,即房子的六個門窗也。而心,乃如裏面的人,由透過六個門窗而能與外界觸對。其實,這樣的比喻,有蠻嚴重的瑕疵:內裏的心,乃還不出我見.自性見的窠臼。故如用這樣的觀念去修行,以自我中心的執著還在,絕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。

  

  所以我用這頂「帳篷」,來象征五蘊所聚合的假體。以帳篷更易于搬動與拆除,故更非堅固實有之法。在帳篷內空無一人者,即喻已內證無我也。本來帳篷中間還有一根柱子,但被我拿掉了;此乃喻非自我中心也。于是以證得無我.無心故,乃能出離帳外,而作獅子吼。

  

  智慧的由得

  由定能不能發慧呢?定確能發慧,但未必是發出世間慧。

  

  何以定能發慧呢?有的人就是不肯相信,只傻楞楞坐在那裏,什麼書也不看,甚至什麼事也不淮想,就能增長智慧。我說:禅坐能讓人更冷靜,你相信嗎?他說:這我倒相信。「那頭腦冷靜者,不將更有智慧嗎?」「是有道理!」

  

  由以上的對答,乃可知:智慧者,非知識也;只禅坐在那兒,確未必能增長你什麼知識。但智慧者,卻是你怎麼來統合.應用已有的知識。故愈冷靜.愈公正.愈超然者,必能統合.應用得更圓滿。

  

  世間人因只有世間的知識,故只能統合得世間的智慧。除非在禅坐前,已聞思過出世間法;否則不能統合得出世間的智慧。以上已略說明智慧的定義。其次,再以叁個對答個案,說明智慧的精義。

  

  智慧的對答

  一.問:學佛後,反應卻不如從前靈敏。答:智慧是不執著,應無所住之意。

  

  這是一位居士向我請教的問題:他在學佛前,自認爲還算聰明靈敏,反應很快;但何以學佛後,反應卻變成較遲鈍了呢?學佛不是當愈學愈有智慧嗎?

  

  對于這個問題,我本也可以簡單說:可能你禅坐,氣上不了頭部,故頭部缺氧而反應遲鈍。待熬過此青黃不接的時期後,你必將轉好而變得很有智慧,不必擔心的呀!

  

  我相信:如用這樣的方式回答,對方還將很滿意的。但是這樣的回答,卻顯現不出「禅」的特質。于是我乃問曰:「《金剛經》不是有"應無所住而生其心"的句子嗎?那當是什麼智慧呢?」于是問者腼然。

  

  所以「反應很快」,譬如愛財的人,賺錢的點子動得特別快,只道是世間的聰明,而非必佛法的智慧。若佛法的智慧者,有錢無錢皆不是問題,皆無所罣礙。因此不執著.心無所住,才是佛法的智慧。

  

  二.問:請法師加持,使早開智慧。答:心不貪著,才得有智慧。

  

  這是另一位信衆的托詞,本來她只是隨口說說「請法師加持」。然當我問她:「要加持什麼?」時,她或許想:其它的不好意思開口,至少加持智慧,怎該沒錯吧!

  

  各位聽過「所羅門王」的故事吧!他只向上帝祈求智慧,結果上帝什麼都賜給他了,既賜給他智慧,也賜給他財富.權力等。而當這位信衆向我祈求加持智慧時,我該如何回應呢?

  

  結果,這位法師卻很吝啬地說:「只要不這麼貪心,你就會逐漸有智慧的!」各位覺得好笑嗎?事實上,就是如此,以心多求故,反而無智慧。故有心求智慧者,亦即是求無智慧也。反之,什麼也不求,倒成就了智慧。

  

  叁.問:法師多住山中不聞世事,何以對很多世情的了解甚于我等?答:我在雲端稍一瞥眼,即比你們在土堆裏盲目鑽動良久,清楚多了。

  

  這回答似太自負了。但其實我只要說明:必出世愈遠,才能愈清楚。而在紅塵裏打混的人,就像在土堆裏鑽動一般;即使洞內的情況已稍明白了,但對洞外的世界,就渾不知情也。故反不如一個遠離洞口者,一看就能看透整個大局。

  

  所以智慧既不是知識,更不是世智辯聰者。故不要以爲,能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因風轉舵,八面玲珑,就是有智慧。余曰:智慧乃從「反其道」而得之也。

  

  各位于佛法的十二因緣中,必已得知有「順流的生死門」與「逆流的還滅門」。故順衆生之期許,順衆生之業習,只道是生死的舊路而已!而真智慧者,乃須從「反其道」的還滅門而得之也。因此,對于『回向』的名相,我乃將之定義爲:回順流而向逆流也。

  

  如套用大乘的用語:智慧乃是從真空出妙有,而更達于理事無礙.事事無礙之境地。簡單講:智慧者,先出世,再入世。先能從對境界種種的貪染和執著中超越出來,才能用更公正.更客觀.更寬闊的視野,去觀察出世間種種因果和本末始終的關系;于是乎,若再處理世務,必能處理得比其余人更高明.更圓滿。

  

  何以很多學禅的人,給人的感覺竟是銳利無比?因爲他能從大體著眼,故能一點即擊中要害。所以欲成就智慧者,還是先准備出世吧!

  

  所證真空

  關于出世,既有出世的理論,也有出世的修行方法。就理論而言,我乃偏用《中觀》的理念;至于修證,則取用禅宗的方法。以下進一步解析:

  

  印順法師曾說:「不怕不圓融,只怕不破自性。」中國佛教從來偏尚于圓融;但能真從破自性後,才得的圓融卻不多,包括很多所謂的祖師大德亦然。故若自性未破者,則只是假圓融而已!

  

  同樣,我也可以說:「不怕不起大悲心,只怕未證得空性。」真證得空性者,即能從無心中而顯現出無比的悲心。反之,未曾證悟空性者,即使再叁刻意模仿慈悲,還只是假慈悲.濫慈悲而已!

  

  所以我的修行理念,其實最單純不過了:一切唯以出世爲第一要務。故自覺者,覺悟于出世之理;自度者,修證于出世之行。必先有出世的功夫,才有入世的圓滿。

  

  叁法印與四念處

  然出世,從那裏出得呢?從我們本有的無明.業障.執著處起出離。所以叁法印:諸行無常.諸法無我.寂靜涅槃,四念處:觀身不淨.觀受是苦.觀心無常.觀法無我;即是爲對治衆生常樂我淨的無明顛倒,而使之歸究于無常苦空無我的空義。

  

  即以「觀身不淨」來作說明:之所以觀身不淨者,乃爲對治因執著于淨而有的煩惱;倒非必把「不淨相」觀得很清楚。所以我常調侃說:「世間最有機會,觀身之不淨者是誰呢?乃外科醫師也!」因他們整天在動手術,今天把張叁的腸子切出來,明天把李四的胃壁補一塊。人生理上的種種不淨,他們看得實在太多了,但有誰證得果位呢?沒有!也許手術後拿了錢,又去大吃大喝矣!不淨是他人不淨,但我還固執得很。所以如不能由之而起出離心,則只觀不淨仍與道不相應也。

  

  或者也有另一類人,更宜修不淨觀:在葬儀社工作者。我們要修不淨觀,還未必找到死人看;而他們天天有機會。但症結仍一樣,他們志不在此,其心中唯想著:要死錢,死要錢而已!

  

  所以觀不淨,只是前方便;必由之起出離心,才能究竟。再以觀受是苦來說吧!我想:即以禅坐的痛來作比喻,應是最直接相應的。我們常說:痛苦.痛苦。然痛是身痛,苦是心苦。身痛必然心苦嗎?本來未必。然以我們于痛時,必生畏避之心;而現竟求避而不可得,故以心之矛盾而苦。簡單講,乃由痛而引發心之矛盾故苦。若痛,而心能袒然接受;則因不矛盾故,乃不苦也。所以我昨天,何以須再叁強調:痛是好事,愈痛愈好?乃爲消除因痛而有的矛盾爾。

  

  出離.斷滅

  擴而言之,世間人爲何苦惱呢?爲求樂而不可得故苦。所以有心求樂者,倒成爲苦惱的根源。反之,先觀世間本苦,而不生絲毫取樂之心;于是從心不再矛盾,而不再受苦矣!不再受苦或名爲樂,但此樂乃是從無所累而有的「寂靜常樂」;而非從有所得而有之「剎那覺受」爾!

  

  所以不明佛法的人,皆以爲佛法乃消極悲觀而已!然誰料佛法卻是「反其道」而得之也。觀苦是爲解脫,證真空反成就妙有。所以單觀身不淨,或單觀受是苦,還非真智慧也。唯有從不淨相.苦相中,而體證得出離的「性」,才是智慧也。

  

  所以在《阿含經》裏,多將智慧形容爲出.離.斷.滅。這唯有從先出世.再入世的修證過程裏,才能理會。或如《金剛經》和《六祖壇經》,何以皆再叁啓用「無住」「無相」「無念」等字眼呢?其實,用意是差不多的。以世人著相.執著.念念不舍故,而說無相.無住.無念等對治法門。

  

  所以非順衆業之取向,有求更有,好求更好,分別後更生分別,假名後更建假名,頭上安頭,纏上加纏,才叫智慧。

  

  中觀論頌

  何以我對出離的理論,乃偏用《中觀》思想呢?因爲《中觀》思想最與「實相」相應。

  

  『衆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』這是《中觀》最著名的句頌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。諸法以緣起,故無自性。以無自性故,而稱其爲空;空是本來空,非修故空。

  

  以衆生皆習用,從個體和實有的角度來觀待世界,故樹是樹,花是花,草是草;既各有其界限,也各有其假名。然個體.實有與界限.假名者,乃不與實相相應。于是以不相應故,唯自起煩惱與生死爾。

  

  如我們改用「緣起」的法則,來觀察世界。則何以有「我」這個假體呢?如經典上說:以五蘊聚合故,有此假體。或者再問:那這色身,又是從何而存在的呢?以父精母卵.業識著胎故…

《破繭而出 智慧解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