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解脱
智慧解脱
智慧的由得
智慧的对答
所证真空
三法印与四念处
出离.断灭
中观论颂
从法空到心空
所入妙有
十如法界
从无心入妙有
性相二门
性相不二
修证次第
小结
智慧解脱
今天继续讲「智慧解脱」,也就是很多人急于明了的「如何从定发慧?」对什么才是智慧解脱?我们就先以「简报」档案的这张图片来说明吧!
各位读佛书时,或许曾看到这样的比喻:我们的身体,就类似一所房子;其次,六根者,即房子的六个门窗也。而心,乃如里面的人,由透过六个门窗而能与外界触对。其实,这样的比喻,有蛮严重的瑕疵:内里的心,乃还不出我见.自性见的窠臼。故如用这样的观念去修行,以自我中心的执着还在,绝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。
所以我用这顶「帐篷」,来象征五蕴所聚合的假体。以帐篷更易于搬动与拆除,故更非坚固实有之法。在帐篷内空无一人者,即喻已内证无我也。本来帐篷中间还有一根柱子,但被我拿掉了;此乃喻非自我中心也。于是以证得无我.无心故,乃能出离帐外,而作狮子吼。
智慧的由得
由定能不能发慧呢?定确能发慧,但未必是发出世间慧。
何以定能发慧呢?有的人就是不肯相信,只傻楞楞坐在那里,什么书也不看,甚至什么事也不淮想,就能增长智慧。我说:禅坐能让人更冷静,你相信吗?他说:这我倒相信。「那头脑冷静者,不将更有智慧吗?」「是有道理!」
由以上的对答,乃可知:智慧者,非知识也;只禅坐在那儿,确未必能增长你什么知识。但智慧者,却是你怎么来统合.应用已有的知识。故愈冷静.愈公正.愈超然者,必能统合.应用得更圆满。
世间人因只有世间的知识,故只能统合得世间的智慧。除非在禅坐前,已闻思过出世间法;否则不能统合得出世间的智慧。以上已略说明智慧的定义。其次,再以三个对答个案,说明智慧的精义。
智慧的对答
一.问:学佛后,反应却不如从前灵敏。答:智慧是不执着,应无所住之意。
这是一位居士向我请教的问题:他在学佛前,自认为还算聪明灵敏,反应很快;但何以学佛后,反应却变成较迟钝了呢?学佛不是当愈学愈有智慧吗?
对于这个问题,我本也可以简单说:可能你禅坐,气上不了头部,故头部缺氧而反应迟钝。待熬过此青黄不接的时期后,你必将转好而变得很有智慧,不必担心的呀!
我相信:如用这样的方式回答,对方还将很满意的。但是这样的回答,却显现不出「禅」的特质。于是我乃问曰:「《金刚经》不是有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句子吗?那当是什么智慧呢?」于是问者腼然。
所以「反应很快」,譬如爱财的人,赚钱的点子动得特别快,只道是世间的聪明,而非必佛法的智慧。若佛法的智慧者,有钱无钱皆不是问题,皆无所罣碍。因此不执着.心无所住,才是佛法的智慧。
二.问:请法师加持,使早开智慧。答:心不贪着,才得有智慧。
这是另一位信众的托词,本来她只是随口说说「请法师加持」。然当我问她:「要加持什么?」时,她或许想:其它的不好意思开口,至少加持智慧,怎该没错吧!
各位听过「所罗门王」的故事吧!他只向上帝祈求智慧,结果上帝什么都赐给他了,既赐给他智慧,也赐给他财富.权力等。而当这位信众向我祈求加持智慧时,我该如何回应呢?
结果,这位法师却很吝啬地说:「只要不这么贪心,你就会逐渐有智慧的!」各位觉得好笑吗?事实上,就是如此,以心多求故,反而无智慧。故有心求智慧者,亦即是求无智慧也。反之,什么也不求,倒成就了智慧。
三.问:法师多住山中不闻世事,何以对很多世情的了解甚于我等?答:我在云端稍一瞥眼,即比你们在土堆里盲目钻动良久,清楚多了。
这回答似太自负了。但其实我只要说明:必出世愈远,才能愈清楚。而在红尘里打混的人,就像在土堆里钻动一般;即使洞内的情况已稍明白了,但对洞外的世界,就浑不知情也。故反不如一个远离洞口者,一看就能看透整个大局。
所以智慧既不是知识,更不是世智辩聪者。故不要以为,能「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」,因风转舵,八面玲珑,就是有智慧。余曰:智慧乃从「反其道」而得之也。
各位于佛法的十二因缘中,必已得知有「顺流的生死门」与「逆流的还灭门」。故顺众生之期许,顺众生之业习,只道是生死的旧路而已!而真智慧者,乃须从「反其道」的还灭门而得之也。因此,对于『回向』的名相,我乃将之定义为:回顺流而向逆流也。
如套用大乘的用语:智慧乃是从真空出妙有,而更达于理事无碍.事事无碍之境地。简单讲:智慧者,先出世,再入世。先能从对境界种种的贪染和执着中超越出来,才能用更公正.更客观.更宽阔的视野,去观察出世间种种因果和本末始终的关系;于是乎,若再处理世务,必能处理得比其余人更高明.更圆满。
何以很多学禅的人,给人的感觉竟是锐利无比?因为他能从大体着眼,故能一点即击中要害。所以欲成就智慧者,还是先准备出世吧!
所证真空
关于出世,既有出世的理论,也有出世的修行方法。就理论而言,我乃偏用《中观》的理念;至于修证,则取用禅宗的方法。以下进一步解析:
印顺法师曾说:「不怕不圆融,只怕不破自性。」中国佛教从来偏尚于圆融;但能真从破自性后,才得的圆融却不多,包括很多所谓的祖师大德亦然。故若自性未破者,则只是假圆融而已!
同样,我也可以说:「不怕不起大悲心,只怕未证得空性。」真证得空性者,即能从无心中而显现出无比的悲心。反之,未曾证悟空性者,即使再三刻意模仿慈悲,还只是假慈悲.滥慈悲而已!
所以我的修行理念,其实最单纯不过了:一切唯以出世为第一要务。故自觉者,觉悟于出世之理;自度者,修证于出世之行。必先有出世的功夫,才有入世的圆满。
三法印与四念处
然出世,从那里出得呢?从我们本有的无明.业障.执着处起出离。所以三法印:诸行无常.诸法无我.寂静涅槃,四念处:观身不净.观受是苦.观心无常.观法无我;即是为对治众生常乐我净的无明颠倒,而使之归究于无常苦空无我的空义。
即以「观身不净」来作说明:之所以观身不净者,乃为对治因执着于净而有的烦恼;倒非必把「不净相」观得很清楚。所以我常调侃说:「世间最有机会,观身之不净者是谁呢?乃外科医师也!」因他们整天在动手术,今天把张三的肠子切出来,明天把李四的胃壁补一块。人生理上的种种不净,他们看得实在太多了,但有谁证得果位呢?没有!也许手术后拿了钱,又去大吃大喝矣!不净是他人不净,但我还固执得很。所以如不能由之而起出离心,则只观不净仍与道不相应也。
或者也有另一类人,更宜修不净观:在葬仪社工作者。我们要修不净观,还未必找到死人看;而他们天天有机会。但症结仍一样,他们志不在此,其心中唯想着:要死钱,死要钱而已!
所以观不净,只是前方便;必由之起出离心,才能究竟。再以观受是苦来说吧!我想:即以禅坐的痛来作比喻,应是最直接相应的。我们常说:痛苦.痛苦。然痛是身痛,苦是心苦。身痛必然心苦吗?本来未必。然以我们于痛时,必生畏避之心;而现竟求避而不可得,故以心之矛盾而苦。简单讲,乃由痛而引发心之矛盾故苦。若痛,而心能袒然接受;则因不矛盾故,乃不苦也。所以我昨天,何以须再三强调:痛是好事,愈痛愈好?乃为消除因痛而有的矛盾尔。
出离.断灭
扩而言之,世间人为何苦恼呢?为求乐而不可得故苦。所以有心求乐者,倒成为苦恼的根源。反之,先观世间本苦,而不生丝毫取乐之心;于是从心不再矛盾,而不再受苦矣!不再受苦或名为乐,但此乐乃是从无所累而有的「寂静常乐」;而非从有所得而有之「剎那觉受」尔!
所以不明佛法的人,皆以为佛法乃消极悲观而已!然谁料佛法却是「反其道」而得之也。观苦是为解脱,证真空反成就妙有。所以单观身不净,或单观受是苦,还非真智慧也。唯有从不净相.苦相中,而体证得出离的「性」,才是智慧也。
所以在《阿含经》里,多将智慧形容为出.离.断.灭。这唯有从先出世.再入世的修证过程里,才能理会。或如《金刚经》和《六祖坛经》,何以皆再三启用「无住」「无相」「无念」等字眼呢?其实,用意是差不多的。以世人着相.执着.念念不舍故,而说无相.无住.无念等对治法门。
所以非顺众业之取向,有求更有,好求更好,分别后更生分别,假名后更建假名,头上安头,缠上加缠,才叫智慧。
中观论颂
何以我对出离的理论,乃偏用《中观》思想呢?因为《中观》思想最与「实相」相应。
『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』这是《中观》最著名的句颂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。诸法以缘起,故无自性。以无自性故,而称其为空;空是本来空,非修故空。
以众生皆习用,从个体和实有的角度来观待世界,故树是树,花是花,草是草;既各有其界限,也各有其假名。然个体.实有与界限.假名者,乃不与实相相应。于是以不相应故,唯自起烦恼与生死尔。
如我们改用「缘起」的法则,来观察世界。则何以有「我」这个假体呢?如经典上说:以五蕴聚合故,有此假体。或者再问:那这色身,又是从何而存在的呢?以父精母卵.业识着胎故…
《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