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而得初生;其次,再经衣食.空气等的滋养而渐次长大。所以本不曾有能自生.独存的个体存在。
所以俗话说「息息相关」,诸法本在缘起的梵网中相关互动;而何曾有坚实的界限呢?当然,在缘起中,虽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;但缘还是有「远近亲疏」的区别。是以虽融布而不坏其差别相,虽差别相而不失其整体性。
所以从「缘起」的法则,来观待世间;则成为我常说的「至小无内,至大无外」。内则能从空义,来消除我见.自性见;外则能透过缘起的梵网,而开拓至无量无边。因此欲理会菩萨道的见地和行持,我相信:除《中观》外,没有更直接.更殊胜的方便可得。
故《中观》之特胜者,乃能从世俗谛而径入第一义中。为诸法本来空,非观故空。
从法空到心空
问:诸法既本来空,何以须修证?
答:法虽本空,而众生不觉悟.不相应故,妄起烦恼生死;故须修证以返本源。
故空者,乃有法空与心空的差别。法空者,从缘起之理,而觉悟本来是空。而心空者,从觉悟法空后,再经严修的过程,而得相应于空之境界。故心空者,即是出离.断灭,无住.无相.无念者也。古德曰:「理则顿悟,事乃渐悟」。故从觉悟法空,到体证心空,斯乃修行的不二法门也。
如于觉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后,即于事中起修─以正见.正思惟而渐消除习气业障,这虽是可能的;但过程将非常久远,如某些大乘经论所谓的「三大阿僧祇劫」。
其次,于觉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后,乃更以修定参禅的法门,以加速消除习气.业障和无明的种子;则证悟的速度将增快很多。如阿罗汉者,能即生成就。故能以缘起的空理作基础,再修定参禅,无乃既稳当又迅捷的超方便呢?
反之,既对性空之理毫无理会,又对修定参禅的法门却而不顾;乃整日遑遑盲盲于徒有其名的菩萨道,这真是缘木求鱼的大颠倒啊!
所入妙有
佛法常谓「真空妙有」,故觉悟法空,或体证心空,都还不是佛法最后的目的。能从真空出妙有,才是佛法最后的目的。尤其就大乘佛法而言,更是如此。
真空云何能出妙有呢?如前已谓,既能用更冷静.更超然的心态,来观察一切法的本末因缘;则能显现出「无心者明,旁观者清」的效果来。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:有某些问题,我们三番两次地想要把它弄清楚;却怎么理也理不清楚。于是只好无奈地把它暂搁一旁,或竟是出门走走。然而不意之中,它却霍然开通矣!所以必无心,才有真智慧;由真空,斯乃成全于妙有也。
故所谓的「空」,绝非乌有;而是于中道的心行中,知其本不即不离,故能从矛盾的两端间超越而得圆满。这在前面所举的「义利之辨中」,已解释过了。
所以我们不必老引用经典上的神通境界,如《维摩诘经》或《华严经》等,才能说明妙有的世界,那些毕竟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。反之,用「无心者明,旁观者清」或「从超越而圆满」的角度,来诠释妙有;即可现证于妙有的世界里。
十如法界
妙有,如更用缘起之理解释,则为缘起的别相。如《法华经》所谓的:如是性.相.体.力.作.因.缘.果.报.本末究竟。所以能从所体证的心空境界,再去深入缘起的别相;必然更能观察到法界中相涉相入.层层不尽的绵密关系。或者「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」的境界来。
有位居士曾向我诉道:他也看过《中观》,也深自肯定缘起无自性的理则,确是世间出世间中,至高至圆满的真理。但是为什么在世间事上,却一点用不上力呢?我答曰:缘起无自性的道理,只是总相而非细则。故除非你能深入世间的缘起相,否则于世间事上还是难免欲振乏力。
比如就以办这研习营来说吧!若已理会缘起无自性的道理,就必能将之办好吗?大可未必!除非我们对师资.对学员.对课程.对场地等,皆已作详尽妥善的规划;否则何能将研习营办好呢?
或问:要观待世间种种的缘起别相,凡俗众生不是有更大的方便吗?
答云:如前所谓「无心者明,旁观者清」。凡俗人即使奋勉向上.汲汲有为;却只是钻牛角尖而已!所以我常调侃「专家」为能进而不能出的「钻家」。有些专家的意见,乃比我这无事旁观者还偏端些。
从无心入妙有
所以真正的妙有,乃必由无心的体证才契入的。而无心的体证,乃可再用四个阶段,来说明之:
1.理念的超越:一般人皆以我见.自性见的无明业习,来观待世间;故很难超越个体.界限.假名的樊牢。而若透过缘起,则自得超越于个体.界限.假名.偏端之上。
2.心态的净化:理念既超越已,心态自能净化。不再以自我中心而产生贪.瞋.卑.慢等痼习。以八正道而言,前理念的超越,乃近于「正见」;而此心态的净化,则较类于「正思惟」。
3.见识的博通:理念既超越,心态又净化矣!则再来观察世界,或研习种种知识学问;必能既深刻高明,又广博细致地涵容万物于一心中。在研习过《中观》后,我蛮有把握已得到世间知识的钥匙─对各行各类的知识学问,只要我有心研习,必可在极短时间内,即得其精要。如《楞严经》曰:吾观三千大千世界,如掌中庵摩罗果。所以是「想不想」知,而非「能不能」知也。
4.福智的圆满:待见识博通后,再来处理庶务或度化众生;必能左右逢源,事半功倍。所以自渐成就于福智的圆满。
性相二门
所以智慧就佛法而言,乃可又分性相两门。性是共通性,即缘起无自性的总则。所谓「吾道,一以贯之」者,即是从缘起法中而得一切智。
相是差别相,即一切因缘果法中亲疏离合的关系。虽曰:诸法互为因缘,然在缘中,却有的亲,有的疏,有时离,有时合。于是在此亲疏离合的变化中,展现出同中有异.异中有同的迷离现象。此对一切现象的描述说明者,即相门也。
所以共通性者,乃必由差别相中,去归纳.去参究才能悟;而差别相者,亦必由共通性的原则去观察,才能得其本末终始而不失偏端。故曰:性相不二也。
如再将性门,作更仔细的探究;则性门,乃可再分「法性与心性」二纲。法性者,即缘起无自性。而心性者,如镜照物,不留余痕。
以心性亦本来「空」故,能如镜照物─为镜子不曾立意,想照什么,或不想照什么;想留什么,或不想留什么。故才能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。反之,如镜是有分别作意的,则或照此不照彼,或留此不留彼;那我们便见不到实相的世界了。
「未来之前不期待,已去之后不留恋;而当下现前者,如实了知。」故在心性本空的当下,即现成于妙有的世界也。
同样,如将相门,再仔细推敲,实又可分为法相与心相二纲。法相者,即前已谓的诸法缘起别相。以缘起故,总归如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;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
而心相者,乃唯识所现而已!因众生各有其不同的业障种子,故「天见为琉璃,人见为水,鬼见为浓血」。亦皆不出空幻的本质尔!
性相不二
所以不管从法相入门,或从心相着手,到最后总归究于「一切相如幻不实」。于是以悟性空不实故,心得出离。以心出离故,渐成就于无心境界。
所以不管从法相入门,或从心相着手,到最后总归究于「一切相如幻不实」。于是以悟性空不实故,心得出离。以心出离故,渐成就于无心境界。
由是性相不二者,亦即是空有不二也。性虽空,而不坏相之有。反之,相之迷离变化者,乃正显现出性空之本然。故《中观》里既说: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亦说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同样,以心空故,能如镜照物;或为镜不留痕故,知仍归空寂。
所以智慧的体认,并非那么神秘,也非那么遥远,祂即在心境对映的观照里。若一念觉,即与智慧相应;反之,一念迷,则重蹈无明覆辙。于是若能理会得性相不二的道理后,在修学上必将成就「不退转」的境地。因为不管你怎么转来转去,必仍在性相不二的梵网里。故只要此正见还在,即到处是修学的道场矣!
修证次第
现再将智慧的修习次第,总说明一下:
『不从世俗谛,不得第一义。』这也是《中观》的名句,我们必先透过世间种种的知识.学问.观察和经验中,去理会缘起无自性的道理,而得法空之见地。其次,再以修定参禅消除习气业障,使心归于空,而体证无心境界。于是再从无心出妙有,而成就于福智的圆满。
所以不管说:先出世再入世,或从超越而圆满等;其实,意思是差不多的。即使如禅宗所谓的:「参禅前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参禅间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参禅后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」也都可用这次第去意会。
小结
众生着有,故习从有所求.有所得中,去意会智慧的境界。很多人都希望直从第一阶段的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而直契入第三阶段的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然若不经真空的理会.无心的体证,终难成就真正的智慧。
《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