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的修證
智慧的修證
何謂智慧
對治方便
別相對治
不淨觀
慈悲觀
觀之法要
四念處
總相對治
默照禅與大手印
參禅法門
佛之覺悟
從疑情到覺悟
悟是什麼
印證與否
悟的深淺
出妙有
小結
智慧的修證
前〈智慧的解脫〉,乃較偏說理論的部份;而此「智慧的修證」,則偏述實修的觀門。
我在實修上,雖偏用禅的方法;但在此課程裏,卻是要對整個佛教的修行觀門,先作大體的介紹;然後再異中求同,而探討其共通的原則。故若能已掌握得共通的原則,便能一即一切.一切即一地,統貫佛法修觀的心要。
何謂智慧
現先說明「智慧從何而得?」─從「去粘解縛」中得。而此之粘縛者,即謂衆生本有之情結.煩惱.無明.習性等。必以修觀法門,將種種粘縛棄除殆盡,才得名爲智慧也。譬如應病與藥,藥到病除。
因此智慧的修證,便不外乎「視粘縛之所在,而用對治方便」。以衆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性,即謂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粘縛;因此當各別觀察其粘縛之所在,而予以不同的對治法門。此亦如當視病之所在,而予不同的藥方,裨能藥到病除。
對治方便
從粘縛所在,來觀察衆生。則衆生既有個個「差別相」的執著心結,也有全體「共通性」的無明業障。因此對治的觀門,便也有「別相對治」與「總相對治」的區分。
此乃如世間的藥,既有專治某種病的特效藥,也有能普益一切病的溫補藥。特效藥用得好,則效果非凡,立竿見影;反之,用錯了,則可能喪人命的。所以除非很有保握,否則一般的醫生還不敢引用。相反地,溫補藥雖曰能治一切病,但卻非對症下藥,而是待慢慢把正氣養足了,自有能力去驅除病邪;所以功效緩慢,周費時日,有時還緩不濟急呢?
在原始佛教裏,似較偏用別相對治,所以效果昭彰─即生證得阿羅漢果;然這只有如佛陀的大醫王才能使用。而後期的大乘佛教裏,卻偏用總相對治;理論上似高明了不少,但實際的效果卻遠不如從前矣!然這也是無可奈何地呀!
別相對治
以下,我們先介紹別相對治,再說明總相對治。
如經論上常說的「貪用不淨觀,瞋用慈悲觀,癡用因緣觀,散亂用數息觀。」即是近于別相對治也。
然在「貪」中,其實還有很多區別,或貪名,或貪利,或貪色,或貪生。同樣,在「瞋」中,也還有許多細微的差別。所以除非能針對各各現實的衆生,而作更細膩的處方;否則還不得名爲別相對治也。這情況就像必經「望聞問切」的過程,而診得實際的病情後,再予以調配方藥;而不宜隨症而買成藥來服。所以此之謂別相對治者,還只是就原則而論。
不淨觀
即以「貪」而言,經論上的貪,多指貪色身也;而色身者,乃又可分:對自身的貪與對他身的貪(尤指對異性身的貪)。
關于對異性身的貪,以經論上已說得很多了,故在此不重贅。而對自身的貪,在此醫療保健更專精的時代裏,乃有更加執著的傾向。所以我在禅堂裏,經常罵那些人爲「嬌生慣養」,以若身體放不下,則絕不必奢想能在禅坐中真得受用。現也有很多人,專精于所謂的「健康食品」;我也罵他們「禽獸不如」─爲什麼牛只吃草,卻還能耕田拉車;而你們這些整天挑東撿西的,竟只東亞病夫而已?所以對你們而言,最健康的食品乃「不淨觀」也。
這對一位已開筳講經的法師亦然。有時候,因爲信徒太照顧你了,既怕你受餓,又怕你受寒,于是以被照顧得太周到了,便不覺中增長了身見。所以我不得不經常自我警惕,既不能嬌生慣養,更不可禽獸不如。相信諸位中,有某些人將來必也是弘化一方的法將,各位也宜有事先的自我警惕才好! 其實,廣義的不淨觀,乃觀察我所鍾愛.所執著放不下的對象,竟非如我原想象中那麼美好。于是因覺照其不淨,故能由放下出離而得去粘解縛。
慈悲觀
其次,瞋用慈悲觀者,多數經論乃以「觀想六道衆生,皆我累生累劫的眷屬」故,而得除瞋─化冤家爲親家也。然我以爲用這樣的觀想方法,即使也有對治的效果,但也免不了有其後遺症也。因既瞋是偏端,也愛是偏端;而現竟以「愛意」取代瞋心,甯非還在偏端之中呢?
所以我甯可改用其它觀門:一般人何以起瞋呢?乃爲愛不得故也。譬如有人擋住財路,或橫刀奪愛;或竟爲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故,而起瞋心。故瞋心者,乃表象爾;愛心者,才實相也。因此雲何能除去瞋心呢?唯從斷除愛根著手爾。如此以除愛故,離瞋;則不複成爲偏端也。
觀之法要
爲什麼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闡述慈悲觀呢?因爲我一向認定:唯有證悟「空性」,才能引發真正的慈悲。而前之「觀六道衆生皆我眷屬」,或將成大我的假慈悲也。
所以我們常曰:止觀法門。「止」一般人還易明了,至于「觀」是什麼呢?數息算觀嗎?或持名念佛算觀嗎?余意乃:由觀相之虛僞.幻化而得出離,才得名爲與慧相應的觀法。而出離者,即現證空性之謂也。故「由觀相而見性」,斯則觀之法要也。
比如不淨觀者,觀原執著的色身本自不淨虛妄;故由悟其虛妄,而得出離。如慈悲觀者,亦由悟原本愛根之虛妄而得出離。比如再以「安般般那」的觀法爲例,初觀息之進出.長短.冷熱等,還只是前方便爾;必觀至由息之無常.無我而見性出離,才得與解脫相應也。
或再以「般舟叁昧」的修法爲例。只是念佛,念到開眼閉眼,佛的相好光明皆曆曆在目,這還不是功夫。甚至能念到與佛對談交流,也還非究竟。必至悟道:佛既非來,我亦不去;故一切境界皆如夢如幻爾。以悟如夢如幻故,而證無生法忍,這才是修般舟叁昧的究竟處。而此證無生法忍者,即是前所謂「由觀相之虛僞.幻化而得見性出離」也。
所以很多修念佛法門者,只修成一心不亂的念佛叁昧,便以爲已到家了。事實上,真念佛法門,還得以「見性出離」爲最終之歸宿也。
四念處
在原始佛教的四念處中,也是以不淨相.苦相.無常相.無我相爲初入之觀行,而待觀至「見性出離」才爲究竟。所以「見性」,不只禅宗能見性,不只禅宗當見性。一切大小乘的觀法,乃皆以見性出離爲不二法門也。
記得,我于臺大晨曦社學禅坐時,有位老師教我們「觀無常」:此非觀花開花落,而是觀一個人已躺在床上,馬上就要死了。這將死的人是誰呢?就是觀者自己呀!于是我照他的吩咐,觀想自己躺在床上,馬上就要死了。但是那躺在床上的人,卻很不安份,時時掙紮要爬起來。我將之按下,不久他又要爬起來。我試了好久,連叫他安份地躺著,都很困難;更甭說死了.爛了。所以這方法,我不得不放棄了。
後來我于禅法得受用後,再回頭試這方法。但此時,我已不再觀想:自己躺在床上。而是直接從意識裏告訴自己:你已死了!現世的一切已和你沒有關系了。于是當妄想現起時,不管是貪或瞋,我皆馬上提起:你已死了,還能貪戀什麼?或還須瞋怒什麼?于是此「我已死了」的意識,乃如倚天長劍,立即截斷了生死與煩惱的瓜葛。
這方法如用得上,遠比慢慢從觀想我快死了,一口氣不來矣,身體漸轉成冰冷僵硬,于是皮爛,肉腐,筋斷,骨折等不淨相次第顯現,才覺悟得無常出離的效果俐落多了。所以我還是道:觀相只是前方便,見性出離才是究竟處。
總相對治
以上別相對治,乃從各別相中去觀,而得觀相見性也。而此之總相對治者,則由一切法的理體去觀,亦歸之于觀相見性爾。
何以在原始佛典中,乃偏說別相對治呢?因爲佛陀在人間遊化時,乃依據當問者的情況而各別答複,故多呈現出別相對治也。而待佛典結集後,大衆才得窺見佛典的整體;于是諸大菩薩乃能從中歸納,而漸得總相對治也。
如大乘的真空觀:以緣起的理則,而直觀諸法本無自性爾;空則幻化,幻化則出離也。如唯識觀:一切境界乃隨種子現形爾。故一切境相,本唯識所現而虛妄不實;以虛幻不實,而得攝相歸性也。至于真如觀:則觀真心本不分別.不取舍.不動亂,故一切的妄想雜念,皆只無根之空花水月爾。因此大乘的修觀皆是從理體上,直觀法之性空.幻化而見性出離也。
默照禅與大手印
下面再以禅宗的默照禅來說,我認爲很多人對默照禅有瞞深的誤解,以他們說:只管打坐,就是默照。然只呆坐在那兒,不管是在昏沈,還是無記,甚至散亂,也都算默照嗎?如可不論功夫和次第,則我倒勸你:還不如只管睡覺,來得潇灑自在。也有人謂:對當下的境界,清楚明了,即是默照禅。然清楚或不清楚,竟有何界限呢?如我現在眼所見色塵,耳所聞聲塵,算清楚還是不清楚呢?如說不清楚,那什麼才是清楚?如說清楚,此又與凡俗有何差別呢?
所以我甯可用「無心者明,旁觀者清」來理會默照禅。故除非能從自我中心超越出來,否則只對現前境界,清楚明了,何以謂爲默照禅呢?簡言之,默照禅的默,即是無我.無心之謂也;故亦是從見性出離而成就的─見心性之空而不分別.不取舍.不動亂。
至于密宗的大手印─心如鳥道虛空,去來無蹤。鳥在空中翺翔,既未來之前無定軌,亦已去之後無遺蹤。所以真心者,過去者不憶,未來者不期,而當下者自在無礙。亦是從直觀心性的空而入門的。
所以綜觀大小顯密的修觀法門,乃不出「觀相.見性.出離」的大原則也。
參禅法門
或問:如參禅者,竟是由觀何等相之虛僞幻化,而得見性出離呢?
答曰:所觀之相者,即疑情也。
對于疑情,我…
《破繭而出 智慧的修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