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智慧的修證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認爲:疑情乃本有者,非爲參禅故而另尋疑情。以我們之所以發心學佛者,或爲生命中有很多疑惑,或爲生活中有很多煩惱。于是如何破除疑惑?如何解決煩惱?即是疑情之所在。故我們乃爲先有疑情故,而來學佛;而非學佛後,再去另找疑情。

  

  人生其實到處都是疑情,尤其愈煩惱.愈迷惑.愈執著處,即愈是疑情之所在。可惜,凡夫衆生都只能用「順生死流」的思考方式,去隨習造業;而不知用「逆生死流」的參禅法門,以追根究底。比如有人很愛錢,于是整天思考:應如何去賺錢?或投資房地産,或抄股票,或開工廠。由是不管最後是否真賺了錢,都只是順生死流也。除非有一天,他突然念頭一轉,錢有這麼重要嗎?我須如此拼老命去賺它嗎?這逆向的思考方式,即與禅之疑情相應也。

  

  又如「愛美」似人的天性,然而美有理性的標准嗎?東馬來西亞有一「長耳族」,習于將耳朵拉成像驢一般長,他們認爲此才漂亮,而你認爲呢?在非洲亦有一部落,習于以銅環將脖子頂得像長頸鹿一般,他們以此爲美,而你又以爲何呢?所以順共業之所向,而去愛美或飾美,只輪回的舊途爾。反之,去參「美」究竟是什麼?則能出凡入道也。

  

  至于「人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?」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「世界是有始,還是無始?」等問題,亦是一般人從來就有的迷惑。所以要參禅,其實到處都是疑情也。

  

  然有些人想用參禅法門,卻不知應參什麼話頭?于是去找老禅師要,或者徑在禅宗公案裏囫囵吞棗地亂抓一個,結果只如蚊子咬鐵牛般地參不上力。這都因爲未與其內在的疑情相應故。所以真欲參禅,還是應回到我們初發心的疑情上,才是正道。

  

  如淨土宗,或其他宗派說:參禅,是你們禅宗的修行方法;要用你們盡管去用,卻與我們了不相幹也。然事實上,若沒有疑情,即未有道心;甚至如不起疑情,即無佛教也。因爲佛者,覺悟也;而覺悟,乃必從疑情而有。

  

  前既謂,人生到處都有疑情。所以事實上,不只學禅的人在參禅,不只學佛的人在參禅;也未學佛的人,都在參禅也。症結只在能不能開悟爾。

  

  佛之覺悟

  下面,我們且更以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,來說明疑情與覺悟。

  

  疑情所在:中國禅宗雖認定摩诃迦葉爲禅宗的初袓,卻倒未說佛陀也是參禅才開悟的。然以我對疑情的定義,則釋迦牟尼佛才是真參禅開悟的老袓宗也。

  

  現首問:佛參的是什麼疑情呢?我們皆知,佛陀爲太子時,因于四城門中,見生老病死相後,便受到很大的震撼。于是不顧太子的身份,不顧已娶妻生子了,他決心去追尋能真了生脫死的「道法」。因此「人生的苦從何而來?人生的苦雲何解脫?」便是佛陀從發心出家,至誓願于菩提樹下,所一心參究之疑情也。

  

  外道禅何以不究竟:我們也知,佛陀出家尋道時,也曾跟外道仙人學過禅定。而不管是無想定,或非想非非想定,佛以他累世宿習之善根,皆一習而就。故外道師徒們皆肯定,佛已得「道」了;然只有佛陀本人不以爲自已得道。爲什麼呢?因爲不管是無想定,或非想非非想定,皆對彼疑情無法消融。故即使定功再好,對疑情而言,乃不究竟也。

  

  覺悟誰來印證:佛最後在菩提樹下,因逆觀十二因緣而終于覺悟了。然此覺悟,誰來印證呢?後世的禅宗,皆說悟須過來人印證。然有誰能替佛印證呢?其實,真悟是不待印證的─因爲疑情已究竟消融故。所以亦可說:乃疑情爲之印證也。

  

  後世的禅宗,即使也參禅,卻不從真疑情去參,譬如參「麻叁斤」或「庭前柏子樹」之類。于是已悟非悟,便無法明確矣!所以道:悟須印證。

  

  從疑情到覺悟

  故從佛陀發心出家,到最後成道的過程,其實都是由疑情在默默引導的。所以我才再叁強調:有疑情,才有道心。有疑情,才有善知識。有疑情,也才有佛教。

  

  或問:疑情既如此,則外道亦有,何以其不能覺悟呢?

  

  答曰:因邪見遮蔽了真心,所以不能覺悟。

  

  因衆生從生以來,即既有無始相續的「俱生邪見」;亦有因外道熏染而有的「分別邪見」。故若邪見塞心,則即使疑情怎麼濃烈,定功怎麼深厚,皆不能覺悟也。然若聞佛說法,而立即轉邪見爲正見;則或頓悟成初果.二果,甚至阿羅漢矣!

  

  因此衆生即使在學佛前,便已在參禅了。然或正見不具,或戒行未淨,或定力不足;故雖斷斷續續起疑情,終不能成片,不能覺悟也。而多聞聖弟子,以從聞思故,而得正見。于是更從正見而持戒.修定。故待因緣成熟了,才好卯足全力去參禅。于是也才有覺悟的可能。

  

  事實上,就諸位而言,我相信基本的正見應已有了。然而之所以不覺悟者,或爲疑情太淡薄,或爲定力不夠深。所以倒非更鑽研于文字間,即可解了的!

  

  悟是什麼

  前既曰:由觀相之虛僞.幻化而得出離,才得名爲智慧。于是從這觀點,我們來看「悟是什麼?」,悟非尋得答案也。很多人以爲既是參疑情,故悟乃找到圓滿對應的答案也。其實,悟只是「了達疑情之本妄」爾。

  

  因爲疑情者,乃從無明的分別妄習所産生的。故一旦覺悟其本來虛妄,斯則「所作已辦.不受後有」矣!如前之謂參:我爲何這麼愛錢?或錢真有這麼重要嗎?如參得:錢果然很有用。則絕不與見性相應。反之,喔我明白了,我之所以這麼重視錢者,乃爲小時候家貧的補償作用爾。事實上,我不須要那麼多錢地呀!于是從悟愛錢之虛妄,故得出離自在矣。

  

  或者再如參:什麼是美?尤其怎樣的異性,才最美?結果真能有一確切的答案嗎?不!「情人眼底出西施」,當業障現形時,你便覺得她很美也。以各人有各人的別業,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共業,所以每人所追求的美,遂不同也。也還好各自不同,不然便將大部份女人都嫁不出去,也將大部份男人討不到老婆。故有一支無形的手在指揮配定,世間的男女關系,彼乃業障的手也。

  

  所以真參禅見性,乃必與出離相應也。如《圓覺經》所雲:『知妄即離,離妄即覺』。既能參破疑情的本自虛妄,則便放下無事矣!故古德雲:如放下百斤重擔。或曰:歇即菩提。即此之謂也。

  

  印證與否

  所以我認爲:真悟,乃不待印證。因爲疑情是否消歇,自己當比別人更清楚才是。所謂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自己的饑渴或飽暖,豈待他人來印證呢?

  

  不止見性開悟與否,不待他人印證;就以學佛是否進步,自己也當更清楚才是呀!因爲學佛是否進步?但看你執著是否減輕?心量是否涵容?或理路是否更清楚?即可知也。有些信衆,老愛拿一些夢境或現象來問:那是什麼意思?彼是否蘊喻著我的功夫已進步了呢?我說:那只道是,你還未夢醒爾!

  

  也有一些禅坐者,窮問著:那天打坐,感覺身體好象不見了?我說:至少眼前還存在呀!所以在禅坐時有什麼覺受,那都不是最重要的;而是下坐後,你在作什麼?在想什麼?這才更現實呀!所以如不能將禅坐間所得的體悟,落實于現實生活間。那再美妙的覺受,也都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;而待下座後,又如春夢了無痕也。

  

  有時候,進步乃不知不覺也。譬如持續靜坐了半年.一年,期間似也沒有什麼大突破。然而心態卻漸漸轉化了─緊張者,變松弛了;頑強者,變調柔了;遲鈍者,變靈敏矣!這轉變的過程,乃不知不覺中進行著,中間未曾有明顯的界限也。

  

  如此漸修漸悟的過程,似不比頓悟來得震撼或鮮明,但其實更穩定落實哩!所以是頓或漸,還不是主要的重點,而是否真放下?是否能落實于現實當中,這才是主要的關鍵。

  

  問:若真悟,乃不待印證。則何以禅宗一向認爲須印證呢?

  

  答:然爲恐學人,或正見不具─有人以打坐時,妄念消歇,便是見性了。有人以看到一片光明,便謂爲開悟了。故真印證者,還非印證其開悟見性,而是破除其著迷爾。

  

  或亦有人得少爲足,故還須過來人指點,以便「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」,故須印證也。但印證亦只是再當頭棒喝,鞭策上路。

  

  所以我認爲:真正的大禅師,反而從不印證他人已見性開悟。而現代中,倒有某些自以爲是的禅師(纏絲),到處在印證其徒衆已見性了,一果.二果,花果累累,真是忝不知恥。其印來印去,究竟只是「豆腐印」而已─稍一彈指,便粉碎了。

  

  禅宗明明說:「不疑不悟」,很多人根本提不起深切的疑情,卻也整天幻想著見性開悟?所以頓悟的說法,其實也害死了不少人。

  

  悟的深淺

  我們皆知,禅宗常雲「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」。何謂小疑小悟?若所參究者,爲枝末的煩惱或不切要的迷情,斯爲小疑也。以從小疑所能破除的執著.煩惱,亦屬枝末故,而稱爲小悟也。反之,直參根本的無明執著,則爲大疑也。從大疑所能破除的執著.煩惱,乃屬根本故,而稱爲大悟也。簡言之,能出離得愈高.愈遠.愈究竟者,才名爲大悟也。

  

  所以見性的印證,其實也只是探測你還余有多少的執著而已!若能掃盡一切執著者,乃稱爲大悟徹底也。所以對真會用功的人而言,不是去評量如此的境界,到底是小悟,還是大悟?是破初參,還是過重關?而是當很快地察覺到自己還有那些迷惑未清除?還有那些執著未放下?故能從警覺的當下,立刻又用功上路。如此才能過關斬將,而直搗黃龍也。

  

  以上所說參禅法門,其實乃修學佛法的根本原則。故不只禅宗者當參禅,必一切學佛人皆當參禅也。因爲除非已大悟徹底,否則誰無疑情呢?而既有疑情,雲何能不參禅呢?所以反而是禅宗,把參禅法門弄玄了;故反使多數人「不識盧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,雖在禅中,而不識心要。

  

  出妙有

  修行到最後,乃從真空出妙有也。真空者,即已將一切塵染執著,全消除殆盡也。于是心乃如無垢之鏡,而能光明遍照。真空的心,亦即是無功用心也。因爲此時,已不再有「要或不要」.「願或不願」的差別。

  

  所以大菩薩,反而是「無願」度衆生。然雖無願,卻能于無功用心中而漸趨于福智的圓滿。所以雖無願度衆生,卻也不離空花佛事與水月道場。

  

  以經典上皆謂:自八地以上,即得無功用心。而無功用心者,才能證不退轉─乃果不退而非信不退也。對于無功用心,我們曾用一個較現代化的名相去形容─全方位.全自動的導航系統。于是以此導航系統,故雖不再用心思量,卻能圓滿地導引行者,成就爲福智兩足的佛陀也。

  

  小結

  總之,真智慧乃從去粘解縛中得;而欲去粘解縛者,又唯有從觀相.見性.出離中去證。所以我常用「剝芭蕉」爲喻,而說明修行的精義─必將種種粘縛,如芭蕉般地一層層剝離,才能現證空性而證得解脫與圓滿。

  

  因此我對某些「如來藏系」的禅法不以爲然。他們常說:「衆生本來自性清淨,本來成佛;卻只爲不肯承擔故,淪落至今。」或說「吃飯睡覺,皆是禅」。

  

  若無明的窠臼未破,無始的業障還在;則即使欲承擔,能承擔什麼呢?或既「吃飯睡覺,皆是禅」,則何必學佛.甚至出家呢?所以真求智慧者,乃非安于當下,無所事事者所能成就。故還是老實從:提起疑情.觀相見性.去粘解縛中,去修證吧!

  

《破繭而出 智慧的修證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