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认为:疑情乃本有者,非为参禅故而另寻疑情。以我们之所以发心学佛者,或为生命中有很多疑惑,或为生活中有很多烦恼。于是如何破除疑惑?如何解决烦恼?即是疑情之所在。故我们乃为先有疑情故,而来学佛;而非学佛后,再去另找疑情。
人生其实到处都是疑情,尤其愈烦恼.愈迷惑.愈执着处,即愈是疑情之所在。可惜,凡夫众生都只能用「顺生死流」的思考方式,去随习造业;而不知用「逆生死流」的参禅法门,以追根究底。比如有人很爱钱,于是整天思考:应如何去赚钱?或投资房地产,或抄股票,或开工厂。由是不管最后是否真赚了钱,都只是顺生死流也。除非有一天,他突然念头一转,钱有这么重要吗?我须如此拼老命去赚它吗?这逆向的思考方式,即与禅之疑情相应也。
又如「爱美」似人的天性,然而美有理性的标准吗?东马来西亚有一「长耳族」,习于将耳朵拉成像驴一般长,他们认为此才漂亮,而你认为呢?在非洲亦有一部落,习于以铜环将脖子顶得像长颈鹿一般,他们以此为美,而你又以为何呢?所以顺共业之所向,而去爱美或饰美,只轮回的旧途尔。反之,去参「美」究竟是什么?则能出凡入道也。
至于「人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?」「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?」「世界是有始,还是无始?」等问题,亦是一般人从来就有的迷惑。所以要参禅,其实到处都是疑情也。
然有些人想用参禅法门,却不知应参什么话头?于是去找老禅师要,或者径在禅宗公案里囫囵吞枣地乱抓一个,结果只如蚊子咬铁牛般地参不上力。这都因为未与其内在的疑情相应故。所以真欲参禅,还是应回到我们初发心的疑情上,才是正道。
如净土宗,或其他宗派说:参禅,是你们禅宗的修行方法;要用你们尽管去用,却与我们了不相干也。然事实上,若没有疑情,即未有道心;甚至如不起疑情,即无佛教也。因为佛者,觉悟也;而觉悟,乃必从疑情而有。
前既谓,人生到处都有疑情。所以事实上,不只学禅的人在参禅,不只学佛的人在参禅;也未学佛的人,都在参禅也。症结只在能不能开悟尔。
佛之觉悟
下面,我们且更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,来说明疑情与觉悟。
疑情所在:中国禅宗虽认定摩诃迦叶为禅宗的初袓,却倒未说佛陀也是参禅才开悟的。然以我对疑情的定义,则释迦牟尼佛才是真参禅开悟的老袓宗也。
现首问:佛参的是什么疑情呢?我们皆知,佛陀为太子时,因于四城门中,见生老病死相后,便受到很大的震撼。于是不顾太子的身份,不顾已娶妻生子了,他决心去追寻能真了生脱死的「道法」。因此「人生的苦从何而来?人生的苦云何解脱?」便是佛陀从发心出家,至誓愿于菩提树下,所一心参究之疑情也。
外道禅何以不究竟:我们也知,佛陀出家寻道时,也曾跟外道仙人学过禅定。而不管是无想定,或非想非非想定,佛以他累世宿习之善根,皆一习而就。故外道师徒们皆肯定,佛已得「道」了;然只有佛陀本人不以为自已得道。为什么呢?因为不管是无想定,或非想非非想定,皆对彼疑情无法消融。故即使定功再好,对疑情而言,乃不究竟也。
觉悟谁来印证:佛最后在菩提树下,因逆观十二因缘而终于觉悟了。然此觉悟,谁来印证呢?后世的禅宗,皆说悟须过来人印证。然有谁能替佛印证呢?其实,真悟是不待印证的─因为疑情已究竟消融故。所以亦可说:乃疑情为之印证也。
后世的禅宗,即使也参禅,却不从真疑情去参,譬如参「麻三斤」或「庭前柏子树」之类。于是已悟非悟,便无法明确矣!所以道:悟须印证。
从疑情到觉悟
故从佛陀发心出家,到最后成道的过程,其实都是由疑情在默默引导的。所以我才再三强调:有疑情,才有道心。有疑情,才有善知识。有疑情,也才有佛教。
或问:疑情既如此,则外道亦有,何以其不能觉悟呢?
答曰:因邪见遮蔽了真心,所以不能觉悟。
因众生从生以来,即既有无始相续的「俱生邪见」;亦有因外道熏染而有的「分别邪见」。故若邪见塞心,则即使疑情怎么浓烈,定功怎么深厚,皆不能觉悟也。然若闻佛说法,而立即转邪见为正见;则或顿悟成初果.二果,甚至阿罗汉矣!
因此众生即使在学佛前,便已在参禅了。然或正见不具,或戒行未净,或定力不足;故虽断断续续起疑情,终不能成片,不能觉悟也。而多闻圣弟子,以从闻思故,而得正见。于是更从正见而持戒.修定。故待因缘成熟了,才好卯足全力去参禅。于是也才有觉悟的可能。
事实上,就诸位而言,我相信基本的正见应已有了。然而之所以不觉悟者,或为疑情太淡薄,或为定力不够深。所以倒非更钻研于文字间,即可解了的!
悟是什么
前既曰:由观相之虚伪.幻化而得出离,才得名为智慧。于是从这观点,我们来看「悟是什么?」,悟非寻得答案也。很多人以为既是参疑情,故悟乃找到圆满对应的答案也。其实,悟只是「了达疑情之本妄」尔。
因为疑情者,乃从无明的分别妄习所产生的。故一旦觉悟其本来虚妄,斯则「所作已办.不受后有」矣!如前之谓参:我为何这么爱钱?或钱真有这么重要吗?如参得:钱果然很有用。则绝不与见性相应。反之,喔我明白了,我之所以这么重视钱者,乃为小时候家贫的补偿作用尔。事实上,我不须要那么多钱地呀!于是从悟爱钱之虚妄,故得出离自在矣。
或者再如参:什么是美?尤其怎样的异性,才最美?结果真能有一确切的答案吗?不!「情人眼底出西施」,当业障现形时,你便觉得她很美也。以各人有各人的别业,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共业,所以每人所追求的美,遂不同也。也还好各自不同,不然便将大部份女人都嫁不出去,也将大部份男人讨不到老婆。故有一支无形的手在指挥配定,世间的男女关系,彼乃业障的手也。
所以真参禅见性,乃必与出离相应也。如《圆觉经》所云:『知妄即离,离妄即觉』。既能参破疑情的本自虚妄,则便放下无事矣!故古德云:如放下百斤重担。或曰:歇即菩提。即此之谓也。
印证与否
所以我认为:真悟,乃不待印证。因为疑情是否消歇,自己当比别人更清楚才是。所谓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。自己的饥渴或饱暖,岂待他人来印证呢?
不止见性开悟与否,不待他人印证;就以学佛是否进步,自己也当更清楚才是呀!因为学佛是否进步?但看你执着是否减轻?心量是否涵容?或理路是否更清楚?即可知也。有些信众,老爱拿一些梦境或现象来问:那是什么意思?彼是否蕴喻着我的功夫已进步了呢?我说:那只道是,你还未梦醒尔!
也有一些禅坐者,穷问着:那天打坐,感觉身体好象不见了?我说:至少眼前还存在呀!所以在禅坐时有什么觉受,那都不是最重要的;而是下坐后,你在作什么?在想什么?这才更现实呀!所以如不能将禅坐间所得的体悟,落实于现实生活间。那再美妙的觉受,也都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;而待下座后,又如春梦了无痕也。
有时候,进步乃不知不觉也。譬如持续静坐了半年.一年,期间似也没有什么大突破。然而心态却渐渐转化了─紧张者,变松弛了;顽强者,变调柔了;迟钝者,变灵敏矣!这转变的过程,乃不知不觉中进行着,中间未曾有明显的界限也。
如此渐修渐悟的过程,似不比顿悟来得震撼或鲜明,但其实更稳定落实哩!所以是顿或渐,还不是主要的重点,而是否真放下?是否能落实于现实当中,这才是主要的关键。
问:若真悟,乃不待印证。则何以禅宗一向认为须印证呢?
答:然为恐学人,或正见不具─有人以打坐时,妄念消歇,便是见性了。有人以看到一片光明,便谓为开悟了。故真印证者,还非印证其开悟见性,而是破除其着迷尔。
或亦有人得少为足,故还须过来人指点,以便「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」,故须印证也。但印证亦只是再当头棒喝,鞭策上路。
所以我认为:真正的大禅师,反而从不印证他人已见性开悟。而现代中,倒有某些自以为是的禅师(缠丝),到处在印证其徒众已见性了,一果.二果,花果累累,真是忝不知耻。其印来印去,究竟只是「豆腐印」而已─稍一弹指,便粉碎了。
禅宗明明说:「不疑不悟」,很多人根本提不起深切的疑情,却也整天幻想着见性开悟?所以顿悟的说法,其实也害死了不少人。
悟的深浅
我们皆知,禅宗常云「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」。何谓小疑小悟?若所参究者,为枝末的烦恼或不切要的迷情,斯为小疑也。以从小疑所能破除的执着.烦恼,亦属枝末故,而称为小悟也。反之,直参根本的无明执着,则为大疑也。从大疑所能破除的执着.烦恼,乃属根本故,而称为大悟也。简言之,能出离得愈高.愈远.愈究竟者,才名为大悟也。
所以见性的印证,其实也只是探测你还余有多少的执着而已!若能扫尽一切执著者,乃称为大悟彻底也。所以对真会用功的人而言,不是去评量如此的境界,到底是小悟,还是大悟?是破初参,还是过重关?而是当很快地察觉到自己还有那些迷惑未清除?还有那些执着未放下?故能从警觉的当下,立刻又用功上路。如此才能过关斩将,而直捣黄龙也。
以上所说参禅法门,其实乃修学佛法的根本原则。故不只禅宗者当参禅,必一切学佛人皆当参禅也。因为除非已大悟彻底,否则谁无疑情呢?而既有疑情,云何能不参禅呢?所以反而是禅宗,把参禅法门弄玄了;故反使多数人「不识卢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」,虽在禅中,而不识心要。
出妙有
修行到最后,乃从真空出妙有也。真空者,即已将一切尘染执着,全消除殆尽也。于是心乃如无垢之镜,而能光明遍照。真空的心,亦即是无功用心也。因为此时,已不再有「要或不要」.「愿或不愿」的差别。
所以大菩萨,反而是「无愿」度众生。然虽无愿,却能于无功用心中而渐趋于福智的圆满。所以虽无愿度众生,却也不离空花佛事与水月道场。
以经典上皆谓:自八地以上,即得无功用心。而无功用心者,才能证不退转─乃果不退而非信不退也。对于无功用心,我们曾用一个较现代化的名相去形容─全方位.全自动的导航系统。于是以此导航系统,故虽不再用心思量,却能圆满地导引行者,成就为福智两足的佛陀也。
小结
总之,真智慧乃从去粘解缚中得;而欲去粘解缚者,又唯有从观相.见性.出离中去证。所以我常用「剥芭蕉」为喻,而说明修行的精义─必将种种粘缚,如芭蕉般地一层层剥离,才能现证空性而证得解脱与圆满。
因此我对某些「如来藏系」的禅法不以为然。他们常说:「众生本来自性清净,本来成佛;却只为不肯承担故,沦落至今。」或说「吃饭睡觉,皆是禅」。
若无明的窠臼未破,无始的业障还在;则即使欲承担,能承担什么呢?或既「吃饭睡觉,皆是禅」,则何必学佛.甚至出家呢?所以真求智慧者,乃非安于当下,无所事事者所能成就。故还是老实从:提起疑情.观相见性.去粘解缚中,去修证吧!
《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