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菩萨道之一

  菩萨道之一

  

  菩萨道之一

  菩萨的原义

  菩提非慈善

  菩提更非人情

  大小乘之间

  大悲心

  

   慈悲心

  福慧两足

  一苇过江与航空母舰

  三福行

  福的定义

  福的修为

  小结

  

  

  菩萨道之一

  各位前既已听到,我对出家的定义乃:出一切「有」的枷。也听到我对智慧的修证乃:先出世,再入世。故可想而知,我对菩萨道的看法,必有别于人云亦云的说词。故这堂课对各位的冲击,想必又超过先前的课。

  

  然有一点,我愿事先声明者:批评并非否定。故即使我从不同的观点而提出对传统定义的批评,并非代表我对传统菩萨道的全盘否定。自信我是学中观的,还不至于这么偏端。然如能从另外的角度,或更宽阔的视野,来审视这问题。我相信,至少可弥补传统的不足或防范将来可能有的偏差。但愿各位能从这心态,来上这堂课,才能更袒然与受益。

  

  菩萨的原义

  各位必已皆知:菩萨乃菩提萨埵的简称,而萨埵意为众生,菩提本指觉悟。故菩萨者,即觉悟之众生。而觉悟者,既包括自觉,也包括觉他。我相信以上的定义,必是各位老早就确知的。

  

  然而我要强调的是:必先有自觉的功夫,才有觉他的能耐。对于这个观点,早在我未学佛前,就已刻骨铭心了。学佛前,我曾听过一首音乐:即贝多芬的旷世钜作〈合唱交响曲〉,其中有一段「快乐颂」的合唱曲。我仔细听了又听,想到检点出其中快乐的原素。但即使我一听再听,仍无法滤出其中有任何快乐的成份。我倒觉得祂更像〈哈里路亚〉的「天主颂」,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伟大神圣,作「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」的礼赞歌颂而已。

  

  事实上,以贝多芬一生的遭遇而言,他真的从未曾快乐过。所以既作曲者,未真快乐。也歌唱者(感觉好象唱得声嘶俱厉,脸红脖子粗),未得快乐。我相信,如将「快乐颂」播放给一个正不快乐的人听,他听了也必还是不快乐。所以「快乐颂」是一个不快乐的人,因期勉.向往.梦寐快乐而唱的歌;而非一个亲身受用于快乐者而唱的歌。所以我乃发愿:要成为一个亲证快乐者,而非赞颂快乐者。

  

  如将此对照于佛法,我也必说:要成为一个亲证解脱者,而非徒赞颂解脱而已。同样,将之对应于菩萨道,岂非:要成为一个真正觉悟的人,而非只期勉.向往.梦寐.赞颂于觉悟的人。所以菩萨道,乃以自觉为中心,而后才从自觉而觉他。

  

  所以经典上常说:从解脱生解脱知见。或问:解脱知见与八正道之初的正见,有何不同呢?简单讲,八正道之初的正见,就仿如一张地图,上略示你到涅槃城所须经由的路径。而解脱知见者,却是一位已从涅槃城游历回来,所曾体验过的种种经历。各位不难了解,这不啻有天渊之别。对只有地图者,不只所知语焉不详;并且如真上道,还有迷路之虞。而对已游历回来者,不只不会迷路,并且一切境界,钜细靡遗.如数家珍。所以就修行而言,除非有亲身的体验;否则再多的义理,皆不过雾里看花而已!

  

  各位都以禅坐用功,但除非至少曾有「轻安」以上的体验,否则你对禅坐还未入门哩!或者即以禅坐的「痛」来说吧!除非你有从刺痛.锥痛而转清凉的经验,否则你对「痛」,还是不明究理呢?

  

  对于禅坐,甚至只是对于「痛」觉,都必有亲身的体验,才能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。更何况是转迷成悟,解脱生死的菩萨道,岂能不先有自觉的基础?当然我的意思,也不是必待证得阿罗汉果,才能说法度众;就如非必取得博士学位,才能教小学生。但至少应在以自觉为素求的前提下,而不妨随缘度众。所以我认为「自未得度先度人的思想」,应非原始佛教的本怀。在原始佛教中,唯以「即身解脱」为根本素求。至少「发愿生生世世再来娑婆」的悲壮情怀,决不是原始的菩萨道。

  

  如果我们详细剖析「自未得度,先度人」的说词,实在不合逻辑。首先自未得度,如何能去度他呢?其次,若每人都想度他而不愿被度,结果谁真的得度了呢?所以这种非理性的论调,竟在大乘佛教里流衍了几千年,只寓喻着大乘佛教其实也太感性了吧!

  

  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在努力学医药─为治别人的病;却皆不觉自己有病。于是医药学了老久,众人之病却只愈恶化而已!

  

  菩提非慈善

  前既说:为有疑情故,乃能有道心;或为有疑情故,乃能有觉悟。由是为有疑情,菩提心才能对应而生。然而对于不具疑情的人,如何能启发.落实其菩提心呢?以后来的佛教已慢慢失却了生命的疑情,于是即使装模作样地学佛修行,却无法使菩提心安定落实。所以菩提心不得不被转说为「利他慈善」之心;而菩萨道也蜕变成「自未得度,先度人」的模样。

  

  所以我要重申:菩提心,乃从疑情而有。既学佛之前,我们即有疑情;也在学佛的过程中,不断有新的疑情。时时以疑情而激励道心,念念为求知求觉而精进不已。这才是菩萨道的本意。

  

  今既将菩提心曲解为利他之心,而利他者又不能从「法」上着眼;于是菩提心,更不得不被委曲成世俗慈善之心。而慈善心,又往往局限于人情的关怀尔。

  

  所以从解脱的观点来看:慈善心,虽亦是世间的善法,但只人天乘,而非解脱道。至于人情者,更是沈沦众生的枷锁与瓜葛。我们常谓:有情众生。而有情众生,竟何所向?乃轮回而已!故顺情而为的一切,皆生死道而已!不过,人在江湖,反不畏惧海有多宽广,海有多深沉。在轮回中的众生,反不规避于人情的汩惑与迷离。

  

  菩提更非人情

  我在韩国松广寺参加冬安居时,碰到了一位佛光山的弟子。他大概是看不惯我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。于是常引用他们大师的话,来向我开示道:佛法不外乎人情。我们如对佛光山的道风稍有了解,则知他们于人情上所下的功夫确是不浅啊!他们确实实践了大师的昭示─把佛法当人情。只是我一点都不欣赏。

  

  有天,待他一阵唠叨过后,我向他询道:「大师只告诉你们上联,而未告诉你们下联,你可知下联是什么吗?」他楞了一下,才说:「那你又知道下联是什么吗?」「好啊!你就洗耳恭听吧!下联乃:人情不外乎生死也。」于是他听了仿佛晴天霹雳,一阵子皆张口结舌呆若木鸡。我看了既可怜又可笑!你真是在关老爷面前卖刀,也不打听我是谁?就尽拿这些半调子来与我胡扯。

  

  于是我有很深的感叹:若说他没善根,则何能在我言下便被击中要害?但若谓有善根,则何以被蒙蔽了这么多年,还自以为负?或许他们也曾认定此话有问题,但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于是时间久了,便麻木不仁矣!故也像鹦鹉学语似地,到处招惹去。

  

  在宋朝有大慧宗皋禅师,其于受印证传法时,即立誓曰:宁可老僧入地狱,不把佛法卖人情。大慧宗皋乃因有此志节,故终究成为禅宗史上最出类拔萃的禅师之一,于其座下开悟见性者不计其数。

  

  以上乃是对菩萨道,第一番的审思:菩萨道须以自觉为中心。而发菩提心者,乃源于疑情而有;故绝非利他慈善,或人情之类。

  

  大小乘之间

  其次,在北传佛教里常自标榜为大乘的子孙。言下之意,颇有天地之间,唯我独尊的气概。但是我倒要提醒:大乘,其实未必比小乘高明。为什么呢?

  

  如中国话说:能容乃大。故大乘的大,是能函容之意。譬如大海能纳百川,故能成其大。于是以大海之深广无边故,能涵养世界中最大动物之鲸鱼。但却非在大海中的动物,都是最大的;譬如虾蟹之类,就微不足道尔。又大海以能纳百川故,其水混浊。小溪之水虽少,但清澈甜美。而大河之水虽多,却已混浊多了。至于大海,更是浊得不堪就饮。所以「能容乃大」的大,只道是量的增多,而不代表质也跟着提升。所以曰:大乘,其实未必「皆」比小乘高明。

  

  如从佛学的体系来论究大乘。则常谓的「大乘」,实包括五乘共法.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。而大乘不共法的大乘,譬如禅宗的顿教.华严的圆教,甚至中观的毕竟空等,却非一般初入佛门者所能知见和修证的。所以常谓的大乘,尤其是不共声闻乘.缘觉乘的大乘,反倒只是五乘共法的大乘而已!

  

  像很多强调诵经.念佛.拜忏的信愿法门,其只道是五乘共法的大乘而已。即以诵经而言,诵经能有多大的功德呢?这就看诵后是否能如理思惟.法住法行而渐成就于解脱道。简言之,诵经者,从信而趋向于解;至于行证呢?还来日方长哩!然很多大乘经典竟把诵经功德,夸张得比证阿罗汉果还高─也许是「先以欲钩之」的老把戏吧!

  

  又如念佛有什么功德呢?以净土宗的说法,念佛乃为求往生极乐世界。而往生极乐世界后,却是为了花开见佛而亲闻说法。而听得佛说法后,才如理思惟,法住法行而渐成就于解脱道。所以从念佛到完成解脱的功德,还遥不可及呢!但是若一味强调念佛的功德,反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,仿佛念了佛就当下功德圆满了,仿佛念佛就能取代一切戒定慧的修习法门。

  

  所以有些祖师竟强调:念佛一声,罪灭恒沙。你真的相信,只这么轻松地念一声佛名,就能罪灭恒沙吗?那叫作奸犯科.判刑坐牢者皆来念佛,便能免罪出狱吗?当然不可能!如果可能的话,佛教也不必再谈因果了。我们禅坐腿痛得要命,还不知功德在那里?而念佛一声的功德,即可罪灭恒沙。这当从何说起呢?勉强说是「从因说果」吧!譬如种子中,寓有累累的果实;但却非目前可见,更非现前即可品味也。

  

  因此信愿的大乘,只道是修习戒定慧的前方便而已!用世间话来说,还只是先修班而非正科班也。你难道真相信先修班的学历,竟比正科班的学历还实用吗?所以若以信愿的大乘而巍巍自负者,亦不过坎井之蛙.夜郎…

《破茧而出 菩萨道之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