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塞與覺受
業障的存在
業報身
別業與共業
通塞與覺受
呼吸的變化
酸痛麻
觀待痛
八觸
從正經到奇經
男女有別
督脈叁關
任脈叁關
頭部反應之一
頭部反應之二
大周天
氣之偏頗
業障現前
比丘常帶叁分病
逆增上緣
著魔
小結
前已講及有關修定的理論和方法,故今再講有關身體的反應。前既說:修定乃爲消除業障。然業障到底存在什麼地方,而我們又當從何著手,以去消除呢?常有很多佛教徒碰到什麼事不順遂,就說業障.業障,說了老半天好象他很懂得業障。但如詳細問之,其實他什麼都不懂;故業障,乃變成一種大而無當的遁詞。因此我們今天就來詳述:業障在那裏?及當如何去消除!
業障的存在
首先業障存在于觀念的混淆及心態的偏端。一個人不管造什麼業,基本上都是從觀念去造的。所以如觀念不正確的話,那要消業便不可能。因此我乃再叁強調:真正的消業,唯從開悟裏去消。若謂開悟乃太遙遠了,故退而求其次,需從看佛書、聽開示裏去建立比較正確的知見及更純淨的心態。否則,連正見.正思惟都不相應,要消業也難矣!
故欲消業障者,首先得從觀念的澄清和心態的淨化裏去消。所以一個人打坐有沒有積效或功德?其實不是去問:他打坐時有什麼境界,或身體上有什麼覺受,甚至已入四禅、八定也。因爲這些,等你下坐之後,便皆成夢幻泡影矣!且在現實的生活中,一點也用不上。故再好的覺受或境界,也頂多算一場好夢罷了。
但如果是觀念的澄清或心態的淨化,則在我們生活中,便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皆用得著。所以我乃再叁強調:打坐不要在覺受上作功夫。因爲觀念的淨化,乃與覺受了不相幹也。有時候,我們連打坐了半年、一年,都未曾有任何好的覺受。可是個性急燥的人,卻不知不覺中已變得比較悠閑.安定。或者心態本很剛強者,竟已變得比以前溫厚.寬柔,故于處理人事上,就比以前圓融多了。
故觀念的澄清或心態的淨化,有時候是頓悟的,一剎那間就天旋地轉。有時候,乃如滴水穿石,慢慢磨透。所以業障的消除,還是當從當下的觀念.心態去轉化。因此誦經能消除業障嗎?拜佛能消除業障嗎?問題不在誦了多少經、拜了多少佛,而是它已助你轉變了多少觀念,淨化了什麼心態?
而這種改變,既自己可從反省中而明了,抑別人也可從其身心行爲中而察覺出來。所以業障的消除與否?其實是很現實而可計量的,倒未必如某些人所說的那麼不可思議。
其次,業障又將呈現在身體上面。因爲既衆生者,不出身心而已!而身心中又是互相影響的,心能夠影響身,身也能夠影響心。那麼就身體的業障來講,最明顯的就是官能的萎縮與氣脈的糾結。很多人生病了,然我們怎麼確認他生病了呢?就是從官能的萎縮而確認的。比如:眼睛本當可以看的,而現在竟看不見了,或看不清楚了;則乃表示眼睛有病了。同樣呼吸不順暢,乃表示肺有問題;或手不能握,腳不能行等皆然。于是且從各式各樣官能的萎縮中,去辨別生何種病?所以生病是業障嗎?是業障!但偏于身體的業障。
那官能的萎縮,又是從何而造成的呢?乃從氣脈的糾結而造成的。如果一個人氣脈本來通的,現卻變成雍塞不通;那官能就會變得萎弱,甚至麻木不仁。然由于打坐修定,能使我們本來已經阻塞的氣脈,慢慢疏通。而疏通後,原已退化的官能,就能慢慢恢複,甚至變得比以前更健康.更敏銳。所以一個人打坐,如坐得好。如經典上說,會有天眼通.天耳通等。因爲既心能愈來愈細,且脈能愈來愈通,感官就能變得比一般人敏感很多。
業報身
然我們需如外道,刻意用氣功等而來調脈嗎?甚至常留意于有關身體氣脈的變化嗎?其實不必!因爲我早已聲明:不可于覺受上作功夫。但這裏有一個觀念,須再詳加分辨,即是有關「業報身」者。
爲什麼我們打坐,自會産生身體和氣脈的變化?依佛法所言,這身體乃是業報所成,故稱爲業報身。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裏,若不斷使觀念澄清了,心態淨化了;則既我們的業不斷在改變,故身也必對應著跟隨改變。而身的改變,乃從氣脈的變化而肇始的。
故何以有關氣脈的說法,道教和密宗的講法就不太一樣?爲道教有道教的練法,而密宗有密宗的修爲;既業不同故,氣脈亦自不等。所以即使原始佛教和禅宗,皆不強調氣脈.不著意氣脈;但還將有氣脈的變化。且這變化應是沒有終結的─除非你不再用修行去提升它。
而一般凡夫之所以不能感受到氣脈的變化者,乃爲他們的生命,本就只能在平面上作擴張或止息。于是因不曾提升,所以不能對應有氣脈的變化。除非他生病了,他才感覺到身體有問題;但即使能意識到身體有問題,也不可能如實知道氣脈的詳情。所以凡夫不懂氣脈,是正常的;而修定者能略知氣脈的變化,卻是附帶的─不必在此多費心思。
但關于氣脈的通調。我們從道聽塗說中,往往會有一種錯誤的期待:以爲打坐既能通調氣脈,則不管任督二脈、奇經八脈、甚至中脈等,反正該通者,皆通矣!工作即可終止。但我還是說:除非你修行不再進步,否則既身心是互相影響的;心若已提升,身雲何不跟著産生現形呢?
所以古德雖說:菩薩百劫修相好。然佛的叁十二相.八十種隨形好,是他刻意修出來的嗎?我想不是!又不是愛漂亮,爲什麼要刻意修相好呢?然而若照正法去修,既身心皆淨化已,形相自變得莊嚴相好。而且這種修爲,應是百尺竿頭、更進一步,而沒有終結的時刻。故何止百劫修相好呢?
別業與共業
而業,其實還有別業跟共業的差別。于是因于從過去到現在,既衆生的業不斷在變化;所以這個時代衆生的脈相,乃將與古人有少許的不同。或者如張叁與李四,雖屬同一個時代;但因別業的差異,脈相還將有所不同。因此我們甯可不要相信,任何有關「導引氣脈」的修法;因爲這被誤導的可能,總比受其惠者大得許多。
所以我雖也提及氣脈的變化,卻不得不再叁強調:告訴各位有關氣脈的變化,倒非要各位依樣畫葫蘆,按圖索骥去強求變化;其實不去管它,讓它自然變化,這反才是最高明的。因此在佛教的傳統上,包括原始佛教和中國禅宗,都不太奢言有關氣脈的問題─因爲衆生的身見很重,如果又講氣脈的問題,恐將引起另一種誤導。
然這麼多年來,我歸納很多人所問有關打坐的問題,其實很多皆不過是氣脈通調過程,所顯現出的異象而已!因此如我們能對彼過程,有先前的了解。則才能用「平常心」去看待它,而更安心于坐。所謂「見怪不怪,其怪自敗」。否則,或自己胡思亂想,或因放不下而去找一些外道書來看。而那些書都會講得很絕然,于是最後必形成自我暗示的誤導。所以我似違背了禅宗的傳統,而多談一些氣脈的形相。但重點乃不在告訴你,氣脈將有什麼變化;而是若有任何變化,當用平常心去看待它。
通塞與覺受
因此今天的主題「通塞與覺受」,即是講在打坐的過程中,因于氣脈的通塞變化,而將産生種種不同的覺受。然而我所謂的「通」,不是一通永通,既通了,就一切沒事。即使不說氣脈,就像世間的道路亦然。其最初或只是羊腸小徑─也不能說完全沒路,只是狹小.彎曲,又顛簸得很厲害。而後來文明進化了,乃慢慢拓寬成大路,而名爲「縣道」。如縣道還不夠寬敞,再拓寬成省道。而省道就是終結嗎?不見得。如我們經濟上許可的話,會再提升以建高速公路。如此,道路的建設應是永無終結的。
同理,氣脈也不是通了,就一切沒事。其將一通再通,而使愈來愈寬大,愈來愈平順。就像蘇花公路一樣,本來彎彎曲曲的,非常驚險;而現在漸把這些彎曲的部份,打直了;且單行道變成雙線道,雙線道變成四線道。這才使交通愈來愈通暢。所以氣脈的「由塞而通」,最初也非全然不通。如全然不通,就必麻木不仁,甚至早死翹翹了。而最後,也非全然地通。我們只是不斷去提升它而已!
于是在從塞而通的過程中,乃會産生種種身心的覺受。所以有覺受,是正常的;既不代表他有本領,也非因方法的偏端而造成錯覺。但是若能于覺受間,攝心內斂,而專注于方法;這才是更高明的功夫。以上前言,且說到此。故下面就來細述這些變化的過程:
呼吸的變化
首先講呼吸的變化。剛開始上座時,呼吸大致是比較粗重的。于是以粗重故,乃出入有聲而有所謂的風相與喘相。但如上座已久,呼吸乃會變得比較微細,甚至若有若無。而這種微細的呼吸,才是比較健康的。反呼吸很粗重的人,才是有病的。
這一點跟西醫的觀念很不一樣,西醫認爲要健康,便要多作深呼吸。而中醫或瑜伽的觀念:乃認爲氣愈細,才愈代表他的健康。爲什麼呼吸會由粗而細呢?又因何氣愈細,才愈代表他的健康呢?其實這牽涉到氣脈通塞的問題。若脈愈通,則呼吸愈順遂,故呼吸乃變得更微細。其次脈愈通者,呼吸亦將由短而長─即每次呼吸所間隔的時間,將變得比較長。最後呼吸亦將變得更深。
我們看小孩子的呼吸,乃可吸到小腹,而稱爲「腹息」。然何以中年之後,呼吸就變得比較淺,而只能吸到胸部呢?因爲脈已漸漸雍塞。如年紀更大,連胸息也吸不到了,而變成「喉息」。于是以喉息故,呼吸就更粗,甚至會喘;故晚上睡覺也容易打鼾。如年紀更大,連喉息也不可能了,那就准備死翹翹吧!而在打坐的過程裏,因有助于養氣調脈,故能使原來不通的氣脈,慢慢疏通。故若安心禅坐,將使老年人由喉息變成胸息,中年人由胸息變成腹息。所以愈禅坐,人乃…
《破繭而出 通塞與覺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