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入,数入的话就不数出,尤其对初学者更当如此。然到最后,乃可试用「出入皆数」,这是我个人在打禅七时的心得!因为我们数息,数了老久,虽大妄念已降伏了;却常在出入息之间,打个小妄想。于是因有小妄想,所以心仍没办法更安定。尤其在出息─有数字可数时,还比较不会有妄想;而待入息不数时,便容易打妄想。所以我乃练习:出入都数,但数同一个数字。于是以出入皆数,便使我们的心保持同样的警觉性,而能消除更微细的妄想。可是如用得不好,却容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现象。所以当细心去揣摩:如何能出入皆数,而不致控制呼吸的要领。如练习好的话,当很快能从第四层次,提升到第五.第六的层次。
数息,心要专注,当把注意力唯系于数字上。当然最初须从注意鼻端,而看着呼吸的出入,然后才能顺呼吸而数数字。但过一段时间后,乃可不必再注意于鼻端,便能顺呼吸而数息。如此再练习一段时间后,更能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数字,而不需要再着意于呼吸也。因此到最后,心中只有数字.数字.再数字。以心只有数字,其方法乃更单纯;而愈单纯者,即愈专注也。
反之,若着意于呼吸,即注意到身体的存在。而身体既存在,就会有种种的觉受─不管酸痛.冷热.通塞等。于是觉受既多,心何能专一呢?所以不注意呼吸,而只注意数字;反更容易忘掉身体的存在。又数字有前后相,如能练习到只安心于当下的数字,那心就更能专注也。
内息与随息
一个人如用数息法一段时间之后,呼吸自然会变长.变细.变深。如本来一分钟有十五次呼吸,则现在将变成只有十次.八次;故每次呼吸的间隔时间便愈来愈长。其次呼吸也将愈来愈细,本来有所谓风相.喘相,而现在竟变成很细,以至于若有若无。于是当呼吸变成愈来愈长,愈来愈细时。要再数息,乃有困难,好象找不到呼吸可以数了。甚至有人说:要刻意呼吸,才有息可以数。
如果一个人已面临这种困境,则我们首先会建议他数内息。所谓内息,就是丹田息。也就是在脐下丹田的部位,将发现有如心脏开翕的现象。其实一般人除了用鼻端呼吸外,还有用毛细孔呼吸的。所以即使鼻端已停止呼吸,而毛细孔的呼吸还将是存在的。若详实说,乃为毛细孔的呼吸比例已增大故,鼻端的呼吸才会变长.变深.变细。
所以当鼻端的呼吸已慢慢深细,以至若有若无。则我们返观丹田,便可察觉到内息的存在。于是此时,便可改数内息。内息由于比较深沉.细致,所以必更专注才能数好。当然数内息,注意力仍是着重于数字,而非呼吸。
其次,若不数内息,也可用随息而直接去看呼吸的进出.长短,甚至冷暖.通塞。因为如呼吸已变成很深细,当妄想杂念也很深细才是。所以此时再改用随息的方法,将使身心变得更轻松自在。大致而言,数息较紧,故妄想少。而随息较松,故身心较闲适。然而随息虽松却不容易提升,因为既随着呼吸的进出.冷热.通塞而分别,心岂能很定?
所以我还建议用「数内息」的方法,因为数内息除本有调心的作用外,还兼有调脉的功能。此为内息所在之点,其实就是气脉不通的地方。为什么我们呼吸,只能吸到这么深呢?因为再下去,脉便不通矣!于是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,其实也有把气血集中在这一点的作用。而气血既集中于此,便有助于通调气脉也。
当然于用功的当下,我们是不需要去分别气脉通塞的问题,而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,即自能兼具调脉的功能。以调心的功效而言,数内息其实还比数鼻息,更易得定。因为:一.内息更平稳,乃不可能用心去控制呼吸。二.内息比较深沉,故心亦随之深沉。鼻息较浮泛,故心亦容易跟着浮散。三.内息因比较细微,故需更专注才能看清楚。然除非用数鼻息一段时间后,才能察觉到内息的所在,而去数之。
观心法门
前所介绍数息.随息等方法,皆是「置心一处,以楔出楔」的方式;故还有方法可用。但这还不是最直接的方法,所以下面我们再介绍「观心法门」─此乃直观妄念之起而径除之。我们不再用心去专注任何对象,而只确切地返观自心;若察觉其现起妄念,则立刻截除它。若看到妄念起了,就随时消除它,方法就是这么简单。
各位听到这里,是否还问:若妄念不起时,我们当做什么?其实既无妄念,则根本不可能还有任何问题。这像猫捉老鼠一般,只要一看到老鼠,不问大小胖瘦,一律吃掉它。
其次,也可用另一种方法:旁观妄念的生灭而远离之。有时候,我们不需急切地要去消除妄念。因为妄者,乃从作意分别而生。既念起念落,乃顺乎无常的法印;则我们何必心急败坏地去操心它呢?我们只要练习「不受其影响」便可矣!故此之谓「远离之」,不是要使变成没有妄念,而是只不受它影响而已!这我常用一种比喻:就像一个人坐在河边看流水,水既不断从上游流来,也不断往下游流去。而我们只安稳地在岸上看水流。所以即使有水花,也不可能溅到我们身上;更不可能被波涛袭卷而去。
事实上,这需有较深的功夫才作得到。因为能把妄念纯客观化,的确很不容易。一般人或者就不打妄念,或者便与妄念打成一片,那能将妄想杂念纯客观化呢?旁观妄念的生灭而远离之,这在密宗称为大手印。妄念如虚空鸟道,去来无踪;故起任它起,落任它落。不作任何思惟分别。
下面再述禅宗的参法:在妄想杂念起的当下,去问妄想杂念从何而起?这是从观心启修而兼参禅的法门。这种情况有点像禅净双修的行者,一方面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一方面又参「念佛者是谁?」
因为我们就为不知道妄心从何而来,所以才得随时防范,而防不胜防.烦不胜烦。如果我们能参出妄心的起处,就能直捣黄龙,而肃清贼窝。那就不用再担心:那时候又会打妄想了!
所以兼参妄心的起处,其已不是单纯的修定法门尔。修定其实还只是像以石压草,用隔离境界的方法而回避妄想杂念,终不得究竟也。唯直接从妄想杂念的根源处去消除,才是究竟了义的。
以上所介绍修定方法,大致是从数息入门,而后经由随息或数内息,而使心愈来愈定。若呼吸已很细,甚至妄想也愈来愈少,便可改用观心法门。观心法门最初只是看着妄想的起落,而消除它;若进一步,则可兼参妄心的起处?如能参透,即得定慧等持,而与解脱相应。
小结
在此我们先作个小结:修定的原则,基本上是从根不对尘中去内摄,而能消除妄想杂念。因此若于修定的过程中,有心追求境界,或着迷于种种觉受;则岂非头上安头,缠上加缠?
所以很多人都说:禅坐会着魔。但魔很可怕吗?魔如真很可怕,则倒我们不会「着」。但为它很可爱,我们才会着。因为这些境界,即是我们平日所贪求的。所以当它现前时,我们来不及判断,便已迷上它了。
因此很多人之所以在打坐间迷失自己,其实不是魔来缠我,而是我自去找魔。而魔非魔,其实也不是境界的问题,而是观念与心态的问题。如果观念正确,心态纯净,则任何境界都是「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」何魔之有?
本来修定即是为了远离境界,而消除业障。但如有心追求境界,则本来的业障还未消除,竟又染上另一种业障。目前修定学禅的人虽多,但本质上却都是外道禅,为什么呢?因为都在境界与觉受上作功夫。而这些对很多人,倒更有它的吸引力。因此很多新兴宗教,都能风靡一时,而吸引很多人去信受奉行。
众生很可怜,本来就是为求解脱而修行的,而现却为了修行,倒增加更多的束缚,且还自洋洋得意!真是歧路亡羊,流离失所。事实上,我的课讲到这里,大家当已明白:学佛与修行,其实很单纯哩!只一条路,直走到底。可是众生的本质,就是不喜欢这么单纯嘛!因何名「众生」呢?生而又生,变化再求变化,希望有更多的花样,期勉有更多的噱头。若太单纯了,反教人不耐烦噪,反让人活不下去了。必从证得「无生」而远离众生,这倒是一般凡夫最不容易相应的。因此虽很多人学佛,但还跳脱不出「众生」的共业。于是再怎么打坐参禅,都只是聊胜于无吧!好!今天有关修定的理论和方法,便讲到这里。下次再详细讲到一些生理的变化。
《破茧而出 修定调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