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入,數入的話就不數出,尤其對初學者更當如此。然到最後,乃可試用「出入皆數」,這是我個人在打禅七時的心得!因爲我們數息,數了老久,雖大妄念已降伏了;卻常在出入息之間,打個小妄想。于是因有小妄想,所以心仍沒辦法更安定。尤其在出息─有數字可數時,還比較不會有妄想;而待入息不數時,便容易打妄想。所以我乃練習:出入都數,但數同一個數字。于是以出入皆數,便使我們的心保持同樣的警覺性,而能消除更微細的妄想。可是如用得不好,卻容易形成控製呼吸的現象。所以當細心去揣摩:如何能出入皆數,而不致控製呼吸的要領。如練習好的話,當很快能從第四層次,提升到第五.第六的層次。
數息,心要專注,當把注意力唯系于數字上。當然最初須從注意鼻端,而看著呼吸的出入,然後才能順呼吸而數數字。但過一段時間後,乃可不必再注意于鼻端,便能順呼吸而數息。如此再練習一段時間後,更能順著自然的呼吸而數數字,而不需要再著意于呼吸也。因此到最後,心中只有數字.數字.再數字。以心只有數字,其方法乃更單純;而愈單純者,即愈專注也。
反之,若著意于呼吸,即注意到身體的存在。而身體既存在,就會有種種的覺受─不管酸痛.冷熱.通塞等。于是覺受既多,心何能專一呢?所以不注意呼吸,而只注意數字;反更容易忘掉身體的存在。又數字有前後相,如能練習到只安心于當下的數字,那心就更能專注也。
內息與隨息
一個人如用數息法一段時間之後,呼吸自然會變長.變細.變深。如本來一分鍾有十五次呼吸,則現在將變成只有十次.八次;故每次呼吸的間隔時間便愈來愈長。其次呼吸也將愈來愈細,本來有所謂風相.喘相,而現在竟變成很細,以至于若有若無。于是當呼吸變成愈來愈長,愈來愈細時。要再數息,乃有困難,好象找不到呼吸可以數了。甚至有人說:要刻意呼吸,才有息可以數。
如果一個人已面臨這種困境,則我們首先會建議他數內息。所謂內息,就是丹田息。也就是在臍下丹田的部位,將發現有如心髒開翕的現象。其實一般人除了用鼻端呼吸外,還有用毛細孔呼吸的。所以即使鼻端已停止呼吸,而毛細孔的呼吸還將是存在的。若詳實說,乃爲毛細孔的呼吸比例已增大故,鼻端的呼吸才會變長.變深.變細。
所以當鼻端的呼吸已慢慢深細,以至若有若無。則我們返觀丹田,便可察覺到內息的存在。于是此時,便可改數內息。內息由于比較深沈.細致,所以必更專注才能數好。當然數內息,注意力仍是著重于數字,而非呼吸。
其次,若不數內息,也可用隨息而直接去看呼吸的進出.長短,甚至冷暖.通塞。因爲如呼吸已變成很深細,當妄想雜念也很深細才是。所以此時再改用隨息的方法,將使身心變得更輕松自在。大致而言,數息較緊,故妄想少。而隨息較松,故身心較閑適。然而隨息雖松卻不容易提升,因爲既隨著呼吸的進出.冷熱.通塞而分別,心豈能很定?
所以我還建議用「數內息」的方法,因爲數內息除本有調心的作用外,還兼有調脈的功能。此爲內息所在之點,其實就是氣脈不通的地方。爲什麼我們呼吸,只能吸到這麼深呢?因爲再下去,脈便不通矣!于是現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點,其實也有把氣血集中在這一點的作用。而氣血既集中于此,便有助于通調氣脈也。
當然于用功的當下,我們是不需要去分別氣脈通塞的問題,而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字上,即自能兼具調脈的功能。以調心的功效而言,數內息其實還比數鼻息,更易得定。因爲:一.內息更平穩,乃不可能用心去控製呼吸。二.內息比較深沈,故心亦隨之深沈。鼻息較浮泛,故心亦容易跟著浮散。叁.內息因比較細微,故需更專注才能看清楚。然除非用數鼻息一段時間後,才能察覺到內息的所在,而去數之。
觀心法門
前所介紹數息.隨息等方法,皆是「置心一處,以楔出楔」的方式;故還有方法可用。但這還不是最直接的方法,所以下面我們再介紹「觀心法門」─此乃直觀妄念之起而徑除之。我們不再用心去專注任何對象,而只確切地返觀自心;若察覺其現起妄念,則立刻截除它。若看到妄念起了,就隨時消除它,方法就是這麼簡單。
各位聽到這裏,是否還問:若妄念不起時,我們當做什麼?其實既無妄念,則根本不可能還有任何問題。這像貓捉老鼠一般,只要一看到老鼠,不問大小胖瘦,一律吃掉它。
其次,也可用另一種方法:旁觀妄念的生滅而遠離之。有時候,我們不需急切地要去消除妄念。因爲妄者,乃從作意分別而生。既念起念落,乃順乎無常的法印;則我們何必心急敗壞地去操心它呢?我們只要練習「不受其影響」便可矣!故此之謂「遠離之」,不是要使變成沒有妄念,而是只不受它影響而已!這我常用一種比喻:就像一個人坐在河邊看流水,水既不斷從上遊流來,也不斷往下遊流去。而我們只安穩地在岸上看水流。所以即使有水花,也不可能濺到我們身上;更不可能被波濤襲卷而去。
事實上,這需有較深的功夫才作得到。因爲能把妄念純客觀化,的確很不容易。一般人或者就不打妄念,或者便與妄念打成一片,那能將妄想雜念純客觀化呢?旁觀妄念的生滅而遠離之,這在密宗稱爲大手印。妄念如虛空鳥道,去來無蹤;故起任它起,落任它落。不作任何思惟分別。
下面再述禅宗的參法:在妄想雜念起的當下,去問妄想雜念從何而起?這是從觀心啓修而兼參禅的法門。這種情況有點像禅淨雙修的行者,一方面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一方面又參「念佛者是誰?」
因爲我們就爲不知道妄心從何而來,所以才得隨時防範,而防不勝防.煩不勝煩。如果我們能參出妄心的起處,就能直搗黃龍,而肅清賊窩。那就不用再擔心:那時候又會打妄想了!
所以兼參妄心的起處,其已不是單純的修定法門爾。修定其實還只是像以石壓草,用隔離境界的方法而回避妄想雜念,終不得究竟也。唯直接從妄想雜念的根源處去消除,才是究竟了義的。
以上所介紹修定方法,大致是從數息入門,而後經由隨息或數內息,而使心愈來愈定。若呼吸已很細,甚至妄想也愈來愈少,便可改用觀心法門。觀心法門最初只是看著妄想的起落,而消除它;若進一步,則可兼參妄心的起處?如能參透,即得定慧等持,而與解脫相應。
小結
在此我們先作個小結:修定的原則,基本上是從根不對塵中去內攝,而能消除妄想雜念。因此若于修定的過程中,有心追求境界,或著迷于種種覺受;則豈非頭上安頭,纏上加纏?
所以很多人都說:禅坐會著魔。但魔很可怕嗎?魔如真很可怕,則倒我們不會「著」。但爲它很可愛,我們才會著。因爲這些境界,即是我們平日所貪求的。所以當它現前時,我們來不及判斷,便已迷上它了。
因此很多人之所以在打坐間迷失自己,其實不是魔來纏我,而是我自去找魔。而魔非魔,其實也不是境界的問題,而是觀念與心態的問題。如果觀念正確,心態純淨,則任何境界都是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何魔之有?
本來修定即是爲了遠離境界,而消除業障。但如有心追求境界,則本來的業障還未消除,竟又染上另一種業障。目前修定學禅的人雖多,但本質上卻都是外道禅,爲什麼呢?因爲都在境界與覺受上作功夫。而這些對很多人,倒更有它的吸引力。因此很多新興宗教,都能風靡一時,而吸引很多人去信受奉行。
衆生很可憐,本來就是爲求解脫而修行的,而現卻爲了修行,倒增加更多的束縛,且還自洋洋得意!真是歧路亡羊,流離失所。事實上,我的課講到這裏,大家當已明白:學佛與修行,其實很單純哩!只一條路,直走到底。可是衆生的本質,就是不喜歡這麼單純嘛!因何名「衆生」呢?生而又生,變化再求變化,希望有更多的花樣,期勉有更多的噱頭。若太單純了,反教人不耐煩噪,反讓人活不下去了。必從證得「無生」而遠離衆生,這倒是一般凡夫最不容易相應的。因此雖很多人學佛,但還跳脫不出「衆生」的共業。于是再怎麼打坐參禅,都只是聊勝于無吧!好!今天有關修定的理論和方法,便講到這裏。下次再詳細講到一些生理的變化。
《破繭而出 修定調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