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妄想,我稱爲大妄想。
初修定時大妄想很多,所以方法都是撿了又丟,丟了又撿。然經過一段時間修習之後,我們的警覺性會提高。故在打妄想的當下,便能很快警覺到「自己在打妄想」而回到方法上。于是雖夾雜有妄想,但方法還是連續綿密地用著。這在方法之間夾雜的妄想,我稱爲小妄想。比如我們數息數到叁時,覺得臉部好癢,但好癢的念頭只一閃便過去了。故下面再呼氣時,還知道數四.數五。就修定的過程而言,正常的話,當過一段時間後,即不再有大妄想,而只剩下偶然乍起的小妄想而已!這是講大小的層次。
其次講粗細,我們常說打妄想,打即謂「作意」也。從作意而起的妄想,皆稱爲「打妄想」者。所以想昨天的,想明天的,想自己的,想他人的,一切用心去打的妄想,乃是「粗妄想」也。大致而言,粗妄想皆可回想,回想我剛才在想什麼?其次有細妄想者,細妄想不是我們去攀緣它,而是它自個現形的。這種情況就像我們晚上將入睡前,好象作夢其實又不是夢,有很多雜念撩繞不已。它既不是我作意去打的妄想,且當我們意識到它時,它就消失無蹤矣!甚至根本很難回顧起「剛才曾想什麼?」這種情況,其實更像晚上作夢一般。夢當然不是我作意去作的;且在夢境時,雖形影麗麗,但只要一醒過來,便聲色渺渺,重覓無處?
其實衆生的心田中,本既有粗妄想,也有細妄想;就像大海裏的波濤一樣,大浪花裏夾雜有許多小浪花。但當我們粗妄想很凸顯時,就察覺不到細妄想的存在。因此除非我們在打坐時,已將粗妄想漸次降伏了,那細妄想才會浮現出來。我師父曾把數息法,分爲七個層次。故至少要達到第四層次,才會有細妄想的浮現。這也就說,必待大妄想、小妄想,皆泯除了,才能發現有更細微的妄想。所以論典上有曰:尋與伺。尋是自己去攀緣的大妄想,而伺乃自個浮現的細妄想。
既有想皆妄,故一切見聞覺知的作用,其實還歸是妄想。所以不管眼根所看,耳根所聽,或身體一切痛癢.冷暖.通塞.輕重.浮沈.滑澀等覺受。在平日視爲真實者,但于禅坐用功時,乃必將之視爲妄想也。甚至心覺得輕安.喜樂.寂靜等,其實還歸是妄想而已!
有人謂:禅坐用功,得經曆小我的統一,大我的統一,甚至身心的統一,內外的統一。其實真統一者,此「一」當亦不可得。至于心之覺受有統一相者,其實都不過是自我暗示的迷頭幻影。我還是回歸一句提示:離開方法,即是妄想。以上乃說明粗與細的層次。
下面再講顯和隱。如業識種子已現行了,這稱爲「顯」。所以不管大妄想.小妄想,粗妄想.細妄想,都是顯也。而隱者,乃指尚未現行的種子。然尚未現行,卻不代表它不存在。在經典上,或名之爲「隨眠種子」,隨眠就是還在睡覺,故不起現行。但睡覺後,終究有一天還會醒過來作怪的。故修行,要消業障;不只要消已現行的業識種子,且當消未現行的隨眠種子。
妄想之叁:我心已定
爲什麼我們要把妄想剖析得這麼仔細。因爲很多人會以自我暗示的心態,不斷催眠:我打坐,心已很定了,已找不到任何妄想也。事實上,那有這麼容易就沒有妄想了。如經典上說『阿伽陀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』。既業識種子,如瀑流般地後浪推前浪,怎可能休止或斷絕?所以能使瀑流由大浪變小浪,由小浪變平流,流得平順無紋,便已入定了。而非期待瀑流不流,或水全淘光了。
所以真會用功的人,乃不當用自我暗示的方法,以強求自己很快沒有妄念。相反地,要用心于察照自己還有什麼妄念?而立刻斷除它。事實上,禅坐的方法就像篩子一般。既妄想有大小.粗細的差別。故篩子剛開始啓用時,只能將粗大的妄想先過濾出來;至于較細小的妄想,則還無能爲力。而待用功一段時間後,既粗大的妄想已降伏殆盡;則當更換爲細目的篩子,以把細一點的塵沙也篩出來。以這樣不斷用心于去發覺自己還有更細微的妄想,而去棄除它。才使我們的心愈來愈細,愈來愈定。
這一點,乃與很多人不同。因爲他們都希望很快沒有妄念,所以便不惜欺騙自己:已經沒有妄念了。或者懶得去覺照妄念的存在。因此我經常碰到有些人這麼問:「我已經沒有妄念了,下面當怎麼辦?」如已沒有妄念,則豈有"我當怎麼辦?"的妄想出現─真是不打自招。又有人說他心很定了。可是時間還不好熬哩!甚至悶得無聊。心很定者,時間當一滑即過!怎可能難熬,甚至無聊?其實,這是觀念的偏端,故造成的錯覺。他根本還有很多妄念,卻不願再去篩除。所以心還是很粗哩!
事實上,不管從理論或經驗來分析,一個人絕不可能體驗到「自己已無妄想」的境界。因爲若真無任何妄想,則早忘我也。而忘我者,又豈能覺得自己已無妄想。所以既覺得自己沒有妄想,這就有能有所,這就是妄想也。
因此真會用功的人,當只不斷地發覺自己有妄想,而不會發覺自己沒有妄想。因爲沒有妄想的時間,是根本不存在的。就像我以前的經驗,雖一支香中只打了幾個妄想,卻叁十分鍾已滑過去了。因爲若前一個妄想與下一個妄想,乃間隔十分鍾。但爲不打妄想的時間,一滑即過;所以在感覺上,前後兩個妄想還是粘在一起。所以不斷去發掘自己還有更細微的妄想,這才是修定的重點。而修慧,乃不斷去發覺自己還有那些放不下的執著。
所以修定修得好,反無任何覺受。只是時間過得很快,一下子又是一支香,一下子又已一個上午過去了。
妄想之四:叁輪不空
以上所講大致是第四層次,故有細妄想的顯現。現再講第五個層次:
我師父講到第五個層次時,乃用叁條線來表示。這叁條線,即意謂著「叁輪不空」。叁輪者,首先有我。其次,有方法可用。第叁,有當下的數字。這我.方法與數字,即是「叁輪」也。如套用佛學的名相,亦可說是根.塵.識的存在。所以如用數息法,還意識到有我,有方法,有數字,即是叁輪不空者。以上乃就空間的範疇,而論叁輪不空。
其次,亦可從時間的範疇,而論「叁際未了」。所謂叁際,乃指過去,現在,未來。因此若還知道時間前後相的差別,則表示我們還未突破時間的範疇。所以一個人用方法,用得最好時,當既不覺得自己在用方法,也不覺得有時間的存在。自己跟方法.時空,等持而合一,此即所謂「叁昧」也。觀音菩薩因證得觀音叁昧,所以能聽得一切聲音。也有人修火光叁昧.念佛叁昧等。
簡言之,唯能所雙泯.前後際斷,才與「定」相應。否則,就算「當下一念,清清楚楚」,也只是自我暗示的假相而已!因爲所謂清楚,乃是從比較不清楚後,才能顯現出其清楚。而既將心安于當下,則豈能從比較而生「清楚與不清楚」的差別呢?所以這些愈修行愈清楚的人,只不過是「以訛傳訛」或「一犬吠日,百犬吠聲」,將來不著魔才怪哩!
一心境界
修定修到最後,乃證得一心境界。故在一心中,既無能所的對待,亦乏前後的差別。既已突破空間的枷鎖,更也超越時間的範疇。于是心乃能像廣大無邊的鏡子一般,能把一切相都照進去。故修定成就後,能顯現天眼.天耳.宿命.他心等神通。
然即使能照進一切相,卻仍是無知.無識,不起作意分別。如鏡子,貓來貓現,狗來狗現。鏡子不去分別貓狗爲何物,只是隨照顯了而已!所以反而無知.無識,無能.無所,萬年一念,一念萬年,才與定相應。
此之萬年一念者,並不是說在萬年間,只現起一個念頭。而是雖隨照顯了,卻不起作意分別。我們常說:如來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。然佛雖常在定,卻也常對衆生說法:對貪者說不淨觀,對瞋者說慈悲觀;爲八萬四千種衆生,開八萬四千種法門。佛雖經常遊化說法,可是還不出萬年一念也。
這也就說,雖相是有差別的,但心性卻是平等的。然要證得心性的平等,這不只須有定的成就,也還得相印于慧的成就。以上講到這裏,主要是講修定的理論:爲什麼要修定?還有正念與妄想的界定!
修定方法
下面再介紹一些基本的修定方法。現首先講數息法,相信各位都已學過數息法,所以我只講較重要的部份。爲什麼選擇以數息法入門呢?因爲它作意最少,妄念至微。
我們人從生下來就會呼吸,所以不需要刻意才能呼吸。又數字從一到十,對我們來說也是最順遂的。于是因自然.簡單,所以作意最少。前已說過:任何修定的方法,本身也是妄念。而所用的方法,若是不自然.不單純,須刻意爲之;則方法本身,便是個大妄念。如此既以大妄念壓製小妄念,則它能檢點出來的妄念就很有限。此恰如篩子的孔目很粗,故對較細的塵沙便無能爲力。因此像持楞嚴咒.大悲咒等,皆須刻意持之,所以心不可能很定的。其次念佛.誦經等亦然。當然以上乃就純自力的修定而言。
但如果心很粗.很亂,則可用「倒數」或「隔數」的方法─數字從十而九,而八.七 或從十九而十七.十五 。因爲倒數或隔數,是一種比較粗重的方法;而粗重的方法,乃能蓋住多數的妄念。但如用一段時間後,心已調細了,這粗重的方法便反成逆障也。所以欲修定,當用最自然.最單純,作意最少.妄念至微的方法;故選擇以數息法作爲入門方便。
其次數息法,當順著自然的呼吸而數。首先這牽涉到作意的問題,因爲若用控製呼吸的方法而來數息;則控製者,即是作意也。而既作意,心何能細?其次,若作意呼吸,反會與我們的身體不協調;于是會産生胸悶.頭痛.疲累等問題。有些外道,乃教人用作意的方法來呼吸,那是練氣功,而不是修定。雖練氣功,也有練氣功所欲達成的目的,但卻不與修定相應也。
數息法原則上是單數出息或單數入息,數出的話就不數…
《破繭而出 修定調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