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修定調心

  修定調心

  

  修定調心

  修定的功效

  動與亂

  修定的原則

  絕除妄想執著

  正念

  妄想之一:有想皆妄

  妄想之二:大小.粗細.顯隱

   妄想之叁:我心已定

  妄想之四:叁輪不空

  一心境界

  修定方法

  內息與隨息

  觀心法門

  小結

  

  

  

  修定調心

  今天繼續講有關「修定的理論和方法」,相信各位對這應該是比較熟悉的。但在整體架構上,我們還得把這部份重述一下。

  

  修定的功效

  現首先來反省一個觀念,爲什麼要修定?若「定」,即不動,乃所謂的「八風吹不動」─心在一切境界中都不爲所動。可是叁法印中,首曰「諸行無常」;或四念處中有「觀心無常」。既一切境界本來就是無常的,不只外境無常,也心境無常。于是在無常的法印下,心會動,倒才是正常的;而何以修定卻欲違背無常的法印,而冀修成心不動的境界呢?

  

  修定的功效,依我看來主要爲「降伏業障」也,而不是冀望修出什麼境界來。因爲凡夫從何造業呢?乃爲心向外攀緣故造業。所以修定者,乃反其道而行之;故使本來向外攀緣造作的心,而變成向內收攝至寂靜無爲。若心能保持在寂靜無爲的狀態中,才使一切無明業障不再現行。否則即使聽到再多的佛法,但碰到境界時卻又業障現前,一切作不了主矣!所以如不能以修定的功德來降伏業障,則再多的經教,終究不過是口頭禅而已。尤其在緊要關頭,生病時,臨終時,用意識思惟的方式,更將欲振乏力─除非平日已有十分的功夫。簡單講,修定乃爲降伏業障也。

  

  所以雖「諸行無常」,我們還得修定。以心若能定,即能在一切境界中,雖觀照明了而不動不亂。人的煩惱,乃爲亂而來;而亂就是心在種種的境界中起矛盾。而矛盾者,多爲業障現行故。今以修定故,乃能安心在一切境界中,而不起業障的現行。于是爲業障不現行故,心能不動不亂。故《般若經》中有謂:不亂不味故,應具足禅波羅蜜。

  

  動與亂

  下面再論「動與亂」的關系。以諸行無常故,心境會有變化;所以不管物相的動或心境的動,乃是相應于緣起的本然。但是動和亂,卻未必有連帶的關系。如世間人常說「動亂.動亂」。事實上,動未必亂,亂也未必動。比如說燕行有序,故雖動而不亂。同樣一個好的工程師,能按部就班地執行工程的進度;故雖動而不必亂。

  

  反過來說,亂也未必動。有時候一個人活得太無聊了,雖無所事事,心卻胡亂如麻。或者打坐在那兒,心中妄想紛飛,壓製不了;身雖文風不動,心卻亂成一團。

  

  所以動未必亂,亂未必動。可是對一般凡夫來講,動即不免亂,少動少亂,多動多亂,愈動愈亂。此乃因爲凡夫,本就沒有智慧。既生命的目標不清楚,更行事草率唐突。甚至在內心裏,本就有很多矛盾,故一碰著境界,就將業障現前而自我煩惱。

  

  比如好吃的人,一看到好吃的東西,就在那邊掙紮「要不要吃?」若吃了,不只花錢,又會長胖。而不吃,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?或者瞋心重的人,卻不幸冤家路窄,碰上了仇家。于是仇人相見,分外眼紅。此時,內心又開始掙紮了 。所以因于內心的矛盾,故一碰到境界就開始亂了。

  

  于是很多人甯可先不去碰境界。如老子所說: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因此從不動而不亂,這雖不是最高境界,可是對很多人來講,還比較好下手。至于能做到「雖動而不亂」,則須要更高的智慧。所以從不動而不亂去入手,這便是修定的法門。至于雖動而不亂,則是修慧的法門。

  

  以上已從降伏業障.使不現行,而論「不亂」者。其次,再述「不味」者。不味即是不執著也。由于在修定過程中,會産生很多世間未曾有的覺受;于是很多人便因沈溺于種種覺受中,而産生執著。這便是「味」也。而真修定者,既不可因外在的境界,而産生散亂;也不可爲內在的覺受,而産生執著。這才能相應于「不亂不味」的禅波羅蜜。

  

  簡言之,修定法門雖不是最究竟的─因爲它跟無常的法印,有些相違背。但佛教仍將之視爲修觀證慧的前方便。

  

  修定的原則

  既修定的法門,主要是從「不動中」去啓修的;則如何才能使心不動呢?心之動,乃爲隨境界而起分別。故欲使心不動,首要斷除心境的連結關系。心若不去攀緣境界,便能不隨境界而起妄想。

  

  所以修定的大原則,乃「收攝六根,心不對塵」而已!以一般人若六根觸對六塵,就會現起六識;而識則不出分別取舍也。于是爲消除一切妄想執著,乃從「根不對塵」中去著手。

  

  修定的方法,形式似很多,比如數息.念佛.誦經等。其實重點還不出「收攝六根,心不對塵」這個大原則。因爲如能直接收攝六根,而使心不對塵,則倒不必再用什麼方法。

  

  可是這對很多人來講,反而不容易做到。因爲衆生還是習慣去抓住一樣東西;若一切不取不住,反倒不能安心。因此退而求其次,乃將心專注在一個單純的對象上,使較能安心。本來心散動于很多不同的境界中而打妄想,現則收心專注在一單純的對象上。這「心」我們且不要把它講得太玄─什麼真如心.等流心。就修定而言,心即「當下的注意力」也。

  

  所以修定的方法,乃「置心一處,以楔出楔」也。將注意力專注在某對象中,此即「置心一處」也。比如就數息法而言,順著呼吸,從一數到十,從一數到十。這呼吸與數字,即是一處者。如再仔細分辨,最後這一處,還非呼吸,而是數字而已,因爲數字還比呼吸更單純。而數字者,乃僅當下的數字爾─過去者不留,未來者不企。方法當用得愈單純愈好,如數息時,還分心于身體的覺受,那就不是置心一處了。同理就念佛法門而言,此一處者即當下的佛號而已!如心還期待有什麼感應.瑞相,便是「雜用心」也。而雜用心者,如何能修成一心不亂呢?所以修定的方法,其實很簡單,就是練習把心專注在一點,這一點愈小愈單純愈好,這稱爲「置心一處」也。

  

  至于「以楔出楔」者,方法本質上也是妄想;但因爲若專心用它,便能抵消其它妄念故,權且用之。待用到其它的妄想皆消除之後,再來放下此妄想,便能達到消除一切妄想的境界。

  

  絕除妄想執著

  因此對剛開始修定的人而言,都是有方法可用的。但如功夫漸純熟,就可以不用方法,而直接返照我們的內心。若有妄想雜念,則直接消除它。如此照而又照,消而又消,便能使我們妄想漸少而至于無念。

  

  以上修定的原則.方法,乃「收攝六根,心不對塵」和「置心一處,以楔出楔」而已!故若能掌握這些大原則,至于其他的就很單純了。所以若問:「何者爲妄想?何者爲正念?」當然就佛學而言,各宗各派會有很岐異的看法。但就修定而言,離開當下的方法,就是妄念。

  

  正念

  至于正念,則只有當下的方法,才是正念。至于其他的都是妄念,包括任何覺受.瑞相,甚至菩薩現身.佛來灌頂等,都是妄想。或者思惟佛理,或突然想起一些好玩的事等,就修定而言,都是妄念而已!

  

  于是我們緣此而來省思:打坐會著魔。很多人都人雲亦雲地說:打坐,當心會著魔。其實如掌握以上所講的原則,那怎麼會著魔呢?因爲一切魔境,皆遠離方法矣!所以任何境相,其實是不需要去辨明那是什麼境界?我們看《小止觀》上提到很多魔境,或如《楞嚴經》上也有五十陰魔之說。很多人愈看愈糊塗,還不確認自己是否著魔?其實那能不著魔呢?因爲只要心,已離開方法,就是魔境也。因此禅宗便講得很直接: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。只要我們察覺到已離開了方法,而去攀緣境界,便都是妄想與魔境;因此須即時回向到方法上。所以在佛法裏常講的「回向」或「回向功德」。乃是回向到正道或正念也。因此以回向故有功德,而非有功德故回向也。

  

  如已確認:離開方法,就是妄想與魔境。那打坐還會有什麼問題呢?因爲所有的問題皆從妄想而來,故能將一切問題當妄想處理,就沒什麼答案好找的。所以我在禅堂裏回答的問題都很簡單,因爲真正的問題不過是:你未認真在用方法,才會有那麼多問題。對真正用功的人,那有閑岔去扯這麼多問題呢?

  

  而我們很可憐地常被灌輸說:打坐很危險,打坐會著魔,打坐要有名師指導。其實名師,也是指導你回到方法而已!所以我們只要能確切地掌握這個心要:離開方法,就是魔境。便能保證你在打坐的過程中,逢凶化吉,過關斬將。至于其它葛藤,早將斬盡殺絕吧!

  

  以上所示修定的心要:『收攝六根,心不對塵』;『置心一處,以楔出楔』以及『離開方法,就是妄念』。其實已夠用了!但爲很多人于面對境相時,又放不下矣!故還得叁申五令,細部分解。

  

  ***

  

  妄想之一:有想皆妄

  正念講過了,其它就很單純了。然以一般衆生從初用方法,到完全沒有妄念的境界,還將有大致的漸次與過程。故以下略述其過程與漸次:

  

  現首先分析妄想的相狀。大原則還是一句老話:有想皆妄。中國字很有意思,心上面有相就是想。所以心上有任何的意念.思惟.記憶.覺受等相,都是想也。而有想者,皆妄也,故稱爲「妄想」者。然也不是必變成斷滅.昏沈或無記,才是心中無相。想主要從「作意」而有,故稱爲「打」妄想也。如非作意而想,則雖仍是妄想,卻是細妄想也。故以下再剖析妄想的差別:

  

  妄想之二:大小.粗細.顯隱

  大致而言,妄想乃有大小、粗細、顯隱的差別。何謂大妄想?如果在用方法時,卻打了一個妄想,以致于把方法全忘掉了。于是想了好久,才猛然覺醒到:我正在打妄想哩!因此才趕快回到方法。若用數息,則早忘掉剛才數到那裏,所以必須重一數起。這能截斷方法的…

《破繭而出 修定調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