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破繭而出 行持律儀

  行持律儀

  

  行持律儀

  自依止

  人天乘的增上心

  出離心

  大悲心

  法依止

  製訂律戒

   強製授戒

  佛教戒律

  授戒與戒體

  功德多少

  開遮持犯

  忏悔改過

  小結

  

  

  行持律儀

  在正講「如何行持戒律」之前,我們得先處理一個問題:即「律是爲誰行持的?」

  

  以在神教裏,皆認爲:戒是爲神行持的。因既大衆皆是神的子民,故神規定他守的戒,他必奉行到底,如此才得神的恩賞而吉祥安樂或上天堂。反之,若違背神的戒律;神必處罰他,或天災人禍,或下地獄,這皆是神教的觀念。然而在佛教裏,戒又當爲誰守的呢?

  

  一.非爲佛守:在佛教裏,佛陀即使能爲衆生製戒,卻不可能違越因果的法則,而另行賞罰。故在佛教徒的觀念裏,便不當有爲求佛的恩典而守戒律的心態。

  

  二.非爲他守:有人乃爲既大衆皆已知僧衆或佛教徒,當守某些戒律;于是不得不跟隨附和而守戒律,此乃爲他人而守的。然一正知見的僧衆與信徒,也不當爲他人故而守戒。

  

  以戒如是爲佛守,或爲他人故守,則是外加的;而既是外加的,則難免有束縛而不自在的感覺。于是以此而行持戒律,或不能長久。

  

  叁.自依止.法依止.莫余依止:故行持律儀者,乃當如《大智度論》上所說的:自依止.法依止.莫余依止。以下乃詳細說明:何謂自依止與法依止?

  

  自依止

  自者,即自己所欲達成的目標。故自依止者,乃爲有助于達成自己的目標而行持律儀。因爲就一般人而言,行爲乃依動機而有;而動機者,又不外乎所欲達成的目標爾。

  

  當然這目標,必須是透過自己的理性和意願而去選擇的。所以每個人當可有其各自的目標。然就學佛而言,這些目標卻可歸納爲:1.人天乘的增上心;2.原始佛教的出離心;3.後起大乘的慈悲心;4.叁乘所共的菩提心。

  

  各位可注意到,我乃將菩提心,歸之于叁乘所共有,而非大乘所獨有。因爲即以原始佛教的出離心而言,若未能覺悟得諸法實相;則雖欲出離,也是不可得的。故出離者,從出世間無明啓始。至于人天乘的增上心與菩提心的關系,將于「法依止」中,更詳細說明。

  

  人天乘的增上心

  對一般人而言,他們的生命目標,乃不出:

  

  一.貪生怕死:活著,就是希望繼續活下去。甚至不只活得更長壽,並且活得更健康。于是爲了達成健康長壽的目標,我們必須遵守很多戒律。然這戒律,未必是佛教的戒律;而是許多醫護人員所諄諄告誡的養生之道。譬如飲食當如何調理?什麼是悅性食物?什麼是惰性食物?甚至那些食物有毒?當如何運動?或定期健康檢查等。

  

  雖然中國醫學有中國的系統,印度醫學有印度的架構,西洋醫學有西洋的說詞;但總歸一種事實,就是如你真欲得到健康長壽,必遵行某種對應的行爲模式。而這些行爲模式,即是戒律也。當然如果你活得不耐煩了,對這些爲貪生怕死.健康長壽而訂的戒法,便可棄之不顧了。因爲沒有目標,即無律法可言。

  

  何以對這些林林總總的行爲模式,我們反不以爲它是戒律或束縛呢?因爲任何一個人從來都是貪生怕死的,所以對這些告誡,反是求之不得也。或者,如有人不遵守,那也純是他個人的事;而犯不得「引起公憤」,故必繩之以刑。所以愈自發心守的戒,即愈守的嚴謹,也愈不以爲束縛。

  

  二.避苦趨樂:人,其次的目標爲避苦趨樂也。比如說現在是夏天,天氣較炎熱;故人乃發明電風扇或冷氣機。于是爲製造及銷售電風扇與冷氣機,又演伸出很多行爲模式。而這些行爲模式,何嘗不是另一種戒律呢?

  

  叁.好逸惡勞:我師父常說:我懶!然而一切科技的發明,不都是人們求懶的結果嗎?比如若不好逸惡勞,則用走路的,不就夠好了嗎,何必發明汽車呢?然而人不只發明汽車.飛機,同時也訂立了很多交通規則要大家來遵守。于是爲了達成好逸惡勞的目標,大衆的戒律又增衍了許多。

  

  四.愛聚恨別:其次,人們又都是愛聚恨別的。且愛恨的對象,還不限于人。比如對古董的收藏,對古迹的維護;其實還牽涉到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術。所以因于愛聚恨別的需求,人們又不得不付出昂貴的代價與精神。

  

  從上所說,即使是不學佛的人,也必守上百千條以上的戒律。我們不要天真地以爲:現在是民主時代了,還談什麼戒律?事實上,立法院不天天都在製戒嗎?又是勞基法,又是健保法,又是智慧財産權法。雖曰民主時代,但我們所必遵守的戒律,卻只有增無減呢?

  

  再即以各位眼前所見,我之啓用電腦。電腦如何開機.關機?如何開啓檔案.儲存檔案?如何下指令.做動作?不也都有一套繁複的模式嗎?你如果犯戒,輕則無記失效,重則當機損毀。所以事實上,我們還必須爲操作電腦而學新的戒法呢?

  

  或者你說:大不了不用電腦而已!當然你可有自己的選擇方式。但是不用它,即不能享用其所能帶來的便利。有些人爲工作的需要,還不得不學呢?所以即使只爲存活于現世間,我們得守的戒便已太多太多了。

  

  出離心

  其次,爲了達成出離世間的目的,乃又須另一種行爲模式。對有助于了脫生死.絕斷煩惱的事項,我們得盡力去行持;反之,對有礙于了脫生死.絕斷煩惱的事項,我們得盡力去避免。

  

  前貪生怕死或避苦趨樂的目標,乃世間人所一向遵行的行爲模式;所以由之而有的戒法,也是凡俗人較耳悉能詳的。然對如何了脫生死.絕斷煩惱,卻非世間人所能知得。于是爲達成這樣的目標,便只能借助于有經驗的指導者。

  

  所以佛陀之所以製戒,其實是應衆生的需要,甚至是應衆生的請求而製的。因此我才說:守戒,乃非爲佛而守;而是爲自己的需要而守的。

  

  故爲達成出離叁界的目的,而應遵守的行爲模式,即是聲聞律也。所以廣義的戒,其何止二百五十條呢?聞思修.戒定慧,從聽聞正法.如理思惟,到進一步的修定參禅證悟,皆是廣義的聲聞律也。

  

  甚至以宗派的傳承而言,即使同爲了脫生死.絕斷煩惱的目標;然各宗各派教授的方法和次第,又不盡相同。于是乎,各宗派乃又有其所當遵行的戒法。

  

  大悲心

  同理,于大乘佛教中,乃強調以大悲心爲導向,而完成自覺覺他的目標。于是乎,爲達成這樣的目的,乃又有六度.四攝.四弘誓願等行爲模式。所以因于目標的差異,大乘戒法又不同于人天乘與聲聞乘的戒法矣!

  

  以上所說,其實重點只在:戒乃爲目標而守的。而目標者,更可各有各的選擇。所以守戒,追根究底,還是爲自己守的。而非如外教所說:因是神的子民故,不得不奉行神所「規定」的戒法;否則,將遭受神的譴責。

  

  法依止

  其次,法依止者,我乃稱之爲「叁乘所共的菩提心」。以前既曰「自依止」乃目標也;然即使有了目標,卻仍待「有所作爲」才能完成哩!譬如欲建築一棟高樓,目標雖已有,卻仍須工程師的指導,以便從打地基起而一層層往上延伸。之所以須工程師的督導者,因這其中牽涉到太多專業的建築技術也。

  

  所以就欲達成的目標,而稱之爲果。然果者,乃從因緣中來。故從果而探究該因緣,即是法依止也。簡單講,能覺悟得「從因到果」的關系,即是法依止也。以該從何因著手?該配合何緣方便?才能完成果位!都必從覺悟中才能了知。

  

  而因果的關系者,乃本來如此也。有佛覺悟.無佛癡迷,其皆昭昭具存。故經典上曰:法住法位.法爾如是。故即使是佛,也不能改變其因果關系。佛只是將其本來關系,覺悟出來而用以教化衆生爾。所以對于因果,我們只能從了知後,順其道而行,故曰「依止」也。

  

  由是人天乘者,有人天乘的因果;聲聞乘者,有聲聞乘的因果;菩薩乘者,有菩薩乘的因果。以因果關系,乃都必從覺悟才了得。故曰:菩提心,乃叁乘所共也。

  

  因如詳細論究,其又可分「止持與作持」。作持,即當作者,則去奉行;止持,乃不當作者,絕不誤犯。譬如養生之道,既有能滋補的方藥,也有當禁忌的雜毒。

  

  所以廣義的菩提心,乃指覺悟一切世.出世間的因果關系。這有的較淺顯易了,也有的較深細難明。譬如前所謂:從法相.法則.法理到法性的架構。由是一切科技的進步,文明之發展,皆是在菩提心的運作下,才得以完成的。

  

  當然佛法的菩提心,乃偏指對出世因果和較高層次如法性等的覺悟。所以從依止于因果的法理與細則,而去抉擇所當爲或不當爲的行爲模式,即是法依止也!

  

  製訂律戒

  以上不管從自依止與法依止的觀點來說,持戒皆是自己意願的。甚至該持什麼戒,還得靠自己去模索.去參研。因爲既目標是自己抉擇的,故相對的該運用什麼行爲模式,也就應運而生!

  

  然衆生即使各有其業,但若大體的目標是相同的;則可以互相交換心得,甚至可參考前人的經驗。比如如何才能健康長壽?如何才能事半功倍?世間的知識.技術,皆由此而繁衍也。即使如出世解脫的道方,亦由學習過來人的經驗而確認的。所以持戒,終究是以個人的意願和抉擇爲根本心要的。

  

  于是乎,既因有人想學,也因有人意願教,故漸形成具規模.形式的教授課程。甚至有些更笨的人,即使也有目標在,卻不知從何著手;故有智慧的人,或心存慈悲的人,以不忍衆生苦故,自動爲之訂立種種程序與方法。于是乎,在世間中,便流傳有種種現成的戒;但其本質上,當只是建議而非強製也。

  

  以上我乃從「法」的本質,而來說戒。因爲若不明于法,而強製守戒,則有壓抑.固執.反彈等缺失。而若明于法,則于取舍間,便能有更…

《破繭而出 行持律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