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家都知道,日本佛教已是在家型态,故虽是寺院住持,还是娶妻生子,且共住于寺院中。不过,他们对我倒还蛮尊重的:不只入座时,皆请我坐上座,且每天为我准备素食。有天,巧好碰到他们每月一次的法会。于是住持乃恭请我上座开示,且指定题目为〈在家信众的修行生活〉。
于是我乃气定神闲地说:佛法只有一法,而无二法;故只有在家缘与出家缘的差别,而无出家法与在家法的界限。于是大众皆表认同─至少我没排斥他们。然讲到最后,我还是说:「但修学若真要成就,还是以出家的方式较直接殊胜。」言下,日本住持满脸尴尬,立刻陪笑道:「其实,我也知道,可是现在已身不由主矣!」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,我实在很不近人情。那日本住持对我已够尊重优待的了,可是我还让他下不了台。但我也不是故意的,因为我的观念确实如此。
既佛法只有一法─即觉悟解脱之法,故不管在家出家,皆当以修慧为主。我不认为居士,就应偏修信愿或福德的法门。我也对「信众」的称呼,不以为然。学佛常谓须信解行证,为何居士只是信徒?而非解徒.行徒或证徒呢?
总之,不管是收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,皆应以法为尚,而共赴解脱城;而不应以名份作界限,而自陷枷锁之中。
佛教事业
现在大家都已习惯接受「佛教事业」的用语;然对学禅者而言,既生事造业,如何解脱?这问题就如前面所说「担荷如来家业」一般,若以企划经营的手段和求名求利的心态;则事业愈大,毋乃枷锁愈深。尤其若欲事业发展迅速,则唯顺众生的业习,以去适应它。而这早与佛教事业的精神「上为正法能久住,下为众生能离苦得乐」相违背矣!
有一次,我应一群企业界人士而谈〈佛法与企业〉,竟把「企业」定义为「随着企图去造业」,于是大众哗然。然后我才补充说:「而佛法者,即为转恶业为善业,转染业为净业。」然而不管如何转法,总是有业。因为业乃由「思心所」所造,而既有企划之心,则思心所已在其中矣!
从现世的社会型态来看,佛教也不能没有祂的事业;然总应以法为中心来作经营,而不应以名利为考量来作经营。如果为「良药苦口,忠言逆耳」而使经营不善,那也是众生的共业,而勿强求。否则,虽名为佛教事业,却与佛法背道而驰矣!
宗派与传承
佛法本是一味,因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觉悟者,乃一圆满解脱的道理。而后为度众生故,乃从不同的角度,用不同的说词,甚至教授不同的修行方法;此无非为使不同根器的众生,皆契入解脱之大海也。故虽同宗而不妨为异教。
而待世尊涅槃后,因末世众生皆已不能体证佛之圆满无碍;于是皆以「以管窥天」之见地与证量,而渐分宗派。且于宗派中,又形成各自的传承。事实上,即使各宗派的教法有别;但修证到最后,必殊途同归才是究竟,否则只「三百由旬」尔。
佛教从本来一味而渐分宗派,这乃是为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而不得不然。但即使分宗,仍应以法义的教授和修行的指导为要务。而不能落入宗派的门户之见,使成为另一种枷锁。
其次,即使有了宗派和传承,那也必是传法而非传位。所谓「传法」者,若已将本宗的修行理论和次第证量,皆修习成就,即是合格的传人。故一宗,不妨同时有许多传人;且传人愈多,愈代表此宗的兴荣与殊胜。反之,传位者如国王传太子,只能一代一传。
以若传法者,则世尊座下的阿罗汉弟子,无非皆佛之传人。而中国禅宗之所谓以「拈花微笑」而将禅法传给迦叶尊者,使成为西天初祖;乃是中国宗派形成后,袭用君主传位的模式而捏造出来的。虽然故事很美,却不合佛法。因此既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,是无中生有;也东土六祖的传承为捏目空花─这可参考印顺法师的《中国禅宗史》。然即使传位之说,是无稽之谈。但至少在古时候,还是已经得法,才为传人。
而今见地.证量皆缺,故宗派的传承只流于形式。有人说他是「某某宗,第五十三代传人」,你请问他:「到底曾传个什么?」或者很多虽名为禅寺,乃竟无禅堂及禅法。所以宗派的传承传到今天,竟只传个「门户之见」与「名份爵位」而已!
所以很多搞学术者,喜欢在中国禅宗的传承上寻枝探叶,无事瞎忙。说实话,我虽也似禅宗的门人,但从未搞清楚过我的传承。因为即使搞清楚了,就有助于我的见地和体悟吗?反之,搞不清楚,就有损于已有的见地和体悟吗?所以我才不在传承的包袱下,摇尾乞怜!
因此我也常劝初学佛者,不要一开始学佛即落入宗派的门户之见。太虚大师曾谓「不作一宗一派之门徒」,这点与我心有戚戚焉!所以我们当志求世尊本怀,而宜从原始佛典入门。因此,我于国姓住山时,先看的是《四阿含》与《律典》。而待住山期满,首于台中开讲的也是《杂阿含经》。而很多人乃以为阿含为小乘经典,而不屑与焉。然而若源不溯,如何能渊远流长?又如本既不固,何能枝叶并茂.花果累累呢?
学佛先从原始佛典着手后,然后再循历史的发展次第,而渐旁伸更多的经典与法门。最后才依个人的性向.根器而抉择一宜深入的法门。所谓「深入」者,即由此而体证世尊之本怀尔。于是本源既得,乃可触类旁通;故从此再看各宗派支流,乃皆了然我心。
所以我还是道:宜从原始佛典着手。即使宗派传承也应从传法修证的角度来消化吸收。否则既落入宗派的门户之见,又从传位的视野来逐鹿中原,则必钩心斗角.全无安宁也!
山头主义
若宗派.传承的发展太过偏端时,将恶化成山头主义。在台湾,目前可明显看出有几个山头。此所谓偏端恶化者,乃指诸山头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的见地,或独特的修行方法。简言之,无有真正的传承作引导,而是纯依个人名利的欲求而强加抄作。这其中有的似专卖店,如以禅或慈济为号召;而大部份者乃更似杂货店,反正信徒爱什么把戏,我就变什么花样。
故形虽似佛教的道场,却不以佛法的弘传或众生的启悟为主要素求;而唯以势力的扩张和标志的凸显为经营目的。于是从最初的山头,乃至遍布全省,甚至通行国内外的连锁店。
佛教本应以无我为修学的宗旨,而在山头主义的驱使下,乃变成大我也。而大我者,必以「好大喜功」为经营的特质。所以他们常用的标榜乃:道场大.信众多.事业广。比如号称信徒有十万.廿万。然而如果我们再追问:那廿万信众中,可有几个已开悟者?或已具足佛法的正知见者?他们必瞠目结舌而不能回答。
为何须用「道场大.信众多.事业广」来自我标榜呢?其实说穿了,乃为自己信心不足也。以信心不足故,乃须借外在的形势以自我肯定。中国话说「色厉内荏」,即指这般家伙也。所以我们且不问:你有多少信徒?而是单刀直入地问:那你真否相信你自己呢?若他仍矫赖地说:「没错!我对我确有十足的信心!」那你不妨再问:「既诸法无我,那对之有十足信心的,又是谁呢?」
所以嘛!为无知无明故,才得如此虚张声势。故即使媒体已将之捧得如佛陀在世,在我看来,只不过泼猴沐浴而冠罢了!故信徒多,有什么用?只道是『名』师座下多羔羊而已!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相信媒体中的一代大师,而急作羔羊或炮灰。
当然我也不是说「道场大.信众多.事业广」,就必是错的!如以质的提升而自圆成于量的增延,又岂非佛教之福?众生之庆?但审之目前,惜非如此也。
信众往来
最后,再谈与信众的关系。我从前面讲到现在,可能会令人有一种错觉:僧众只合独处山中,作无事道人。因此不须有弘法事业,不必与信众往来。其实,这只其一而非其二。因为世尊既度五比丘已,即要他们分头并进.传播佛法。
尤其在世间中有一种公认的准则:互惠关系。说白一点,即若享有权力,也当尽义务。不可否认,僧众不管无学.还是有学,基本的衣食资具,还必靠信众供养才是合法。而僧众既蒙受供养,将何以回馈呢?乃以佛法教化信众而已!因此一教化,一供养,而得成其互惠关系。
因此僧众何以能成为人间的福田呢?不单为其已披上袈裟,就能成为福田。也不为其能接受信众的供养,故成为福田。而是为僧众能以佛法教化众生,故能澄清他们的观念.净化他们的心态;使之能过更安和乐利的生活,故成为他们的福田。简单讲,福田乃由教化而成就的。
然互惠关系者,既是若享有权力,则当尽义务;也必在供给与回馈间,求得平衡。否则供给太过而回馈不足,也将引起反弹。在中国历史上何以有「三武一宗」的教难?其实牵涉到相当多的经济因素─因为寺院霸占了太多田产。于是若碰上不信佛的君王,也难怪要政治干预而强加摧残。
因此必维持合理的供需关系,才是对僧众和信众皆最有益者。故《遗教经》中,再三以「如蜂采华,不损色香」和「当筹量牛力所堪,不令过份以竭其力」而作警戒,岂非无的放矢?
从某方面来看,这个时代的僧众是较有福报的。既因信佛者日多,也因经济繁荣的关系,故供养较以前丰盛多了。然而尽管愿供养的多了,我们还得小心谨慎.量力而取。否则,何以「中台山剃度事件」能被渲染成这样大的风波?因为当今很多寺院皆在作扩建的竞赛,于是极力收刮.募款的丑态,早引起社会有心人士的眼红。恰好此时爆发了中台事件,于是万弩齐发,真恨不得即将佛教掀倒。我总认为:上一代收刮过度,必留给下一代无比的祸患;而可怜这些无知的羔羊,还尽在为虎作伥。
其次,在与信众的往来关系中,当以佛法为主导而避免作人情与财物的交流。现在佛教社会,流行为信众作「关怀」。然而所关怀者,竟是法义的疏通?还是人情的冷暖呢?如果出家后,还要陪同俗人虚应于人情事故,倒不如不出家吧!又时时须别人关怀的众生,乃根器下劣不堪教化者,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与他们作「猫捉老鼠」的游戏呢?
所以我自出家以来,从不参加信众任何婚丧喜庆的事。或有人想:不参加结婚的事,尚说得过去。如果是临终助念的事,你也不去吗?这我在「经忏超荐」中,已申明了我不去的理由。所以我还是坚持不为任何婚丧喜庆的事而劳动身驾。
其次,绝不要与信众间有任何金钱往来的关系。如他们要供养,就权且收下;至于要借钱,或要合伙作生意,则绝免谈。我们皆知凡俗人对钱是最敏感而放不下的,所以即使是至交好友,都可能为金钱的借贷或合伙关系,而翻脸成仇。至于僧俗间,又何能保证其不然?
我们与信众间,也要避免来往过切。一位僧众在人间,既不能与信众隔得太远;若太远,则衣食的供养与佛法的教化,都将鞭长莫及。反之,若来往过切;则不只浪费时间,徒增搔扰。且信众也将不再把你当法师看待。
而很多人乃期待,佛教的僧众当如基督教的牧师或神父般地,能深入民间而与打成一片。但我乃曰:若打成一片者,则他们轮回,你也陪他们轮回吧!所以我对佛化婚礼.联合祝寿等,基本上是抱着嘲讽的态度:自己不结婚,还忙着管别人的婚事;自己都不知何时生死?还有闲替那群糊涂虫祝寿。
总之,即使谓佛法在世间,我还认定:僧众应保持着某种秋空朗月.独超物外,或出水净莲.不为尘染的圣洁形象。因为这既对自己修学有帮助,也能增益信众对修学的信心。
小结
出家乃为解脱而已!然佛教在世间的流布中,乃不免渐为共业所转而带上很多枷锁,于是虽名为出家,却是携枷带眷的不得自在。所以既当从原始佛典中去体会世尊的本怀,也当从修证中去消除业习的迷雾。而使自心洗炼成本然的清净,也使佛教回归于本来的面目。否则自枷枷人,何以出家为呢?愿以此和诸君共勉!
《破茧而出 出家包袱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