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

  发心学佛

  

  发心学佛

  两种心态

  偏端与狂热

  正确发心

  菩提心─求知求觉

  菩提是纯理性的抉择

   四大教诫

  四依法

  出离心

  统观出离与菩提

  小结

  

  

  

  发心学佛

  这题目主要为说明:我们当发何种心态来修学佛法,才能最与佛法直接相应;甚至一位僧众当如何接引众生学佛,才能最直接便利。然在说明正发心前,我们先假借两种偏端,以为鉴镜:

  

  两种心态

  一.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:对某些未发心修学佛法者,先以世间之欲吸引之,使方便接入佛门。基督教最初于台湾亦用此下策,在三四十年前的台湾,因经济还很贫困,尤其在山地里;于是基督教等便以面粉.饼干等吸引某些人士上教堂。短期间,信耶稣者似增加了不少;但就长期而言,并未能使基督教为之壮大。后来因经济的成长,故以面粉.饼干等吸引信众上教堂的方式便失却其吸引力。于是他们改用「团契」的形式,借着心灵交流的需求,吸引某些人士来教堂。尤其对已离乡背井,只身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人,「团契」确实有祂的吸引力。于是很多人便不问『主在那里?』而径入教堂。这以面粉或团契的方便来接引一般人士入教,虽有一时的方便,但也必免不了有相当的后遗症。

  

  在台湾的某些寺院,不于讲经或禅风用心,却以「斋饭」而闻名遐迩。于是每到用斋时刻,四方食客便蜂拥而至;然等填饱肚皮后,便嘴巴一抹,各自散去─顶多捐点小钱,供养一下。即使能用如此的方式而光大门庭,车水马龙。其对佛法及僧众形象的诋毁,却以无可弥补的损伤。或者用「大謢法」的礼术,而宴请某些权贵人士。这些先以欲钩之的滥方便,不用我一一言明,相信各位必已见惯不怪了。这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是第一种偏端。其次:

  

  二.慧可断臂求法:在中国禅宗史上,流传此一公案─某年十二月九日夜,天大雨雪,光坚立不动,迟明积雪过膝。师悯而问曰:『汝久立雪中,当求何事?』光悲泪曰:『惟愿和尚慈悲,开甘露门,广度群品。』师曰:『诸佛无上妙道,旷劫精勤,难行能行,非忍而忍;岂以小德小智,轻心慢心,欲冀真乘,徒劳勤苦!』光闻师诲励,潜取利刀,自断左臂,置于师前,师知是法器。

  

  对于这公案的是真是假,学者还在犹豫中;但我们暂信其有,而引为说明。这公案很多人解释为:求法心切,甚至为法忘躯。但我认为其实潜藏着蛮大的隐忧:如何肯定达摩大师真能如愿地给你佛法?如果这次断左臂未求得佛法,下次再断右臂仍未求得佛法,那你怎么办呢?干脆把头也割断吗?慧可还好碰上的是达摩祖师,所以虽断了左臂,终究真让他开悟了且成为一代祖师,若是遇着他人,就不堪设想。

  

  现代这种为道捐躯的狂热宗教,何止要你自断左臂而已,必也集体自杀,各位有没有听说过呢?不止美国有,连日本也有!所以为法忘躯,如果没有正见的指引,难免变成比野兽还凶残的狂战主义(譬如日本的真理教)。我相信在未来的时代里,这种为法忘躯.誓不顾身的狂热宗教,必将有增无减而形成社会另一种包袱。

  

  偏端与狂热

  以上两种心态,其实都是偏端与狂热,现首先说明「先以欲钩之,后令入佛道」的缺失。尊重法故,非请不说。佛教传法的大原则,本是如此;以尊重法故,必由众生启请而后说之。这就像世间的货品,若真物美宜用者必有它的市场,故不必亟急于推销。反之,若亟急于推销者,人将反疑其信用。所以弘法也只是顺其所需而开示他而已,绝非世间的推销行为。

  

  世间的物品,也都是在正需要时,才觉其之可贵;至于佛法,何其不然!故在其未觉需要时而强加推销,只徒降低其格调与价值尔。所以我对某些信众,因亟求儿女早日学佛而勉强其参加儿童学佛营等活动不以为然。以在其不需要.不相应的心态下而勉强研习,他们或对佛法只一直维持着不需要.不相应的印象;而后当有一天已需要时,他们却只往异方寻找去。于是本以助之,适以害之。所以先以欲钩之,不只有损于佛教及僧众的形象,也将摧残于当事人的道心。其次,对于断臂求法的评断是:法乃内觉,非从外求。真正的佛法,必透过内心的觉悟。所以求法者,是须向内求而非向外求。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经典的研习与善知识的教授或棒喝,皆是求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缘,但这只是助缘而非主因。以若究竟主因,则唯内心的觉悟而已!所以必掌握「法乃内觉,非从外求」的大原则,才能真正求得法。反之,若只外求,难免于偏端与狂热。

  

  正确发心

  然应如何发心,才能远离偏端与狂热?才能与法最直接相应呢?我以为当发二种心:一是菩提心,一是出离心。现首先阐释「何为菩提心?」

  

  菩提心─求知求觉

  发菩提心者,发『从求知到求觉之心』。这是我用现代人较能相应接受的口语来说明。而所谓知者,乃广度的延伸;至于觉者,则深度的超越。

  

  我们从生下来,就不得不对世间万象有所知觉:因为这既关乎生命的安危,也关乎生命的价值。小则食衣住行的资取,大则心灵情操的安顿。所以说「活到老,学到老」,不只各个人,也各行各业都须不断地探索新知。故求知求觉者,乃是生命过程中无可规避的课题。

  

  求知与求觉,若进一步解析:知乃偏指世间差别相的了别,而觉则为万物共通性的探究。世间的工巧技艺.物理化学,无一而非求知的对象。在此资讯时代,我们能在求知的需求里,取得最大的满足。然在求觉里,以知识愈趋向于分工与枝末,而难得统观大局;故在求觉的需求里,反形成更大的障碍。因此俗谓的「专家」,倒常被我批评为钻牛角尖,能进而不能出的「钻家」。很多时候,专家的意见倒比我这局外人还偏端些。因此我们不当只安于枝末的求知,更且要从统观中求觉,如古人所谓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能一以贯之者,乃为已觉悟得万物的共通性也。

  

  此求知求觉的菩提心,乃人本有之;不只学佛者有之,不只宗教家有之,甚至如西方的物理学家,也经数代的努力而将一切力学现象,统归为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」及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」。欲从差别相中归纳其共通性,这本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初衷;而广义的哲学,实遍布于一切学问与工艺中。故此求知求觉之心,实众生之良知与良能也。当然佛法的求知求觉,非物理之求知求觉尔,非心理之求知求觉尔;而是欲求一切知与一切觉,或者曰:欲求生命本质之知与生命本质之觉。所以才比世间其余宗教或技艺,更深刻更究竟。

  

  因此学佛,也只是顺着众生原有求知求觉的本性,而更去运用祂.提升祂而已!由是大乘佛法所谓「众生皆有佛性」,如从求知求觉的动机来看,蚂蚁.苍蝇有佛性吗?大可怀疑!或如某些原始部落,日出而作,日入而眠,一生动机不出食色而已,彼也许在求知上稍有长进,然在求觉上可曾起步?所以即使声称「众生皆有佛性」,然不同属性的众生于善根的深浅及道心的缓急,还是有很大差异的。这也是说「众生是否有佛性?」但从是否好好去运用.去提升此求知求觉的本心而已!

  

  既此求知求觉的菩提心,乃人本有之;而学佛只是更积极有效地去运用祂.去提升祂而已!则学佛岂须更用余欲去钩之呢?

  

  以上我对「菩提心」的定义,跟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。其他人皆将菩提心解释为舍己利他之心。当然若于法有所得,必有利他的能耐,能利己者亦能利人。但我认为还是应以求知求觉的心来诠释菩提心,才最与法相应─依法而非依人。所以真发菩提心者,还是须从求知求觉中去完成法的觉悟。

  

  菩提是纯理性的抉择

  由是发菩提心者,乃是纯理性的抉择。比如知者,必从对现象的观察.分析,甚至实验证明,才能得之;而不能出之于忆想或猜测。在科学上,每一理论的提出,都要经过审慎的观察.分析,甚至实验才能确认。甚至如能在现象上提出相左的案例,则此定理便得被否认或修正。因此在科学的领域中无所谓「权威」。一切判断的标准,乃在事实或现象中。以科学是用如此审慎.开放的态度,故能为众所接受。因此从科学的研究,我们便可意会「何谓纯理性的抉择?」

  

  故求知求觉者,非只于从不知中求知,从不觉中求觉;更且须从已知中求未知,从已觉中求未觉。所谓从已知已觉中求未知未觉者,乃为说明有任何新的知觉,不能便盲目接受;而是当从已知已觉者,去分析判断后才予确认和接受。

  

  因此菩提心者,亦非感性的冲动;不能凭着个人喜怒好恶的痼辟而横加取舍,不能为一时意气的奔腾飞扬而率尔操戈。一切的取舍判断,皆以「三思而后行也」。菩提心者,更非偶像之崇拜。前已谓:在科学领域中,本无任何的权威或偶像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至今仍为人所奉行;只因还未找到更有力的反证。如那一天,能寻得明确的反例,则它一样将被推翻或修正。故菩提心者,唯法是从,而法者乃必有事实的根据。

  

  有人曾问我:「如有一天,发觉有某学说讲得比佛法还究竟完美,那你将怎么办?」我当然照收无疑。事实上,我们本不是为学佛而学佛,而是为求得更高明的觉悟才学佛的。因此法之所在,即心之所往,有何疑虑呢?当然我们很难想象,会有比佛法还高明.深刻.究竟.完美者。如果有,当然更好,因为我们又可突破也。总之,要从求知求觉的意向中,去阐明菩提心者本是纯理性的抉择,而非感性的冲动与偶像之崇拜。

  

  四大教诫

  以菩提心者,本是纯理性的抉择;故佛陀即使已证得三明六通,得大解脱与智慧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谓『佛是真语者,实语者,不异语者,不诳语者。』但我们仍不把佛当偶像来崇拜。故在《律典》里,佛陀再三申述「四大教诫」…

《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