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後,卻變成每一間寺院都有雕像了。

  

  至于對宗教的影響,目前尚待研究中:既佛像的雕刻,是受希臘影響。至于宗教,應也會受到希臘哲學、希臘人生觀的影響。以菩薩道的風格,既不同于原始佛教,也不同于傳統的印度宗教。故其受外來宗教的影響,乃昭昭自明者也。

  

  以原始佛教和印度傳統的宗教,大致都是以了脫生死爲主要目標。而大乘菩薩道的風格,不只不急切于了脫生死,而且還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,這是在印度的傳統宗教上,不可能有的。故其必受外來文化的影響。而這外來的文化,最可能的乃是希臘文化也。

  

  以希臘人多對生命洋溢著熱情,而且他們更重視的不是來生,而是當生。雖目前,這還未在學術界上,能找到更多的證據與回應。但我相信于未來,必會有更多的人乃從這樣的觀點,去重新省思大乘佛教的由來。

  

  菩薩道

  以上,也非全盤否定菩薩道:從前面講到這裏爲止,好象我是全盤否定菩薩道,說它是天乘,說它受希臘的影響,說它受大衆部的量化與俗化。但其實,我並非全盤否定菩薩道。

  

  菩薩的原意,乃覺悟衆生;未覺者求覺,已覺者覺他:因爲我們皆知,菩薩的原意就是菩提薩埵,而菩提乃是覺悟,薩埵爲有情,或說是衆生。故覺悟衆生,即是菩薩也。

  

  所以若未覺悟者,而求覺悟;或已覺悟者,更幫助他人去覺悟。這以「覺悟」爲主要訴求的菩薩道,才符合佛法的本意。因爲佛,就是覺悟的意思;故佛教,即是求覺悟的宗教。然若把菩薩道,解釋成廣度衆生,那就已落入天乘的陷阱中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,即是菩薩道的典型:由是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一生,從是一位王子,而看到生老病死,便爲求覺悟生命的真相,而不惜以王子之身而出家、苦行。這一切乃爲求覺悟爾。

  

  而既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後,即隨方遊化而說法度衆生。故釋迦牟尼佛的一生,即是修學菩薩道的典型。

  

  于是從未覺悟而求覺悟,從已覺悟而弘傳禅法,便是修禅者的典範。因此我再叁說到,禅法的修學與原始佛教的道風,其實是最相應的。

  

  發菩提心

  依法不依人,唯求覺悟實相爾:于是我們再來省思,所謂「發菩提心」的問題。很多人都說:在原始佛教中,不勸發菩提心。事實上不勸發菩提心,並不意謂即不發菩提心也。因爲如人人都已發菩提心,就不用再來勸發了。

  

  而是原始佛教中,果真爲人人都已發菩提心,故就不用再來勸發嗎?既發菩提心,即是爲求覺悟;而如果不覺悟,就不能了脫生死。因此在原始佛教中,雲何能不發菩提心呢?

  

  因此發菩提心,乃單純地爲求覺悟「法」也。也就是應從對「法」的尊崇而發菩提心,而非從人而發菩提心。

  

  既不爲求自己的解脫而發心,也不爲度衆生而發心:但目前,很多人卻將菩提心解釋爲「度衆生之心」,這卻非菩提的本意。因爲如未覺悟,憑什麼去度衆生呢?

  

  因此在密宗,乃改說:爲去度衆生而求覺悟。這我覺得還是有點迂回!直接發心去求覺悟,不是更單純嗎?這也就說當「依法不依人」而發菩提心。

  

  爲何不依人而發心呢?因爲若依人而發心,便很容易受到人情的擺布、人情的束縛。這不依人,乃既不依自己,也不依衆生。這即是既不爲求自己的解脫而發心,也不爲求廣度衆生而發心,而只是爲求「無上正等正覺」而發心。故這樣的心,才是既最單純,也最究竟的。但目前所見,很多人都不這麼意會。

  

  若覺悟後,乃依法而行,法爾如是也:如修行覺悟後,就依法而行─從調整我們的身心,使跟法能完全相應。到最後一切所爲,乃法爾如是也。

  

  而這時候,還度衆生嗎?非度非不度!何以爲非度呢?如真覺悟而能與法相應,即是無心境界也;而既無心,雲何能更發心去度衆生呢?所以小菩薩才發願度衆生,大菩薩則無願度衆生。但無願度衆生,卻非發願不度衆生也。

  

  雖不發願度衆生,卻于無功用心中,廣度衆生:所以很多人乃錯以爲:既阿羅漢,未發願度衆生;即是自了漢而已!事實上,既覺悟到法、證悟到法,對于度不度衆生,只是隨緣而已!如衆生有求于法,他就隨緣而說;但說過後,衆生得不得度,那是衆生的問題。

  

  因此既阿羅漢,不發願度衆生;也大菩薩無願度衆生。但雖無願度衆生,或反能度更多的衆生。因爲于無功用心中,反而能更圓滿也。而太急切于度衆生者,卻常把自己的問題,變成別人的問題。因此度來度去,始終糾纏不清。故在自己的問題未解決之前,奢談度衆生,唯言之過早爾。

  

  從內攝.上升而外延.下化:于是這度衆生的曆程,乃跟我們所說的修行模式,更相吻合。即是從內攝法門啓修,而內攝到某種程度後,才能從提升中而得覺悟。既覺悟後,即自轉成外延與下化。

  

  其中從內攝而上升,即是菩薩道中,上求佛道的階段。至于外延與下化,就相當于菩薩道中,下化衆生的階段。

  

  而內攝.上升.外延.下化,也非一次即能完成,乃是不斷去努力,而無終結:我們也再叁說到:這內攝、上升、外延、下化的過程,也非一次就能完成;而是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內攝提升,一次又一次地外延下化,而無終結。既修行無最後的終結,也成佛不是終結。釋迦牟尼佛成佛後,不是還在度衆生嗎?

  

  「從不求終結而發上求下化之心」,這才是究竟了義的菩薩道。至于何時成佛?已入無功用心了,還那來這個問題呢?

  

  小結

  佛法別無異徑,只是從見性而出離爾:因此對于真了解空性的人而言,佛法只有一法,就是從見性而出離.解脫。故佛法只有一乘,沒有兩.叁乘,也沒有大、小乘的差別。至于再分別『誰成佛,誰不成佛』,卻只道是『頭上安頭』而已。

  

  而後來很多的經典、論典,便從分別大小乘後,更衍生出「成不成佛」的問題。雖說得天花亂墜,卻只迷惑人心,而無實義。

  

  《法華經》中,諸〈授記品〉等,不也只是「黃葉止兒啼」嗎?因此我對于《法華經》裏,有「五百弟子受記品」及「授學無學人記品」,讓每個人通通有獎,好象皆大歡喜。其實卻也不過是「黃葉止兒啼」而已!爲大乘經典裏的「超」異方便。

  

  以性不二故,佛法乃不二法門;然因衆生修行層次的差異,而有不同的屬性:若從性門而觀,佛法當是不二法門;因爲性,乃不會有二性。但因爲衆生修行層次的高低,而將呈現出不同的種性。

  

  如所謂:衆生有菩薩種性,有聲聞種性,有獨覺種性的差異。其實種性只是習性,而習性是可以透過修行來慢慢改變的。如剛開始比較偏向于自度,那是可接受的,因爲還自身難保啊!但待于修行上,有更大的體證後,便能有余力去度衆生。因此這「自度與度他」的差異,是修行的層次使然,而非衆生的根器本有差異,更非佛法有種種不同的乘法、教派。

  

  不必複從二乘的觀點,更談回小向大.回大向小等問題:這意思是,如果我們見地更高,便不會有這些問題,講什麼回小向大或回大向小等。至于見地不高者,才會胡扯這些無聊的問題而大費周章。

  

  以上對于這題目,就說到這裏爲止。阿彌陀佛!

  

《漣珠甘露 從菩薩道到成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