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后,却变成每一间寺院都有雕像了。

  

  至于对宗教的影响,目前尚待研究中:既佛像的雕刻,是受希腊影响。至于宗教,应也会受到希腊哲学、希腊人生观的影响。以菩萨道的风格,既不同于原始佛教,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度宗教。故其受外来宗教的影响,乃昭昭自明者也。

  

  以原始佛教和印度传统的宗教,大致都是以了脱生死为主要目标。而大乘菩萨道的风格,不只不急切于了脱生死,而且还洋溢着对生命的热情,这是在印度的传统宗教上,不可能有的。故其必受外来文化的影响。而这外来的文化,最可能的乃是希腊文化也。

  

  以希腊人多对生命洋溢着热情,而且他们更重视的不是来生,而是当生。虽目前,这还未在学术界上,能找到更多的证据与回应。但我相信于未来,必会有更多的人乃从这样的观点,去重新省思大乘佛教的由来。

  

  菩萨道

  以上,也非全盘否定菩萨道:从前面讲到这里为止,好象我是全盘否定菩萨道,说它是天乘,说它受希腊的影响,说它受大众部的量化与俗化。但其实,我并非全盘否定菩萨道。

  

  菩萨的原意,乃觉悟众生;未觉者求觉,已觉者觉他:因为我们皆知,菩萨的原意就是菩提萨埵,而菩提乃是觉悟,萨埵为有情,或说是众生。故觉悟众生,即是菩萨也。

  

  所以若未觉悟者,而求觉悟;或已觉悟者,更帮助他人去觉悟。这以「觉悟」为主要诉求的菩萨道,才符合佛法的本意。因为佛,就是觉悟的意思;故佛教,即是求觉悟的宗教。然若把菩萨道,解释成广度众生,那就已落入天乘的陷阱中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即是菩萨道的典型:由是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从是一位王子,而看到生老病死,便为求觉悟生命的真相,而不惜以王子之身而出家、苦行。这一切乃为求觉悟尔。

  

  而既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,即随方游化而说法度众生。故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即是修学菩萨道的典型。

  

  于是从未觉悟而求觉悟,从已觉悟而弘传禅法,便是修禅者的典范。因此我再三说到,禅法的修学与原始佛教的道风,其实是最相应的。

  

  发菩提心

  依法不依人,唯求觉悟实相尔:于是我们再来省思,所谓「发菩提心」的问题。很多人都说:在原始佛教中,不劝发菩提心。事实上不劝发菩提心,并不意谓即不发菩提心也。因为如人人都已发菩提心,就不用再来劝发了。

  

  而是原始佛教中,果真为人人都已发菩提心,故就不用再来劝发吗?既发菩提心,即是为求觉悟;而如果不觉悟,就不能了脱生死。因此在原始佛教中,云何能不发菩提心呢?

  

  因此发菩提心,乃单纯地为求觉悟「法」也。也就是应从对「法」的尊崇而发菩提心,而非从人而发菩提心。

  

  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,也不为度众生而发心:但目前,很多人却将菩提心解释为「度众生之心」,这却非菩提的本意。因为如未觉悟,凭什么去度众生呢?

  

  因此在密宗,乃改说:为去度众生而求觉悟。这我觉得还是有点迂回!直接发心去求觉悟,不是更单纯吗?这也就说当「依法不依人」而发菩提心。

  

  为何不依人而发心呢?因为若依人而发心,便很容易受到人情的摆布、人情的束缚。这不依人,乃既不依自己,也不依众生。这即是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,也不为求广度众生而发心,而只是为求「无上正等正觉」而发心。故这样的心,才是既最单纯,也最究竟的。但目前所见,很多人都不这么意会。

  

  若觉悟后,乃依法而行,法尔如是也:如修行觉悟后,就依法而行─从调整我们的身心,使跟法能完全相应。到最后一切所为,乃法尔如是也。

  

  而这时候,还度众生吗?非度非不度!何以为非度呢?如真觉悟而能与法相应,即是无心境界也;而既无心,云何能更发心去度众生呢?所以小菩萨才发愿度众生,大菩萨则无愿度众生。但无愿度众生,却非发愿不度众生也。

  

  虽不发愿度众生,却于无功用心中,广度众生:所以很多人乃错以为:既阿罗汉,未发愿度众生;即是自了汉而已!事实上,既觉悟到法、证悟到法,对于度不度众生,只是随缘而已!如众生有求于法,他就随缘而说;但说过后,众生得不得度,那是众生的问题。

  

  因此既阿罗汉,不发愿度众生;也大菩萨无愿度众生。但虽无愿度众生,或反能度更多的众生。因为于无功用心中,反而能更圆满也。而太急切于度众生者,却常把自己的问题,变成别人的问题。因此度来度去,始终纠缠不清。故在自己的问题未解决之前,奢谈度众生,唯言之过早尔。

  

  从内摄.上升而外延.下化:于是这度众生的历程,乃跟我们所说的修行模式,更相吻合。即是从内摄法门启修,而内摄到某种程度后,才能从提升中而得觉悟。既觉悟后,即自转成外延与下化。

  

  其中从内摄而上升,即是菩萨道中,上求佛道的阶段。至于外延与下化,就相当于菩萨道中,下化众生的阶段。

  

  而内摄.上升.外延.下化,也非一次即能完成,乃是不断去努力,而无终结:我们也再三说到:这内摄、上升、外延、下化的过程,也非一次就能完成;而是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内摄提升,一次又一次地外延下化,而无终结。既修行无最后的终结,也成佛不是终结。释迦牟尼佛成佛后,不是还在度众生吗?

  

  「从不求终结而发上求下化之心」,这才是究竟了义的菩萨道。至于何时成佛?已入无功用心了,还那来这个问题呢?

  

  小结

  佛法别无异径,只是从见性而出离尔:因此对于真了解空性的人而言,佛法只有一法,就是从见性而出离.解脱。故佛法只有一乘,没有两.三乘,也没有大、小乘的差别。至于再分别『谁成佛,谁不成佛』,却只道是『头上安头』而已。

  

  而后来很多的经典、论典,便从分别大小乘后,更衍生出「成不成佛」的问题。虽说得天花乱坠,却只迷惑人心,而无实义。

  

  《法华经》中,诸〈授记品〉等,不也只是「黄叶止儿啼」吗?因此我对于《法华经》里,有「五百弟子受记品」及「授学无学人记品」,让每个人通通有奖,好象皆大欢喜。其实却也不过是「黄叶止儿啼」而已!为大乘经典里的「超」异方便。

  

  以性不二故,佛法乃不二法门;然因众生修行层次的差异,而有不同的属性:若从性门而观,佛法当是不二法门;因为性,乃不会有二性。但因为众生修行层次的高低,而将呈现出不同的种性。

  

  如所谓:众生有菩萨种性,有声闻种性,有独觉种性的差异。其实种性只是习性,而习性是可以透过修行来慢慢改变的。如刚开始比较偏向于自度,那是可接受的,因为还自身难保啊!但待于修行上,有更大的体证后,便能有余力去度众生。因此这「自度与度他」的差异,是修行的层次使然,而非众生的根器本有差异,更非佛法有种种不同的乘法、教派。

  

  不必复从二乘的观点,更谈回小向大.回大向小等问题:这意思是,如果我们见地更高,便不会有这些问题,讲什么回小向大或回大向小等。至于见地不高者,才会胡扯这些无聊的问题而大费周章。

  

  以上对于这题目,就说到这里为止。阿弥陀佛!

  

《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