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能否相应?以及在修行上,能否更有效率?

  

  所以问题的焦点,还是得回归到:对法的确定,对法的修持契入。否则,只在保守与新进间琢磨,我认为没有意义。

  

  量化与俗化之间:既称为大众部,就意谓着人比较多。但人多,就一定是好事吗?且未必,因为这又牵涉到「量化与俗化」的问题。

  

  如众生界中,有善根者却不多;于是为了广度众生,当然得用更多的方便。而更多的方便,就不免有俗化的倾向。因此量化与俗化,其实很难分舍,愈想量化,就愈得俗化。这情况看台湾佛教的诸山头,便很清楚。

  

  正法.像法.末法的结局:既大众部能兴起,即意谓着佛教不得不走上「量化与俗化」的路途。因此于经典上谓: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阶段。故为既大众部兴起,即很难避免于将从正法而变成像法,甚至从像法而变成末法。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二种起源,我认为大众部的兴起,其实是带有很多负面的影响。

  

  梵乘

  原始佛教,乃以出三界为唯一目标: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,乃慢慢转成梵乘也。在原始佛教中,修行最后的目标,很明确地就是为了出三界,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断烦恼、了生死。

  

  后来,乃渐形成梵乘的格局─理论为般若,行持乃以六度四摄为主导的菩萨道:但在慢慢形成大乘后─初为般若乘,即可看出,虽理论上还以般若为轴心,而讲无常、无我,四圣谛、八正道等。可是在行持上,乃形成以六度四摄为主。而六度首先就是布施、持戒,四摄也是布施、爱语等;乃从广结人缘中去下功夫也。

  

  这也就说在原始佛教中,乃以解脱法为始终的依归;但在大乘中,却以「度人」为要。

  

  大乘佛教中的菩萨,其实是『天王』示现的: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呢?我经过慢慢沉思,以及阅读一些资料后,慢慢确定:大乘佛教里的菩萨,其实是天王示现的。在释迦牟尼佛初成佛说法时,如《阿含经》所述,却未有文殊.观音.普贤等大乘菩萨。但却有梵天王.帝释天主,经常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前后而为护法。因此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,就说到:其实大乘里的文殊菩萨,乃影射着梵天王;而普贤菩萨,当影射着帝释天也。

  

  然而当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后,这些护法的天王,若要度众生;当不可能示现成佛的模样,也不可能示现成阿罗汉的模样。因此他们乃以菩萨的形相示现,因此菩萨的形相都是天身。所以大乘佛教里的菩萨,应多是天王化身的。

  

  护法诸天

  为祈恶道减少,天众增加故,护持佛教:那天王.天将为何要以菩萨的形相示现,而来度众生呢?我们再从《阿含经》里,找到一些线索。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,梵天王首先启请佛能为众生说法。

  

  而启请说法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,乃为佛如能说法教化众生,就能使恶道减少,天众增加。于是乃为求天众增加,所以护持佛教。为何祈愿天众增加呢?因为他就是梵天王啊!

  

  未必切愿于解脱道:所以这些天王,虽来护持佛教,却不见得非常衷心于解脱道。为什么呢?因为既是天王,当然他的福报是够大的;既时时在享天福,故根本不觉得「生命是苦的」。所以即使解脱道,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;但对他而言,却还不是那么切身。

  

  第二由于天寿很长,故即使想修行,也不必急于一时。天王不会像人一般,会被车撞死或有夭折.横死的可能。所以即使求解脱,也悠悠哉哉地再等个三劫、五劫不迟。

  

  因此虽听佛法,对修行的意愿,就没有那么急切。然而对他们来讲,若天众愈来愈少,则他们的子民就愈来愈零落,这倒是较急切也。

  

  知空而不证空:于是「虽听闻佛法,但不急于去修行」,这样的心态,终慢慢影响到大乘佛法的教理,故有所谓「知空而不证空」的说词。以天王的善根福德,要深入理解空义,倒是没有问题。至于修证,他们就不着急。

  

  然「知空而不证空」,应用于这些天王身上,且不为过。但若应用在人间的众生上,就大错特错了。因为人道众生的寿命既短,且灾横蛮多。如失掉这次机会,便万劫难复也。

  

  大乘佛教,乃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作号召,再加上『天』道而成:因此大乘佛教,虽一方面是继承原始佛教的教理而发扬光大,也是以原始佛教为号召,但已慢慢渗透进一些天道的成分。

  

  它刚开始当不可能直接用天道的方式,来说法度众生;因为大家已接受佛教了。故只有继续穿著佛教的外衣,也传述一些佛教的根本教理,如三无漏学、四圣谛、八正道等,然后再把一些天道的成分,慢慢渗进去。而这些渗进去的部分,即是「方便道」,而非「解脱道」。

  

  『天』道,特别重视于度众生:如就我对天道的了解,天道乃特别重视于「度众生」。然此之「度众生」,却非断烦恼.了生死的度法;他们既无兴趣,也无能力。然「度众生」,是度到那里去呢?这世成为他们的信众,下世成为他们天国的子民。

  

  这情况就像人间的山头主义,也都急于度众生。但将度到那里去呢?成为山门里的护法.信徒。至于这些人那时候开悟?那时候了生死?他们乃无所谓;他们自己的生死都不着急了,怎会替这些众生着急呢?

  

  为天人都有『慢心』─好大喜功.广揽信众故:而喜欢度众生,这是天道的特色。一为度众生,他们才有子民。二为天道都有慢心,包括梵天王亦然。而慢心愈重,就愈好大喜功;故以招揽信徒,而为成就也。

  

  天道,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:因此在大乘佛法里,乃变成:虽广度众生入佛门,可是却不希望他们赶快去修行。这在目前的佛教界,尤表现得更明显。事实上,这不是佛道,而是天道,或者说是「附佛法外道」。

  

  那为什么没有人挺身而为澄清或抗衡呢?事实上,天道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。除非有些众生出离心特别深切,否则天道的说法,乃与他们的习气更相应。这相应大致可分两种:

  

  对有信心.慢心.进取者,美其名为菩萨道:如众生中,既有狂者,也有狷者。以狂者进取,他们对自己有信心,肯努力去争取目标;于是便把度众生,当做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感。而有成就感后,当更增长慢心也。所以对狂者的进取,美其名为菩萨道。

  

  对信心不足者,有他力加持.佛国净土:其次对狷者─狷者乃畏避而信心不足也,授以「他力」法门。不必担心修行无成就,具信愿者,即能往生也。往生到那里去呢?到他们的天国去当眷属也。

  

  大乘的『大』,非高明之意;而只谓更涵容.更方便.更复杂也:因此这大乘的「大」,却不是更高明之意。不是因比小乘高明,所以才叫做大乘。当然就号召力而言,必得用「大乘」才行。

  

  客观地说,这大乘的「大」,只是更涵容─包涵的面更广。更方便─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道。更复杂─既有天道的成分,也有巫教等方术。所以事实上,这大乘的「大」,还得「小」心去抉择哩!

  

  众生不死于『大』字招牌者,几稀矣:所以即使大乘佛法,也能通向解脱道;但它的路,也变得更迂回.更缭绕。

  

  可是很多人就没办法超然客观地来评量大乘,因为初看到这「大」字招牌时,便已心花怒放,而趾高气昂了;更何况我们又都是北传佛教的子孙。所以既认为在「大」字招牌下,便是最高明.最究竟的。也刚好在「大」字招牌下的说法,却跟自己习气更相应。于是众生不沉溺于『大』字招牌者,几稀矣!

  

  天道日下─初为禅定天,继为空居天,后为地居天:于是我们就从这个观点,来看大乘佛教的整个发展,则可说到「天道日下」也。以最初的大乘,是以般若思想为主导,而修习菩萨道;这相当于禅定天的层次,而属于文殊菩萨所教化的时代。后来就慢慢降成空居天的层次,乃以唯识法门为主导,而属于弥勒菩萨所教化的时代。后来密教兴起,则更降成地居天的层次,而属于普贤菩萨所教化的时代。因此虽都是天道,但层次乃愈来愈低尔。

  

  『人乘佛教』的由来?而目前乃有人更说:当今应属于人乘佛教的时代,虽列举了很多理由,但我们从层次的递降来看,还不免苦笑也!不正因为现在连天乘,都上不去了,故只能更降为「人乘」吗?

  

  那么既天乘,是附佛法外道;难道人乘,就非附佛法外道吗?所以人乘佛教,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,因为只图在人间打混,而不求解脱也。这与儒教等,便没什么差别;也跟世间的「恋世情结」纠缠不清。

  

  其实,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乘佛教,本没有错:我们要从人身的基础出发,而更求觉悟与解脱。而在原始佛教或禅宗里,本就是这个样子。可是目前人所谓的「人乘佛教」,却变成以现世的人间为终极目标,而非以了脱生死为终极目标。故以人乘为因,而上求佛道,即是正法;反之,以人乘为果,而不求佛道,便是邪见。

  

  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:天乘与人乘。其实,天乘与人乘的宗教,在世界上到处都有,乃非佛教的特胜,更何况是「大」乘佛法的特胜?

  

  希腊的影响

  大乘佛法,多少曾受希腊的影响:大乘佛教的第四种来源,我认为是受到希腊的影响。在目前的史料上,说亚历山大在西元前三二五年,东征到印度。虽未将印度征服,但由于文化交流的关系,多少会对印度宗教有所启示。

  

  以西元前三二五年,也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二百多年。而目前学术界的说法,乃谓大乘佛教是兴起于佛灭度后五百年。也就是于亚历山大东征印度,二百多年之后产生了大乘佛教。

  

  目前学术界已公认,佛像雕刻曾受希腊风格的影响:我们知道希腊时代,最精湛的艺术就是雕刻,而且是人像的雕刻。于是佛教乃把他们雕人像的技术,转移成雕刻佛像。佛教本来是不雕任何形像的,可是受到希腊影响…

《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